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道,虽经历万世也不会有弊端,有弊的话那是因为守道的人已经失去了真道。先王之道,一定会有偏而不起之处,因此政有不明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三王之道,所效法的祖师不同。这不能说是道法相反,而是互相取长补短,兴溢扶衰,顺应潮流。因此孔子说,无为而治的人,应该是舜。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楯尧道,何必更改?因此王者有改制之名,却没有变道之实。然而夏代崇尚忠义,殷代崇尚礼敬。周代却崇尚文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正需要这样的大势。、孔子说,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虽有所损益,但更容易叫人理解。若有继承周礼的人,虽历经百世,也会成为人们的道德风范。这说的是虽后世百王所用,也无非是这三王留传下来的礼仪而已。只要不失道,就会百世垂范。道的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守而守一道,却没有俅弊之政。故不谈论其所损益。由此看来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今汉继大乱之后,似乎应该少损周朝的文采,只用夏代的忠信。古代的天下 也是今天的天下,同是天下,以古准今,为什么相差这么多?我以为是有失于古之道,甚至是有悖于天下之至理。天生万物,也是各有区别,有上齿者无角,有翅羽者只有双足,这就是说不论什么事物都不可兼得,取大者无小,取小者无大,天犹不能满足人无边的欲望,何况人呢?这是百姓之所以嚣嚣而苦于不足的原因。有的人身宠而处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却利用富贵之资,与民争利,这样一来,百姓日削月陵,终至大穷。富者却奢侈恣意,贫者穷急愁苦,民不乐生,又怎能不为触法之事?这是刑法所以过多,而奸邪不可胜数的原因。 天子与士大夫,其行为是为万民所仿效的 。因此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庶人之行呢?急慌慌求财利,犹常恐匮乏。这是庶人之心意。急慌慌求仁义,犹常恐不能化民,这是士大夫的心意。易经说,负且乘,致寇至。乘车者,是君子之位。负担者,是小人之事。这话说的是居君子之位而行庶人之事,祸患必至。若说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除了公仪休相鲁能做到 ,其他无人能及。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通用的执政方式。如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各异,将使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都绝其进道,使邪辟之说息灭,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百姓知道何去何从。“
天子非常看重他的对策,以董仲舒为江都相。
会稽严庄也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丞相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有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罢归。皇上可其奏。
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尊之为师。及为江都相,事江都易王。易王兄弟,素来骄逸好勇,仲舒以礼匡正,易王对他很敬重。
春二月,赦天下。行三铢钱。
夏六月,丞相卫绾免相。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皇上雅好儒术。窦婴。田蚡也都喜好儒术。推举代郡的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藏为郎中令。赵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且荐其师申公。秋,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接申公。
既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年八十余,回答说:”为治者不必多言,只看他的能力如何。“
当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之说默然。但已经招来了,就用为太中大夫。住在鲁邸。参与讨论明堂巡狩 ,改历及服色诸事。
是岁,内史宁成抵罪。
二年冬十月。淮南王刘安来朝。皇上因为刘安辈份为叔父又才高,甚是尊重他。每当宴见谈论,直到昏暮才罢。刘安雅善武安侯田蚡,他入朝的时候,武安侯去霸上迎接他,对他说:”皇上无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宫车一日晏驾,不是大王继统还能有谁?“刘安大喜。厚遗田蚡金钱财物。
天子非常看重他的对策,以董仲舒为江都相。
会稽严庄也以贤良对策,天子擢为中大夫。丞相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有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罢归。皇上可其奏。
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者皆尊之为师。及为江都相,事江都易王。易王兄弟,素来骄逸好勇,仲舒以礼匡正,易王对他很敬重。
春二月,赦天下。行三铢钱。
夏六月,丞相卫绾免相。丙寅,以魏其侯窦婴为丞相。武安侯田蚡为太尉。皇上雅好儒术。窦婴。田蚡也都喜好儒术。推举代郡的赵绾为御史大夫。兰陵王藏为郎中令。赵绾请立明堂以朝诸侯。且荐其师申公。秋,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接申公。
既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年八十余,回答说:”为治者不必多言,只看他的能力如何。“
当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之说默然。但已经招来了,就用为太中大夫。住在鲁邸。参与讨论明堂巡狩 ,改历及服色诸事。
是岁,内史宁成抵罪。
二年冬十月。淮南王刘安来朝。皇上因为刘安辈份为叔父又才高,甚是尊重他。每当宴见谈论,直到昏暮才罢。刘安雅善武安侯田蚡,他入朝的时候,武安侯去霸上迎接他,对他说:”皇上无太子大王是高皇帝的亲孙,行仁义,天下莫不闻。宫车一日晏驾,不是大王继统还能有谁?“刘安大喜。厚遗田蚡金钱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