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结束了。

    在海陆空所有方案全部失败,河内被置于随时可能毁灭的地步,安南终于重新坐回了谈判桌前。

    在安南军队全面从柬埔寨撤出之后,长久的战争终于画上了句号。

    这次被后人称之为新年战役的作战,终于将胡文海带来的改变,从历史层面上展现出来。

    中国和安南,比历史上更早了两年,结束了两个国家之间的战火。

    当然,这次战役对于世界的影响还不止于此。

    譬如说三年之后的第一次海湾战争,美国人的精确打击战术登上世界舞台。就在美军洋洋得意于世界无敌的时候,却冷不丁被人翻了出来,似乎沙漠风暴行动的作战预案,竟然与中国人的新年战役颇为相似?

    对此,海湾战争多国部队最高军事指挥官,美国四星上将诺曼施瓦茨科普夫将军自己也只能表示,显然这种作战方式应该是世界主流,被其他国家军队看好也是理所当然。

    不过背后据说诺曼将军在私下里大发雷霆,在美军上下狠狠的搞了一遍忠诚审查,抓了不少企图混绿卡的黄色人种。美国的重点军事研究机构,对华人甚至是东亚黄种人都加大了审查力度。

    不过这都是未来的事情了。

    对于1988年刚刚过完春节的中国人来说,惊讶于新闻联播里和平的突然降临,但并没有就此认识到这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虽然振奋于陆军“又一次”攻克了谅山这座城市,振奋于海战上安南空军的巨大损失。但这些年对安南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宣传,和这次战役伤亡的人数之低,观众们下意识的便将其归结为了一次边境摩擦。

    “摧毁了安南的谅山防线”云云,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那地方前些年不是刚占领过一遍?故地重游大概是没什么难度吧。

    毕竟如今社会上的主旋律是改革开放,曾经那场战争已经迅速的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安南不渝宣扬自己在这次战役中的窘境,而中方又发挥了一贯的神秘色彩,对战役中的任何细节都在公开资料上遮遮掩掩。

    如果官方不组织和宣传,社会上自然不会有太大的反响。

    最终反应到国际社会上,中安柬三国和平的到来,似乎也变成了东南亚才当成个大事的新闻了。

    要知道,巴黎死了一百个人就是人间惨剧。而叙利亚死了一万人,连个字幕都不配。从国际知名度上来看,柬埔寨恐怕还不如叙利亚呢。

    胡文海在满里亲自送走了科罗廖夫,这个几乎全程目睹了这次战役的kgb间谍,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中国。

    f14战斗机的强大战斗力,苏联人当然早就心中有数。然而合成旅这次战役几乎堪称完美的表现,合成旅在信息整合中表现出来的能力,都让这个特务头子感到有些惊心。

    这种战术和体制,无疑在局部战争中非常有效。如果是大规模战争,科罗廖夫相信当然还是苏联的坦克海更加强大。但在核平衡的世界里,全面战争成本便太过高昂。

    刨除对中**力增长感到担心,科罗廖夫心里也是非常振奋的。安南和中国签署了和平协议,中苏关系正常化最大的绊脚石失去了作用。苏联不必担心安南的态度,对租借金兰湾更是不会有任何影响。这两年随着中国产品大量走私苏联,苏联国内想在这一块分一杯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只要安南不再反对,他这次回去对中苏关系正常化推动便肯定会一帆风顺。

    胡文海已经做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中苏关系能否转暖,接下来也只能是等待了。

    好在对于他来说,等待倒是不会太过无聊。需要他去忙的事情,永远都比中国的山还要多。

    今年三月的绣城比以往每一年的三月,似乎都更显得春意盎然一些。

    并不是这一年的春天来得早,而是这座城市里青春靓丽的年轻人们,为城市带来了无边的活力。

    “这就是绣城啊?”

    绣城火车站前的广场上,一群拖着行李、神情忐忑的年轻人,扎着堆刚刚从出站口里挤了出来。

    看他们的样子,分明还是些没有长大的孩子,看什么都充满了好奇。

    “看起来比深土川差多了,咱们的魔都就更没法说了!”

    “是啊,好不容易考上了魔都的大学,结果反而被打发到这么个分校来!”

    “哎,你们还好了呢,我就惨了!还以为考上了魔都的大学,以后能留魔都。谁想到,一溜十三招,又回到了东北!”

    垂头丧气的东北同学的现身说法,让这群怀着忐忑心情的大学新鲜人们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这些第一次来到绣城的魔都各个大学绣城分校的学生,怀着陌生、担忧但又憧憬的目光,打量着他们未来三年半时光将要度过的地方。

    绣城新建的火车站虽然看起来新颖气派,但毕竟不如魔都1987年才建好的新火车站,那可是花了四个亿人民币的大手笔,绣城火车站当然是在这方面没得比了。

    但绣城火车站也有它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节奏。

    从绣城火车站里下来的人流,平均十分钟就有一趟。多的时候,甚至会有一两个班次同时抵达、同时下车出站,那样的时候二十米的出站口甚至要维持上好几分钟汹涌的人流。

    火车站广场前的马路上,面包型的公交车平均三五分钟就是一趟。已经是上午十点多的时间,路上的汽车和自行车、行人仍然是川流不息。广场停车场旁有一个用铁栏杆划出来的通道,一辆辆人力三轮车就在那里排队,搭车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绣城的火车站虽然没有魔都那么大,但是它运转的频率显然要快了很多。

    不等这些学生在陌生的城市里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想――文青在八十年代的大学生里实在是太受欢迎了,这群人里没人念上一首诗已经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了。

    可惜,这个快节奏的城市,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一个胳膊上套着红袖标、穿着类似警服的保安就排开人群走了过来。

    “你们这些同学,是去哪个学校的?”

    “我们哪的都有,是从魔都过来的!”一个梳着双马尾的小姑娘,伶俐的站了出来,指着人群里的同学说道:“我叫白娟,我们几个是同济的,他们是华东理工的,还有这边是复旦的……”

    “都有?那你们跟我来啊,我带你们去各学校的接待办。”保安迅速的将人群都数了一遍,确定了人数,然后大声喊道:“同学们都跟紧点,别走散了!现在跟着我,个人的行礼最好是自己拿好!千万不要和队伍走丢了,最近的治安……”

    保安的话在出站口又一次爆发人流之后,听的便不那么清楚了。不过好在这些都是大学生,基本的素质还是有的,跟在他身后向着广场旁的各大学接待处“挪”去。

    三月开学季,对于绣城来说1988年的这一个月和往常的三月变的完全不同起来。

    经过两年的建设,绣城大学城初步完成了自己的规划,建成了一座占地近万亩的大学城。

    从女儿河往南,绣城干脆将四五个村子全部进行了拆迁,挪出来大片的土地用来建设这些魔都大学分校的新校区。

    当然,只有两年时间的建设,这片土地很多地方都还只是打了一个基础,完成了规划的一期工程。但是不管怎么说,绝大多数学校都已经具备了完整的教学功能,可以接受学生了。

    刨除前期实验性转移的一部分学生和教授,这些已经在魔都各大学上了一个学期的新生,才是绣城大学城的第一批用户。

    这第一次接触,双方都显得有些小心翼翼。

    同济绣城分校,它合并了绣城原来的渤海省工学院,这让空旷的校区里倒是显的比其他学校多了些人烟。

    白娟和三个女生两个男生从送学生的公交车上下来,眼前便是绣城分校的大门,让他们狠狠的震撼了一把。

    校门外的马路一侧是一条人工河,从女儿河里引出来之后,贯穿了整个大学城。

    河岸边是整齐的堤岸和草坪绿地,河岸公园有各种健身设施和石桌、石椅,黑色后现代主意的简约风格路灯。

    马路的另一侧,是一个圆形的巨大广场,同样是由草坪、灌木丛和刚刚栽下去的小树苗组成。

    这样的景象,放到三十年后的中国,大概可以算的是有点水平的大学标配了。不过放在八十年代,看着就是另一种感觉了。

    “同学,你们是从魔都来的新生吧?欢迎,欢迎!”

    不等白娟她们从震撼中清醒过来,早就已经“严阵以待”的同学们就已经跑了上来,热情的从她们手中接过了行礼。

    就在绣城的大学城迎来第一波学生的时候,胡文海也站上了讲台,看着台下一张张陌生而毫无特点的面孔。

    (未完待续。)

    ...

章节目录

帝国重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周硕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硕并收藏帝国重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