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赵匡胤精心策划的陈桥兵变未折一兵一卒从后周恭帝柴宗训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皇权;创建的北宋王朝维系167年后被女真人的铁骑踏翻。

    康王赵构继承祖业在东南一隅复国成功,南宋政权存续152年被蒙古人灭亡。

    两宋政权沿袭300又19年消亡,消亡的方式跟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惊人的相似;不一样的是宰相陆秀夫背负宋末帝赵昺投海身亡,小皇帝死时年龄只有九岁。

    两宋政权存续期间重文轻武,朝廷大兴科举,全民习文;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百姓受教育程度之高为历代之最。

    然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两宋政权最终被女真、蒙古两个野蛮民族灭亡了这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

    先进也被胖揍?落后未必亡国?奇葩式的悖论直指兴于文而败于文的治国方略。

    试想,一个手持钢枪的强盗面对子乎者也的孔老夫子是什么样的结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强盗是最后的胜利者,而孔夫子之所以败亡;是输在没有武装力量做后盾的前提下。

    两宋经历18位皇帝,自然明白武能定国的道理;但祖宗遗训却是亡国之本,制造遗训的宋太宗赵光义当属罪魁祸首。

    赵光义在“烛光斧影”中干掉二哥赵匡胤,又在“金匮之盟”的诡秘中登上皇位;却埋下王朝灭亡的祸根:

    其一是战争中的军队由赵光义坐在千里之外的皇宫中遥控指挥。

    这种蠢猪一样的指挥即便是军事天才,在没有近代通信工具之前也会导致失败,更何况不懂军事指挥的赵光义。

    赵光义不知己也不知彼,不明前线地物地形而是在宫中画阵图自誉为万全阵图;命令前方的部队执行,这样的瞎指挥军队不败才怪。

    其二是大小战役从不设统率全局的将领,各路军马独自行动;这样做势必失败,而且在军中很难产生有威望的大将。

    其三是允许军队纪律松弛,不执行军令的将士疏于刑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其四是以文官为主官统领边境前线的军队,文官监督武官;武官处处受制于文官,致使军队战斗力丧失。

    其五是军队可以经商。精于经商的军队心思不在维护边防上而在琢磨如何赚钱。

    军队可以经商从赵匡胤做皇帝时就开始实行,但赵光义对边防做了一些有害的变革——取消了边防地区长官有权为了巩固边防而动用当地财政收入的权力,这样就限制了边防地区长官的主动性。

    赵匡胤时期边防长官可以用金钱收买情报,或派间谍到敌方去侦探敌情;赵光义一改革黄瓜菜也就凉了,边关将帅只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时候连钟也不想撞谈何抵御强敌?

    两宋期间皇帝对军队的控制是空前的,但全社会的行文气象却日新月异。

    吟诗赋词不仅在汴梁、杭州、苏州、扬州这样的繁华大都市未然成风;即便在乡间边远,农夫家中也是乐于教子。

    城市、乡村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不一而足。。

    两宋朝廷大兴文人治国忽视武将训练军队和糟糕的马政策略都给亡国埋下种子,皇帝专权和文官治世的官本位陋习断送了大宋的景秀河山。

    两宋期间,文官和武官的地位是天壤之别;同品级的武官见到文官要行礼,各地钱粮都由文官掌握并且监督武将。

    这样的情势自然给文官提供了发挥才能的场地,武将却成为一种不被待见的傀儡。

    此等风起的形成始作俑者自然是宋太祖赵匡胤,但赵光义这个臭棋篓子才是罪魁祸首。

    华夏自唐朝的“安史之乱”后一直到五代十国,有兵便称王,占地就是皇;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已是常态。

    武人军阀集团造成的巨大物质破坏与文明损伤无法量算,整个社会没有秩序,没有建设,没有忠君报国的意识,手握兵权者一不如意便换皇帝;拥有重兵才是王道。

    赵匡胤在错综复杂的军阀割据中谋划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没损一兵一卒便就登上皇位算是一种精明。

    做了皇帝的赵匡胤又匠心独具地杯酒夺兵权,依旧没动干戈就将分散的兵权收回中央;组建了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和枢密院相互掣肘,皇上直接指挥军队;但也带来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弊端。

    赵匡胤在位16年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一场“烛光斧影”结束了50岁如日中天的生命,留下一个“金匮之盟”让后世人拆解了1000多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谜底。

    没有谜底只能说明猫腻太深,赵老三比赵老二更能玩弄人生。

    赵老三在金匮之盟中堂而皇之登上皇帝宝座,名讳变成赵光义;庙号太宗。

    宋太宗赵老三做了22年有争议的皇帝一命呜呼,人们等待金匮之盟——兄终弟及一幕出现;赵老四庭美也做好接班的准备。

    但红太阳的光辉就是照耀不到赵老四身上,等待他的却是削官为民郁郁而亡的尴尬结局。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芳、赵得昭见四爸赵廷美被削,仅存的那点皇帝梦只能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赵老三削掉四弟赵廷美后把皇位传给自己第三个儿子,赵老三便成老赵老三。

    老赵老三传位小赵老三前一连报销了两个儿子,小赵老三接班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选择。

    上苍对老赵老三 这个臭棋篓子似乎不待见,时不时地撇几块石头撩几片瓦渣进行腌臜;老赵老三的嫡系子孙赵佶做了皇上后,和他的儿子钦宗赵桓被女真人俘虏;北宋灭亡了。

    侥幸的是赵佶的儿子赵构建立了南宋延续了老赵老三的基业,赵构却没有后代不得不遴选老赵老二的七世孙赵眘做继承人;那就是南宋孝宗皇帝。

    历史竟然惊人的巧合,两宋存续319年时间里;老赵老二这一枝叶9人做过皇帝;老赵老三这边做皇帝的子孙也是9个。

    老赵老三的子孙亡过一次国,老赵老二的后代也亡过一是次国;老赵老二和老赵老三兄弟俩算扯平了。

    这就是宋朝,一个让人既恨、又爱、扼腕唏嘘觉得十分可惜的朝代。

    从国土层面讲,赵匡胤建立的北宋国土面积只有250万平方公里,仅是唐朝1500万平方公里的6分之一;汉朝2560平方公里的10分之一。

    赵构建立的南宋王朝疆域更微,仅仅180万平方公里。

    然而两宋的经济规模却远远超过强汉盛唐。

    两宋的人口也开了历史先河,宋徽宗赵佶年间;全国人口已经超过1亿大关。

    如此强大、伟岸的国家却被荒蛮夷狄契丹人、女真人、党项人、蒙古人打得七零八落两次亡国;实在令人咂舌。

    倘若从军事层面讲,两宋都不及契丹、女真、西夏、蒙古;两宋军队跟草原民族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后只能以金钱息事宁人;但蛮夷的欲望用金钱是填不平的。

    四面楚歌的严峻形势下,两宋朝廷依旧顽固地遵循古训;实行重文轻武的荒唐国策和兵不知将,将不识兵的蠢猪式更戍法;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老天爷也没办法。

    宋太祖赵匡胤行伍出身,深知马上得天下,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制定了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

    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

    范仲淹、李纲、岳飞、宗泽、文天祥、陆秀夫等皆科举出身。

    这些寒门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怀忠君爱国之心。

    宋朝统治者对文人极其尊重,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俸禄也极丰厚。

    世人多称宋朝为士大夫政治,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励下;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

    宋代儿童启蒙教育念的《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等方面成果累累,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朝时的文学艺术也发展到新水平,涌现出众多的文学家、画家和词人。

    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宋朝重文自然轻武,轻武政策首先表现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将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一分为三。

    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权,却无调兵权。

    枢密院掌握调兵权,这样就形成统兵权和调兵权的相互制约;两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辖,保证了军权从属于皇帝的重心。

    同时军队实行更戍法,让统兵的将帅定期调动互换防区;避免将帅培植自己的势力形成小集团。

    轻武政策虽然有效地防止了将领的拥兵自重,巩固了中央集权;但也产生了不利影响,武官的积极性受到致命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

    两宋疲软的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金、蒙的战争中没有打过几场胜仗,只能屈辱忍让、纳币求和。

    即使面对国难,皇帝对武将的猜疑始终如一;致使岳飞的精忠报国之愿未遂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朝廷杀害。

    宋王朝军事上的积贫积弱局面是吸取前代教训,千方百计方才达到的长治久安的理想状态;然而事与愿违,文明程度极高的两宋最终被落后的草原夷狄打败。

    草原文明胜于农耕文明?兴于文而败于文?是耶非耶,至今无可定论……

章节目录

大宋之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天上不下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天上不下雨并收藏大宋之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