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期各国军事发展可用“突飞猛进”形容,首先是火器,火炮从盛元430年初次露面至今年十五年,各国积累了大量用炮经验,黑火药技术全面扩散,如今即便是蕞尔小国,也掌握了黑火药的基本配方,且实战经验让各国充分意识到配方的合理化。
由于钢铁冶炼的技术瓶颈,各国诸侯火炮技术逐渐回归铜炮,并取得长足进步。单兵火器仍未改变肩扛式点火发射的毛病,但增加了发射架用以支撑。
同时新出现了两种火器,一种仍以肩扛式发射,但使用了独特的“绳帽枪”,另一种插在木杆上,塞满铁砂或大号铅丸,使用时点火枪口对敌喷射,类似于明朝的三眼火铳。
两者皆以铜铸,口径达二十五毫以上(约合公制22.5毫米左右),“绳帽枪”仍采用肩扛式发射,火门在后,但火门上有一桶状铜帽翻盖,翻盖内以棉絮侵染石油和动物油蜡,使用时点燃,使用者扛在肩上只需拉动绳索,将翻盖压在火门上,即可发射。
百里燕令御客窃取研究后惊为天人,此种火器虽然简陋,但是翻盖极为可靠,火种留存时间长,不需要像火绳枪不断调整火绳长度。
同时由于石油的缘故,火苗不易熄灭,即便大雨滂沱,也很难熄灭,可靠性很高,基本实现一人操作装填发射,已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且比火绳枪要更为可靠和实用。
若不考虑当下技术本身的限制带来的效率问题,此种火器在当下技术条件下,已是十分先进。
不过也非全无罩门,此种火器毕竟是铸造产品,由于浇筑工艺和冶炼技术的落后,注定只能以牺牲管壁增加重量的措施,增强火器的膛压和射程。
且此种肩扛式绳帽枪长度达四尺甚至更长,属于典型的长管身武器,其铸造成型率不会太高,不足以普及装备。重达几十斤的份量在发射时需在前端支起架子才能发射,而有效射程不到七十步,精度低的让人敢动感动。
此外装填时火门着地,而翻盖掀开火种着地,当再次提起时,火种铜冒做下垂摆动,容易扣击火门引发走火,因此装填时牵连火种铜帽的绳索一头有个环,环扣在定在火器身侧的凸钩上,以拉紧火种铜冒,发射时松开绳索发射。
此外火炮也出现了新的苗头,由于诸侯国冶炼技术和成本的双重瓶颈制约,铜炮渐成为主流。
尤其是咸国早期型号火炮和长孙国的天威大将军炮这个标杆竖在那里,诸侯国铜炮的发展以丧心病狂的速度高歌猛进。
由于南境一战,中原主要参战诸侯均获得了大量可繁殖的独角马,由此就带来一个严重问题,独角马的驮载力巨大,其拉动力更大,铜炮在满足膛压的同时,也可以做的更粗更大,以谋求更远的射程。
而如果是马,一匹上等中原战马的拉力,仅相当于独角马的五分之一。这意味着十匹马才能拉动大型重炮,两匹三匹独角马就能拉动。
不考虑路面的承载力,理论上人有多大胆,炮有多大产,于是近年陆续传出研制出重达九千斤,射程达十里地的巨型铜炮,宛若巨无霸一般的神炮。
由于各国竞相发展铜炮,并通过增加吨位体形增强膛压的措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炸膛问题,而独角马的存在又克服了运输问题。
如果不考虑口径、效率和命中精度,部分铜炮的射程接近,甚至超过了咸国早期型碳钢炮,和长孙国天威大将军炮。
如今各国竞相生产表面数据不俗的火炮,火炮的销售自然受到了极大影响影响。
长孙国由此为其多年的讹诈行为付出了高昂代价,不仅外汇贵金属断崖式暴跌,其国内叛乱屡禁不绝,财政大幅萎缩,国力由此一蹶不振。
然而面对咸国最新火炮,单纯且笨重的铜炮发射的实心弹丸,根本不值一提。
644上半年,获得铂系铜镍铁基合金之后,经过测试和冶炼工艺调整,于次年小批量生产六斤炮。
鉴于尚无大型锻压和大型切削加工机床,更没有后膛螺纹密闭炮栓和电渣重熔管身自紧技术,遂只能继续以铸造方式生产前膛火炮。
而由此导致质地优异的铂系镍铁合金并无法充分发挥其全部优异性能,经过充分考虑和性能取舍,百里燕决定以增加炮管壁厚和重量,以换取安全膛压和最大射程。
同时铂系镍铁合金性能优异,增加的管壁厚度,可为日后改造新式后膛螺纹炮留下加工潜力。
同时首次采用硝化棉、乙醚、乙醇钝化后的安全无烟火药,不仅使得火药威力增加,且无需反复清膛,装填速度大幅提高。
三十六度仰角炮击安全装药,六斤炮极限射程远达八里,而炮管仅重六百七十斤。当然,精度就不用指望了。
由于是铸造,必然受制于前膛炮固有的缺点和加工锻造技术限制,如果采用电渣重熔管身自紧和后膛装填,发射药和八里射程不变情况下,六斤炮炮身自重应低于五百斤,加上铁质炮架和车轮,不会超过六百斤。
鉴于实心弹丸的威力有限,百里燕早于642年腾出手来后研发榴霰弹和破片爆杀弹。
经过反复试验测试,可保证百分之七十八左右的破发率,既一百发榴霰弹,只有七十八颗成功炸开,剩余二十二颗因为可靠性问题无法爆炸,于是形成哑弹。
原因其实很简单,前膛炮装填弹丸多数情况下无法使用带有头部撞击引信的弹丸,因此只能使用尾部外源式延迟引信。
球形弹丸需在铸造时留有圆孔,内中为空心,将直径十毫至十五毫的铅弹装入其中,再装药,最后插入铅管,铅管内装填延迟火药棒。
而为保证这个圆孔始终朝向膛内发射药一面,需要使用一个木托,木托中开孔,木托圆孔与弹丸引信贯通对准,以铁皮将木托与弹丸连接,由此保障引信穿过木托留下的孔洞,永远对准炮膛内的火药。
炮药点燃一瞬同时也会点燃弹丸铅管延迟火药棒,当弹丸飞出炮膛飞跃地方步兵上空时,延迟引信最后点燃弹丸内炸药,炸药炸开弹壳喷出铅丸,从而对集群步兵硬杀伤。
由于是开放性引信,同时受到弹丸制造装填和运输的影响,此种木托结构的榴霰弹爆破率并不高,百分之七十八还是精工细作的情况下,如果是大批量生产,能有百分之五十就算老天保佑,但有总比没有的强。
当然,还有一种选择,使用撞击引信。就技术条件而言,永兴城已具备生产撞击引信的全部条件。
首先643年梯形螺纹杆研制成功后,经过一年半攻关,与644年年底制出首台螺纹加工专机,同时正在攻关搓丝板、丝锥、板牙,以便于大规模生产螺纹。
其次麟城化工坊投产后,不考虑生产规模,仅技术而言,不仅具备生产硝化棉、无烟火药、氯酸铵、硝化氨,还能生产雷汞和氯酸钾两种撞击火药。
而雷汞是一种安全悉数极低的撞击药,甚至一点静电就能引爆,氯酸钾与镁粉、红磷混合后,可得到一种较为安全的撞击火药,但敏感度低于雷汞,需要的撞击压力较大。同时弹簧的工业化生产,已经具备生产撞击引信、触发引信的全部条件。
红磷、氯酸钾两者都不是敏感型化学物质,但两者和一块儿,却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且是固态粉末状态下的撞击发火反应。
红磷撞击之下会产生燃烧现象,现代的发令枪,其撞击原理既装填红磷,瞬间的爆燃通过发令枪的气体管道,发出空气爆炸的响声。
红磷爆燃之下点燃氯酸钾,氯酸钾释放氧气助燃,当密闭空间内氧气与磷化物气体达到饱和,便发生爆炸现象,添加镁粉则能改善这一配方,更好的爆燃,从而引爆弹壳内的火药。
然受制于前膛炮的缺点,通常情况下,撞击引信显然只能从后膛装填,这意味着既满足前膛装填,同时安装引信的炮种,只有迫击炮一种。【注1】
迫击炮结构简单射速快,技术门槛低,生产方便,同时又可采用撞击底火的方式发射弹丸。
几乎只要是机械加工企业都能生产,不存在任何技术瓶颈,就当下而言,迫击炮的出现,显然是丧心病狂的超前技术。
然就当下而言,麟城的化工刚刚起步,远未到足以大规模生产“先进”火药,另开弹药生产线的地步。
同时永兴城机械加工刚刚起步,蒸汽机和加工机数量仍显不足,每年的工业技术产值【注2】和所能分配的工时非常有限,不足以在为了配套额外的技术生产,而放弃扩张工业加工产能的宝贵时间。
鉴于高速钢、工具钢迟迟没有动静,也让搓丝板、丝锥和其他加工刀具严重受阻,因此适当的放缓步伐,夯实基础产业基础,仍十分有必要。
此外比迫击炮更为重要的单兵武器“枪械”,经过多年努力,于盛元645年夏,制造出五支后膛纸壳定装滑膛步枪,口径14.5毫(约13.05毫米左右)。【注3】【注4】
百里燕放弃了传统前堂燧发枪的固有路线,直接上马后堂定装步枪。受制于冲压技术,仍无法生产金属壳弹药,遂采用纸壳弹药装填,一次装填一发。
使用圆头弹丸,弹丸、发射药和击发药以纸包裹,用模具定型后与枪膛形状保持大体一致,使用时拉开枪栓装填一发,然后闭锁,击锤撞击枪栓内撞针,撞针嵌套弹簧复位,从而完成整个击发动作。
【注1】迫击炮所需的加工技术极为简单,但凡是机械加工厂都能生产,哪怕是家里的私人小厂也能生产,只要有许可,有钢材,没有任何技术门槛。
指标再放低点,哪怕是用铸造,没有优质钢材,单纯堆积壁厚,减少发射药,也能制造。
总而一句话,迫击炮就是穷人的神奇,实在没有什么门槛。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多写古代工业文中没见到有谁写搞出迫击炮,如果有,请留言。
当然,一旦搞出迫击炮,搁青铜铁器农耕文明,基本上就全无敌开挂碾压。
【注2】关于工业技术产值产能,简而言之,是所有的工业设备,如有一万台车床,三万名车工,其每天三班倒,一万台车床一天产生二十四万个小时的工时,可以用于生产零部件,一年就是二十四万小时乘以三百六十五天,由此一年的工时,就是工业产能。
假设生产一支步枪需要一百个工时,一万设备一天能生产两千四百余支。
当技术设备与金属切削机床有限时,如何安排调度生产工时,生产更划算的产品,或者用于生产更多金属切削机床,是考验经营者、统治者的技术问题。
只要出现一台金属切小设备,机械化就从此开始缓慢发展,当金属切削机床达到一定规模,就意味着工业规模效应。
二战尽管看似是打人多,大弹药,打国土,但根本上仍然是打的金属切削机床与工业人口规模。二战中主要大国除中国外,日本的金属切削机床规模排名垫底,其次是苏联,而德国的各类金属切削机床总数几乎碾压苏联,所以就导致苏联要在兵器规模上碾压德国,就必须生产糙,但却实用,而且工时更少的装备,如波波沙、T34、喀秋莎等等等。
当然,碰上美国,那就没得玩了。
【注3】关于先造前膛枪还是先造后膛枪,就加工技术而言,前膛枪、后膛枪枪机部分机械加工问题不大,一旦金属切削机床出现,什么都能加工,只要打开理念和弹药技术跟上。
之所以人类要经历前膛枪这段时间,很大程度上受到发射药和加工技术制约。
黑火药是有渣有烟火药,发射后需要枪口朝下倾倒药渣,后膛发射显然不利于倾倒,而且最早的火枪其实还真是后膛装药,但受制于加工技术和机械理念,只存在了极短的时间后,淡出了历史,又回归前膛。
而后膛发射需要撞击火药与无烟火药,因此制约后膛枪发展的是加工技术与火药技术,而不是人类不够聪明。当技术水到渠成,后膛枪自然会应运而生。
因此在主人公理念与技术手段已经都具备的情况下,发展后膛纸壳定装步枪是必然结果。
【注4】需要指出的是,最早的后膛定装步枪,也就是从后装弹的枪械,最早没有弹壳,前膛枪怎么装,后膛枪还怎么装,因为雷酸汞,既雷汞还没出现,所以无法针刺撞击发射。
直到雷酸汞出现后,没有弹壳的散装,装弹反而成了麻烦,因此在1836后膛定装纸壳弹药步枪出现,最早的弹壳是纸张浸染硝水,然后晒干,再裹上弹头和火药与底火,1841年,该种后膛定装步枪最早装备普鲁士军队。
而且1836年的后膛定装步枪只能装一发,打一发,没有弹仓。
因为弹仓需要弹簧顶着,而纸壳弹药本就脆弱,多发子弹压入弹仓会导致弹体破裂,并不可靠。
而且1836年无烟火药还没有普及,因此后膛纸壳定装步枪仍然使用的是黑火药加雷汞,所以设计弹仓就会导致黑火药药渣残留在弹仓与枪机内,造成机械故障。
因此1836年型的后膛定装步枪采用通管旋转拉机结构,既弹药燃烧室与枪管直径相同,没有阶梯孔,用枪栓把纸壳顶入枪管,而后击发,如此拉开枪机后,把枪竖起,黑火药残留药渣会自行排空,而后在装弹,十分可靠。
直到1855年,英国人发明金属弹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后膛定装步枪才逐渐走上正轨。而且金属弹壳即便是现代,仍然是极高难度的加工技术,全世界掌握制造弹壳技术的工业国,保守估计不超过二十个,看看印度的死样就知道,弹壳并不是简单的技术产品。
因此弹壳诞生之初,并没有得到很快普及发展,就因为很难制造。
而且最早的左轮枪,其弹巢其实也是分装弹药,而不是弹壳供弹。
而早期受到理念可和工技术制约,前膛枪时期的枪械口径普遍很大,十五六毫米,十七八毫米以上极为普遍,即便是早期的后膛定装步枪,其口径受到加工技术制约,在没有无缝钢管与内径深孔加工机之前,很难做的很小。同时刀具材料的制约,也制约了深孔加工。
因此早期前膛定装步枪口径大一些并不奇怪。
由于钢铁冶炼的技术瓶颈,各国诸侯火炮技术逐渐回归铜炮,并取得长足进步。单兵火器仍未改变肩扛式点火发射的毛病,但增加了发射架用以支撑。
同时新出现了两种火器,一种仍以肩扛式发射,但使用了独特的“绳帽枪”,另一种插在木杆上,塞满铁砂或大号铅丸,使用时点火枪口对敌喷射,类似于明朝的三眼火铳。
两者皆以铜铸,口径达二十五毫以上(约合公制22.5毫米左右),“绳帽枪”仍采用肩扛式发射,火门在后,但火门上有一桶状铜帽翻盖,翻盖内以棉絮侵染石油和动物油蜡,使用时点燃,使用者扛在肩上只需拉动绳索,将翻盖压在火门上,即可发射。
百里燕令御客窃取研究后惊为天人,此种火器虽然简陋,但是翻盖极为可靠,火种留存时间长,不需要像火绳枪不断调整火绳长度。
同时由于石油的缘故,火苗不易熄灭,即便大雨滂沱,也很难熄灭,可靠性很高,基本实现一人操作装填发射,已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且比火绳枪要更为可靠和实用。
若不考虑当下技术本身的限制带来的效率问题,此种火器在当下技术条件下,已是十分先进。
不过也非全无罩门,此种火器毕竟是铸造产品,由于浇筑工艺和冶炼技术的落后,注定只能以牺牲管壁增加重量的措施,增强火器的膛压和射程。
且此种肩扛式绳帽枪长度达四尺甚至更长,属于典型的长管身武器,其铸造成型率不会太高,不足以普及装备。重达几十斤的份量在发射时需在前端支起架子才能发射,而有效射程不到七十步,精度低的让人敢动感动。
此外装填时火门着地,而翻盖掀开火种着地,当再次提起时,火种铜冒做下垂摆动,容易扣击火门引发走火,因此装填时牵连火种铜帽的绳索一头有个环,环扣在定在火器身侧的凸钩上,以拉紧火种铜冒,发射时松开绳索发射。
此外火炮也出现了新的苗头,由于诸侯国冶炼技术和成本的双重瓶颈制约,铜炮渐成为主流。
尤其是咸国早期型号火炮和长孙国的天威大将军炮这个标杆竖在那里,诸侯国铜炮的发展以丧心病狂的速度高歌猛进。
由于南境一战,中原主要参战诸侯均获得了大量可繁殖的独角马,由此就带来一个严重问题,独角马的驮载力巨大,其拉动力更大,铜炮在满足膛压的同时,也可以做的更粗更大,以谋求更远的射程。
而如果是马,一匹上等中原战马的拉力,仅相当于独角马的五分之一。这意味着十匹马才能拉动大型重炮,两匹三匹独角马就能拉动。
不考虑路面的承载力,理论上人有多大胆,炮有多大产,于是近年陆续传出研制出重达九千斤,射程达十里地的巨型铜炮,宛若巨无霸一般的神炮。
由于各国竞相发展铜炮,并通过增加吨位体形增强膛压的措施,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炸膛问题,而独角马的存在又克服了运输问题。
如果不考虑口径、效率和命中精度,部分铜炮的射程接近,甚至超过了咸国早期型碳钢炮,和长孙国天威大将军炮。
如今各国竞相生产表面数据不俗的火炮,火炮的销售自然受到了极大影响影响。
长孙国由此为其多年的讹诈行为付出了高昂代价,不仅外汇贵金属断崖式暴跌,其国内叛乱屡禁不绝,财政大幅萎缩,国力由此一蹶不振。
然而面对咸国最新火炮,单纯且笨重的铜炮发射的实心弹丸,根本不值一提。
644上半年,获得铂系铜镍铁基合金之后,经过测试和冶炼工艺调整,于次年小批量生产六斤炮。
鉴于尚无大型锻压和大型切削加工机床,更没有后膛螺纹密闭炮栓和电渣重熔管身自紧技术,遂只能继续以铸造方式生产前膛火炮。
而由此导致质地优异的铂系镍铁合金并无法充分发挥其全部优异性能,经过充分考虑和性能取舍,百里燕决定以增加炮管壁厚和重量,以换取安全膛压和最大射程。
同时铂系镍铁合金性能优异,增加的管壁厚度,可为日后改造新式后膛螺纹炮留下加工潜力。
同时首次采用硝化棉、乙醚、乙醇钝化后的安全无烟火药,不仅使得火药威力增加,且无需反复清膛,装填速度大幅提高。
三十六度仰角炮击安全装药,六斤炮极限射程远达八里,而炮管仅重六百七十斤。当然,精度就不用指望了。
由于是铸造,必然受制于前膛炮固有的缺点和加工锻造技术限制,如果采用电渣重熔管身自紧和后膛装填,发射药和八里射程不变情况下,六斤炮炮身自重应低于五百斤,加上铁质炮架和车轮,不会超过六百斤。
鉴于实心弹丸的威力有限,百里燕早于642年腾出手来后研发榴霰弹和破片爆杀弹。
经过反复试验测试,可保证百分之七十八左右的破发率,既一百发榴霰弹,只有七十八颗成功炸开,剩余二十二颗因为可靠性问题无法爆炸,于是形成哑弹。
原因其实很简单,前膛炮装填弹丸多数情况下无法使用带有头部撞击引信的弹丸,因此只能使用尾部外源式延迟引信。
球形弹丸需在铸造时留有圆孔,内中为空心,将直径十毫至十五毫的铅弹装入其中,再装药,最后插入铅管,铅管内装填延迟火药棒。
而为保证这个圆孔始终朝向膛内发射药一面,需要使用一个木托,木托中开孔,木托圆孔与弹丸引信贯通对准,以铁皮将木托与弹丸连接,由此保障引信穿过木托留下的孔洞,永远对准炮膛内的火药。
炮药点燃一瞬同时也会点燃弹丸铅管延迟火药棒,当弹丸飞出炮膛飞跃地方步兵上空时,延迟引信最后点燃弹丸内炸药,炸药炸开弹壳喷出铅丸,从而对集群步兵硬杀伤。
由于是开放性引信,同时受到弹丸制造装填和运输的影响,此种木托结构的榴霰弹爆破率并不高,百分之七十八还是精工细作的情况下,如果是大批量生产,能有百分之五十就算老天保佑,但有总比没有的强。
当然,还有一种选择,使用撞击引信。就技术条件而言,永兴城已具备生产撞击引信的全部条件。
首先643年梯形螺纹杆研制成功后,经过一年半攻关,与644年年底制出首台螺纹加工专机,同时正在攻关搓丝板、丝锥、板牙,以便于大规模生产螺纹。
其次麟城化工坊投产后,不考虑生产规模,仅技术而言,不仅具备生产硝化棉、无烟火药、氯酸铵、硝化氨,还能生产雷汞和氯酸钾两种撞击火药。
而雷汞是一种安全悉数极低的撞击药,甚至一点静电就能引爆,氯酸钾与镁粉、红磷混合后,可得到一种较为安全的撞击火药,但敏感度低于雷汞,需要的撞击压力较大。同时弹簧的工业化生产,已经具备生产撞击引信、触发引信的全部条件。
红磷、氯酸钾两者都不是敏感型化学物质,但两者和一块儿,却能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且是固态粉末状态下的撞击发火反应。
红磷撞击之下会产生燃烧现象,现代的发令枪,其撞击原理既装填红磷,瞬间的爆燃通过发令枪的气体管道,发出空气爆炸的响声。
红磷爆燃之下点燃氯酸钾,氯酸钾释放氧气助燃,当密闭空间内氧气与磷化物气体达到饱和,便发生爆炸现象,添加镁粉则能改善这一配方,更好的爆燃,从而引爆弹壳内的火药。
然受制于前膛炮的缺点,通常情况下,撞击引信显然只能从后膛装填,这意味着既满足前膛装填,同时安装引信的炮种,只有迫击炮一种。【注1】
迫击炮结构简单射速快,技术门槛低,生产方便,同时又可采用撞击底火的方式发射弹丸。
几乎只要是机械加工企业都能生产,不存在任何技术瓶颈,就当下而言,迫击炮的出现,显然是丧心病狂的超前技术。
然就当下而言,麟城的化工刚刚起步,远未到足以大规模生产“先进”火药,另开弹药生产线的地步。
同时永兴城机械加工刚刚起步,蒸汽机和加工机数量仍显不足,每年的工业技术产值【注2】和所能分配的工时非常有限,不足以在为了配套额外的技术生产,而放弃扩张工业加工产能的宝贵时间。
鉴于高速钢、工具钢迟迟没有动静,也让搓丝板、丝锥和其他加工刀具严重受阻,因此适当的放缓步伐,夯实基础产业基础,仍十分有必要。
此外比迫击炮更为重要的单兵武器“枪械”,经过多年努力,于盛元645年夏,制造出五支后膛纸壳定装滑膛步枪,口径14.5毫(约13.05毫米左右)。【注3】【注4】
百里燕放弃了传统前堂燧发枪的固有路线,直接上马后堂定装步枪。受制于冲压技术,仍无法生产金属壳弹药,遂采用纸壳弹药装填,一次装填一发。
使用圆头弹丸,弹丸、发射药和击发药以纸包裹,用模具定型后与枪膛形状保持大体一致,使用时拉开枪栓装填一发,然后闭锁,击锤撞击枪栓内撞针,撞针嵌套弹簧复位,从而完成整个击发动作。
【注1】迫击炮所需的加工技术极为简单,但凡是机械加工厂都能生产,哪怕是家里的私人小厂也能生产,只要有许可,有钢材,没有任何技术门槛。
指标再放低点,哪怕是用铸造,没有优质钢材,单纯堆积壁厚,减少发射药,也能制造。
总而一句话,迫击炮就是穷人的神奇,实在没有什么门槛。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多写古代工业文中没见到有谁写搞出迫击炮,如果有,请留言。
当然,一旦搞出迫击炮,搁青铜铁器农耕文明,基本上就全无敌开挂碾压。
【注2】关于工业技术产值产能,简而言之,是所有的工业设备,如有一万台车床,三万名车工,其每天三班倒,一万台车床一天产生二十四万个小时的工时,可以用于生产零部件,一年就是二十四万小时乘以三百六十五天,由此一年的工时,就是工业产能。
假设生产一支步枪需要一百个工时,一万设备一天能生产两千四百余支。
当技术设备与金属切削机床有限时,如何安排调度生产工时,生产更划算的产品,或者用于生产更多金属切削机床,是考验经营者、统治者的技术问题。
只要出现一台金属切小设备,机械化就从此开始缓慢发展,当金属切削机床达到一定规模,就意味着工业规模效应。
二战尽管看似是打人多,大弹药,打国土,但根本上仍然是打的金属切削机床与工业人口规模。二战中主要大国除中国外,日本的金属切削机床规模排名垫底,其次是苏联,而德国的各类金属切削机床总数几乎碾压苏联,所以就导致苏联要在兵器规模上碾压德国,就必须生产糙,但却实用,而且工时更少的装备,如波波沙、T34、喀秋莎等等等。
当然,碰上美国,那就没得玩了。
【注3】关于先造前膛枪还是先造后膛枪,就加工技术而言,前膛枪、后膛枪枪机部分机械加工问题不大,一旦金属切削机床出现,什么都能加工,只要打开理念和弹药技术跟上。
之所以人类要经历前膛枪这段时间,很大程度上受到发射药和加工技术制约。
黑火药是有渣有烟火药,发射后需要枪口朝下倾倒药渣,后膛发射显然不利于倾倒,而且最早的火枪其实还真是后膛装药,但受制于加工技术和机械理念,只存在了极短的时间后,淡出了历史,又回归前膛。
而后膛发射需要撞击火药与无烟火药,因此制约后膛枪发展的是加工技术与火药技术,而不是人类不够聪明。当技术水到渠成,后膛枪自然会应运而生。
因此在主人公理念与技术手段已经都具备的情况下,发展后膛纸壳定装步枪是必然结果。
【注4】需要指出的是,最早的后膛定装步枪,也就是从后装弹的枪械,最早没有弹壳,前膛枪怎么装,后膛枪还怎么装,因为雷酸汞,既雷汞还没出现,所以无法针刺撞击发射。
直到雷酸汞出现后,没有弹壳的散装,装弹反而成了麻烦,因此在1836后膛定装纸壳弹药步枪出现,最早的弹壳是纸张浸染硝水,然后晒干,再裹上弹头和火药与底火,1841年,该种后膛定装步枪最早装备普鲁士军队。
而且1836年的后膛定装步枪只能装一发,打一发,没有弹仓。
因为弹仓需要弹簧顶着,而纸壳弹药本就脆弱,多发子弹压入弹仓会导致弹体破裂,并不可靠。
而且1836年无烟火药还没有普及,因此后膛纸壳定装步枪仍然使用的是黑火药加雷汞,所以设计弹仓就会导致黑火药药渣残留在弹仓与枪机内,造成机械故障。
因此1836年型的后膛定装步枪采用通管旋转拉机结构,既弹药燃烧室与枪管直径相同,没有阶梯孔,用枪栓把纸壳顶入枪管,而后击发,如此拉开枪机后,把枪竖起,黑火药残留药渣会自行排空,而后在装弹,十分可靠。
直到1855年,英国人发明金属弹壳,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后膛定装步枪才逐渐走上正轨。而且金属弹壳即便是现代,仍然是极高难度的加工技术,全世界掌握制造弹壳技术的工业国,保守估计不超过二十个,看看印度的死样就知道,弹壳并不是简单的技术产品。
因此弹壳诞生之初,并没有得到很快普及发展,就因为很难制造。
而且最早的左轮枪,其弹巢其实也是分装弹药,而不是弹壳供弹。
而早期受到理念可和工技术制约,前膛枪时期的枪械口径普遍很大,十五六毫米,十七八毫米以上极为普遍,即便是早期的后膛定装步枪,其口径受到加工技术制约,在没有无缝钢管与内径深孔加工机之前,很难做的很小。同时刀具材料的制约,也制约了深孔加工。
因此早期前膛定装步枪口径大一些并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