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代,人口都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战略资源,一切战争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生产活动都围绕人展开,农耕社会更是如此。当技术没有普遍提高的大前提下,人力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决定国力的强弱。

    志国、晋国为何动不动就能征发百万之兵征战,究其原因,无非是人多地广,强制兵役和无俸禄的兵役体制,让人口大国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将青年转入行伍,发动一场规模浩大的征战。

    当年晋国镇北军三十万大军讨伐江东,先后动员役兵二十余万人,民夫两百万,相当于当年咸国人口的三分之一,晋国人口的十二分之一,打的依然还是人,没有人,就没有战争。

    但不可否认,黑巾军治下的乱民人口远超咸国人口,来源也是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短时期内移入众多人口,直接的结果是稀释了咸国的凝聚力,降低了国家认同感,削弱了咸王统治力,增加了治安问题。

    但凡是都有两面性,老百姓造反归根到底是温饱问题,咸国这个比中国青海省还大三分之一的亚热带诸侯国,以当下生产力,有足够的土地容纳数量相当一部分乱民,以当下的亩产,就是再养活两千万人口都没有问题,问题是需要时间和政策。

    人心都是肉长的,家乡再好,要是苛政猛于虎,谁还愿意回母国种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是咸国的日子比母国更好,同样都是种地纳税,谁还会愿意回国种高价地,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

    “大王,末将以为,当年的《农桑令》有其可取之处,但《农桑令》远称不上完善,甚至为权贵勋戚牟利而大开方便之门。若能进一步完善法度,减免田税,降低徭役负担,末将认为招流民、乱民入咸,此事还是有可为的。”

    “降低田税徭役,寡人何以养兵御敌。”

    想是被公孙岳新政给弄怕了,百里燕(既魏贤)一提到减税减赋,咸王顿时有些不快。

    “大王,免去的田税可以货物购取,减免的徭役,可用机械代以驱使,并非一定要强征暴敛巧取豪夺。”

    “嘶……你是说,以商代政?”

    “是,大王怎也知此事。”

    百里燕心感诧异,他不曾想到咸王会知道“以商代政”的策略。

    下刻咸王说道:

    “嗯,寡人曾有听闻魏将军在麟城开荒村,民不过两千,地租只有三成,年入银钱却有七八千之多,亩产达四石,鸡鸭猪牛数万,百姓过的丰衣足食。

    撇开剿匪所得不计,寡人一直不明,魏将军何以在一年之内聚起这等财力,莫非这就是魏将军的以商代政之道?”

    “正是。以商代政重在工与商,工、商乃百姓之日常所需,而粮食、盐铁为百姓之日常必需。日常之所需百姓无法自给自足,只能从官营榷市购买,且不足用。在下便是以工商为牟利,生产生活之所需,再从从百姓手中换购粮草以及其他等物。”

    “可据寡人所知,权贵外戚、商贾客商,乃至咸国各司衙门皆有官署作坊,为何无一人能有将军如此丰厚回报?”

    “大王,以商代政之重点在工商,精髓便在我能而他人不能。”

    “何意?”

    “我能生产之物,而他人不能生产,在下便可卖高价。我以一人生产之力,比他人一人生产之力更高,我便能卖更低的价格,他人若是与我同价,便要亏本,若是价高,则卖不出去,这便是荒村的奥秘所在。”

    “寡人想起来了,七月间赵卿曾献宝刀于寡人,说是魏将军所造。寡人命百工仿造,耗时三月竟无一人造出与之相仿宝刀,莫非魏将军真谛便在于此?”

    “是的大王,想必大王应该听闻,在下去年在广信售卖寒冰,十石寒冰一根寸银,如此高价,求冰者依然趋之若鹜。末将六月间南下勤王,到今日已是过去四月,四个月间末将生意不断,仅每天卖出寒冰便有五十石之多,四个月便是六百多根寸银,仅此一项收入,便可购买数百石精米,或是养活数十精兵,弱兵或可数百。”

    “那依魏将军之意,现在的咸国,可否施行此政?”

    “不可。只可小范围施行,决不可全国推行,待试行成功之后,再行逐步推行,需得循序渐进,不能求之过快。”

    “此言有理。”姜亥点头赞同,随即又言:“那魏将军可否将荒村搬至陔陵,好让寡人令百工效仿之,现在陔陵实行,而后推广至全国。”

    “末将以为不可如此。”

    “这是为何?”

    “保密。”

    姜亥意在将荒村的秘密收为己用,闻听百里燕向他保密,立时脸色不快:

    “魏将军缘何要向寡人保密。”

    “大王误会,并非末将要想大王保密,而是要向晋国、向天下列国保密。末将方才说过,我能而他人不能,才是以商代政之道的精髓。太子妃西寰耳目遍布陔陵,大王能保证秘密不被晋国所获?”

    “嗯,此言有理。那以魏将军之见,应在何地先行施行此政?”

    “就地利位置而言,北海郡无疑最佳。但末将知道,大王定是不会放心在麟城推行以商代政,故而在下想在永兴河畔推行此政。”

    姜亥闻讯错愕吃惊,连忙又说:

    “永兴河畔尽是战场,如何能兴以商代政之策。”

    “大王,六月南下勤王之前,在下本打算在麟城修筑风车,以替代人力,因勤王半途而废。而永兴河畔有水,可造水车,常年有大风,亦能建造风车,还有码头,可停大船,甚至末将还发现……”

    “还发现什么?”

    百里燕突然放低声音小声说道:

    “永兴河昶曲段以东有铁矿。”

    “什么,铁矿!”姜亥吃惊,忙问道:“魏将军也懂得寻矿之术,消息准确?”

    “末将略知一些皮毛,但十有八九有铁矿。眼下咸国上下仅有一座铁矿,尚不足以满足咸军装备所需,更无法推广铁质农具提高耕作。而昶曲风、水、矿具有,倘若能招民至此,推行以商代政,将极为有利。”

    昶曲失守当日百里燕前去增援,恰逢暴雨连绵,击退黑巾军后,竟发现昶曲以东十多里的地面上有红褐色的液体,起初以为是血水,后来打听才知道,当地一下雨,地面偶尔就会有红色的积水。

    将随身的磁铁放入水中,隐隐可以观察到磁铁对液体的吸引力,周围的植被极为茂盛,色泽偏深,疑似是存在铁矿的特征。

    经过两天的调查和摸排,在昶曲以东五十多里见到了铁矿石,发现了铁砂,由此基本可以确定,地下存在有铁矿,矿脉背着永兴河向东发展,储量可能不是一般的大。

    “可永兴河乃前线,随时有失守之危,又如何实行以商代政。”

    “大王,正因永兴河乃前沿防线,又是陔陵之门户,现有大军驻防,大王为何不考虑在永兴河畔建一座卫城,以固永兴河,西屏黑巾军。”

    “建城耗资巨大,迁民更是非同小可,稍有不慎便将至百姓于危难,魏将军不是一时兴起信口开河吧?”

    “大王,正如此前末将所言,招纳乱民可充实咸国之人力物力,黑巾乱贼之中裹挟工匠甚多,大王若能收为己用再派以监工督促,新城可固若金汤,足抵大军十万。”

    “此事非同小可,寡人还要仔细斟酌,暂且先记下。”

    建造新城耗费巨大,咸国又逢多事之秋,哪里还能腾挪钱粮建造新城。

    姜亥话锋一转继续说道:

    “黑巾军北撤至滔荔,魏将军以为我军可否收复都郡以西添城、夏渠、卫津三城?”

    “要看大王何时收复此三城,此外,想必大王担心梁军不肯出兵,才有此问。”

    “是啊,梁军远征咸国,只答应保住寡人半壁江山,但这半壁江山有多大,现在看来永兴河就是梁军所指的半壁江山。

    寡人知道魏将军是郎中出身,与泰安后有长子有救命之恩,寡人希望魏将军能替寡人说服安泰候一同出兵,收复三城,以挽回咸国颓势。”

    “大王,此三城地处平原,虽互为犄角,却距离永兴河甚远,夺下三城,我军就必须在三城屯驻重兵,如此在永兴河畔兵力势必减少,我军战线将由此拉长,后勤供应也异常吃力。

    倘若不能在滔荔一举将黑巾军主力歼灭,黑巾军便会卷土重来,直接突破永兴河防线,直逼陔陵。

    但倘若一举歼灭黑巾军主力,非但我军要付出惨重代价,更为严峻的后果便是黑巾军孤注一掷,在孙国、长孙国发动更大规模哗变,攻取孙国腹地,兵锋直指梁国。

    如此一来,大王对广叔子、梁国的承诺也就无信义可言,因此夺下三城,又不能全歼黑巾军,同时又要防止黑巾军刺穿我军防线,如此三大难题,即便是兵圣再世,也难周全应对。”

    “那如此说来,寡人就只能看着三城陷入叛军之手?”

    “其实……”

    百里燕欲言又止,姜亥放声说道:

    “但说无法。”

    “其实眼下还是该以养民为主,非但要养咸国之民,还要将乱军之民引入咸国,令其耕地劳作。眼下已是十一月,倘若能在明年春耕掳掠大量人口为咸国所用,明年我军便能多种上百万亩稻田,其中利弊得失,还请大王明见。”

    眼下形势已比之六月已经缓和,咸军完全可腾出手来整饬军队,蓄养民力,处里战俘问题,再也不用将战俘卖给晋国换取微不足道的粮草。

章节目录

帝国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督金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督金卫并收藏帝国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