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周良才答应收兄弟三人入门,刘锡命心中欣喜,当下便和他约好两天后前来学堂拜师入学,见他端起茶来,知道有送客之意,便带着两个弟弟辞行了。
没成想路过张家大宅时,张玉成的身影突然在刘锡命眼前一闪,他赶紧拉着老三老四躲在一旁观察,心中奇怪他怎么也到这里来了。
远远地见到张玉成带着一个孩子在张家门口与另一个男子交谈了几句便进了院子。刘锡贤见刘锡命观察的仔细,对他说道:”那人是张玉成的儿子张明德,估计也是在这里就学的。”
刘锡命心下恍然,这里本就是张氏族学,他儿子当然也是在这里来读书,只要不是专门跟着自己来找麻烦的就行,不过以后莫非真要和张明德一起读书?真是晦气!
为免再生事端,兄弟三人不愿再做停留,虽然刘锡安还惦记着乡里的小吃,也只得匆匆忙忙赶回家去了,一路上嘟着嘴满是不高兴。
等到了家中,刘陈氏听说周良才将三人都收下了,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拉着三兄弟到祖宗牌位前磕头,想到三人读书时的书囊虽然准备好了,但是其他读书的物件还没收拾,赶紧又去替他们忙活。
第二天早上,刘家众人照例跑步锻炼,结束后刘锡命将众人都留下站好,嘱咐道:“过几天我们兄弟三人要去私塾读书,永凯、敬国、敬难、敬思你们四人年纪最大,在家中要带好其余众人,往后白日里还是先按我之前的安排行事,打磨身体和训练队列都要继续坚持,等我将乡中学校的情形摸熟,到时候再看能不能抽出空来安排咱们家的事情。”
“于永凯出列”
“喏”
刘锡命想到以后一段时间自己不在,这么多人肯定需要一个领头的带着,继续大声说道:“半个月前,我曾说过训练中谁学的快、练的好,就让他来当副队长,这段时间相信大家都看在眼里,于永凯、李敬思等几个是练的最好,其中又以于永凯最好,因此今天我在此宣布,任命于永凯为副队长,以后我不在时,大家都要听从他的号令,明白没有。”
刘锡命将最后一句话大声吼了出来。
“喏,队长”
众人立刻精气十足的大声回复到,同时用羡慕的眼神看向于永凯,现在大家心思都比较单纯,虽说担任副队长没有什么物质奖励,但是毕竟代表了刘锡命的信任,不过之前在街上流浪时,于永凯就是大家的主心骨,现在又表现出色,大家当然也没什么话说。
刘锡命满意地点点头,训练了半个月好歹有些成效,多少有一些纪律意识了。
~~~
在古代,“入学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是人生最重要的“四大礼”。因此,入学当天一早,刘锡命三兄弟便穿上学子的长衫,带着各种礼物赶到了周良才处,等候举行入学礼。
等到学堂中其他人都到的差不多了,周良才便带他们到学堂入口处站定。
先行第一礼,即所谓“正衣冠”。由周良才为他们整理好衣服和四方平定巾,寓意立身要正。
第二礼是“拜先师”。进入学堂后,周良才坐在供有大成至圣先师牌位的桌旁,他们几个新入学的童子先向孔子神位叩拜,然后向周良才叩拜。等老师同意后,再向老师敬献六礼束脩,包括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日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肉干,寓意尊师重道。
第三礼是“盥洗净手”。行过拜师礼后,刘锡命等人要按周良才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寓意净手净心,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第四礼是“开笔礼”。这是开学礼中最后一道程序,由周良才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他们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称为“朱砂开智”,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开启智慧。
四礼俱成,周良才对他们几人郑重说道:“嗟尔少年,有志于学,入于门下,得闻圣言,笃志好学,四时不辍!”
这才算正式完成入学礼,可以进学就读了。至于入学费也被称为纳费,早在行礼之前就已经交了。由于刘锡命三人不是张氏子弟,每人一年要缴五两银子,三个人便是十五两银子,刘锡命以前还对读书没有直观的概念,这下总算知道为什么供养一个读书人如此费力了。
此时学堂里已经坐了三十来个童子少年,周良才将他们几个新入学的介绍了一番,便让他们去后面坐下开始上课了。
刘锡命拉着两个弟弟往后走,课堂前面的少年大多穿的华丽,只拿眼睛斜看他们。等走到最后面,一个衣着朴素的少年对刘锡命三人微笑示意,刘锡命便也微笑点头还礼,见他身边还有几个空位,拉着弟弟在旁边坐了下来。
也许是因为老师在堂中,这些少年孩童见来了新同学虽然有些兴奋,但是也不敢窃窃私语,只好时不时回头张望,刘锡命果然见到张玉成的儿子张明德也在其中。
这年头私塾里是没有分班这一说的,各个年龄的孩童都混在一起上课,因此周良才一般是上午教授千字文等蒙学内容,下午再教授四书五经,刚好也可以让还没开蒙的孩童听听圣人教诲,让已经开蒙的再温故而知新。
不过中国自孔子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做法,因此尽管讲解时是大班教学,但是老师还是要对每个学生单独考较,再根据学生资质进行讲学。
刘锡命对这种教学方法倒是双手赞成,如此一来自己说不定能够只花半天时间在学校里,其余时间用来经营家中团队,但是首先要取得老师的信任才行。
随着周良才开始上课,顿时学堂里响起一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读书声。
听着周良才在台上上课,不一会儿,刘锡命心中不知不觉思绪纷飞起来。说实话,在现代他不只一次听到什么犹太人是世上最尊重知识的民族之类的话,现在想想简直是狗屁,世上还有比华夏民族更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吗?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华夏古人求学的精神面貌描写的淋漓尽致,孔子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教无类将知识大面积传播的人,只不过现代有些人的脊梁骨软了,扶不起来了,把自己祖宗的教诲忘了个一干二净,转头去tian别人的屁股了而已。
就拿华夏民族的蒙学教育来说,整个教学流程非常有科学性,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蒙学主要是按照识字、阅读、背诵、理解的顺序循序展开,首先让儿童形成自我认知,再不断利用新的刺激去强化这种认知,从而形成稳定的认知层面。
这种教育方法培育出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为华夏文明的巩固和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然也不能否认它所带来的压制创新意识等负面作用。但是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每一个文明想要持续传承,都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只会粗暴地自我否定,甚至全盘放弃,继而转投别人的怀抱!
正所谓“蒙以养正,果行育德”,这是易经中的原话,中国人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将这些道理讲的一清二楚了,刘锡命一时想的出神。
没成想路过张家大宅时,张玉成的身影突然在刘锡命眼前一闪,他赶紧拉着老三老四躲在一旁观察,心中奇怪他怎么也到这里来了。
远远地见到张玉成带着一个孩子在张家门口与另一个男子交谈了几句便进了院子。刘锡贤见刘锡命观察的仔细,对他说道:”那人是张玉成的儿子张明德,估计也是在这里就学的。”
刘锡命心下恍然,这里本就是张氏族学,他儿子当然也是在这里来读书,只要不是专门跟着自己来找麻烦的就行,不过以后莫非真要和张明德一起读书?真是晦气!
为免再生事端,兄弟三人不愿再做停留,虽然刘锡安还惦记着乡里的小吃,也只得匆匆忙忙赶回家去了,一路上嘟着嘴满是不高兴。
等到了家中,刘陈氏听说周良才将三人都收下了,高兴得嘴都合不拢,拉着三兄弟到祖宗牌位前磕头,想到三人读书时的书囊虽然准备好了,但是其他读书的物件还没收拾,赶紧又去替他们忙活。
第二天早上,刘家众人照例跑步锻炼,结束后刘锡命将众人都留下站好,嘱咐道:“过几天我们兄弟三人要去私塾读书,永凯、敬国、敬难、敬思你们四人年纪最大,在家中要带好其余众人,往后白日里还是先按我之前的安排行事,打磨身体和训练队列都要继续坚持,等我将乡中学校的情形摸熟,到时候再看能不能抽出空来安排咱们家的事情。”
“于永凯出列”
“喏”
刘锡命想到以后一段时间自己不在,这么多人肯定需要一个领头的带着,继续大声说道:“半个月前,我曾说过训练中谁学的快、练的好,就让他来当副队长,这段时间相信大家都看在眼里,于永凯、李敬思等几个是练的最好,其中又以于永凯最好,因此今天我在此宣布,任命于永凯为副队长,以后我不在时,大家都要听从他的号令,明白没有。”
刘锡命将最后一句话大声吼了出来。
“喏,队长”
众人立刻精气十足的大声回复到,同时用羡慕的眼神看向于永凯,现在大家心思都比较单纯,虽说担任副队长没有什么物质奖励,但是毕竟代表了刘锡命的信任,不过之前在街上流浪时,于永凯就是大家的主心骨,现在又表现出色,大家当然也没什么话说。
刘锡命满意地点点头,训练了半个月好歹有些成效,多少有一些纪律意识了。
~~~
在古代,“入学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是人生最重要的“四大礼”。因此,入学当天一早,刘锡命三兄弟便穿上学子的长衫,带着各种礼物赶到了周良才处,等候举行入学礼。
等到学堂中其他人都到的差不多了,周良才便带他们到学堂入口处站定。
先行第一礼,即所谓“正衣冠”。由周良才为他们整理好衣服和四方平定巾,寓意立身要正。
第二礼是“拜先师”。进入学堂后,周良才坐在供有大成至圣先师牌位的桌旁,他们几个新入学的童子先向孔子神位叩拜,然后向周良才叩拜。等老师同意后,再向老师敬献六礼束脩,包括芹菜,寓意勤奋好学;莲子,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日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肉干,寓意尊师重道。
第三礼是“盥洗净手”。行过拜师礼后,刘锡命等人要按周良才的要求,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正反各洗一次,然后擦干,寓意净手净心,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第四礼是“开笔礼”。这是开学礼中最后一道程序,由周良才手持蘸有朱砂的毛笔,在他们眉心处点上一个红痣,称为“朱砂开智”,因为“痣”与“智”谐音,寓意开启智慧。
四礼俱成,周良才对他们几人郑重说道:“嗟尔少年,有志于学,入于门下,得闻圣言,笃志好学,四时不辍!”
这才算正式完成入学礼,可以进学就读了。至于入学费也被称为纳费,早在行礼之前就已经交了。由于刘锡命三人不是张氏子弟,每人一年要缴五两银子,三个人便是十五两银子,刘锡命以前还对读书没有直观的概念,这下总算知道为什么供养一个读书人如此费力了。
此时学堂里已经坐了三十来个童子少年,周良才将他们几个新入学的介绍了一番,便让他们去后面坐下开始上课了。
刘锡命拉着两个弟弟往后走,课堂前面的少年大多穿的华丽,只拿眼睛斜看他们。等走到最后面,一个衣着朴素的少年对刘锡命三人微笑示意,刘锡命便也微笑点头还礼,见他身边还有几个空位,拉着弟弟在旁边坐了下来。
也许是因为老师在堂中,这些少年孩童见来了新同学虽然有些兴奋,但是也不敢窃窃私语,只好时不时回头张望,刘锡命果然见到张玉成的儿子张明德也在其中。
这年头私塾里是没有分班这一说的,各个年龄的孩童都混在一起上课,因此周良才一般是上午教授千字文等蒙学内容,下午再教授四书五经,刚好也可以让还没开蒙的孩童听听圣人教诲,让已经开蒙的再温故而知新。
不过中国自孔子以来就有因材施教的做法,因此尽管讲解时是大班教学,但是老师还是要对每个学生单独考较,再根据学生资质进行讲学。
刘锡命对这种教学方法倒是双手赞成,如此一来自己说不定能够只花半天时间在学校里,其余时间用来经营家中团队,但是首先要取得老师的信任才行。
随着周良才开始上课,顿时学堂里响起一阵“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读书声。
听着周良才在台上上课,不一会儿,刘锡命心中不知不觉思绪纷飞起来。说实话,在现代他不只一次听到什么犹太人是世上最尊重知识的民族之类的话,现在想想简直是狗屁,世上还有比华夏民族更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吗?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华夏古人求学的精神面貌描写的淋漓尽致,孔子更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有教无类将知识大面积传播的人,只不过现代有些人的脊梁骨软了,扶不起来了,把自己祖宗的教诲忘了个一干二净,转头去tian别人的屁股了而已。
就拿华夏民族的蒙学教育来说,整个教学流程非常有科学性,针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蒙学主要是按照识字、阅读、背诵、理解的顺序循序展开,首先让儿童形成自我认知,再不断利用新的刺激去强化这种认知,从而形成稳定的认知层面。
这种教育方法培育出了一大批的杰出人才,为华夏文明的巩固和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当然也不能否认它所带来的压制创新意识等负面作用。但是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一劳永逸的好事,每一个文明想要持续传承,都需要一代代人不断的修正和改进,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样,只会粗暴地自我否定,甚至全盘放弃,继而转投别人的怀抱!
正所谓“蒙以养正,果行育德”,这是易经中的原话,中国人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将这些道理讲的一清二楚了,刘锡命一时想的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