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扩军一事可能要暂缓了。”
这天,李晔正准备出门去洋州视察神机营训练情况时,裴荣、孙烨、李英旭和徐世仁四人联袂而来,而且神色匆匆。
“怎么了?”李晔有些不解,好奇地问道。
“殿下,我们没钱了。”
“什么?”李晔愣了一下,显然不敢相信,自己怎么可能没钱了。
就算是山南西道这边没钱了,可王府也应该有钱才是,怎么会没钱?
孙烨拿出账本,神色略微有些无奈地说道,“殿下,的确没钱了。现在节度使府库账上只有不到二十万贯,其中十万贯是需要押解至朝廷的,只余下十万贯。
ァ新ヤ~⑧~1~中文網ωωω.χ~⒏~1zщ.còм
虽然还有一次秋税未收,但按照山南西道之前的情况,也不过二十五万贯而已。其中又有十万贯需要上解至朝廷,余下只有十五万贯。
这个数字虽然不小,但是现在家大业大,仅靠府库的收入,根本撑不了多久。”
对于钱的事,李晔其实并不是很关心,都让下面的人在打理,除了刚到成都府的时候比较紧张,后面他对于缺钱一直没有感觉,下意识便认为不缺钱,直到现在孙烨等人找来。
山南西道其实并不富裕,主要的收入来自两税钱和青苗钱,这不仅是目前山南西道的主要税收,同时也是整个唐王朝的税收。仅仅这两种收入就占据了唐王朝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
按照前两年的数据,整个山南西道一年的税收在七十万贯,其中夏税三十万贯,秋税二十五万贯,青苗钱五万贯,剩下的则是其他收入。而其中押解到中央的有二十五万贯,这是定额,其他的便是地方自己使用。
因为到了现在,唐王朝的财政收入愈发困难,各地藩镇基本上都固定了上解的收入,多的就是自己的。所以就造成各地藩镇会额外增加不少税收,用于扩充实力。
不过黄巢之乱后,大部分藩镇连基本的固定额都不再上解,便造成中央财政更加紧张。目前只能靠数道的收入以及盐利、茶税来维持日常开支。
而今年,由于战乱,山南西道的税收降了不少,到头来,李晔只有不到三十万贯。这个数字看似多,但是对于家大业大的李晔来说,明显不够用。
最大的开支便是军费,各地防御使的军队开支由各州负担,暂且不用节度使府这里负责支出。
不过天策军目前已经有着两万五千余人,由于朝廷不再承担天策军的日常开销,所以一切费用都是李晔的王府以及山南西道承担。
仅仅是维持目前天策军每月的薪俸和粮草就得需要5万贯,这还只是日常所需。若是按照李晔的意思,在未来几个月把天策军扩编到将近4万人的时候,每月军费就得8万贯,还没算扩编后战马、驮马、驴子以及武器方面的费用。
扩编费用恐怕就得需要几十万贯,毕竟战马、武器这些的费用都不低。
这还没有算神机营。
扩编完成后的神机营,五千人的耗费可能是同等天策军数量的两到三倍。
相当于军队扩建完后,天策军、神机营外加王府亲兵,每月日常开支就需要10万贯。一年就是120万贯,这个数字可不是目前山南西道可以承担的,除非加税。
不过山南西道并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即便是东川的情况都要比山南西道好,更别说更加富裕的西川。
虽然孙烨等人说没钱,但是否真的没钱,还得问问小英那边,王府的钱粮都是她在管,若是王府也缺钱,李晔就得想办法赚钱了。
很快小英便带着几个人,拿着账本到了李晔这里。听到小英的叙述,李晔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
相比于山南西道没钱,王府则是很有钱。
前几个月,每月王府的进账就有15万贯,到了兴元府后,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上个月就达到了20万贯。
王府的收入来源目前主要分为三大块。
一是茶叶收入,最近几个月,王府也在各地采购了不少茶叶制作成新茶,同时也圈了不少茶山,每个月便可以做到10万贯的进账,上个月由于蜀道的畅通,一度增长到了15万贯。
其二便是书籍收入,这个每个月也有3、4万贯的收入。因为掌握了活字印刷术,王府下面的印刷作坊可以印刷各种书籍,而且成本低,依靠价格,很快打开了市场。当然卖的最多的还是佛、道两家的书籍,日常书籍稍显差点,不过这也是个比较好的兆头。
剩下的就是其他的收入,像什么邸店、粮食、烟花之类的,这种就比较少了,因为规模问题,一个月加起来也就两、三万贯。
不过邸店的生意前景很不错,可以衍生成客栈、货栈、交易所之类的,特别是山南西道扼守三条蜀道,出蜀或者关中入蜀毕竟从山南西道经过,其生意前景可想而知。
而且在粮食方面,寿王府已经开始了新的一轮圈地。特别是汉中平原,这里的土地肥沃,而且地广人稀,加上战乱,不少田地荒芜,不趁着这个时候圈地,以后就不方便了。
王府的收入看似不少,不过日常也需要不少钱,每月仅仅是日常开支就需要上万贯,加上还要补贴军队,所以王府的钱袋子也不鼓。
节流肯定不是好办法,最好的还是开源。
征收农业税?现在两税钱和青苗钱已经够高了,农业方面再加税,可能真的要出事了,所以这个想都不用想。既然农业税不行,那就只有商税了。若是能征收商税,想来府库的钱粮就可以承担军队日常开支,不需要王府拿钱出来补贴。
想到这儿,李晔便试探道,“诸位,你们觉得征收商税如何?”
“商税?”孙烨一愣,一时没明白什么意思,转而猜测道,“殿下所指是茶税?”
“不只是茶税,而是对坊市的店铺进行征收,不仅仅是茶叶,包括盐、铁、布匹、牲口、酒、酒楼等所有经商的店铺进行征收的税目,而且对于开矿、经营山林、牧场等都一应纳入商税征收范围。若是能全面推行,府库就会日渐充盈,不会像现在这样,艰难度日,入不敷出。”
唐朝有商税吗?有,两税法其实就包括商税,但是因为很多原因,唐朝的商税施行并不彻底,而且面不广,跟后世的商业税这些相比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不过唐朝的商税又要比明朝完善,明朝是根本不让收,唐朝是收了,但是种类少,而且税制也不完善,对于财政虽然有些改善,但不明显。
李晔一说完,众人顿时大为吃惊。
孙烨连忙道,“殿下三思,若是全面征收商税,恐怕不妥,这相当于是与民争利,若是处理不善,甚至会引发冲突。
兴元府新近收复,殿下在这里根基维稳。城中店铺多是本地大家族所经营,若是这些家族反对,从中串联,恐怕会惹出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威胁殿下在兴元府的统治。殿下切记不能操之过急,即便是要征收商税,也应该徐徐图之。”
征收商税,无疑是让这些大家族把自己的钱吐出一部分来,现在山南西道初定,若是强行征收,近点的还好,远点的地方说不好就有一些本地家族联合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趁机作乱,甚至威胁李晔的地位。
由于商税并不是新鲜事物,若是从执政者角度看,全面征收商税自然最好,府库充盈,也不用在田地上加税。只是不能操之过急,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这是孙烨为官多年的经验,当然也就让他不敢冒险,什么事都求稳。
“孙大人所言差矣,商贾不从事生产,却赚取巨利,征收一部分商税补贴府库有何不可?”
相比于孙烨,李英旭的反应就比较激烈。由于其本身就出生于大家族,对于商贾也不看在眼里,甚至有一种轻视感,而且这又不是在他的家乡,所以对于征收商税并没有多大的抵触。
殿下说得对,征收商税可以充实府库,何乐为不为。
“是否征收商税,还望殿下三思。孙大人说的有些道理,毕竟殿下在兴元府也需要这些本地家族的支持,若是因为商税一事而得罪他们,恐怕不妥。”裴荣有些担忧道,这也是他少有不赞成李晔看法的时刻。
一旁的徐世仁倒是没有开口,而是在那静静地听着。
而孙烨和裴荣则是有些担忧,李晔思考了一会儿说道,“诸位,征收商税一事,刻不容缓。商贾不事生产,却掌巨富,而且商税也不是我们首创,我们做的只是统一商税,确保商业往来公平。
同时收商税,而弥补府库至不足,乃是理所当然,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既然孙府尹和裴司马认为此时不妥,那就有李少尹负责此事。
具体事务有户曹参军负责,掌户籍、赋税、坊市等。。。。。”
李晔这话,顿时让裴荣、孙烨两人傻眼,相当于李晔强行要征收商税,甚至还吩咐裴荣让天策军随时配合,意味着对方为了推行商税,不惜动用武力。
(本章完)
这天,李晔正准备出门去洋州视察神机营训练情况时,裴荣、孙烨、李英旭和徐世仁四人联袂而来,而且神色匆匆。
“怎么了?”李晔有些不解,好奇地问道。
“殿下,我们没钱了。”
“什么?”李晔愣了一下,显然不敢相信,自己怎么可能没钱了。
就算是山南西道这边没钱了,可王府也应该有钱才是,怎么会没钱?
孙烨拿出账本,神色略微有些无奈地说道,“殿下,的确没钱了。现在节度使府库账上只有不到二十万贯,其中十万贯是需要押解至朝廷的,只余下十万贯。
ァ新ヤ~⑧~1~中文網ωωω.χ~⒏~1zщ.còм
虽然还有一次秋税未收,但按照山南西道之前的情况,也不过二十五万贯而已。其中又有十万贯需要上解至朝廷,余下只有十五万贯。
这个数字虽然不小,但是现在家大业大,仅靠府库的收入,根本撑不了多久。”
对于钱的事,李晔其实并不是很关心,都让下面的人在打理,除了刚到成都府的时候比较紧张,后面他对于缺钱一直没有感觉,下意识便认为不缺钱,直到现在孙烨等人找来。
山南西道其实并不富裕,主要的收入来自两税钱和青苗钱,这不仅是目前山南西道的主要税收,同时也是整个唐王朝的税收。仅仅这两种收入就占据了唐王朝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
按照前两年的数据,整个山南西道一年的税收在七十万贯,其中夏税三十万贯,秋税二十五万贯,青苗钱五万贯,剩下的则是其他收入。而其中押解到中央的有二十五万贯,这是定额,其他的便是地方自己使用。
因为到了现在,唐王朝的财政收入愈发困难,各地藩镇基本上都固定了上解的收入,多的就是自己的。所以就造成各地藩镇会额外增加不少税收,用于扩充实力。
不过黄巢之乱后,大部分藩镇连基本的固定额都不再上解,便造成中央财政更加紧张。目前只能靠数道的收入以及盐利、茶税来维持日常开支。
而今年,由于战乱,山南西道的税收降了不少,到头来,李晔只有不到三十万贯。这个数字看似多,但是对于家大业大的李晔来说,明显不够用。
最大的开支便是军费,各地防御使的军队开支由各州负担,暂且不用节度使府这里负责支出。
不过天策军目前已经有着两万五千余人,由于朝廷不再承担天策军的日常开销,所以一切费用都是李晔的王府以及山南西道承担。
仅仅是维持目前天策军每月的薪俸和粮草就得需要5万贯,这还只是日常所需。若是按照李晔的意思,在未来几个月把天策军扩编到将近4万人的时候,每月军费就得8万贯,还没算扩编后战马、驮马、驴子以及武器方面的费用。
扩编费用恐怕就得需要几十万贯,毕竟战马、武器这些的费用都不低。
这还没有算神机营。
扩编完成后的神机营,五千人的耗费可能是同等天策军数量的两到三倍。
相当于军队扩建完后,天策军、神机营外加王府亲兵,每月日常开支就需要10万贯。一年就是120万贯,这个数字可不是目前山南西道可以承担的,除非加税。
不过山南西道并不是什么富裕的地方,即便是东川的情况都要比山南西道好,更别说更加富裕的西川。
虽然孙烨等人说没钱,但是否真的没钱,还得问问小英那边,王府的钱粮都是她在管,若是王府也缺钱,李晔就得想办法赚钱了。
很快小英便带着几个人,拿着账本到了李晔这里。听到小英的叙述,李晔心里稍稍安定了一些,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
相比于山南西道没钱,王府则是很有钱。
前几个月,每月王府的进账就有15万贯,到了兴元府后,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上个月就达到了20万贯。
王府的收入来源目前主要分为三大块。
一是茶叶收入,最近几个月,王府也在各地采购了不少茶叶制作成新茶,同时也圈了不少茶山,每个月便可以做到10万贯的进账,上个月由于蜀道的畅通,一度增长到了15万贯。
其二便是书籍收入,这个每个月也有3、4万贯的收入。因为掌握了活字印刷术,王府下面的印刷作坊可以印刷各种书籍,而且成本低,依靠价格,很快打开了市场。当然卖的最多的还是佛、道两家的书籍,日常书籍稍显差点,不过这也是个比较好的兆头。
剩下的就是其他的收入,像什么邸店、粮食、烟花之类的,这种就比较少了,因为规模问题,一个月加起来也就两、三万贯。
不过邸店的生意前景很不错,可以衍生成客栈、货栈、交易所之类的,特别是山南西道扼守三条蜀道,出蜀或者关中入蜀毕竟从山南西道经过,其生意前景可想而知。
而且在粮食方面,寿王府已经开始了新的一轮圈地。特别是汉中平原,这里的土地肥沃,而且地广人稀,加上战乱,不少田地荒芜,不趁着这个时候圈地,以后就不方便了。
王府的收入看似不少,不过日常也需要不少钱,每月仅仅是日常开支就需要上万贯,加上还要补贴军队,所以王府的钱袋子也不鼓。
节流肯定不是好办法,最好的还是开源。
征收农业税?现在两税钱和青苗钱已经够高了,农业方面再加税,可能真的要出事了,所以这个想都不用想。既然农业税不行,那就只有商税了。若是能征收商税,想来府库的钱粮就可以承担军队日常开支,不需要王府拿钱出来补贴。
想到这儿,李晔便试探道,“诸位,你们觉得征收商税如何?”
“商税?”孙烨一愣,一时没明白什么意思,转而猜测道,“殿下所指是茶税?”
“不只是茶税,而是对坊市的店铺进行征收,不仅仅是茶叶,包括盐、铁、布匹、牲口、酒、酒楼等所有经商的店铺进行征收的税目,而且对于开矿、经营山林、牧场等都一应纳入商税征收范围。若是能全面推行,府库就会日渐充盈,不会像现在这样,艰难度日,入不敷出。”
唐朝有商税吗?有,两税法其实就包括商税,但是因为很多原因,唐朝的商税施行并不彻底,而且面不广,跟后世的商业税这些相比差了不止一点半点。
不过唐朝的商税又要比明朝完善,明朝是根本不让收,唐朝是收了,但是种类少,而且税制也不完善,对于财政虽然有些改善,但不明显。
李晔一说完,众人顿时大为吃惊。
孙烨连忙道,“殿下三思,若是全面征收商税,恐怕不妥,这相当于是与民争利,若是处理不善,甚至会引发冲突。
兴元府新近收复,殿下在这里根基维稳。城中店铺多是本地大家族所经营,若是这些家族反对,从中串联,恐怕会惹出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威胁殿下在兴元府的统治。殿下切记不能操之过急,即便是要征收商税,也应该徐徐图之。”
征收商税,无疑是让这些大家族把自己的钱吐出一部分来,现在山南西道初定,若是强行征收,近点的还好,远点的地方说不好就有一些本地家族联合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趁机作乱,甚至威胁李晔的地位。
由于商税并不是新鲜事物,若是从执政者角度看,全面征收商税自然最好,府库充盈,也不用在田地上加税。只是不能操之过急,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这是孙烨为官多年的经验,当然也就让他不敢冒险,什么事都求稳。
“孙大人所言差矣,商贾不从事生产,却赚取巨利,征收一部分商税补贴府库有何不可?”
相比于孙烨,李英旭的反应就比较激烈。由于其本身就出生于大家族,对于商贾也不看在眼里,甚至有一种轻视感,而且这又不是在他的家乡,所以对于征收商税并没有多大的抵触。
殿下说得对,征收商税可以充实府库,何乐为不为。
“是否征收商税,还望殿下三思。孙大人说的有些道理,毕竟殿下在兴元府也需要这些本地家族的支持,若是因为商税一事而得罪他们,恐怕不妥。”裴荣有些担忧道,这也是他少有不赞成李晔看法的时刻。
一旁的徐世仁倒是没有开口,而是在那静静地听着。
而孙烨和裴荣则是有些担忧,李晔思考了一会儿说道,“诸位,征收商税一事,刻不容缓。商贾不事生产,却掌巨富,而且商税也不是我们首创,我们做的只是统一商税,确保商业往来公平。
同时收商税,而弥补府库至不足,乃是理所当然,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既然孙府尹和裴司马认为此时不妥,那就有李少尹负责此事。
具体事务有户曹参军负责,掌户籍、赋税、坊市等。。。。。”
李晔这话,顿时让裴荣、孙烨两人傻眼,相当于李晔强行要征收商税,甚至还吩咐裴荣让天策军随时配合,意味着对方为了推行商税,不惜动用武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