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战局的失利因素复杂,鼎炀侯纵然有刚愎自用导致的恶果,但追根溯源仍是大国斗法,小国遭殃的政治博弈,期间参杂了门派思想,大国战略,所有复杂因素叠加一起,最终落实到个体项目,总要有人充当棋子去执行这个过程,鼎炀侯恰恰是这个倒霉鬼。
江东一战对咸国伤害很大,这不可否认,鼎炀侯此后多年间也做了不少恶事,但在之后的几件关键事上,其均做出了正确选择,为推进新政,加快国力恢复减少了阻力,因此平心而论,鼎炀侯的仍是有功的。
闲谈了半个时辰,想到张隽已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时日无多,百里燕不忍继续逗留,遂渐收谈话内容,欲行离去。
“张大人大病未愈,因以休养为主,不易过多耗费精力接待外宾。在下还有些事要去交办,今日便是告辞了。若有事,可随时差人前来唤我。”
“司农大人这就要走吗。”
张隽试图继续挽留,百里燕婉转拒绝:
“不瞒太尉大人,最近中原暴发恶性瘟疫,已扩散入我国,在下不得不日夜盯着,严防疫情流入陔陵。张大人盛情燕心领了,也还请太尉大人理解在下的难处。”
“哦……既如此,老朽便不多留了。不过还有一事,还请司农大人今后多加留心,以免被奸人所误。”
百里燕听着张隽此言话中有话,转眼想到张隽已是将死之人,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来他不会在下什么圈套,遂是抬手一礼请教道:
“太尉大人但说无妨。”
“两年前王眷之乱,的前天夜里,庆添君米垣次子米克与昭阳君曾连夜赶到陔陵要求进城,陆亭训来报请示于我是否开门,当时我说……”
张隽将当年之事和盘托出,并附上了自己想法,这是百里燕第一次听到王眷调查报告以外的信息,不免大为震惊。
现在想起来,被盗的几匹千里跃正是米克与昭阳君二人所为,但是让他很费解的却是,他当初已是半公开了身份,有点脑子的人,怎么能做出这等胆大包天之举敢偷他的马,难道他二人都是白痴吗!
强压着心头起伏的情绪,百里燕还是感谢了张隽:
“此事在下铭记在心,多谢张大人如实相告。”
“唉……”张隽叹道,接着又说:“老朽惭愧呀,大王告诉老朽,是司农大人力保我儿出任太尉之职,老朽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来惭愧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情势尚不明朗,太尉大人如此而为也无可厚非。相反在下当时若知此事,王眷之事恐怕绝不会如此简单得以平息,还不知道要引发多达乱局。这件事大王知道吗?”
“尚且不知,老朽只担心再生变故,遂而未敢说。”
张隽隐瞒的消息当时如果撞在枪口上,如何处置米垣君及其党羽将成棘手问题。以当时情形,张隽显然不可能将消息优先告知百里燕,而是直接透露给咸王,咸王一怒之下势必要杀人。
米克显然是够得上杀头了,但米垣显然不能看着自己儿子被杀,当时王眷已成骑虎难下之势,咸王这里再一逼,米垣等人真有可能反叛,重蹈公孙岳谋反之乱,届时王眷也将成为陪葬,纵然平灭叛乱,咸国的损失将无可估量。
但如果如果不杀米克,米垣之流得不到应有的武力震慑,其爪牙便得不到惩治,其势力将继续存在,形成巨大隐患。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装聋作哑,利用事件本身的影响力,借口整治权贵势力,正如出台马匹政策一样的道理,通过对马匹的控制,以削弱权贵拥有骑兵的总量。
尽管时过境迁,张隽隐瞒了重要细节,但大局得以继续维持,仍值得在功劳簿上记上一笔。
辞别了张隽,张佑送他出府,待到府院外,张佑问道:
“敢问司农大人,家父病情可否痊愈。”
张隽起色的好转,张佑抱有很大期望,但百里燕清楚,这种关头,瞒着张隽可以,慢着张佑是不行的。
拿捏再三,百里燕凑近上前一步,压低了嗓音说道:
“你弟张并何事能到陔陵。”
说道张并,张佑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唉,这个不孝的弟弟,我已派人去催,按说快马加鞭昨日便该赶到,至今不见人影,只怕是又花天酒地耽误了时日。”
百里燕听了连连摇了摇头,他对张并是有数的,当年张并在广信调戏肖春玉、唐桃勾结马贼,就是他给办的。这些年其一直窝在鼎炀城花天酒地经营一些生意,说他不学无术其实也不完全如此。
其毕竟是贵族子弟,依靠张隽的人脉,还是从王眷弄到了不少货物,加之在鼎炀城是一霸,不算三侯在当地的产业,鼎炀侯家基本上是排得上号的商户,每年的进项也很可观。
当然钱来得快败的也快,娶了十多房老婆,生了二十多个孩子,还好不是长子,要是长子,这家产还不知道怎么分。
听完张佑诉苦,百里燕小声说:
“不瞒张大人,此前本侯诊脉时察觉有异,令尊今日气色好转实为反常之举,在下担心恐是回光返照,故而张大人这几日务必要小心伺候。”
张佑闻讯脸色迅变:
“什么,这……家父如今大有好转,司农大人不会诊错了吧。”
“在下也希望不是回光返照,但愿是诊错了。但不论怎样,令尊年事已高,体虚气亏愈甚,业已成颓势。在下建议张大人今日,最迟明日,携你父亲母亲与妻儿子女去照相馆拍几张合影,也好日后留个念想。一旦人没了,再想什么都无济于事。
另外,回光返照最忌心绪起伏,故而张大人最好不要说与令尊,以免心起波澜,再生变故。”
张佑沉默着,眼睛微红眶中噙着泪水,少时片刻才说:
“多谢司农大人指点,此恩张佑永生不忘。”
“好了,本侯先行告辞了,如有不便,可即刻差人寻我,本侯一定全力相助。”
别过张隽,百里燕驱马赶宫中去找司典高林,高林是前任司典高崇安之子,高崇安于盛元636年寿终正寝,其子高林顺其自然接继任官位。
当下官位多数以子承父业为主,尽管不存在绝对世袭罔替的现象,但子承父业继承官位的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朝廷缺乏人才,书籍的稀少决定了多数知识分子都出生于权贵。
而你又干的不错的情况下,出于政治权利的稳固和用人安全,君主通常会选择更为可靠之人充任官位,而子承父业,既是继承的权利,同时也是继承的政治关系,因此稳定性更强。
百里燕多年来循序渐进改革人事任用制度,但也仅仅止步于中下层技术型官吏,高层与核心官吏的任用,受到君主权利与权贵集团的双重压迫,无法推进,如果动了这一块,等于触及了所有人的核心利益,招致更大范围的阻力,这显然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此外,既有的官僚系统并非一无是处,能用的可以用,不能用的绕过,实在不行,再择时机搬掉用人顶上。
在既有体制下缝缝补补,总好过打破政治稳定,引发动荡的强。正如拉拢鼎炀侯,要比搬掉鼎炀侯重新树立一个谁也没谱的人强。
此去找高林,正是要向其确认当年仇瑞蒲曾上奏朝廷王眷养马乱象,而这道奏本百里燕不知情,咸王也未曾提及。也就是说,有人伸手拦下了奏本,而能拦下这道奏本,不流入内阁乃至咸王面前的只有两个人。
奏本制度分为两级,一是内阁、外朝以及各地封爵奏本可直接呈送君主阅览,而无需先送国政监审阅。
二是内外朝之外的外地郡县地方官员奏本,先送国政监,挑出国政监各部司属官、长官无权处置和紧要的奏本呈送内阁批阅,再由内阁草拟方略供咸王决策。
而最容易出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丞相是内阁首领,国政监最高官僚,外地发往朝廷的奏本先由其属官接收,后转给丞相,视情况内容发往各司部部门,亦或是丞相直接与内阁商议定夺,最后再报咸王。
太子主持国政监后亦有权接收奏本,但咸王并未将此权向其开放,因此太子只有权第一时间阅览奏本,代咸王批复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而问题就出在这些“无关紧要”四个字上。
如果仇瑞蒲奏本反应的情况,有真凭实据亦可说捕风捉影,如果判成无缝捉影,这件事代行丞相职权的属官和太子都能直接处置,而无需发往各司部。
仇瑞蒲反应的是马匹僭越律法之事,既归司马管辖,亦归司典,赵逊、卢皋任何一人得报,显然百里燕也该知道,这意味着要么被截留了,要么发给了司典高林,然询问过高林,其矢口否认曾经收到过仇瑞蒲的奏本。
而一般的官员很少反应司法问题,更多是地方治理的中的政策问题,据此推断高林不因撒谎,查阅过奏本接受批复记录,确实也未发现仇瑞蒲的奏本被送入司典府,那么可以断定,能扣押仇瑞蒲奏本的只有他!
想透这些,百里燕心里冰凉,他从未想过有一天同样的命运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
江东一战对咸国伤害很大,这不可否认,鼎炀侯此后多年间也做了不少恶事,但在之后的几件关键事上,其均做出了正确选择,为推进新政,加快国力恢复减少了阻力,因此平心而论,鼎炀侯的仍是有功的。
闲谈了半个时辰,想到张隽已是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时日无多,百里燕不忍继续逗留,遂渐收谈话内容,欲行离去。
“张大人大病未愈,因以休养为主,不易过多耗费精力接待外宾。在下还有些事要去交办,今日便是告辞了。若有事,可随时差人前来唤我。”
“司农大人这就要走吗。”
张隽试图继续挽留,百里燕婉转拒绝:
“不瞒太尉大人,最近中原暴发恶性瘟疫,已扩散入我国,在下不得不日夜盯着,严防疫情流入陔陵。张大人盛情燕心领了,也还请太尉大人理解在下的难处。”
“哦……既如此,老朽便不多留了。不过还有一事,还请司农大人今后多加留心,以免被奸人所误。”
百里燕听着张隽此言话中有话,转眼想到张隽已是将死之人,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想来他不会在下什么圈套,遂是抬手一礼请教道:
“太尉大人但说无妨。”
“两年前王眷之乱,的前天夜里,庆添君米垣次子米克与昭阳君曾连夜赶到陔陵要求进城,陆亭训来报请示于我是否开门,当时我说……”
张隽将当年之事和盘托出,并附上了自己想法,这是百里燕第一次听到王眷调查报告以外的信息,不免大为震惊。
现在想起来,被盗的几匹千里跃正是米克与昭阳君二人所为,但是让他很费解的却是,他当初已是半公开了身份,有点脑子的人,怎么能做出这等胆大包天之举敢偷他的马,难道他二人都是白痴吗!
强压着心头起伏的情绪,百里燕还是感谢了张隽:
“此事在下铭记在心,多谢张大人如实相告。”
“唉……”张隽叹道,接着又说:“老朽惭愧呀,大王告诉老朽,是司农大人力保我儿出任太尉之职,老朽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想来惭愧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情势尚不明朗,太尉大人如此而为也无可厚非。相反在下当时若知此事,王眷之事恐怕绝不会如此简单得以平息,还不知道要引发多达乱局。这件事大王知道吗?”
“尚且不知,老朽只担心再生变故,遂而未敢说。”
张隽隐瞒的消息当时如果撞在枪口上,如何处置米垣君及其党羽将成棘手问题。以当时情形,张隽显然不可能将消息优先告知百里燕,而是直接透露给咸王,咸王一怒之下势必要杀人。
米克显然是够得上杀头了,但米垣显然不能看着自己儿子被杀,当时王眷已成骑虎难下之势,咸王这里再一逼,米垣等人真有可能反叛,重蹈公孙岳谋反之乱,届时王眷也将成为陪葬,纵然平灭叛乱,咸国的损失将无可估量。
但如果如果不杀米克,米垣之流得不到应有的武力震慑,其爪牙便得不到惩治,其势力将继续存在,形成巨大隐患。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装聋作哑,利用事件本身的影响力,借口整治权贵势力,正如出台马匹政策一样的道理,通过对马匹的控制,以削弱权贵拥有骑兵的总量。
尽管时过境迁,张隽隐瞒了重要细节,但大局得以继续维持,仍值得在功劳簿上记上一笔。
辞别了张隽,张佑送他出府,待到府院外,张佑问道:
“敢问司农大人,家父病情可否痊愈。”
张隽起色的好转,张佑抱有很大期望,但百里燕清楚,这种关头,瞒着张隽可以,慢着张佑是不行的。
拿捏再三,百里燕凑近上前一步,压低了嗓音说道:
“你弟张并何事能到陔陵。”
说道张并,张佑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唉,这个不孝的弟弟,我已派人去催,按说快马加鞭昨日便该赶到,至今不见人影,只怕是又花天酒地耽误了时日。”
百里燕听了连连摇了摇头,他对张并是有数的,当年张并在广信调戏肖春玉、唐桃勾结马贼,就是他给办的。这些年其一直窝在鼎炀城花天酒地经营一些生意,说他不学无术其实也不完全如此。
其毕竟是贵族子弟,依靠张隽的人脉,还是从王眷弄到了不少货物,加之在鼎炀城是一霸,不算三侯在当地的产业,鼎炀侯家基本上是排得上号的商户,每年的进项也很可观。
当然钱来得快败的也快,娶了十多房老婆,生了二十多个孩子,还好不是长子,要是长子,这家产还不知道怎么分。
听完张佑诉苦,百里燕小声说:
“不瞒张大人,此前本侯诊脉时察觉有异,令尊今日气色好转实为反常之举,在下担心恐是回光返照,故而张大人这几日务必要小心伺候。”
张佑闻讯脸色迅变:
“什么,这……家父如今大有好转,司农大人不会诊错了吧。”
“在下也希望不是回光返照,但愿是诊错了。但不论怎样,令尊年事已高,体虚气亏愈甚,业已成颓势。在下建议张大人今日,最迟明日,携你父亲母亲与妻儿子女去照相馆拍几张合影,也好日后留个念想。一旦人没了,再想什么都无济于事。
另外,回光返照最忌心绪起伏,故而张大人最好不要说与令尊,以免心起波澜,再生变故。”
张佑沉默着,眼睛微红眶中噙着泪水,少时片刻才说:
“多谢司农大人指点,此恩张佑永生不忘。”
“好了,本侯先行告辞了,如有不便,可即刻差人寻我,本侯一定全力相助。”
别过张隽,百里燕驱马赶宫中去找司典高林,高林是前任司典高崇安之子,高崇安于盛元636年寿终正寝,其子高林顺其自然接继任官位。
当下官位多数以子承父业为主,尽管不存在绝对世袭罔替的现象,但子承父业继承官位的情况不在少数,尤其是朝廷缺乏人才,书籍的稀少决定了多数知识分子都出生于权贵。
而你又干的不错的情况下,出于政治权利的稳固和用人安全,君主通常会选择更为可靠之人充任官位,而子承父业,既是继承的权利,同时也是继承的政治关系,因此稳定性更强。
百里燕多年来循序渐进改革人事任用制度,但也仅仅止步于中下层技术型官吏,高层与核心官吏的任用,受到君主权利与权贵集团的双重压迫,无法推进,如果动了这一块,等于触及了所有人的核心利益,招致更大范围的阻力,这显然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
此外,既有的官僚系统并非一无是处,能用的可以用,不能用的绕过,实在不行,再择时机搬掉用人顶上。
在既有体制下缝缝补补,总好过打破政治稳定,引发动荡的强。正如拉拢鼎炀侯,要比搬掉鼎炀侯重新树立一个谁也没谱的人强。
此去找高林,正是要向其确认当年仇瑞蒲曾上奏朝廷王眷养马乱象,而这道奏本百里燕不知情,咸王也未曾提及。也就是说,有人伸手拦下了奏本,而能拦下这道奏本,不流入内阁乃至咸王面前的只有两个人。
奏本制度分为两级,一是内阁、外朝以及各地封爵奏本可直接呈送君主阅览,而无需先送国政监审阅。
二是内外朝之外的外地郡县地方官员奏本,先送国政监,挑出国政监各部司属官、长官无权处置和紧要的奏本呈送内阁批阅,再由内阁草拟方略供咸王决策。
而最容易出问题的第二种情况,丞相是内阁首领,国政监最高官僚,外地发往朝廷的奏本先由其属官接收,后转给丞相,视情况内容发往各司部部门,亦或是丞相直接与内阁商议定夺,最后再报咸王。
太子主持国政监后亦有权接收奏本,但咸王并未将此权向其开放,因此太子只有权第一时间阅览奏本,代咸王批复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而问题就出在这些“无关紧要”四个字上。
如果仇瑞蒲奏本反应的情况,有真凭实据亦可说捕风捉影,如果判成无缝捉影,这件事代行丞相职权的属官和太子都能直接处置,而无需发往各司部。
仇瑞蒲反应的是马匹僭越律法之事,既归司马管辖,亦归司典,赵逊、卢皋任何一人得报,显然百里燕也该知道,这意味着要么被截留了,要么发给了司典高林,然询问过高林,其矢口否认曾经收到过仇瑞蒲的奏本。
而一般的官员很少反应司法问题,更多是地方治理的中的政策问题,据此推断高林不因撒谎,查阅过奏本接受批复记录,确实也未发现仇瑞蒲的奏本被送入司典府,那么可以断定,能扣押仇瑞蒲奏本的只有他!
想透这些,百里燕心里冰凉,他从未想过有一天同样的命运会降临在自己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