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这是居安坊的初步整顿方案!”
下午,张谦逸将一份文稿放在郭宋面前,又继续道:“商宅坊署令刘泊已经被革职,目前由署丞接任,自从居安坊建成后,刘泊就没有去过一次,还有负责居安坊的五名官员也一并被革职,他们确实存在严重失职,不容推卸。”
郭宋点点头,对张谦逸的态度表示认可,他打开文稿仔细看了看,又道:“像前面这些简单的整顿,我觉得可以尽快实施!”
张谦逸连忙道:“昨天一早就开始了,重新修补露面,清除垃圾,用生石灰清理茅厕,还要重新粉刷外墙,还有乱搭乱建的棚子也开始挨家挨户登记,主要是以后怎么健全制度,收的租金怎么用?谁来监督等等,这需要时间来制订。”
这时,郭宋见潘辽站在门口,便笑道:“潘相国先进来坐,这边马上就好。”
潘辽笑呵呵走进来,在旁边坐下,有茶童给他上了茶。
这次参事升级为相国,潘辽的权力实际上被压缩了,以前他什么都管,掌控全局,现在郭宋把各个相国的权力提高了,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向他汇报,不用再经过潘辽,潘辽现在只过问重大军政事务。
那么作为右相,潘辽能过问哪些事情呢?一是重大军政事务,二是跨部门的事务,三是重要人事任免,四是涉及钱粮折合五千贯以上。
像张谦逸汇报的这件事虽然属于户部内政事务,不用通过潘辽,但因为罢免了正四品署令,另外涉及到每月租金一万多贯钱的使用,这件事还是要让潘辽知道。
只是这件事由于是郭宋主动提及,所以张谦逸在制订初稿后,便先郭宋汇报了,等郭宋提出意见后,再正式向潘辽和政事堂汇报。
郭宋又对张谦逸道:“具体怎么处理我不管,我只提几个原则,第一,责权要清晰,赏罚要分明;第二,租金专项专用,不准随意挪用;第三,要善待百姓,以疏导为主,不准使用暴力手段,就像我之前说的处理乱搭乱建一样。”
郭宋想了想又继续道:“第四是重点,租金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尤其防止火灾发生,你们可以建立几支专门灭火的民团;二是防疫,防止疫病爆发,这就涉及到整顿清洁卫生,加大医药投入;三是基础教育,要让每一个孩童都至少读两年书,教育合格的标准就是要能看得懂报纸的内容。”
记室参军卢纶靠墙而坐,记录得飞快,将晋王提出了原则都一一记录下来,他整理留底后,会给张谦逸送去。
张谦逸点点头,“卑职明白了,卑职会尽快完善初稿,然后提交政事堂。”
郭宋把初稿递给他,“去吧!”
张歉逸行一礼,又和潘辽打了招呼,便匆匆去了。
郭宋这才对潘辽笑道:“看来老潘是有备而来。”
“不光是我,还有一个呢!”
潘辽话音刚落,只见杜佑匆匆走了进来,歉然道:“有事耽误了,我没有来晚吧?”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正要开始!”
郭宋笑着摆摆手,“坐下吧!”
杜佑在潘辽对面坐下,两人一左一右,都有单独的座位加茶几,座椅宽大,非常舒适,很适合聊军论政。
“我们要和殿下说的第一件事,是关于朝廷架子的建立,这几天政事堂讨论了三轮,基本上决定按照开元年间的朝廷框架来安排,决议书前天已经上交,大家都在等殿下的意见,我们二人想问问殿下是什么态度?”
郭宋抽出一份政事堂的决议书,对二人道:“决议书我已经仔细看过了,整体上我基本同意,只是一些细节我想再问一问。”
他翻开第四页道:“决议书里面提到一个集贤殿大学士,我想知道,设立它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杜佑笑了笑道:“集贤殿大学士最初设立是在开元十三年,玄宗皇帝置集贤殿书院学士,以授宰相及其他侍从官,它设立的目的是和中书省争夺发诏权,发出的诏书叫做黄麻诏书,但我们设立集贤殿大学士是指资政,给他们在朝廷安排一个大学士的正式职务,资政以后就取消了。”
郭宋点点头,“原来是安排资政,我明白了,不过我建议再建立一个类似的学士机构,用以安排我的幕僚和参军侍从等等。”
旁边卢纶身体微微一震,这就涉及到他的利益了,他作为记室参军,实际上是晋王府的官员,而不是朝廷官员,晋王显然想给他们正式名份了,卢纶不由竖直了耳朵。
潘辽接口道:“殿下的意见实际上政事堂已经考虑到了,就是原来的秘书省,只是我们改成秘书院,官职具体设置下一步会给殿下,基本上等同于枢密院,以后殿下的幕僚和参军都会编入秘书院。”
郭宋点点头,“我明白了,最后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内侍监和宗正寺,有必要设置吗?”
内侍监是宦官管理机构,宗正寺就是皇族管理机构,尤其是后者,郭宋不希望李唐皇族再次出现在朝廷中。
潘辽和杜佑对望一眼,他们知道晋王会提出这个疑问,这两个部寺其实不是为郭宋设置的,而是为他的子孙设置的,潘辽含蓄地说道:“殿下,这两个部寺设立是有必要的,但不一定现在用它,可以让它虚转,百年后再用也不迟。”
郭宋立刻明白了,就是暂时有名无实,他想了想道:“虚设我同意,一些宗正寺的事情,比如寺院道观管理、皇陵的修缮看守等等,这些具体事宜可以放在太常寺,晋王宫诸事,可以放在礼部。”
潘辽和杜佑同时答应,“殿下说得有理!”
郭宋取笔在决议书上批了个准字,算是原则上批准了框架决议书。
“这件事就到这里吧!二位还有什么事?”
杜佑连忙道:“还有就是两个空缺宰相的任命,以及南唐官员的选用任命,卑职先说说南唐官员的选用任命,经过第二轮仔细考察,吏部基本上认可了两川安抚使温佶的推荐名单,一共六十三人,希望殿下能在任命上提出具体意见。”
这份名单郭宋很了解,基本上都是各大世家子弟。
实际上,他在成都就给温佶说过几个选用原则,第一,阉党的人不用;第二,四品以上官员不用;第三,崔造派系的不用;第四,道德有亏之人不用,所以这份名单中,官阶最高的官员也只是四品,四品官员一共有八人,都是侍郎和少卿之类。
至于南唐的地方官,肃政台还在明察暗访之中,目前先要定下朝廷官员。
郭宋取出名单看了看,又问道:“这个工部侍郎苗稷如何?”
郭宋比较关心这个苗稷,是因为苗稷对他岳父薛勋一家有恩,当年岳父带着妻女初到简州为官,苗稷就任简州州治阳安县县丞,岳父一家蒙他的照顾,才得以在简州安顿下来。
妻子薛涛几次提到过这个苗稷,可见他确实对岳父一家照顾有加。
杜佑欠身道:“这个苗稷是相国苗晋卿第七子,也是相国张延赏的小舅子,他为官经验丰富,在工部侍郎上做了十年,人品不错,比较清廉,就是性格懦弱了一点,当年我劝他跟我一起北上,他害怕张延赏生气,便不敢跟随,用八个字点评,能力有余,魄力不足。”
郭宋点点头,“工部司郎中卢进已经出任少府寺卿,就让苗稷继续出任工部左侍郎。”
潘辽吓了一跳,刚要开口,郭宋却摆摆手,“潘长史不用说了,苗稷对我岳父一家有恩,所以我特殊关照一下,其他官员就按照他们现在的官阶降一级任用,尽量用其所长。”
潘辽和杜佑躬身道:“遵殿下之令!”
郭宋见天色已黄昏,便笑问道:“还有别的事情吗?”
潘辽连忙道:“还有最后一件事,就是关于把朝廷迁到大明宫。”
把朝廷迁到大明宫是必然了,从前大家都是晋王属僚,属于晋王府的官员,所以官衙设立在晋王宫外,很顺理成章,但现在是朝廷,再放在晋王宫就不合适了。
另一方面,建立新朝廷后,官员至少增加一倍,原来的官房就不够用了,再迁去新城也不现实,所以把朝廷迁去大明宫便摆上了议事日程。
下午,张谦逸将一份文稿放在郭宋面前,又继续道:“商宅坊署令刘泊已经被革职,目前由署丞接任,自从居安坊建成后,刘泊就没有去过一次,还有负责居安坊的五名官员也一并被革职,他们确实存在严重失职,不容推卸。”
郭宋点点头,对张谦逸的态度表示认可,他打开文稿仔细看了看,又道:“像前面这些简单的整顿,我觉得可以尽快实施!”
张谦逸连忙道:“昨天一早就开始了,重新修补露面,清除垃圾,用生石灰清理茅厕,还要重新粉刷外墙,还有乱搭乱建的棚子也开始挨家挨户登记,主要是以后怎么健全制度,收的租金怎么用?谁来监督等等,这需要时间来制订。”
这时,郭宋见潘辽站在门口,便笑道:“潘相国先进来坐,这边马上就好。”
潘辽笑呵呵走进来,在旁边坐下,有茶童给他上了茶。
这次参事升级为相国,潘辽的权力实际上被压缩了,以前他什么都管,掌控全局,现在郭宋把各个相国的权力提高了,有些事情可以直接向他汇报,不用再经过潘辽,潘辽现在只过问重大军政事务。
那么作为右相,潘辽能过问哪些事情呢?一是重大军政事务,二是跨部门的事务,三是重要人事任免,四是涉及钱粮折合五千贯以上。
像张谦逸汇报的这件事虽然属于户部内政事务,不用通过潘辽,但因为罢免了正四品署令,另外涉及到每月租金一万多贯钱的使用,这件事还是要让潘辽知道。
只是这件事由于是郭宋主动提及,所以张谦逸在制订初稿后,便先郭宋汇报了,等郭宋提出意见后,再正式向潘辽和政事堂汇报。
郭宋又对张谦逸道:“具体怎么处理我不管,我只提几个原则,第一,责权要清晰,赏罚要分明;第二,租金专项专用,不准随意挪用;第三,要善待百姓,以疏导为主,不准使用暴力手段,就像我之前说的处理乱搭乱建一样。”
郭宋想了想又继续道:“第四是重点,租金要着重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尤其防止火灾发生,你们可以建立几支专门灭火的民团;二是防疫,防止疫病爆发,这就涉及到整顿清洁卫生,加大医药投入;三是基础教育,要让每一个孩童都至少读两年书,教育合格的标准就是要能看得懂报纸的内容。”
记室参军卢纶靠墙而坐,记录得飞快,将晋王提出了原则都一一记录下来,他整理留底后,会给张谦逸送去。
张谦逸点点头,“卑职明白了,卑职会尽快完善初稿,然后提交政事堂。”
郭宋把初稿递给他,“去吧!”
张歉逸行一礼,又和潘辽打了招呼,便匆匆去了。
郭宋这才对潘辽笑道:“看来老潘是有备而来。”
“不光是我,还有一个呢!”
潘辽话音刚落,只见杜佑匆匆走了进来,歉然道:“有事耽误了,我没有来晚吧?”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我们正要开始!”
郭宋笑着摆摆手,“坐下吧!”
杜佑在潘辽对面坐下,两人一左一右,都有单独的座位加茶几,座椅宽大,非常舒适,很适合聊军论政。
“我们要和殿下说的第一件事,是关于朝廷架子的建立,这几天政事堂讨论了三轮,基本上决定按照开元年间的朝廷框架来安排,决议书前天已经上交,大家都在等殿下的意见,我们二人想问问殿下是什么态度?”
郭宋抽出一份政事堂的决议书,对二人道:“决议书我已经仔细看过了,整体上我基本同意,只是一些细节我想再问一问。”
他翻开第四页道:“决议书里面提到一个集贤殿大学士,我想知道,设立它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吧!”
杜佑笑了笑道:“集贤殿大学士最初设立是在开元十三年,玄宗皇帝置集贤殿书院学士,以授宰相及其他侍从官,它设立的目的是和中书省争夺发诏权,发出的诏书叫做黄麻诏书,但我们设立集贤殿大学士是指资政,给他们在朝廷安排一个大学士的正式职务,资政以后就取消了。”
郭宋点点头,“原来是安排资政,我明白了,不过我建议再建立一个类似的学士机构,用以安排我的幕僚和参军侍从等等。”
旁边卢纶身体微微一震,这就涉及到他的利益了,他作为记室参军,实际上是晋王府的官员,而不是朝廷官员,晋王显然想给他们正式名份了,卢纶不由竖直了耳朵。
潘辽接口道:“殿下的意见实际上政事堂已经考虑到了,就是原来的秘书省,只是我们改成秘书院,官职具体设置下一步会给殿下,基本上等同于枢密院,以后殿下的幕僚和参军都会编入秘书院。”
郭宋点点头,“我明白了,最后还有一个疑问就是内侍监和宗正寺,有必要设置吗?”
内侍监是宦官管理机构,宗正寺就是皇族管理机构,尤其是后者,郭宋不希望李唐皇族再次出现在朝廷中。
潘辽和杜佑对望一眼,他们知道晋王会提出这个疑问,这两个部寺其实不是为郭宋设置的,而是为他的子孙设置的,潘辽含蓄地说道:“殿下,这两个部寺设立是有必要的,但不一定现在用它,可以让它虚转,百年后再用也不迟。”
郭宋立刻明白了,就是暂时有名无实,他想了想道:“虚设我同意,一些宗正寺的事情,比如寺院道观管理、皇陵的修缮看守等等,这些具体事宜可以放在太常寺,晋王宫诸事,可以放在礼部。”
潘辽和杜佑同时答应,“殿下说得有理!”
郭宋取笔在决议书上批了个准字,算是原则上批准了框架决议书。
“这件事就到这里吧!二位还有什么事?”
杜佑连忙道:“还有就是两个空缺宰相的任命,以及南唐官员的选用任命,卑职先说说南唐官员的选用任命,经过第二轮仔细考察,吏部基本上认可了两川安抚使温佶的推荐名单,一共六十三人,希望殿下能在任命上提出具体意见。”
这份名单郭宋很了解,基本上都是各大世家子弟。
实际上,他在成都就给温佶说过几个选用原则,第一,阉党的人不用;第二,四品以上官员不用;第三,崔造派系的不用;第四,道德有亏之人不用,所以这份名单中,官阶最高的官员也只是四品,四品官员一共有八人,都是侍郎和少卿之类。
至于南唐的地方官,肃政台还在明察暗访之中,目前先要定下朝廷官员。
郭宋取出名单看了看,又问道:“这个工部侍郎苗稷如何?”
郭宋比较关心这个苗稷,是因为苗稷对他岳父薛勋一家有恩,当年岳父带着妻女初到简州为官,苗稷就任简州州治阳安县县丞,岳父一家蒙他的照顾,才得以在简州安顿下来。
妻子薛涛几次提到过这个苗稷,可见他确实对岳父一家照顾有加。
杜佑欠身道:“这个苗稷是相国苗晋卿第七子,也是相国张延赏的小舅子,他为官经验丰富,在工部侍郎上做了十年,人品不错,比较清廉,就是性格懦弱了一点,当年我劝他跟我一起北上,他害怕张延赏生气,便不敢跟随,用八个字点评,能力有余,魄力不足。”
郭宋点点头,“工部司郎中卢进已经出任少府寺卿,就让苗稷继续出任工部左侍郎。”
潘辽吓了一跳,刚要开口,郭宋却摆摆手,“潘长史不用说了,苗稷对我岳父一家有恩,所以我特殊关照一下,其他官员就按照他们现在的官阶降一级任用,尽量用其所长。”
潘辽和杜佑躬身道:“遵殿下之令!”
郭宋见天色已黄昏,便笑问道:“还有别的事情吗?”
潘辽连忙道:“还有最后一件事,就是关于把朝廷迁到大明宫。”
把朝廷迁到大明宫是必然了,从前大家都是晋王属僚,属于晋王府的官员,所以官衙设立在晋王宫外,很顺理成章,但现在是朝廷,再放在晋王宫就不合适了。
另一方面,建立新朝廷后,官员至少增加一倍,原来的官房就不够用了,再迁去新城也不现实,所以把朝廷迁去大明宫便摆上了议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