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镇是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城镇,衔接山西镇和宣府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处,素有北方锁钥之称,
大同在战国初已发展为军事重镇,大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奉命率军民增建大同城,使之更为坚固完善。
其城呈正方形,城墙夯筑,外包青砖。城防中马面林立、角楼众多,城墙外面还有壕沟、拦马墙等防御设施,可谓是易守难攻。
自从也先率领二十万铁骑南下以来,大同镇城便开始实行坚壁清野,将城池周边村镇中的百姓、粮草、财物全部集中到了城池之内。
并且在大同镇总兵府的组织下,明军将士还组建了社兵,由官府发给兵器。
这些社兵皆由城内各坊富户、所出,民家有数十金产者出兵一名,或两家出兵一名,百金产者出兵二名,巨商亦然。
每社社兵五十名,择各坊殷实素行生员、乡绅、宗室为长领,由大同镇城内官军中各把总、百总分别统领。
大同镇城内有六十多坊,计得社兵三千余人,分五总社,制旗六十多面,每人给社票一纸,凡腰中系无忧绦带者,皆是大社中人。
而且这些社兵不需粮饷,又尽为城内富家子弟,身强力壮不说,对城外的鞑虏还有着刻骨的仇恨,决不可能内应通敌。
他们没事团练习艺,有事登陴守御,成为大同镇城守卫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
与此同时,大同城内的官府还增加了搭棚救济的力度,并且悬赏的消息传出,凡是社兵、军民斩杀一个瓦剌士兵,便可到城内州府衙门领取五十两白银,于是全城振奋。
不但城内官军和社兵纷纷摩拳擦掌,就连众多的亡命之徒,还有民间百姓,也都是自发的携带弓矢刀枪登城守卫,一时间大同镇城内气势高涨。
没过多久,也先便率领二十万瓦剌大军扫清了大同镇城北面的大多数堡垒、据点,瓦剌大军的前锋己到城下!
只见三万瓦剌大军步骑交加,将近两万人的瓦剌铁骑徘徊在城北的“拦马墙”之外,一万多瓦剌步兵则是于拦马墙外曳枝场尘,作疑兵之状,以便让城内军民惊疑不定,不知他们来了多少人。
同时瓦剌的哨马不断游移,甚至作逼迫大同镇城第一道防线“拦马墙”内守军之态,惹来明军将士一阵阵慌乱,毕竟此时城内的守军兵力不多,就算是加上三千多社兵,也只有三万之数,剩下的兵马都已经随同大同镇总兵官一起被瓦剌围歼了!
这些瓦剌前锋在城外耀武扬威一番之后,便于城北十五里外扎营,并且开始赶制攻城的各种器械。
四天之后,也先率领瓦剌主力大军来到,只见二十万瓦剌铁骑浩浩荡荡,军马连绵近百里。
如果从高空看下去,从大同镇北面的数条官道上,尽是戴着毡帽、身穿布甲、铠甲的鞑虏海洋,滚滚有若燎原之火。
“这鞑虏兵马也太多了些……”
此时,城外密密麻麻的瓦剌大军有如蝗虫一般,他们黑压压的先铺满了大同镇城北面的平川之地,接着这股浪流又蔓延到城南、城西、城东……,直到将大同镇城团团包围,并且占据了城外所有的战略要地。
以瓦剌大军一队人马一杆战旗来算,随便一数,就是几万杆旗帜。
这还不算随军而来的羊群、负责后勤的部落妇孺,都算下来的话,此番也先挥师南下,率领的人力几乎有三十万之多!
此时,负责城防的大同镇副总兵薛桐脸色有些难看,蚁多咬死象,大同镇城内虽说连上社兵有近三万人,不过瓦剌的兵马实在是太多了。
感受这扑面而来的压力,北城墙上的明军将士和社兵都是脸色苍白,就连副总兵薛桐也是紧抿着嘴,双拳紧握,牙关紧紧咬着。
不过,大同镇的明军将士毕竟是九边精锐,他们常年和瓦剌大军打生打死,此时就算是瓦剌大军人多势众,但凭借着大同镇城的坚固,众将士也是虽惊不乱。
此时,城外的瓦剌大军主力刚刚赶到,正在扎营休整,一时半会还不会进攻,所以大同镇副总兵薛桐便带着一队亲兵在城墙上巡视起来。
城池早己作好了作战的准备,城墙上满是三三两两的军士,有明军将士,也有众多的社兵,甚至是自发登城的百姓、豪杰。
其中当属明军营兵装备最好,每人都有对襟棉甲与罩甲,余者社兵不过戴着红笠军帽,青衣战裙外披个褡护,衣甲都颇为破烂。
当然,这些将士的兵备与兖州镇将士比起来,还是寒酸了不少,根本没有可比性。
这一天,也先并没有着急攻城,而是在大同镇城外扎下了一大片巨大的营垒,几乎将大同镇城对外的主要道路全部切断了。
到了入夜时分,大同镇城的城头上燃起了一个个火堆,火堆旁三五成群,围坐满了烤火的将士、社兵。
不过眼看瓦剌大军来到,不少的守军将士皆是拥到城头紧张的向外眺望,十分担心瓦剌兵马会趁着夜色开始攻城。
此时,副总兵薛桐一路巡视过去,城头上的众将士纷纷向其施礼。
薛桐看着众将士都是紧张不已,便对一个士卒说道:“兄弟们,鞑虏大军来了,你怕不怕?”
那士卒怪叫道:“怕个球,大不了脑袋掉了碗大一个疤,鞑子来了正好,开打之后杀一个鞑子,就有五十两赏银。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够我享用几个月了。”
话音刚落,周边的众将士便一片哄笑,薛桐见状也是微笑道:“军心可用。”
巡视一番之后,薛桐便回到关内的部署里,看着案桌上的舆图,薛桐便陷入了沉思:“看眼下这情形,鞑子攻城战策便是四面齐攻,肯定是想要趁着朝廷援兵赶到之前拿下大同镇城。不过若是我军得力,鞑子虽拥兵二十万众,以大同镇城的险要,想要坚守下去也不是不可能之事。更何况,大同镇城四处城门外还各有一座小的关城,更是易守难攻。”
如果从天空看下去,大同镇城巨大的城池外,主城居中,又有东、西、南、北四关分布四面,与核心互为犄角,易守难攻。
所谓四关,便是关城,一般为竖立的长方形状,说白了就是四座,都是对着四面城门方向,以城门道路与大城相连,距离一般是两里之内,甚至只有百步左右。
便如山西汾州古城便有四个关城,主城与各个关城相距都只有一百多步。而且四个关城很大,特别是东关,基本与主城一般大,两城城墙相隔不过一百多步,余下中间一条狭长的地带。想进攻汾州主城东门,不但兵力展不开,甚至还要冒着两面城墙火力夹击,死伤惨重的危险。
大同镇城同样如此,东关、西关、南关、北关护卫着大城,各个关城同样有瓮城、护城河,壕沟。
再加上关城和主城外围都有“拦马墙”、壕沟,可以说环绕大同镇城形成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相互间的支援也非常便利。
如果守军得力,以大同镇城主城与四关的坚固,也先所部想攻破大同镇城,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不过,副总兵薛桐还是摇了摇头,说道:“此番营兵主力都是集中在北关和主城北城墙一带,所以除北关外,余者三关战情,皆要做最坏的打算。”
大同在战国初已发展为军事重镇,大明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奉命率军民增建大同城,使之更为坚固完善。
其城呈正方形,城墙夯筑,外包青砖。城防中马面林立、角楼众多,城墙外面还有壕沟、拦马墙等防御设施,可谓是易守难攻。
自从也先率领二十万铁骑南下以来,大同镇城便开始实行坚壁清野,将城池周边村镇中的百姓、粮草、财物全部集中到了城池之内。
并且在大同镇总兵府的组织下,明军将士还组建了社兵,由官府发给兵器。
这些社兵皆由城内各坊富户、所出,民家有数十金产者出兵一名,或两家出兵一名,百金产者出兵二名,巨商亦然。
每社社兵五十名,择各坊殷实素行生员、乡绅、宗室为长领,由大同镇城内官军中各把总、百总分别统领。
大同镇城内有六十多坊,计得社兵三千余人,分五总社,制旗六十多面,每人给社票一纸,凡腰中系无忧绦带者,皆是大社中人。
而且这些社兵不需粮饷,又尽为城内富家子弟,身强力壮不说,对城外的鞑虏还有着刻骨的仇恨,决不可能内应通敌。
他们没事团练习艺,有事登陴守御,成为大同镇城守卫的一支重要辅助力量。
与此同时,大同城内的官府还增加了搭棚救济的力度,并且悬赏的消息传出,凡是社兵、军民斩杀一个瓦剌士兵,便可到城内州府衙门领取五十两白银,于是全城振奋。
不但城内官军和社兵纷纷摩拳擦掌,就连众多的亡命之徒,还有民间百姓,也都是自发的携带弓矢刀枪登城守卫,一时间大同镇城内气势高涨。
没过多久,也先便率领二十万瓦剌大军扫清了大同镇城北面的大多数堡垒、据点,瓦剌大军的前锋己到城下!
只见三万瓦剌大军步骑交加,将近两万人的瓦剌铁骑徘徊在城北的“拦马墙”之外,一万多瓦剌步兵则是于拦马墙外曳枝场尘,作疑兵之状,以便让城内军民惊疑不定,不知他们来了多少人。
同时瓦剌的哨马不断游移,甚至作逼迫大同镇城第一道防线“拦马墙”内守军之态,惹来明军将士一阵阵慌乱,毕竟此时城内的守军兵力不多,就算是加上三千多社兵,也只有三万之数,剩下的兵马都已经随同大同镇总兵官一起被瓦剌围歼了!
这些瓦剌前锋在城外耀武扬威一番之后,便于城北十五里外扎营,并且开始赶制攻城的各种器械。
四天之后,也先率领瓦剌主力大军来到,只见二十万瓦剌铁骑浩浩荡荡,军马连绵近百里。
如果从高空看下去,从大同镇北面的数条官道上,尽是戴着毡帽、身穿布甲、铠甲的鞑虏海洋,滚滚有若燎原之火。
“这鞑虏兵马也太多了些……”
此时,城外密密麻麻的瓦剌大军有如蝗虫一般,他们黑压压的先铺满了大同镇城北面的平川之地,接着这股浪流又蔓延到城南、城西、城东……,直到将大同镇城团团包围,并且占据了城外所有的战略要地。
以瓦剌大军一队人马一杆战旗来算,随便一数,就是几万杆旗帜。
这还不算随军而来的羊群、负责后勤的部落妇孺,都算下来的话,此番也先挥师南下,率领的人力几乎有三十万之多!
此时,负责城防的大同镇副总兵薛桐脸色有些难看,蚁多咬死象,大同镇城内虽说连上社兵有近三万人,不过瓦剌的兵马实在是太多了。
感受这扑面而来的压力,北城墙上的明军将士和社兵都是脸色苍白,就连副总兵薛桐也是紧抿着嘴,双拳紧握,牙关紧紧咬着。
不过,大同镇的明军将士毕竟是九边精锐,他们常年和瓦剌大军打生打死,此时就算是瓦剌大军人多势众,但凭借着大同镇城的坚固,众将士也是虽惊不乱。
此时,城外的瓦剌大军主力刚刚赶到,正在扎营休整,一时半会还不会进攻,所以大同镇副总兵薛桐便带着一队亲兵在城墙上巡视起来。
城池早己作好了作战的准备,城墙上满是三三两两的军士,有明军将士,也有众多的社兵,甚至是自发登城的百姓、豪杰。
其中当属明军营兵装备最好,每人都有对襟棉甲与罩甲,余者社兵不过戴着红笠军帽,青衣战裙外披个褡护,衣甲都颇为破烂。
当然,这些将士的兵备与兖州镇将士比起来,还是寒酸了不少,根本没有可比性。
这一天,也先并没有着急攻城,而是在大同镇城外扎下了一大片巨大的营垒,几乎将大同镇城对外的主要道路全部切断了。
到了入夜时分,大同镇城的城头上燃起了一个个火堆,火堆旁三五成群,围坐满了烤火的将士、社兵。
不过眼看瓦剌大军来到,不少的守军将士皆是拥到城头紧张的向外眺望,十分担心瓦剌兵马会趁着夜色开始攻城。
此时,副总兵薛桐一路巡视过去,城头上的众将士纷纷向其施礼。
薛桐看着众将士都是紧张不已,便对一个士卒说道:“兄弟们,鞑虏大军来了,你怕不怕?”
那士卒怪叫道:“怕个球,大不了脑袋掉了碗大一个疤,鞑子来了正好,开打之后杀一个鞑子,就有五十两赏银。大口喝酒,大碗吃肉,够我享用几个月了。”
话音刚落,周边的众将士便一片哄笑,薛桐见状也是微笑道:“军心可用。”
巡视一番之后,薛桐便回到关内的部署里,看着案桌上的舆图,薛桐便陷入了沉思:“看眼下这情形,鞑子攻城战策便是四面齐攻,肯定是想要趁着朝廷援兵赶到之前拿下大同镇城。不过若是我军得力,鞑子虽拥兵二十万众,以大同镇城的险要,想要坚守下去也不是不可能之事。更何况,大同镇城四处城门外还各有一座小的关城,更是易守难攻。”
如果从天空看下去,大同镇城巨大的城池外,主城居中,又有东、西、南、北四关分布四面,与核心互为犄角,易守难攻。
所谓四关,便是关城,一般为竖立的长方形状,说白了就是四座,都是对着四面城门方向,以城门道路与大城相连,距离一般是两里之内,甚至只有百步左右。
便如山西汾州古城便有四个关城,主城与各个关城相距都只有一百多步。而且四个关城很大,特别是东关,基本与主城一般大,两城城墙相隔不过一百多步,余下中间一条狭长的地带。想进攻汾州主城东门,不但兵力展不开,甚至还要冒着两面城墙火力夹击,死伤惨重的危险。
大同镇城同样如此,东关、西关、南关、北关护卫着大城,各个关城同样有瓮城、护城河,壕沟。
再加上关城和主城外围都有“拦马墙”、壕沟,可以说环绕大同镇城形成了一道道坚固的防线,相互间的支援也非常便利。
如果守军得力,以大同镇城主城与四关的坚固,也先所部想攻破大同镇城,其实是非常艰难的。
不过,副总兵薛桐还是摇了摇头,说道:“此番营兵主力都是集中在北关和主城北城墙一带,所以除北关外,余者三关战情,皆要做最坏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