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出巡之前,郭瑾就和郭鹏一起得知了罗马和安息之间的战争。
当时双方胜负未分,等郭鹏出发之后过了一阵子才有消息送来,说安息战败了,情况非常不好。
郭瑾赶快把这个事情快马送给郭鹏知道,郭鹏知道以后紧急回信给郭瑾,告诉他要做出一系列的安排。
郭瑾不知道何为经济危机,得到了郭鹏的指点之后才意识到经济危机的可怕,于是立刻着手准备,研究对策。
他把财政部尚书王粲和财政部内一些对接西北搞经济的好手喊来,一起研究这件事情,对着朝廷的账目,得出了诸多结论。
郭瑾本来打算出手救市,稳住西北局势,但是得出的结论都是悲观的。
所有人都认为,在安息恢复太平之前,西北只能紧一紧裤腰带过日子,没有哪个替代品能和安息那样提供那么大的需求给西北,刺激西北的商业蓬勃发展起来。
安息虽然没有魏国那么大,但是很有钱,特别愿意在魏帝国消费,因此与贵霜帝国一起催生出了魏帝国西北繁盛的商业规模。
也因此,郭瑾想出手救市的话成本太高,先不说这个成本谁来承担,承担多久又是个问题——鬼知道安息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太平?
所以出手救市是下下策,唯一的办法就是随着需求的缩减,也缩减商业的规模。
最多出点钱帮西北兜底,免掉那部分过多的容易把人逼上绝路的债务,把债务规模限制在到民间可承受范围之内。
郭瑾思来想去觉得无可奈何,只好如此决定。
于是他下旨到内阁,着财政部研究通过他的决定,出钱给西北,开始行动,在危机蔓延造成更大规模破坏之前做好准备。
结果财政部那边首先就闹腾起来了。
很多人都表示反对,觉得那么大规模的债务免除,会让本就紧张的财政更加紧张,虽不至于捉襟见肘,可一旦有什么突发事件,国库就要超支了。
国库的钱都是有用途的,每年支出也是要做好预算的,超过预算,不是一两句话的事情,很可能造成可怕的连锁反应,所以皇帝也不能贸然决定。
当年郭鹏那么嚣张,也不会贸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打乱财政部预算,再嚣张那也是自己用自己的内库绕过朝廷去办事,以至于朝廷只能干瞪眼。
可现在皇帝居然要用国库的钱去弥补西北的亏空?
魏帝国和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库的钱,怎能拿去惠及贱业?
商业可是贱业!
哪有国库钱财拿去给商人救市的道理?
天下就没有这样的道理!
出现危机,就该在危机彻底蔓延之前率先出手,把这群肥猪一刀砍死,让危机干瞪眼,哪能出手救市帮这群商人度过危机?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你忘了?
朝臣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王粲其实还是挺理解郭瑾的,他知道郭瑾一定会因为臣子们的反对而很生气,但是光靠他一个人又能怎么办呢?
触及到重农抑商的根本意识形态,王粲无能为力。
无奈,他只能硬着头皮上表郭瑾,表示全部免除雍凉二州和西域三府的商业债务是不现实的。
不仅不现实,财政部还认为,农业才是本业,商业是贱业,宁可国库的钱给西北农民优惠,也不能用国库的钱给贱业兜底。
要是这样做,天下奸商都觉得有利可图,就会肆意妄为,很快就会把国家财政搞得乌烟瘴气不可收拾。
郭瑾还没来得及生气,他准备用国库的钱给西北商户兜底的事情就传遍了朝廷。
顺带着罗马和安息发生战争、安息战败情况不妙的消息也流传开来,而这一战果将影响到西北商业的消息顿时引发了整个朝堂的极大争论。
沉寂已久的守旧派势力就如同郭鹏所预料的那样,集体高潮。
反对的表奏像子弹一样一封一封的飞入了郭瑾的南书房,很快就堆满了他的整个书桌,让他恼火不已,又感觉十分棘手。
他有心挽救西北商业,稍微给西北商户们一点帮助,让他们止个损,全身而退,不至于大伤元气,一蹶不振。
西北脆弱的经济形势需要他们维持住元气,否则西北十年建设一朝尽毁。
结果这样的想法被群臣极力反对,他们以民政部尚书枣祗为首,大量官员接连上表,掀起反对狂潮。
他们强烈要求皇帝罢黜西北商业,终结西北的尝试,把西北拉回到农业的“正轨”上。
西北商业居然会受到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之间战争的影响,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简直是把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否交给他人定夺,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发生在天朝上国身上?
不答应!
反对浪潮此起彼伏,郭瑾眼看着危机日益临近,忍无可忍之下,召开大朝会。
郭瑾当庭怒斥枣祗,又接连罢黜三名领头反对他政策的官员,以实权帝王的权威强势威压群臣。
群臣遭到迎头痛击,依然不肯妥协,似乎铆足了劲儿要和郭瑾死磕,死也不让步,无论如何都不让郭瑾动用国库救市。
要么你把我们全体罢黜,选自己的人,要么你就用自己的内库去办事,我们不拦着,你不是搞来很多白银吗?
郭瑾的内库虽然有很多钱,但是也不能这样一口气挥霍大半啊。
他还要完成币制改革,怎么能这个时候动用内库的储备金呢。
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内阁首辅曹操和刑部尚书郭议出来打圆场,做中间人,提了一个双方都做出一些妥协的议案。
就是让地方财政部连同地方官府一起协作,朝廷拿一个标准出来,符合标准的商铺全部关闭,以此缩减商业规模以应对经济危机。
至于商业贷款方面,朝廷也可以做出让步,根据贷款数额和商户的还款能力,允许商户分期还款,不必一次性还清,以此降低商户压力,不至于把他们逼上绝路。
至于郭瑾要求的救市,朝廷方面也作出了一些让步,可以从预算里挤一部分出来,当然这个数目肯定是远远达不到郭瑾要求的。
剩下的,就看郭瑾能从内库里拿出多少了。
总体来说,朝廷面对皇权还是怂了的,郭鹏还活着,郭瑾也足够强势,就算威压远不如郭鹏,也不是群臣能够正面对抗的。
不过郭瑾也没有达成最开始的需求。
但是郭瑾并没有郭议和曹操预想之中的生气,因为他知道,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显露出来。
等经济危机的影响显露出来,尤其是在雍凉二州显现出来的时候,群臣的态度一定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妥协了。
“不趁现在从国库弄笔款子出来,等雍凉二州局势动荡的时候,群臣就不是现在的态度了,抬着棺材在我面前和我对着干都有可能。”
郭瑾私下里召见了郭议、曹操、陆议和卢毓四人。
他满脸忧虑的对他们表达自己的忧虑。
“现在从国库里拿一笔钱出来,之后,我自己再凑一点,等需要的时候送到凉州去交给吕虔,搞不好能挽回大局,凉州局势太凶险了,这笔钱要紧着凉州用,只要凉州稳得住,其他几处就能稳住。”
四人互相看了看。
曹操站了出来。
“陛下,此番娄摩与安息的战事,当真影响如此之大?”
“相当之大,整个西北都要震动起来,此番过后,直到安息国恢复太平,西北商业都要萎靡一阵,不复之前的繁荣了。”
郭瑾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开口道:“如今群臣尚且不知道真正的影响,我只是稍微试探,反应就如此之大,到时候他们一旦知道西北局势之动荡,反应只会更大。”
四人低下头,心中暗暗说道——您那是稍微试探吗?那么大一笔钱,吓人呢!
腹诽之后,郭议上前一步。
“既如此,陛下还要早做准备,枣部堂年事已高,但非常执着,非常强硬,他认定的事情,不会改变,之后西北局势若动荡不安,枣部堂必然再次上表要求罢黜西北商业,到那时……”
郭议没有说完,但具体是什么意思,郭瑾已经心知肚明。
枣祗是反对派们的领头人物,但是他和那些反对派们不同。
其他的反对者总有些自己的小心思,或者是经济上,或者是政治上,总有些需求,所以才反对。
枣祗靠屯田发家,纯粹就是厌恶商业和商人到了极点,认为商业会让人堕落,所以才是贱业,商人也该是贱人。
他不为个人利益,只是纯粹的政治行为,他从传统道德层面抨击商人,顺带着抨击郭鹏的商业政策,只为政治理想。
他很干净,没要害可抓,郭鹏掀起四次大型政治风暴都没能奈何枣祗,枣祗在郭鹏在位后期屡次抨击西北商业,郭鹏也拿他没办法,最多留中不发,不理睬他。
轮到郭瑾,枣祗的政治资历成了他很大的麻烦。
这种资历深厚,又臭又硬的老官僚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感觉棘手的。
当时双方胜负未分,等郭鹏出发之后过了一阵子才有消息送来,说安息战败了,情况非常不好。
郭瑾赶快把这个事情快马送给郭鹏知道,郭鹏知道以后紧急回信给郭瑾,告诉他要做出一系列的安排。
郭瑾不知道何为经济危机,得到了郭鹏的指点之后才意识到经济危机的可怕,于是立刻着手准备,研究对策。
他把财政部尚书王粲和财政部内一些对接西北搞经济的好手喊来,一起研究这件事情,对着朝廷的账目,得出了诸多结论。
郭瑾本来打算出手救市,稳住西北局势,但是得出的结论都是悲观的。
所有人都认为,在安息恢复太平之前,西北只能紧一紧裤腰带过日子,没有哪个替代品能和安息那样提供那么大的需求给西北,刺激西北的商业蓬勃发展起来。
安息虽然没有魏国那么大,但是很有钱,特别愿意在魏帝国消费,因此与贵霜帝国一起催生出了魏帝国西北繁盛的商业规模。
也因此,郭瑾想出手救市的话成本太高,先不说这个成本谁来承担,承担多久又是个问题——鬼知道安息什么时候才能恢复太平?
所以出手救市是下下策,唯一的办法就是随着需求的缩减,也缩减商业的规模。
最多出点钱帮西北兜底,免掉那部分过多的容易把人逼上绝路的债务,把债务规模限制在到民间可承受范围之内。
郭瑾思来想去觉得无可奈何,只好如此决定。
于是他下旨到内阁,着财政部研究通过他的决定,出钱给西北,开始行动,在危机蔓延造成更大规模破坏之前做好准备。
结果财政部那边首先就闹腾起来了。
很多人都表示反对,觉得那么大规模的债务免除,会让本就紧张的财政更加紧张,虽不至于捉襟见肘,可一旦有什么突发事件,国库就要超支了。
国库的钱都是有用途的,每年支出也是要做好预算的,超过预算,不是一两句话的事情,很可能造成可怕的连锁反应,所以皇帝也不能贸然决定。
当年郭鹏那么嚣张,也不会贸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打乱财政部预算,再嚣张那也是自己用自己的内库绕过朝廷去办事,以至于朝廷只能干瞪眼。
可现在皇帝居然要用国库的钱去弥补西北的亏空?
魏帝国和曾有过这样的规矩?
而且更重要的是,国库的钱,怎能拿去惠及贱业?
商业可是贱业!
哪有国库钱财拿去给商人救市的道理?
天下就没有这样的道理!
出现危机,就该在危机彻底蔓延之前率先出手,把这群肥猪一刀砍死,让危机干瞪眼,哪能出手救市帮这群商人度过危机?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你忘了?
朝臣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王粲其实还是挺理解郭瑾的,他知道郭瑾一定会因为臣子们的反对而很生气,但是光靠他一个人又能怎么办呢?
触及到重农抑商的根本意识形态,王粲无能为力。
无奈,他只能硬着头皮上表郭瑾,表示全部免除雍凉二州和西域三府的商业债务是不现实的。
不仅不现实,财政部还认为,农业才是本业,商业是贱业,宁可国库的钱给西北农民优惠,也不能用国库的钱给贱业兜底。
要是这样做,天下奸商都觉得有利可图,就会肆意妄为,很快就会把国家财政搞得乌烟瘴气不可收拾。
郭瑾还没来得及生气,他准备用国库的钱给西北商户兜底的事情就传遍了朝廷。
顺带着罗马和安息发生战争、安息战败情况不妙的消息也流传开来,而这一战果将影响到西北商业的消息顿时引发了整个朝堂的极大争论。
沉寂已久的守旧派势力就如同郭鹏所预料的那样,集体高潮。
反对的表奏像子弹一样一封一封的飞入了郭瑾的南书房,很快就堆满了他的整个书桌,让他恼火不已,又感觉十分棘手。
他有心挽救西北商业,稍微给西北商户们一点帮助,让他们止个损,全身而退,不至于大伤元气,一蹶不振。
西北脆弱的经济形势需要他们维持住元气,否则西北十年建设一朝尽毁。
结果这样的想法被群臣极力反对,他们以民政部尚书枣祗为首,大量官员接连上表,掀起反对狂潮。
他们强烈要求皇帝罢黜西北商业,终结西北的尝试,把西北拉回到农业的“正轨”上。
西北商业居然会受到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之间战争的影响,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简直是把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否交给他人定夺,这样的事情怎么能发生在天朝上国身上?
不答应!
反对浪潮此起彼伏,郭瑾眼看着危机日益临近,忍无可忍之下,召开大朝会。
郭瑾当庭怒斥枣祗,又接连罢黜三名领头反对他政策的官员,以实权帝王的权威强势威压群臣。
群臣遭到迎头痛击,依然不肯妥协,似乎铆足了劲儿要和郭瑾死磕,死也不让步,无论如何都不让郭瑾动用国库救市。
要么你把我们全体罢黜,选自己的人,要么你就用自己的内库去办事,我们不拦着,你不是搞来很多白银吗?
郭瑾的内库虽然有很多钱,但是也不能这样一口气挥霍大半啊。
他还要完成币制改革,怎么能这个时候动用内库的储备金呢。
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内阁首辅曹操和刑部尚书郭议出来打圆场,做中间人,提了一个双方都做出一些妥协的议案。
就是让地方财政部连同地方官府一起协作,朝廷拿一个标准出来,符合标准的商铺全部关闭,以此缩减商业规模以应对经济危机。
至于商业贷款方面,朝廷也可以做出让步,根据贷款数额和商户的还款能力,允许商户分期还款,不必一次性还清,以此降低商户压力,不至于把他们逼上绝路。
至于郭瑾要求的救市,朝廷方面也作出了一些让步,可以从预算里挤一部分出来,当然这个数目肯定是远远达不到郭瑾要求的。
剩下的,就看郭瑾能从内库里拿出多少了。
总体来说,朝廷面对皇权还是怂了的,郭鹏还活着,郭瑾也足够强势,就算威压远不如郭鹏,也不是群臣能够正面对抗的。
不过郭瑾也没有达成最开始的需求。
但是郭瑾并没有郭议和曹操预想之中的生气,因为他知道,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显露出来。
等经济危机的影响显露出来,尤其是在雍凉二州显现出来的时候,群臣的态度一定就不是现在这样的妥协了。
“不趁现在从国库弄笔款子出来,等雍凉二州局势动荡的时候,群臣就不是现在的态度了,抬着棺材在我面前和我对着干都有可能。”
郭瑾私下里召见了郭议、曹操、陆议和卢毓四人。
他满脸忧虑的对他们表达自己的忧虑。
“现在从国库里拿一笔钱出来,之后,我自己再凑一点,等需要的时候送到凉州去交给吕虔,搞不好能挽回大局,凉州局势太凶险了,这笔钱要紧着凉州用,只要凉州稳得住,其他几处就能稳住。”
四人互相看了看。
曹操站了出来。
“陛下,此番娄摩与安息的战事,当真影响如此之大?”
“相当之大,整个西北都要震动起来,此番过后,直到安息国恢复太平,西北商业都要萎靡一阵,不复之前的繁荣了。”
郭瑾深吸一口气,缓缓吐出,开口道:“如今群臣尚且不知道真正的影响,我只是稍微试探,反应就如此之大,到时候他们一旦知道西北局势之动荡,反应只会更大。”
四人低下头,心中暗暗说道——您那是稍微试探吗?那么大一笔钱,吓人呢!
腹诽之后,郭议上前一步。
“既如此,陛下还要早做准备,枣部堂年事已高,但非常执着,非常强硬,他认定的事情,不会改变,之后西北局势若动荡不安,枣部堂必然再次上表要求罢黜西北商业,到那时……”
郭议没有说完,但具体是什么意思,郭瑾已经心知肚明。
枣祗是反对派们的领头人物,但是他和那些反对派们不同。
其他的反对者总有些自己的小心思,或者是经济上,或者是政治上,总有些需求,所以才反对。
枣祗靠屯田发家,纯粹就是厌恶商业和商人到了极点,认为商业会让人堕落,所以才是贱业,商人也该是贱人。
他不为个人利益,只是纯粹的政治行为,他从传统道德层面抨击商人,顺带着抨击郭鹏的商业政策,只为政治理想。
他很干净,没要害可抓,郭鹏掀起四次大型政治风暴都没能奈何枣祗,枣祗在郭鹏在位后期屡次抨击西北商业,郭鹏也拿他没办法,最多留中不发,不理睬他。
轮到郭瑾,枣祗的政治资历成了他很大的麻烦。
这种资历深厚,又臭又硬的老官僚是任何一个皇帝都感觉棘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