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太师也先对已经集结完毕的三十万铁骑整顿一番之后,便联合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召开了战前动员大会。
会上,也先喧宾夺主对着满帐的将领发号施令,将三十万瓦剌铁骑分成四路准备南下攻明。
虽然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对于也先的做派十分不满,一众脱脱不花的支持者也是有些恼怒,但是面对两千多人使团被击杀的耻辱,以及南下攻明带来的巨大利益,包括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在内的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
此时,也先那慷慨激昂的声音不断回荡在大帐之内,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和也先讨论南下作战的细节。
对于众人来说,击败大明才是此时最为重要的事情,瓦剌内部的权力争斗已经不是最为关键的矛盾了!
按照也先做出的作战计划,又经过众人的争论和相互妥协,最终三十万瓦剌铁骑大军被分成了四路,同时南下对大明九边各地展开进攻。
在也先指定的计划之中:
瓦剌东路大军由脱脱不花率领汗部与兀良哈部的十万铁骑进攻辽东各地,负责牵制大明右翼的兵力;
瓦剌西路大军由也先的部将率领三万铁骑侧击甘州(甘肃张掖),作为疑兵使用;
而瓦剌大军的中路则是此番进攻的重点,同时又分为两路大军进攻:
一路由阿剌知院统率五万铁骑直攻宣府、围赤城,负责牵制大明在宣府镇各地的主力大军;
另一路则是由瓦剌太师也先亲率十二万铁骑进攻大同府,这一路也是此战的重中之重,也先准备在明军各方不能相互支援的情况下,攻破大同府,经由大同、井陉关或是雁门关一路东进,直逼大明京畿之地!
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之后,三十万瓦剌铁骑大军便开始调动起来,兵分四路在九边各地以北纵横驰骋,山西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等九边各地皆是一日三惊,一时之间大明北地烽烟四起,各地驻守将兵也是人心惶惶。
压在众人心头一年多的鞑虏大军终于开始行动了,一场血雨腥风即将来袭!
大明北疆的烽火从山西一路向东,直到辽东都是烽烟滚滚,北京城周边也是烽烟四起,京畿之地已经开始戒严,各地驻守的明军也纷纷动员了起来,随时准备调动。
不过相比于大明官军高效的动员力,朝中大臣的行动速度就要慢上许多倍了!
面对三十万瓦剌铁骑的大举入寇,朝中文武大臣已经吵翻了天,正统帝也是为此伤透了脑筋。
此时朝中大臣基本上分成了三个派别:
首先是主和派,这一派都是文官,特别是那些御史言官,这些文官主张朝廷严惩秉笔太监王振,尽力抵消瓦剌人的怒火。
“刀兵乃不祥之物,君子不得已为之,如今南方刚刚结束了一场平乱大战,国朝不应再动干戈,应尽力化解战事,这才是大明百姓之福!”
听了这些文官的叫嚣,不但秉笔太监王振当即在朝堂之上对着这些御史言官破口大骂,就连兵部侍郎于谦等正直干练的中正之臣也是眉头紧锁,对这些言论非常不满。
其次便是主战派之中激进派,这一派的官吏有文有武,但大多数竟然还是文官,而武将却是没有几个!
不过,这一派之中叫嚣得最为大声的,便是秉笔太监王振!
此时,王振指着那些御史言官大骂一阵,便大声说道:“我堂堂华夏,岂能惧怕那些鞑虏!此番瓦剌使团蒙骗陛下、骗取我大明赏赐,而且还在京畿之地的昌平州肆意妄为,杀瓦剌几个人算什么!”
说到这里,王振冷哼一声,继续说道:“我大明对那些鞑虏从来不曾妥协,以前不会,现在也照样不会!杀!此番国朝正应该集结虎贲大军大举北上,和瓦剌大军展开决战,继而重击鞑虏、横扫大漠,再现先皇之功绩、扬我皇明之威名!”
众文武官吏眼见王振竟然还将历代先皇抬了出来,都是气愤不已,纷纷扯开话题指责王振这个宦官干政,但是正统帝却不予理会,显然是对王振十分信赖。
而主战派之中的保守派的代表大臣便是兵部侍郎于谦等人,这些大臣无一例外都是朝中的实干之臣、中正之臣。
于谦等人认为此番瓦剌大军南下入侵分明是也先蓄谋已久的阴谋,而且瓦剌大军兵锋甚锐、气势如虹,大明九边各地的守军兵力分散、军心不稳,此时不应与瓦剌大军硬碰硬。
“鞑虏三十万铁骑四路进击来势汹汹、声势浩大,而各地守军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国朝不应仓促出击,而是应该命令各地守军据城死守、扼守险要,将四路瓦剌铁骑的攻势遏制住,为国朝调集援军北上争取时间!”
于谦慷慨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上,正统帝听了也是沉默不语。
这时,王振冷笑着问道:“难道我大明的虎贲就只能躲在城墙之内防守,而任由鞑虏在各地横行无忌?于大人,这算是什么应对之策!”
于谦当即回道:“我大明将士应在阻击鞑虏的时候积蓄力量,待到军力聚集完毕之后,再发动反击,这才是用兵正道!”
“哼!”
王振不再理会于谦,而是对着正统帝行礼说道:“陛下!此时瓦剌大军已经兵分四路深入我九边腹地,如若朝廷不调集大军主动出击痛杀鞑虏,那天下百姓将会如何看待朝廷?将会如何看待我大明!”
话音一落,正统帝便猛地一派书案站了起来,说道:“好了!鞑虏大军正在屠杀我大明子民,你们竟然还在这里争吵,拿不出一个应对之策,真是天下奇闻!”
可是正统帝的话音一落,整个大殿之上便轰然爆响,几乎所有文武大臣都朝着正统帝大声争辩着,气得正统帝差一点就要将身前的书案一脚踹翻。
此时,三派意见相左的大臣再加上气急败坏的正统帝互相争吵,原本严肃的大殿瞬间就变成了民间菜市场一般,显得十分滑稽。
一直到日落时分,正统帝和众朝臣也没争吵出个结论,三派大臣依旧是谁也睡服不了谁,最终众人还是不欢而散。
回到后宫之后,正统帝气得浑身发抖,终大明一朝,历代的朝臣都不会给皇帝好脸色,甚至不少朝臣都以激怒皇帝换取廷杖为荣,谁要是能当朝怒斥皇帝,那将会成为满朝文武心目中的偶像。
所以来说,大明的皇帝也不是那么好过的!
此时,正统帝正在寝宫之内生闷气,秉笔太监王振也跟了过来,没过一会儿正统帝便屏退了左右侍奉的太监、宫女,只留下了王振一人在寝宫之内,二人商量了许久,直到华灯初上王振才急匆匆的离开了正统帝的寝宫。
没过多久,三十万瓦剌铁骑兵分四路南下的消息便传到了玉山镇,刘君韬闻讯之后大吃一惊,立即下令玉山镇护卫队各营、兖州府正兵营、奇兵营整军备战。
此时,刘君韬一直在忙着备战的事情,对于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考核都没顾得上进行,甚至准备在大战之前完成的玉山镇护卫队、兖州府两营兵马的重新整编都没来得及进行。
“事态发展得太快了!”
刘君韬原本还以为也先至少在三两个月之内不会南下攻明,却想不到才过了半个月的时间,便率军南下,真是打了刘君韬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刘君韬便急忙命令新兵司司丞胡德兴和装备司司丞张白圭做好大军重新整编的准备,自己则是让刘子安在三天之内将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背景信息送过来,准备先行完成对三人的考核。
会上,也先喧宾夺主对着满帐的将领发号施令,将三十万瓦剌铁骑分成四路准备南下攻明。
虽然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对于也先的做派十分不满,一众脱脱不花的支持者也是有些恼怒,但是面对两千多人使团被击杀的耻辱,以及南下攻明带来的巨大利益,包括瓦剌大汗脱脱不花在内的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
此时,也先那慷慨激昂的声音不断回荡在大帐之内,所有人都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和也先讨论南下作战的细节。
对于众人来说,击败大明才是此时最为重要的事情,瓦剌内部的权力争斗已经不是最为关键的矛盾了!
按照也先做出的作战计划,又经过众人的争论和相互妥协,最终三十万瓦剌铁骑大军被分成了四路,同时南下对大明九边各地展开进攻。
在也先指定的计划之中:
瓦剌东路大军由脱脱不花率领汗部与兀良哈部的十万铁骑进攻辽东各地,负责牵制大明右翼的兵力;
瓦剌西路大军由也先的部将率领三万铁骑侧击甘州(甘肃张掖),作为疑兵使用;
而瓦剌大军的中路则是此番进攻的重点,同时又分为两路大军进攻:
一路由阿剌知院统率五万铁骑直攻宣府、围赤城,负责牵制大明在宣府镇各地的主力大军;
另一路则是由瓦剌太师也先亲率十二万铁骑进攻大同府,这一路也是此战的重中之重,也先准备在明军各方不能相互支援的情况下,攻破大同府,经由大同、井陉关或是雁门关一路东进,直逼大明京畿之地!
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之后,三十万瓦剌铁骑大军便开始调动起来,兵分四路在九边各地以北纵横驰骋,山西镇、宣府镇、大同镇、辽东镇等九边各地皆是一日三惊,一时之间大明北地烽烟四起,各地驻守将兵也是人心惶惶。
压在众人心头一年多的鞑虏大军终于开始行动了,一场血雨腥风即将来袭!
大明北疆的烽火从山西一路向东,直到辽东都是烽烟滚滚,北京城周边也是烽烟四起,京畿之地已经开始戒严,各地驻守的明军也纷纷动员了起来,随时准备调动。
不过相比于大明官军高效的动员力,朝中大臣的行动速度就要慢上许多倍了!
面对三十万瓦剌铁骑的大举入寇,朝中文武大臣已经吵翻了天,正统帝也是为此伤透了脑筋。
此时朝中大臣基本上分成了三个派别:
首先是主和派,这一派都是文官,特别是那些御史言官,这些文官主张朝廷严惩秉笔太监王振,尽力抵消瓦剌人的怒火。
“刀兵乃不祥之物,君子不得已为之,如今南方刚刚结束了一场平乱大战,国朝不应再动干戈,应尽力化解战事,这才是大明百姓之福!”
听了这些文官的叫嚣,不但秉笔太监王振当即在朝堂之上对着这些御史言官破口大骂,就连兵部侍郎于谦等正直干练的中正之臣也是眉头紧锁,对这些言论非常不满。
其次便是主战派之中激进派,这一派的官吏有文有武,但大多数竟然还是文官,而武将却是没有几个!
不过,这一派之中叫嚣得最为大声的,便是秉笔太监王振!
此时,王振指着那些御史言官大骂一阵,便大声说道:“我堂堂华夏,岂能惧怕那些鞑虏!此番瓦剌使团蒙骗陛下、骗取我大明赏赐,而且还在京畿之地的昌平州肆意妄为,杀瓦剌几个人算什么!”
说到这里,王振冷哼一声,继续说道:“我大明对那些鞑虏从来不曾妥协,以前不会,现在也照样不会!杀!此番国朝正应该集结虎贲大军大举北上,和瓦剌大军展开决战,继而重击鞑虏、横扫大漠,再现先皇之功绩、扬我皇明之威名!”
众文武官吏眼见王振竟然还将历代先皇抬了出来,都是气愤不已,纷纷扯开话题指责王振这个宦官干政,但是正统帝却不予理会,显然是对王振十分信赖。
而主战派之中的保守派的代表大臣便是兵部侍郎于谦等人,这些大臣无一例外都是朝中的实干之臣、中正之臣。
于谦等人认为此番瓦剌大军南下入侵分明是也先蓄谋已久的阴谋,而且瓦剌大军兵锋甚锐、气势如虹,大明九边各地的守军兵力分散、军心不稳,此时不应与瓦剌大军硬碰硬。
“鞑虏三十万铁骑四路进击来势汹汹、声势浩大,而各地守军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国朝不应仓促出击,而是应该命令各地守军据城死守、扼守险要,将四路瓦剌铁骑的攻势遏制住,为国朝调集援军北上争取时间!”
于谦慷慨激昂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上,正统帝听了也是沉默不语。
这时,王振冷笑着问道:“难道我大明的虎贲就只能躲在城墙之内防守,而任由鞑虏在各地横行无忌?于大人,这算是什么应对之策!”
于谦当即回道:“我大明将士应在阻击鞑虏的时候积蓄力量,待到军力聚集完毕之后,再发动反击,这才是用兵正道!”
“哼!”
王振不再理会于谦,而是对着正统帝行礼说道:“陛下!此时瓦剌大军已经兵分四路深入我九边腹地,如若朝廷不调集大军主动出击痛杀鞑虏,那天下百姓将会如何看待朝廷?将会如何看待我大明!”
话音一落,正统帝便猛地一派书案站了起来,说道:“好了!鞑虏大军正在屠杀我大明子民,你们竟然还在这里争吵,拿不出一个应对之策,真是天下奇闻!”
可是正统帝的话音一落,整个大殿之上便轰然爆响,几乎所有文武大臣都朝着正统帝大声争辩着,气得正统帝差一点就要将身前的书案一脚踹翻。
此时,三派意见相左的大臣再加上气急败坏的正统帝互相争吵,原本严肃的大殿瞬间就变成了民间菜市场一般,显得十分滑稽。
一直到日落时分,正统帝和众朝臣也没争吵出个结论,三派大臣依旧是谁也睡服不了谁,最终众人还是不欢而散。
回到后宫之后,正统帝气得浑身发抖,终大明一朝,历代的朝臣都不会给皇帝好脸色,甚至不少朝臣都以激怒皇帝换取廷杖为荣,谁要是能当朝怒斥皇帝,那将会成为满朝文武心目中的偶像。
所以来说,大明的皇帝也不是那么好过的!
此时,正统帝正在寝宫之内生闷气,秉笔太监王振也跟了过来,没过一会儿正统帝便屏退了左右侍奉的太监、宫女,只留下了王振一人在寝宫之内,二人商量了许久,直到华灯初上王振才急匆匆的离开了正统帝的寝宫。
没过多久,三十万瓦剌铁骑兵分四路南下的消息便传到了玉山镇,刘君韬闻讯之后大吃一惊,立即下令玉山镇护卫队各营、兖州府正兵营、奇兵营整军备战。
此时,刘君韬一直在忙着备战的事情,对于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考核都没顾得上进行,甚至准备在大战之前完成的玉山镇护卫队、兖州府两营兵马的重新整编都没来得及进行。
“事态发展得太快了!”
刘君韬原本还以为也先至少在三两个月之内不会南下攻明,却想不到才过了半个月的时间,便率军南下,真是打了刘君韬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刘君韬便急忙命令新兵司司丞胡德兴和装备司司丞张白圭做好大军重新整编的准备,自己则是让刘子安在三天之内将蓝思齐、赵凌、张玉清三人的背景信息送过来,准备先行完成对三人的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