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中原商旅大举进入辽东做生意,基本上控制了辽东的商业。
辽东人在本地就能买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辽东人会离开辽东去其他地方。
就算有,也是受到中原商旅“无意间”的告知,说中原已经平定,日子已经恢复了安定。
所以得知消息的中原各地的移民思乡心切,决定放弃在辽东经营十几年的生活,无论如何也要选择回到家乡,还是一去不复返的那种。
久而久之,不仅辽东人口在缓缓减少,连在辽东做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外地商人,很少能看到本地商人做除了药材和畜牧之外其他的生意。
本地人都种植药材搞畜牧业去了,然后赚钱赚的很多,日子过得很好,没必要再去操持其他的事情,现在的生活已经很让他们满足了,他们不想改变现状。
于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甚至都是从青州和幽州运来的,并非本地生产,本地生产的很多东西现在都已经不再生产了。
虽然不曾做过准确的估算,但是公孙康隐约也知道现在辽东本地还在种植粮食的农户和土地数量已经很少了,早已不能自给自足。
虽然辽东本来就是苦寒之地,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辽东的粮食也只是堪堪自给自足,遇到灾荒年份也不得不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日子过得紧巴巴。
这些年大家都去种药材,都去从事畜牧业,那农业生产人口自然而然会比较少,本身就难以自给自足,现在更是如此。
如今涉及到了粮食的问题,公孙康忍不住的想到了一些很糟糕的后果,想到了辽东可能会发生眼中的混乱,结局难料。
于是公孙康思虑片刻,觉得心中不安,还是决定派人去各地正式的统计一下粮价,然后还要走访各地,去统计一下辽东本地产粮的数量。
这个事情就交给柳毅去负责了,公孙康还要留守襄平,以备不时之需。
公孙度现在身体不妙,万一公孙度马上就不行了,公孙康还要及时接管他的权位。
公孙度也不是只有他一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公孙恭。
虽然这个弟弟身体孱弱,看上去也没什么争权夺利的可能,可要是在公孙度病重的时候他不在襄平,他也是会感到内心不安的。
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
公孙康下令给柳毅,柳毅立刻接下了命令,就立刻开始行动。
他派出平州牧府的吏员赶赴各地调查具体的情况,并且要求他们最迟也要在一个月内赶回襄平,向他汇报消息,让他知道具体的情况。
为了加快效率,柳毅亲自接下了前往中辽郡调查的任务。
九月上旬,随着大量统计消息的汇总,把这些消息放在一起来看,柳毅和公孙康一起得出了一个非常让他们感到震惊的结论。
粮价正在持续上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价格还在上涨。
全辽东五郡还在种植粮食的农户已经不足前汉初平年间的两成,辽东要是离开了青州和幽州的粮食,完全无法自给自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粮荒,且根本找不到粮食。
到时候大家就要涌到山里吃动物,吃草根树皮,或者涌到河边海边去抓鱼吃了。
这将会彻底的摧毁辽东的社会秩序。
这是他们一直以来都在忽略的事实,这是他们沉迷在虚假的繁荣之中而彻底忽略的事实。
一切为了赚取更多的五铢钱,沉迷于虚假繁荣,一切向钱看,结果,居然忽略了一直就客观存在的只要稍微调查一下就能得出的结论。
对于这样的结论,柳毅和公孙康已经几乎无法说出话了。
他们完全不曾想到他们从来不在意的事情忽然统计起来,居然到了这样一个可怕的地步。
而与此同时,调查粮价的官吏们还发现了一个不容易被重视的事实。
所有从事粮食贸易的魏国商人都消失了。
这些做粮食生意的魏国商人原来基本上都是长居在辽东的。
他们会在辽东当地经商,雇佣一些辽东本地人打下手,建立仓库,做粮食生意。
这些粮商每年都有来有回,去进货,然后到辽东售卖,或走陆路,或走水路,因此去去回回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人觉得奇怪。
但是这一次,他们去了,却没有如同往常那样再回来。
那些辽东本地人的伙计们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东家到现在还没回来。
但是因为从事其他生意的那些魏国商旅还在,还在照常做生意,甚至也在和他们一起抱怨粮价的上涨,所以他们才没有惊慌,只当这是个意外。
可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仓库里的米粮越来越少,一些本地的伙计们开始有了想法,于是自作主张给粮食涨价。
同时他们也觉得不太对劲了,为什么东家还没回来,焦急之下,对过来询问粮价的官吏们交代了这个事实。
这些粮食商人是最早来到辽东做生意的那批人,是他们高价收购本地药材和牲畜,然后自己售卖粮食,由此改造了整个辽东生产体系的一群人。
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和充沛的粮食来源,稳住了当地粮价,把控了销售渠道,让辽东百姓可以吃到便宜的粮食,也因此逐渐让更多的辽东百姓开始从事药材种植和畜牧而非种植粮食。
甚至公孙度也改变了税收政策,不再向百姓征收粮食或者其他东西,而是直接征收五铢钱作为赋税,然后直接向粮食商人们订购粮食为军需。
公孙度自己也感觉特别方便,从来也没疑虑过。
后来,随着这批商人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魏国商旅也跟着进来辽东做生意了。
农具啊渔具啊衣服啊布匹啊日用品之类的,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于是辽东商业开始百花齐放,一片繁荣。
说实在的,辽东人就没有过过那么好的生活。
拿着五铢钱就能买到天南海北的各种货物,这种好事,什么时候有过?
他们的确过了一段比较舒适的生活。
可现在,这群最初的商人不见了,给他们带来繁荣的魏国商人不见了。
他们集体消失,回到了魏国,然后就没有回来。
往年三个月左右就足够大多数东家往返好几次调度粮食了,把粮仓堆得满满的,让人们看了就非常安心,非常舒服。
结果这一次,三个月还没回来一次过。
这样算算,柳毅忽然想起来自己最早发现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就是三个月前。
柳毅忽然觉得有什么恐怖的事情正在发生。
“公子,我觉得情况有些不妙,我们必须要提前准备一下,这可能不是偶然。”
公孙康紧皱眉头,缓缓点头。
他感觉这好像也不是什么偶然,如果是偶然的话,不可能全部发生在今年,以往应该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才对。
可现在却偏偏没有。
这正常吗?
不正常。
完全不正常。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辽东人在本地就能买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基本上没有什么辽东人会离开辽东去其他地方。
就算有,也是受到中原商旅“无意间”的告知,说中原已经平定,日子已经恢复了安定。
所以得知消息的中原各地的移民思乡心切,决定放弃在辽东经营十几年的生活,无论如何也要选择回到家乡,还是一去不复返的那种。
久而久之,不仅辽东人口在缓缓减少,连在辽东做生意的大部分都是外地商人,很少能看到本地商人做除了药材和畜牧之外其他的生意。
本地人都种植药材搞畜牧业去了,然后赚钱赚的很多,日子过得很好,没必要再去操持其他的事情,现在的生活已经很让他们满足了,他们不想改变现状。
于是一些生活必需品甚至都是从青州和幽州运来的,并非本地生产,本地生产的很多东西现在都已经不再生产了。
虽然不曾做过准确的估算,但是公孙康隐约也知道现在辽东本地还在种植粮食的农户和土地数量已经很少了,早已不能自给自足。
虽然辽东本来就是苦寒之地,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辽东的粮食也只是堪堪自给自足,遇到灾荒年份也不得不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日子过得紧巴巴。
这些年大家都去种药材,都去从事畜牧业,那农业生产人口自然而然会比较少,本身就难以自给自足,现在更是如此。
如今涉及到了粮食的问题,公孙康忍不住的想到了一些很糟糕的后果,想到了辽东可能会发生眼中的混乱,结局难料。
于是公孙康思虑片刻,觉得心中不安,还是决定派人去各地正式的统计一下粮价,然后还要走访各地,去统计一下辽东本地产粮的数量。
这个事情就交给柳毅去负责了,公孙康还要留守襄平,以备不时之需。
公孙度现在身体不妙,万一公孙度马上就不行了,公孙康还要及时接管他的权位。
公孙度也不是只有他一个儿子,他还有一个弟弟公孙恭。
虽然这个弟弟身体孱弱,看上去也没什么争权夺利的可能,可要是在公孙度病重的时候他不在襄平,他也是会感到内心不安的。
这个是没办法的事情。
公孙康下令给柳毅,柳毅立刻接下了命令,就立刻开始行动。
他派出平州牧府的吏员赶赴各地调查具体的情况,并且要求他们最迟也要在一个月内赶回襄平,向他汇报消息,让他知道具体的情况。
为了加快效率,柳毅亲自接下了前往中辽郡调查的任务。
九月上旬,随着大量统计消息的汇总,把这些消息放在一起来看,柳毅和公孙康一起得出了一个非常让他们感到震惊的结论。
粮价正在持续上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价格还在上涨。
全辽东五郡还在种植粮食的农户已经不足前汉初平年间的两成,辽东要是离开了青州和幽州的粮食,完全无法自给自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爆发粮荒,且根本找不到粮食。
到时候大家就要涌到山里吃动物,吃草根树皮,或者涌到河边海边去抓鱼吃了。
这将会彻底的摧毁辽东的社会秩序。
这是他们一直以来都在忽略的事实,这是他们沉迷在虚假的繁荣之中而彻底忽略的事实。
一切为了赚取更多的五铢钱,沉迷于虚假繁荣,一切向钱看,结果,居然忽略了一直就客观存在的只要稍微调查一下就能得出的结论。
对于这样的结论,柳毅和公孙康已经几乎无法说出话了。
他们完全不曾想到他们从来不在意的事情忽然统计起来,居然到了这样一个可怕的地步。
而与此同时,调查粮价的官吏们还发现了一个不容易被重视的事实。
所有从事粮食贸易的魏国商人都消失了。
这些做粮食生意的魏国商人原来基本上都是长居在辽东的。
他们会在辽东当地经商,雇佣一些辽东本地人打下手,建立仓库,做粮食生意。
这些粮商每年都有来有回,去进货,然后到辽东售卖,或走陆路,或走水路,因此去去回回是很正常的事情,没人觉得奇怪。
但是这一次,他们去了,却没有如同往常那样再回来。
那些辽东本地人的伙计们都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东家到现在还没回来。
但是因为从事其他生意的那些魏国商旅还在,还在照常做生意,甚至也在和他们一起抱怨粮价的上涨,所以他们才没有惊慌,只当这是个意外。
可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仓库里的米粮越来越少,一些本地的伙计们开始有了想法,于是自作主张给粮食涨价。
同时他们也觉得不太对劲了,为什么东家还没回来,焦急之下,对过来询问粮价的官吏们交代了这个事实。
这些粮食商人是最早来到辽东做生意的那批人,是他们高价收购本地药材和牲畜,然后自己售卖粮食,由此改造了整个辽东生产体系的一群人。
他们有雄厚的资金和充沛的粮食来源,稳住了当地粮价,把控了销售渠道,让辽东百姓可以吃到便宜的粮食,也因此逐渐让更多的辽东百姓开始从事药材种植和畜牧而非种植粮食。
甚至公孙度也改变了税收政策,不再向百姓征收粮食或者其他东西,而是直接征收五铢钱作为赋税,然后直接向粮食商人们订购粮食为军需。
公孙度自己也感觉特别方便,从来也没疑虑过。
后来,随着这批商人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魏国商旅也跟着进来辽东做生意了。
农具啊渔具啊衣服啊布匹啊日用品之类的,想得到的想不到的都有,于是辽东商业开始百花齐放,一片繁荣。
说实在的,辽东人就没有过过那么好的生活。
拿着五铢钱就能买到天南海北的各种货物,这种好事,什么时候有过?
他们的确过了一段比较舒适的生活。
可现在,这群最初的商人不见了,给他们带来繁荣的魏国商人不见了。
他们集体消失,回到了魏国,然后就没有回来。
往年三个月左右就足够大多数东家往返好几次调度粮食了,把粮仓堆得满满的,让人们看了就非常安心,非常舒服。
结果这一次,三个月还没回来一次过。
这样算算,柳毅忽然想起来自己最早发现粮食价格上涨的时候,就是三个月前。
柳毅忽然觉得有什么恐怖的事情正在发生。
“公子,我觉得情况有些不妙,我们必须要提前准备一下,这可能不是偶然。”
公孙康紧皱眉头,缓缓点头。
他感觉这好像也不是什么偶然,如果是偶然的话,不可能全部发生在今年,以往应该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才对。
可现在却偏偏没有。
这正常吗?
不正常。
完全不正常。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