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似道怪异的表情,惊得桌上的人全都站起来,那几个从他嘴里嚅嚅而出的词,一下点明了那张脸上如丧考妣的缘由,众人的酒意,一下子去了不少。
“汉中大捷?”大家互相黑着脸对视:“怎么可能?!”
副使李伯增赶忙上前,也顾不得礼法,直接拿眼睛越过贾似道的肩头去看他手上的公文内容,看了几眼,就倒抽着冷气退回来,面容复杂的冲其他人点点头。
“是真的!这是从汉中发过来的捷报,有四川制置使司的大印,断然不假!”
那就是真的了!
好像在跟着李伯增学一样,所有的人一齐倒抽冷气,嘶嘶的声音响成一片。
十来万蒙古兵啊,怎么败的?汉中就那么几万宋兵,还是东拼西凑的蛮兵居多,怎么赢的?
贾似道还在对着公文发怔,大家只好把疑问抛向李伯增,李伯增摊开双手,习惯性的道:“我哪里知道?公文上没写那么细。”
这酒看来是喝不下去了,众人满腹心事,都皱着眉头坐立难安。
蒙古兵败北,倒还无所谓,大宋武威长久,北虏哪次南下不是退回去收场,胜败乃常事,不出奇。
难办的是,蒙古国的漠南汉地总理忽必烈生死不明。
这就头大了,汉地总理总揽汉地一应事务,这次议和没有他点头,是不行的。
他没了,找谁去?难道不远万里的去和林找贵由汗?
听说贵由汗正在发兵西征,跟他的叔叔拔都闹得不可开交,不在和林城,黄沙万里踪迹难寻,等使者屁颠颠的找到他,黄花菜都凉了。
你说你个汉地总理位高权重,想耶律楚材那样呆在西京享福不好吗?何必身先士卒亲自带兵到处跑,这下好了,着了道儿性命堪忧,倒是为难了想要找你喝合欢酒的我们啊。
贾似道良久才转过身来,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
他拿死鱼眼瞪着诸人,看得大家心里发毛,然后出声苦涩的问:“诸位,忽必烈如果死了,如何下台?”
大家都低着头,无人言语。
如何下台?怕是不好下台!忽必烈一死,蒙古国必然报复,这场战事,一时半会如何收场。
堂吏翁应龙脑子一抽,百般无奈之下想出个馊主意:“大人,此事是四川出的事,他们弄死的忽必烈,理应他们负责,一旦议和不成,就向朝廷上奏,让他们出人定罪,送到蒙古国去赔款伏法!”
此话一出,厅中的人都看向了他。
目光中充满鄙夷,如看着一个傻子一般看他。
这话说得厚脸皮至极,连在座的诸多官场老油条都听不下去,觉得翁应龙此人下贱无比,连底裤都不要了。
副使李伯增当即摇头:“荒唐!以少敌多、以寡击众,还取得大胜扬我国威,这是值得褒奖表扬的柱国之臣,岂有把他绑了送给敌国乞和之理?朝中都是明朗君子,官家正如清明圣君,难道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这话在这里说说也就罢了,切勿在外传播,否则同僚口水都要淹死你!”
贾似道也恨铁不成钢的怒目瞪眼,翁应龙是他一手提拔的心腹之人,这当口说出不过脑子的浑话来,令他急上又气,喝道:“住嘴!你就不能想想妥当点的主意吗?”
翁应龙话一出口,就自知失言,赶紧喏喏的坐下,垂头不敢言。
花厅里沉寂下来,人人都在思量,至于思量什么,就各怀各的心思了。
半响之后,贾似道又看了一遍手里的公文,把纸扔到桌上,仰天叹口气,幽幽的道:“如今之计,唯有走一步看一步了,汉水河谷硝烟未尽,蛮将长孙弘还在里面打扫战场,没有发现忽必烈的尸首,这倒是一件不幸中的万幸,不管怎样,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要派人过去寻找,如果是活人就是天佑我等,如果死了……”
他顿一顿,又叹口气:“那也要把尸首找回来,送回去解释一番,道明两国交兵总有意外,只要能议和,我们多赔点钱也行啊。”
“这也是朝廷的意思,官家不想打仗,兵戈一起,黄金万两,不如年年用些银钱换个平安。”他最后补充道。
众人听了,也都觉得唯有这个办法可行,眼下不知具体情况,还不能妄下判断,贾似道不愧老成谋国。这场战乱,归根结底因贾似道接受范用吉的投降而起,要上溯源头,贾似道难咎其责,如果议和不成,贾似道肯定会有波及,所以忽必烈死掉,他是最惶急的。
树倒猢狲散,贾似道这棵大树本来枝繁叶茂,可以乘凉,如果倒了,那么攀附于他的在座诸位,就得另想别处抱大腿了。
话音落地,宴席就草草的散了,离开的人**头接耳的窃窃私语,留下的贾似道愁云惨淡来回度步,这一段时间,都得这样子过了。
…….
汉水河谷延绵七百里,河岸上打得天昏地暗,与河上打鱼求生的普通人家来说,却是如隔岸观火。
河岸两侧,是两个天地,左岸是战场,因为这边土地开阔便于军队展开,而右岸全是秦岭余脉,起伏的山势就挨着江水延绵伸展,好像一道山墙一样压着汉水,而河水浩瀚,波涛宽广,河上没有渡桥,一些渡口也早就没了船影人踪,唯有一些漏网的渔舟,躲在岸边草丛深处一边小心的隐藏着船只,一边胆战心惊的看着对岸烽火连天的厮杀。
在其中,混有一艘稍微大点的船只,也就不大那么显眼了。
这是一艘寻常的江河货船,并不大,单桅平底,停在洵州附近汉江上一片芦苇荡里,船舱中坐着七八个人,着汉服打扮,在他们周围,都是一些货担箱笼,看样子,是一群客商。
这些人不像一般宋人客商那样戴的幞头,都是一色的毡帽,帽檐宽大,把整个头都罩在里面,纵然天气并不寒冷,他们也不肯把帽子摘下来。
船在芦苇丛中,放下了桅杆,从外面看进去,除了一片芦花飘荡,什么也见不到,船和人躲在里面,很安全。
而在船上,从芦苇杆的缝隙里,却可以潦草的看到对岸的烟尘,稍稍侧耳细听,那惊心动魄的喊杀声与呐喊声,声声入耳,就连澎湃的江水,波涛拍岸,也无法压制住这样令人心悸的声响。
一个麻衣麻鞋伙计样打扮的人,趴在船帮子上眯着眼偷偷摸摸的朝对岸望了许久,方才爬回来,猫着腰进了舱室,大概趴得累了,头上出汗,他取下了头上毡帽扇风,露出髡发来。
舱室里的其他人,见他进来,都七嘴八舌的发问:“怎么样?”
伙计点头:“貌似平静了许多,岸上来往奔走的军人也少了,大概再过几日,这一带就会太平了。”
舱中的人都是跟伙计一样的麻衣穿着,闻声大喜,纷纷双手合十朝天祷告:“佛祖在上,谢天谢地,这天杀的兵灾终于要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耽搁许多时日,也有熬过去的一天!”
舱室中间,一个蒲团上坐着一个年岁老成的人,衣着比其他的人要华丽,虽然外面套着布衣,但里面露出来的绸缎领子彰显出此人是这伙人里,最尊贵的一个,也就是这伙人的头。
客商的头,当然就是东家了,其他的人,都是伙计。
东家叫做乌延胡里罕,女真商人,世居西京,常年往来于金宋两地,南货北卖、北货南贩,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因为在汉中有分店,所以汉水也是常常走的,对沿途山水非常熟悉,这次蒙宋交战,事发突然,他也能在夹缝里寻找到一个僻静处,安安稳稳的藏好自己的一船家当。
乌延听到了望的伙计这么说,心也放了下来,掂着胡须道:“好啊,藏在这里许多天,粮食都快吃光了,趁着今日夜黑,我们就起帆溜走,赶往襄阳,这一趟生出横祸,兆头不好,得赶快把船上货物交割了,在宋国境内避一避才是。”
众人都称是,那刚进来的伙计却指着舱室正中,出言道:“东家,我们走掉是自然的,这个人怎么办?”
在船舱中的地板上,躺着一个浑身赤条条的人,髡发小辫,眼目紧闭,昏昏然的睡在那里,不知晕过去了多久。
“汉中大捷?”大家互相黑着脸对视:“怎么可能?!”
副使李伯增赶忙上前,也顾不得礼法,直接拿眼睛越过贾似道的肩头去看他手上的公文内容,看了几眼,就倒抽着冷气退回来,面容复杂的冲其他人点点头。
“是真的!这是从汉中发过来的捷报,有四川制置使司的大印,断然不假!”
那就是真的了!
好像在跟着李伯增学一样,所有的人一齐倒抽冷气,嘶嘶的声音响成一片。
十来万蒙古兵啊,怎么败的?汉中就那么几万宋兵,还是东拼西凑的蛮兵居多,怎么赢的?
贾似道还在对着公文发怔,大家只好把疑问抛向李伯增,李伯增摊开双手,习惯性的道:“我哪里知道?公文上没写那么细。”
这酒看来是喝不下去了,众人满腹心事,都皱着眉头坐立难安。
蒙古兵败北,倒还无所谓,大宋武威长久,北虏哪次南下不是退回去收场,胜败乃常事,不出奇。
难办的是,蒙古国的漠南汉地总理忽必烈生死不明。
这就头大了,汉地总理总揽汉地一应事务,这次议和没有他点头,是不行的。
他没了,找谁去?难道不远万里的去和林找贵由汗?
听说贵由汗正在发兵西征,跟他的叔叔拔都闹得不可开交,不在和林城,黄沙万里踪迹难寻,等使者屁颠颠的找到他,黄花菜都凉了。
你说你个汉地总理位高权重,想耶律楚材那样呆在西京享福不好吗?何必身先士卒亲自带兵到处跑,这下好了,着了道儿性命堪忧,倒是为难了想要找你喝合欢酒的我们啊。
贾似道良久才转过身来,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
他拿死鱼眼瞪着诸人,看得大家心里发毛,然后出声苦涩的问:“诸位,忽必烈如果死了,如何下台?”
大家都低着头,无人言语。
如何下台?怕是不好下台!忽必烈一死,蒙古国必然报复,这场战事,一时半会如何收场。
堂吏翁应龙脑子一抽,百般无奈之下想出个馊主意:“大人,此事是四川出的事,他们弄死的忽必烈,理应他们负责,一旦议和不成,就向朝廷上奏,让他们出人定罪,送到蒙古国去赔款伏法!”
此话一出,厅中的人都看向了他。
目光中充满鄙夷,如看着一个傻子一般看他。
这话说得厚脸皮至极,连在座的诸多官场老油条都听不下去,觉得翁应龙此人下贱无比,连底裤都不要了。
副使李伯增当即摇头:“荒唐!以少敌多、以寡击众,还取得大胜扬我国威,这是值得褒奖表扬的柱国之臣,岂有把他绑了送给敌国乞和之理?朝中都是明朗君子,官家正如清明圣君,难道会不明白这个道理?这话在这里说说也就罢了,切勿在外传播,否则同僚口水都要淹死你!”
贾似道也恨铁不成钢的怒目瞪眼,翁应龙是他一手提拔的心腹之人,这当口说出不过脑子的浑话来,令他急上又气,喝道:“住嘴!你就不能想想妥当点的主意吗?”
翁应龙话一出口,就自知失言,赶紧喏喏的坐下,垂头不敢言。
花厅里沉寂下来,人人都在思量,至于思量什么,就各怀各的心思了。
半响之后,贾似道又看了一遍手里的公文,把纸扔到桌上,仰天叹口气,幽幽的道:“如今之计,唯有走一步看一步了,汉水河谷硝烟未尽,蛮将长孙弘还在里面打扫战场,没有发现忽必烈的尸首,这倒是一件不幸中的万幸,不管怎样,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要派人过去寻找,如果是活人就是天佑我等,如果死了……”
他顿一顿,又叹口气:“那也要把尸首找回来,送回去解释一番,道明两国交兵总有意外,只要能议和,我们多赔点钱也行啊。”
“这也是朝廷的意思,官家不想打仗,兵戈一起,黄金万两,不如年年用些银钱换个平安。”他最后补充道。
众人听了,也都觉得唯有这个办法可行,眼下不知具体情况,还不能妄下判断,贾似道不愧老成谋国。这场战乱,归根结底因贾似道接受范用吉的投降而起,要上溯源头,贾似道难咎其责,如果议和不成,贾似道肯定会有波及,所以忽必烈死掉,他是最惶急的。
树倒猢狲散,贾似道这棵大树本来枝繁叶茂,可以乘凉,如果倒了,那么攀附于他的在座诸位,就得另想别处抱大腿了。
话音落地,宴席就草草的散了,离开的人**头接耳的窃窃私语,留下的贾似道愁云惨淡来回度步,这一段时间,都得这样子过了。
…….
汉水河谷延绵七百里,河岸上打得天昏地暗,与河上打鱼求生的普通人家来说,却是如隔岸观火。
河岸两侧,是两个天地,左岸是战场,因为这边土地开阔便于军队展开,而右岸全是秦岭余脉,起伏的山势就挨着江水延绵伸展,好像一道山墙一样压着汉水,而河水浩瀚,波涛宽广,河上没有渡桥,一些渡口也早就没了船影人踪,唯有一些漏网的渔舟,躲在岸边草丛深处一边小心的隐藏着船只,一边胆战心惊的看着对岸烽火连天的厮杀。
在其中,混有一艘稍微大点的船只,也就不大那么显眼了。
这是一艘寻常的江河货船,并不大,单桅平底,停在洵州附近汉江上一片芦苇荡里,船舱中坐着七八个人,着汉服打扮,在他们周围,都是一些货担箱笼,看样子,是一群客商。
这些人不像一般宋人客商那样戴的幞头,都是一色的毡帽,帽檐宽大,把整个头都罩在里面,纵然天气并不寒冷,他们也不肯把帽子摘下来。
船在芦苇丛中,放下了桅杆,从外面看进去,除了一片芦花飘荡,什么也见不到,船和人躲在里面,很安全。
而在船上,从芦苇杆的缝隙里,却可以潦草的看到对岸的烟尘,稍稍侧耳细听,那惊心动魄的喊杀声与呐喊声,声声入耳,就连澎湃的江水,波涛拍岸,也无法压制住这样令人心悸的声响。
一个麻衣麻鞋伙计样打扮的人,趴在船帮子上眯着眼偷偷摸摸的朝对岸望了许久,方才爬回来,猫着腰进了舱室,大概趴得累了,头上出汗,他取下了头上毡帽扇风,露出髡发来。
舱室里的其他人,见他进来,都七嘴八舌的发问:“怎么样?”
伙计点头:“貌似平静了许多,岸上来往奔走的军人也少了,大概再过几日,这一带就会太平了。”
舱中的人都是跟伙计一样的麻衣穿着,闻声大喜,纷纷双手合十朝天祷告:“佛祖在上,谢天谢地,这天杀的兵灾终于要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耽搁许多时日,也有熬过去的一天!”
舱室中间,一个蒲团上坐着一个年岁老成的人,衣着比其他的人要华丽,虽然外面套着布衣,但里面露出来的绸缎领子彰显出此人是这伙人里,最尊贵的一个,也就是这伙人的头。
客商的头,当然就是东家了,其他的人,都是伙计。
东家叫做乌延胡里罕,女真商人,世居西京,常年往来于金宋两地,南货北卖、北货南贩,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因为在汉中有分店,所以汉水也是常常走的,对沿途山水非常熟悉,这次蒙宋交战,事发突然,他也能在夹缝里寻找到一个僻静处,安安稳稳的藏好自己的一船家当。
乌延听到了望的伙计这么说,心也放了下来,掂着胡须道:“好啊,藏在这里许多天,粮食都快吃光了,趁着今日夜黑,我们就起帆溜走,赶往襄阳,这一趟生出横祸,兆头不好,得赶快把船上货物交割了,在宋国境内避一避才是。”
众人都称是,那刚进来的伙计却指着舱室正中,出言道:“东家,我们走掉是自然的,这个人怎么办?”
在船舱中的地板上,躺着一个浑身赤条条的人,髡发小辫,眼目紧闭,昏昏然的睡在那里,不知晕过去了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