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莫要误会,儿既没觉得不快,也没有心上人。儿只是觉得,自己不需要那么多女人,只要一个妻子便够了。”
武惠妃定定地望着儿子温柔的微笑,竟在他身上看到了几分宁王李宪的影子。也对,当年她生了三个孩子,纷纷夭折,为防十八郎也是如此,儿子甫一诞下,便被她送到了宁王那里。等儿子足足长到了七岁,才把他接了回来。
宁王为人温和而通透,有大智慧,经了他七年的熏陶,十八郎稚龄时便气质超然,与众不同,她曾为此而骄傲,如今却有些不安了。
三郎的皇位固然是自己争取来的,与宁王的拱手相让也不无关系。她这十八郎从小不争不抢,不会对太子之位,也存了相让的心思吧?
除了夭折的三个,她膝下共有四个儿女。她与女儿咸宜公主、太华公主、幼子二十一郎都能坦诚相待,唯独这十八郎,因为相隔了七年的岁月,也因为这孩子太过孝顺懂事,她总是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对待才好。近了,他会不着痕迹地躲,远了,又恐母子情分越来越浅。
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试探:“可是……你注定这一生不会只有一个女人。”
值得庆幸的是,她这个儿子有着和三郎一样聪颖的头脑,能听得懂她所有的弦外之音。
寿王眸波微微一漾,笑容不改:“那便等时机到了再说吧,好么,阿娘?”
他的确听得懂,只是与生俱来的柔和性子让他不欲与人争执,更何况眼前的女子,还是自己的生身母亲。她待自己之情,他不是不知,虽仍觉得有些距离,但既然她给了自己生命,他就会敬爱她,用一生来孝顺她。她给他选定了谁为妻子,那便是谁;她想让他取太子而代之,他虽不认同,但也不会反对。
反正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武惠妃总是无法拒绝她的十八郎。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武惠妃不禁觉得他们母子之间有些尴尬,便笑道:“听说你一早便出宫去了宁王宅,可把汝阳王找来了?”
寿王颔首道:“花奴兄已经去勤政务本楼候着了,只等阿耶商讨完国事,便上楼拜见。”
“你也过去一起等着吧,你们兄弟也许久不见了不是?”
“是。”
直到儿子顺从地告退,离开了交泰殿,武惠妃才长长地叹了口气,也不知是悲是喜。
修订律法一事,李隆基最终还是决定交给李林甫去办,至于张九龄,李隆基给他安排了另一件事——编修国史。
其实这件事早在张说为相的时候,就已由集贤殿学士着手去做了,只是多年以来还未做完。李隆基认为,律例法条清晰明断即可,要什么文采,若让张九龄去做了,岂非大材小用?让张九龄继承张说遗志,把文采运用到编修国史上,这便合适多了。
“大家为何不把修订律法一事交给裴相公,反而直接给了李相公?”等三位相公和常参官们纷纷退下,萧江沅开口问道。
分明昨夜在南薰殿,咸宜公主来时,他还没做决定,今日一早竟然就想好了。
萧江沅学东西甚快,李隆基已经许久没有为人师的感觉了。听她竟有不解,他忙捋了捋胡须,摇头晃脑地道:“这你便不懂了吧?律法若要沿用,便是百年,如今我们所用的虽是《永徽律疏》,追根究底也是从前隨的《开皇律》一点一点修整而来。该改掉的严苛法度,早已修正,不宜再宽,如今要做的修订,是要让律法更加扎实而周密,精炼且明晰。裴相公为人温吞,若是看哪些法条严厉而有所不忍,那可是会坏了大事的。”
萧江沅点了点头:“所以再过一阵子,大理寺公厨墙上的条条律例,又要重新粉刷?”
所谓公厨,便是食堂,大理寺官员在官署办公之时,便是去公厨用饭。也不知是谁最先提出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公厨的墙上写满了大唐律法,气势汹汹,咄咄逼人。
李隆基根本没想到这方面的事,也没觉得如何:“律法修订没个两三年做不完,便须得重新粉刷,那也是将作监的事,什么时候开始,这么琐碎的事也要你来操心了?”
“因为一旦重新粉刷,大理寺的公厨暂时便不能用了,那大理寺的官员去何处用饭?”
“高宗皇帝在时也有过这种事,你看过史书,当时是怎么做的?”
“当时是挤了礼部的公厨。礼部公厨的墙上也写满了字,都是礼仪方面的内容,和风细雨似的,大理寺的官员好不适应,那一段日子便一顿都没吃好。”
“这也是史书上写的?”
“是臣打听来的。”萧江沅含笑道,“臣以为,这次不如让大理寺的官员去与御史台的挤一挤,场面或许十分好看。”
“吃一顿饭便吵一架?”李隆基哭笑不得,心里却分外温暖。
他又何尝不知,萧江沅是看他那般悲痛,所以从昨夜开始,便以国事来转移他的注意,更时不时地提些有趣的小事,来逗他开心。
她能有这样的心,已经让李隆基分外感动,更何况她较之前,还少了几分沉闷——他得再赏吕云娘五十匹蜀锦。
这几年来,李隆基总觉得,他和萧江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他的心突然跳得很快,促使他轻轻起身,走到萧江沅身边坐下。他刚要把手放到萧江沅的肩膀上,便听萧江沅忽然道:“既然大家不反对,待律法修订完,臣便那样安排了。汝阳王已在外头等候多时,还是寿王一大清早去宁王宅请来的,大家还不见?”
李隆基只得收回手来,起身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快宣。”
萧江沅对李隆基的动作有所觉察,便特意亲自去宣。刚走到楼外,她就看到刚刚下楼的张九龄、裴耀卿和李林甫等人,正在向汝阳王和寿王行礼。
分明都是拱手躬身,偏偏李林甫距离寿王最近,腰也弯得最深。萧江沅双眼微眯,觉得很有意思。
寿王倒还好,始终安静微笑,端正而守礼,对李林甫视而不见,颇有几分宁王昔日的风采,竟比宁王的亲儿子汝阳王更为神似。
看到寿王,萧江沅才暗暗点了点头,一步步走下台阶,告别诸位官员之后,将寿王和汝阳王请上了楼。
刚踏至殿内,便听汝阳王十分熟稔而亲热地朗朗一笑:“听说三叔宫里又来美人了?”
李隆基正在喝茶,闻言立时呛了一口,见萧江沅对此没什么反应,才清了清嗓子,道:“只是咸宜的五个女傧相而已,既是女傧相,便是咸宜的陪衬,能有多美?”
汝阳王忍笑道:“听三叔这意思,仿佛咸宜公主不美似的。”
李隆基忙道:“我可没这么说,咸宜若是知道了,让她怪你去——十八郎,到时你务必要为我作证。”
寿王摇头失笑:“是。”
汝阳王又道:“侄儿进宫这一路来,可听见不少的人说,昨日入宫的五位小娘子中,有一位分外好看。三叔莫非是没见到?”
李隆基一副不感兴趣的模样,时不时地瞟萧江沅一眼:“若说好看的,我身边就有,何必舍近求远?且就算要见,也不该是我去见啊。”
汝阳王心领神会,笑吟吟地看了一眼寿王:“小十八,你可见过了?”
寿王一直置身事外,自顾自地看书饮茶,忽听堂兄点了自己的名,先是微愣:“见过什么?”
“见过你未来的王妃!”
寿王手里的茶杯顿时掉到了地上。他忙低头去捡,以求掩藏住自己微烫的双颊,却听头顶传来了父兄开怀的笑声。
“看来是还没见过了。”汝阳王道。
“我这里还有别的事要做,你便带你弟弟,悄悄去看一眼吧。”
“阿耶!”寿王忙道,见父亲一副看热闹的神情,心下又是无奈又是焦急,便转而看向了萧江沅,“阿翁……”
萧江沅虽也觉得李隆基此番有些为老不尊,却仍是道:“若是圣人年轻的时候,根本无需人提,自己便翻墙去看了。大王谨守礼仪固然是好,可也太老实了些。”
这回轮到李隆基手中的茶杯落地了。
汝阳王忙忍住笑,拉着寿王便告退了:“这下,咱们可是奉旨偷看了,礼节哪有圣令大,跟我过来吧!”
寿王便只好由着堂兄去了。见堂兄直奔到沉香亭边不远,分明就是早就打算偷看的样子,他不由得暗自叹了口气,刚要摇头,目光便被亭中景致吸引住了。
沉香亭中只有一对主仆,丫鬟立在一侧,正在为小娘子遮阳,而那位小娘子则坐在亭中的席子上,枕着自己的手臂,香甜地睡在身前的矮案上。
“海棠春睡,不过如是。”汝阳王点了点头,“另外四个呢?啊……在那边,许是起得太早,此刻正是休息的时候,那四个虽仍睁着眼,恐也撑不了多久了。小十八?小十八……”
听寿王没有反应,汝阳王转头一看,便见他这位堂弟此刻正定定地凝望着亭中,目光温柔而缠绵,双颊泛起了暧昧的颜色。
盛唐绝唱
武惠妃定定地望着儿子温柔的微笑,竟在他身上看到了几分宁王李宪的影子。也对,当年她生了三个孩子,纷纷夭折,为防十八郎也是如此,儿子甫一诞下,便被她送到了宁王那里。等儿子足足长到了七岁,才把他接了回来。
宁王为人温和而通透,有大智慧,经了他七年的熏陶,十八郎稚龄时便气质超然,与众不同,她曾为此而骄傲,如今却有些不安了。
三郎的皇位固然是自己争取来的,与宁王的拱手相让也不无关系。她这十八郎从小不争不抢,不会对太子之位,也存了相让的心思吧?
除了夭折的三个,她膝下共有四个儿女。她与女儿咸宜公主、太华公主、幼子二十一郎都能坦诚相待,唯独这十八郎,因为相隔了七年的岁月,也因为这孩子太过孝顺懂事,她总是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对待才好。近了,他会不着痕迹地躲,远了,又恐母子情分越来越浅。
她只能一次又一次地试探:“可是……你注定这一生不会只有一个女人。”
值得庆幸的是,她这个儿子有着和三郎一样聪颖的头脑,能听得懂她所有的弦外之音。
寿王眸波微微一漾,笑容不改:“那便等时机到了再说吧,好么,阿娘?”
他的确听得懂,只是与生俱来的柔和性子让他不欲与人争执,更何况眼前的女子,还是自己的生身母亲。她待自己之情,他不是不知,虽仍觉得有些距离,但既然她给了自己生命,他就会敬爱她,用一生来孝顺她。她给他选定了谁为妻子,那便是谁;她想让他取太子而代之,他虽不认同,但也不会反对。
反正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
武惠妃总是无法拒绝她的十八郎。
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武惠妃不禁觉得他们母子之间有些尴尬,便笑道:“听说你一早便出宫去了宁王宅,可把汝阳王找来了?”
寿王颔首道:“花奴兄已经去勤政务本楼候着了,只等阿耶商讨完国事,便上楼拜见。”
“你也过去一起等着吧,你们兄弟也许久不见了不是?”
“是。”
直到儿子顺从地告退,离开了交泰殿,武惠妃才长长地叹了口气,也不知是悲是喜。
修订律法一事,李隆基最终还是决定交给李林甫去办,至于张九龄,李隆基给他安排了另一件事——编修国史。
其实这件事早在张说为相的时候,就已由集贤殿学士着手去做了,只是多年以来还未做完。李隆基认为,律例法条清晰明断即可,要什么文采,若让张九龄去做了,岂非大材小用?让张九龄继承张说遗志,把文采运用到编修国史上,这便合适多了。
“大家为何不把修订律法一事交给裴相公,反而直接给了李相公?”等三位相公和常参官们纷纷退下,萧江沅开口问道。
分明昨夜在南薰殿,咸宜公主来时,他还没做决定,今日一早竟然就想好了。
萧江沅学东西甚快,李隆基已经许久没有为人师的感觉了。听她竟有不解,他忙捋了捋胡须,摇头晃脑地道:“这你便不懂了吧?律法若要沿用,便是百年,如今我们所用的虽是《永徽律疏》,追根究底也是从前隨的《开皇律》一点一点修整而来。该改掉的严苛法度,早已修正,不宜再宽,如今要做的修订,是要让律法更加扎实而周密,精炼且明晰。裴相公为人温吞,若是看哪些法条严厉而有所不忍,那可是会坏了大事的。”
萧江沅点了点头:“所以再过一阵子,大理寺公厨墙上的条条律例,又要重新粉刷?”
所谓公厨,便是食堂,大理寺官员在官署办公之时,便是去公厨用饭。也不知是谁最先提出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公厨的墙上写满了大唐律法,气势汹汹,咄咄逼人。
李隆基根本没想到这方面的事,也没觉得如何:“律法修订没个两三年做不完,便须得重新粉刷,那也是将作监的事,什么时候开始,这么琐碎的事也要你来操心了?”
“因为一旦重新粉刷,大理寺的公厨暂时便不能用了,那大理寺的官员去何处用饭?”
“高宗皇帝在时也有过这种事,你看过史书,当时是怎么做的?”
“当时是挤了礼部的公厨。礼部公厨的墙上也写满了字,都是礼仪方面的内容,和风细雨似的,大理寺的官员好不适应,那一段日子便一顿都没吃好。”
“这也是史书上写的?”
“是臣打听来的。”萧江沅含笑道,“臣以为,这次不如让大理寺的官员去与御史台的挤一挤,场面或许十分好看。”
“吃一顿饭便吵一架?”李隆基哭笑不得,心里却分外温暖。
他又何尝不知,萧江沅是看他那般悲痛,所以从昨夜开始,便以国事来转移他的注意,更时不时地提些有趣的小事,来逗他开心。
她能有这样的心,已经让李隆基分外感动,更何况她较之前,还少了几分沉闷——他得再赏吕云娘五十匹蜀锦。
这几年来,李隆基总觉得,他和萧江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他的心突然跳得很快,促使他轻轻起身,走到萧江沅身边坐下。他刚要把手放到萧江沅的肩膀上,便听萧江沅忽然道:“既然大家不反对,待律法修订完,臣便那样安排了。汝阳王已在外头等候多时,还是寿王一大清早去宁王宅请来的,大家还不见?”
李隆基只得收回手来,起身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快宣。”
萧江沅对李隆基的动作有所觉察,便特意亲自去宣。刚走到楼外,她就看到刚刚下楼的张九龄、裴耀卿和李林甫等人,正在向汝阳王和寿王行礼。
分明都是拱手躬身,偏偏李林甫距离寿王最近,腰也弯得最深。萧江沅双眼微眯,觉得很有意思。
寿王倒还好,始终安静微笑,端正而守礼,对李林甫视而不见,颇有几分宁王昔日的风采,竟比宁王的亲儿子汝阳王更为神似。
看到寿王,萧江沅才暗暗点了点头,一步步走下台阶,告别诸位官员之后,将寿王和汝阳王请上了楼。
刚踏至殿内,便听汝阳王十分熟稔而亲热地朗朗一笑:“听说三叔宫里又来美人了?”
李隆基正在喝茶,闻言立时呛了一口,见萧江沅对此没什么反应,才清了清嗓子,道:“只是咸宜的五个女傧相而已,既是女傧相,便是咸宜的陪衬,能有多美?”
汝阳王忍笑道:“听三叔这意思,仿佛咸宜公主不美似的。”
李隆基忙道:“我可没这么说,咸宜若是知道了,让她怪你去——十八郎,到时你务必要为我作证。”
寿王摇头失笑:“是。”
汝阳王又道:“侄儿进宫这一路来,可听见不少的人说,昨日入宫的五位小娘子中,有一位分外好看。三叔莫非是没见到?”
李隆基一副不感兴趣的模样,时不时地瞟萧江沅一眼:“若说好看的,我身边就有,何必舍近求远?且就算要见,也不该是我去见啊。”
汝阳王心领神会,笑吟吟地看了一眼寿王:“小十八,你可见过了?”
寿王一直置身事外,自顾自地看书饮茶,忽听堂兄点了自己的名,先是微愣:“见过什么?”
“见过你未来的王妃!”
寿王手里的茶杯顿时掉到了地上。他忙低头去捡,以求掩藏住自己微烫的双颊,却听头顶传来了父兄开怀的笑声。
“看来是还没见过了。”汝阳王道。
“我这里还有别的事要做,你便带你弟弟,悄悄去看一眼吧。”
“阿耶!”寿王忙道,见父亲一副看热闹的神情,心下又是无奈又是焦急,便转而看向了萧江沅,“阿翁……”
萧江沅虽也觉得李隆基此番有些为老不尊,却仍是道:“若是圣人年轻的时候,根本无需人提,自己便翻墙去看了。大王谨守礼仪固然是好,可也太老实了些。”
这回轮到李隆基手中的茶杯落地了。
汝阳王忙忍住笑,拉着寿王便告退了:“这下,咱们可是奉旨偷看了,礼节哪有圣令大,跟我过来吧!”
寿王便只好由着堂兄去了。见堂兄直奔到沉香亭边不远,分明就是早就打算偷看的样子,他不由得暗自叹了口气,刚要摇头,目光便被亭中景致吸引住了。
沉香亭中只有一对主仆,丫鬟立在一侧,正在为小娘子遮阳,而那位小娘子则坐在亭中的席子上,枕着自己的手臂,香甜地睡在身前的矮案上。
“海棠春睡,不过如是。”汝阳王点了点头,“另外四个呢?啊……在那边,许是起得太早,此刻正是休息的时候,那四个虽仍睁着眼,恐也撑不了多久了。小十八?小十八……”
听寿王没有反应,汝阳王转头一看,便见他这位堂弟此刻正定定地凝望着亭中,目光温柔而缠绵,双颊泛起了暧昧的颜色。
盛唐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