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六sbnn,冬月。
朝鲜国东北沿海重镇夫租城陷落,意味着中部山地丘陵地带以北的疆域尽数落入乌桓之手。
天降大雪后,十万乌桓骑射本已打算撤兵,趁着不咸山脉南麓尚未被冰雪封山前回返乌桓山,不料竟在撤兵前夕,夫租城内的朝鲜军民突是开城投降了,简直是意外之喜。
既是有了越冬避寒的大城,还撤兵作甚?
其实朝鲜和三韩所处的狭长半岛是应排除朝鲜北部的,朝鲜中部山地以北是和大汉辽东郡紧密相连的辽阔地域。
夫租城之所以被视为朝鲜重镇,正因朝鲜北部和中部的连接部极为狭窄,东面沿海的夫租城距大汉辽东郡东南端的番汉塞仅二百余里。
夫租城陷落后,朝鲜国就如被扼住了咽喉,北部与中部已被完全隔绝开来。
乌桓将士们皆是欣喜不已,夫租城离辽东边塞如此近,能轻易从大汉边市换取粮草酒肉乃至兵械,何必徒耗马力回返乌桓山,就在夫租城里好吃好喝的越冬,待得开春雪融继续烧杀掳掠,岂不妙哉?
朝鲜君臣却皆如丧考妣,深知大势已去。
朝鲜南部沿海近年惨遭汉人捕奴队血洗,除却被掳为奴隶的精壮男子,老弱妇孺皆被尽数屠戮,端是尸横盈野。
现今朝鲜剩余的数十万军民皆困守中部的丘陵地带,聚集在国都王俭城周边,北面的乌桓大军不撤兵,南面的汉人捕奴队不罢手,朝鲜的存粮只怕撑不到来年秋收。
冬月中旬,朝鲜派出使臣跪求辽东太守窦婴,恳请其向大汉皇帝呈报,朝鲜愿遣年仅十二的太子卫长前往长安朝贺,并向皇帝陛下上表乞降。
窦婴不敢擅自做主,忙遣信使数千里加急,前往长安城向陛下请旨。
近年燕北大道和京北大道陆续完工,紧急军政情势的传递比过往更为迅捷,不到半月光景,窦婴便是收到皇帝陛下的旨意,简简单单一个字:准!
刘彻之所以有心接受朝鲜乞降,自有旁的盘算。
朝鲜中部多为山地丘陵,不好打的,莫忘了后世装备精良的美帝与华夏志愿军打得多惨烈。
依史籍记载,隋唐两朝与高句丽的战争打得更是辛苦,不是小败就是惨胜,实在是因朝鲜半岛的部分地域易守难攻,每每将战局拖到寒冬,隋唐军队就撑不住了,只能铩羽而归,更屡屡在撤兵途中遭到熟悉地形的敌军袭扰。
别说现下朝鲜中部尚有数十万军民,就算只存万余精兵,尽数躲进山地丘陵里落草为寇,都是烦。
何况朝鲜半岛南部还盘踞着三大部族联盟,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要将之尽数剿灭太费劲,不妨驱使朝鲜出手对付他们。
然而朝鲜中北部都得尽数割让给大汉,让朝鲜军民尽数迁到南部去。
刘彻倒没打算尽速开发辽东乃至朝鲜北部,只想将辽东边军的东南防线前移,囤兵驻守那狭长半岛的“窄颈”部位,尤是地势险要的朝鲜国都王俭城必须占据。
东部边陲彻底稳固后,就可驱使乌桓大军北上,清扫沃沮,挹娄乃至鲜卑,继续用物资换奴隶,买人头,能杀多少是多少。
唯有如此,后世华夏的大东北才能干干净净,平平顺顺的纳入大汉版图。
北方外族就似塞外野草,若不除根,春风拂过又会萌芽生长,只能来回杀,不断的杀,杀到万里无炊烟,至少能换来大汉北疆数十载的安宁。
至于朝鲜和三韩,且先坐看他们相互厮杀,日后看看倭岛有甚么动静,再做打算好了。
倒是那十万乌桓骑射着实有些扎眼啊!
若非匈奴未灭,刘彻真不愿留下乌桓这个隐患。
腊月间,朝鲜使团从国都王俭城启程,入大汉辽东边塞,由千余辽东郡骑随行监控,昼夜兼程赶往汉都长安城。
大汉群臣皆已知晓朝鲜要遣使乞降之事,皆是讶异不已,心道皇帝陛下怎的心慈手软了,昔日不是说除非朝鲜王卫右渠当殿跪求,否则绝不受降么?
福榕候邹馀善却是暗自冷笑,卫右渠那厮太蠢,若是亲自前来乞降,或许还能似昔日东瓯国和闽越国般得以内附大汉,卫右渠也能似他和欧贞鸣般得封大汉列候,好歹留得全族性命,安安稳稳的富贵传家。
现下派了个年幼的太子来,就不怕朝鲜日后如南越国般,被立个傀儡般的国君么?
到时朝鲜的卫氏王族除却这太子卫长,怕是都要如南越的赵氏王族般,被汉军彻底屠绝了。
刘彻倒不晓得自个在邹馀善眼里是这般心狠手辣的,在东瓯和闽越举国内附后,不管是两国原本的贵族还是平民,大汉朝廷可都是厚待有加啊。
要知道南越非但是赵氏王族,便连寻常贵族都被大将军郅都s大半,唯有老实听话的才能留得性命,可不似对东瓯和闽越这般宽仁。
何况南越的军队已被尽数遣散,瓯骑和闽骑却还得以组建骑营,似胡骑和羌骑般纳入汉军编制,可见刘彻这大汉皇帝对东瓯和闽越的将士还是比较放心的。
岭南地域广袤,现今却仅余四座大城,是为番禺,苍梧,布山和合浦。
除却屯驻在此四城的汉军和少数居民,大部分南越百姓皆已迁徙到岭北的汉境,
皇帝陛下已颁下圣旨,着张骞除丞相司直,调任南越国相,辅理南越王治理国政,秩二千石着公孙昆邪除细柳校尉,调任南越中尉,掌南越军政武职,秩比二千石。
大汉群臣皆是心知肚明,甚么南越国相,甚么南越中尉,实则就是治理岭南四城的郡守和都尉。
南越王位上那傀儡般的小娃娃,也不知甚么时候就会暴毙夭折,让朝廷顺势除国置郡。
对于张骞出任南越国相,朝臣们也觉着合宜,毕竟他历练完整,本道是要接任御史大夫的,没想到外放去做了封疆大吏。
没人会因此轻视张骞,觉得他失去圣眷,若在封疆大吏的任上做出政绩,日后返京指不定就能更进一步,在华夏官场上,文臣的资历向来多是如此慢慢熬出来的。
武将想加官进爵倒是有捷径,打场大胜仗就行,不过风险也大,谁都不敢担保百战百胜,刀头舔血的营生是靠命去搏的。
总之文臣武将是两条不同的路数,不可能让皇帝随便拔擢个人就出任公卿重臣,即便群臣不敢吭气,诸御史也会往死里纠正n。
公孙昆邪做南越中尉更是没人反对,现今的大汉武将排出来,威望和战绩比他高的可没几个,让他出任南越中尉反是屈就了。
不过考虑到大将军郅都已在南越待了两年有余,公孙昆邪去接替他也算不得太过委屈。
大将军非常置之职,皆是战时临设的,郅都回京复命后必会重新以骠骑将军之位辖理三军,以便与李广这掌大汉军政的太尉区隔职守,甚至彼此制衡。
简单而言,郅都会返京辖理屯驻京畿的五大骑营,李广管好全政就行了,别再碰兵权,尤其是京畿驻军的兵权。
大汉朝臣皆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狐狸,这里头的猫腻皆是心知肚明,李广也没甚么怨言,他虽是个莽夫,但却向来谨守分际。
愚蠢与机智,往往仅在一念之间。
后世宋朝的岳飞怎么死的?
北伐就北伐吧,还牛气冲天的提出迎回“二圣”,宋微宗和宋钦宗若是迎回来,宋高宗赵构往哪里摆?
站在后人的角度自然觉得他是民族英雄,但在宋高宗眼里,他不是功高震主,不懂分寸的权臣又是甚么?
秦桧替赵构背了近千年的黑锅,他冤不冤?
后世史官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若推己及人,换了他们是宋高宗,又会怎么做?
何况没了岳飞,南宋也没跨即便岳飞北伐成功,就宋朝那等重文轻武的尿性,怕是也顶不住其后崛起的蒙古骑兵。
治大国如怒海行舟,稳定,压倒一切!
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人和组织,该屠绝就得屠绝,不要在意甚么国际猫犬组织的叫唤,真怕影响不好暗地里灭了也行。
汉武挥鞭的作者在说甚么,相信大家懂的。
刚才有人敲门查水表了,回归正题。
大汉朝臣们对张骞和公孙昆邪的迁调都没甚么意见,就是空出来的细柳校尉之位可就让众多世家垂涎三尺了。
细柳骑营的员额虽缩编为两万,与其他汉军骑营相同,但作为战功显赫的精锐骑营,细柳骑营装备之精良,战力之强悍,除却虎贲卫外,还真没哪支骑营可与之硬杠的。
或许郎卫和羽林卫的战力也很强,但论到正面战场的两军对冲,压根是两码事。
得入细柳骑营,将来必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是大汉数千万臣民的共同认知,更遑论成为细柳骑营的主掌仆射了。
然而没等群臣举荐,皇帝刘彻便是再度下旨,着胶东王刘寄除宣曲校尉,迁任细柳校尉着广川王刘越除宣曲监军,迁任细柳监军着宣曲军候公孙敖升任宣曲校尉。
群臣闻得圣旨,皆是腹诽不已。
公孙敖乃是公孙昆邪的族侄,仅是弱冠之年,自然慑服不了细柳将士,皇帝陛下让两位亲王去统率细柳骑营,再将公孙敖拔擢为宣曲校尉,摆明是想维持公孙世家在汉军中的地位,继续制衡秦氏和李氏。
囤驻京畿的五大骑营,中垒校尉为秦立,建章校尉为李当户,宣曲校尉为公孙敖,战力最强的虎贲卫和细柳骑皆是死死拽在天家手里,皇帝端是好算计。
朝鲜国东北沿海重镇夫租城陷落,意味着中部山地丘陵地带以北的疆域尽数落入乌桓之手。
天降大雪后,十万乌桓骑射本已打算撤兵,趁着不咸山脉南麓尚未被冰雪封山前回返乌桓山,不料竟在撤兵前夕,夫租城内的朝鲜军民突是开城投降了,简直是意外之喜。
既是有了越冬避寒的大城,还撤兵作甚?
其实朝鲜和三韩所处的狭长半岛是应排除朝鲜北部的,朝鲜中部山地以北是和大汉辽东郡紧密相连的辽阔地域。
夫租城之所以被视为朝鲜重镇,正因朝鲜北部和中部的连接部极为狭窄,东面沿海的夫租城距大汉辽东郡东南端的番汉塞仅二百余里。
夫租城陷落后,朝鲜国就如被扼住了咽喉,北部与中部已被完全隔绝开来。
乌桓将士们皆是欣喜不已,夫租城离辽东边塞如此近,能轻易从大汉边市换取粮草酒肉乃至兵械,何必徒耗马力回返乌桓山,就在夫租城里好吃好喝的越冬,待得开春雪融继续烧杀掳掠,岂不妙哉?
朝鲜君臣却皆如丧考妣,深知大势已去。
朝鲜南部沿海近年惨遭汉人捕奴队血洗,除却被掳为奴隶的精壮男子,老弱妇孺皆被尽数屠戮,端是尸横盈野。
现今朝鲜剩余的数十万军民皆困守中部的丘陵地带,聚集在国都王俭城周边,北面的乌桓大军不撤兵,南面的汉人捕奴队不罢手,朝鲜的存粮只怕撑不到来年秋收。
冬月中旬,朝鲜派出使臣跪求辽东太守窦婴,恳请其向大汉皇帝呈报,朝鲜愿遣年仅十二的太子卫长前往长安朝贺,并向皇帝陛下上表乞降。
窦婴不敢擅自做主,忙遣信使数千里加急,前往长安城向陛下请旨。
近年燕北大道和京北大道陆续完工,紧急军政情势的传递比过往更为迅捷,不到半月光景,窦婴便是收到皇帝陛下的旨意,简简单单一个字:准!
刘彻之所以有心接受朝鲜乞降,自有旁的盘算。
朝鲜中部多为山地丘陵,不好打的,莫忘了后世装备精良的美帝与华夏志愿军打得多惨烈。
依史籍记载,隋唐两朝与高句丽的战争打得更是辛苦,不是小败就是惨胜,实在是因朝鲜半岛的部分地域易守难攻,每每将战局拖到寒冬,隋唐军队就撑不住了,只能铩羽而归,更屡屡在撤兵途中遭到熟悉地形的敌军袭扰。
别说现下朝鲜中部尚有数十万军民,就算只存万余精兵,尽数躲进山地丘陵里落草为寇,都是烦。
何况朝鲜半岛南部还盘踞着三大部族联盟,马韩、辰韩、弁韩,合称三韩,要将之尽数剿灭太费劲,不妨驱使朝鲜出手对付他们。
然而朝鲜中北部都得尽数割让给大汉,让朝鲜军民尽数迁到南部去。
刘彻倒没打算尽速开发辽东乃至朝鲜北部,只想将辽东边军的东南防线前移,囤兵驻守那狭长半岛的“窄颈”部位,尤是地势险要的朝鲜国都王俭城必须占据。
东部边陲彻底稳固后,就可驱使乌桓大军北上,清扫沃沮,挹娄乃至鲜卑,继续用物资换奴隶,买人头,能杀多少是多少。
唯有如此,后世华夏的大东北才能干干净净,平平顺顺的纳入大汉版图。
北方外族就似塞外野草,若不除根,春风拂过又会萌芽生长,只能来回杀,不断的杀,杀到万里无炊烟,至少能换来大汉北疆数十载的安宁。
至于朝鲜和三韩,且先坐看他们相互厮杀,日后看看倭岛有甚么动静,再做打算好了。
倒是那十万乌桓骑射着实有些扎眼啊!
若非匈奴未灭,刘彻真不愿留下乌桓这个隐患。
腊月间,朝鲜使团从国都王俭城启程,入大汉辽东边塞,由千余辽东郡骑随行监控,昼夜兼程赶往汉都长安城。
大汉群臣皆已知晓朝鲜要遣使乞降之事,皆是讶异不已,心道皇帝陛下怎的心慈手软了,昔日不是说除非朝鲜王卫右渠当殿跪求,否则绝不受降么?
福榕候邹馀善却是暗自冷笑,卫右渠那厮太蠢,若是亲自前来乞降,或许还能似昔日东瓯国和闽越国般得以内附大汉,卫右渠也能似他和欧贞鸣般得封大汉列候,好歹留得全族性命,安安稳稳的富贵传家。
现下派了个年幼的太子来,就不怕朝鲜日后如南越国般,被立个傀儡般的国君么?
到时朝鲜的卫氏王族除却这太子卫长,怕是都要如南越的赵氏王族般,被汉军彻底屠绝了。
刘彻倒不晓得自个在邹馀善眼里是这般心狠手辣的,在东瓯和闽越举国内附后,不管是两国原本的贵族还是平民,大汉朝廷可都是厚待有加啊。
要知道南越非但是赵氏王族,便连寻常贵族都被大将军郅都s大半,唯有老实听话的才能留得性命,可不似对东瓯和闽越这般宽仁。
何况南越的军队已被尽数遣散,瓯骑和闽骑却还得以组建骑营,似胡骑和羌骑般纳入汉军编制,可见刘彻这大汉皇帝对东瓯和闽越的将士还是比较放心的。
岭南地域广袤,现今却仅余四座大城,是为番禺,苍梧,布山和合浦。
除却屯驻在此四城的汉军和少数居民,大部分南越百姓皆已迁徙到岭北的汉境,
皇帝陛下已颁下圣旨,着张骞除丞相司直,调任南越国相,辅理南越王治理国政,秩二千石着公孙昆邪除细柳校尉,调任南越中尉,掌南越军政武职,秩比二千石。
大汉群臣皆是心知肚明,甚么南越国相,甚么南越中尉,实则就是治理岭南四城的郡守和都尉。
南越王位上那傀儡般的小娃娃,也不知甚么时候就会暴毙夭折,让朝廷顺势除国置郡。
对于张骞出任南越国相,朝臣们也觉着合宜,毕竟他历练完整,本道是要接任御史大夫的,没想到外放去做了封疆大吏。
没人会因此轻视张骞,觉得他失去圣眷,若在封疆大吏的任上做出政绩,日后返京指不定就能更进一步,在华夏官场上,文臣的资历向来多是如此慢慢熬出来的。
武将想加官进爵倒是有捷径,打场大胜仗就行,不过风险也大,谁都不敢担保百战百胜,刀头舔血的营生是靠命去搏的。
总之文臣武将是两条不同的路数,不可能让皇帝随便拔擢个人就出任公卿重臣,即便群臣不敢吭气,诸御史也会往死里纠正n。
公孙昆邪做南越中尉更是没人反对,现今的大汉武将排出来,威望和战绩比他高的可没几个,让他出任南越中尉反是屈就了。
不过考虑到大将军郅都已在南越待了两年有余,公孙昆邪去接替他也算不得太过委屈。
大将军非常置之职,皆是战时临设的,郅都回京复命后必会重新以骠骑将军之位辖理三军,以便与李广这掌大汉军政的太尉区隔职守,甚至彼此制衡。
简单而言,郅都会返京辖理屯驻京畿的五大骑营,李广管好全政就行了,别再碰兵权,尤其是京畿驻军的兵权。
大汉朝臣皆是混迹官场多年的老狐狸,这里头的猫腻皆是心知肚明,李广也没甚么怨言,他虽是个莽夫,但却向来谨守分际。
愚蠢与机智,往往仅在一念之间。
后世宋朝的岳飞怎么死的?
北伐就北伐吧,还牛气冲天的提出迎回“二圣”,宋微宗和宋钦宗若是迎回来,宋高宗赵构往哪里摆?
站在后人的角度自然觉得他是民族英雄,但在宋高宗眼里,他不是功高震主,不懂分寸的权臣又是甚么?
秦桧替赵构背了近千年的黑锅,他冤不冤?
后世史官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若推己及人,换了他们是宋高宗,又会怎么做?
何况没了岳飞,南宋也没跨即便岳飞北伐成功,就宋朝那等重文轻武的尿性,怕是也顶不住其后崛起的蒙古骑兵。
治大国如怒海行舟,稳定,压倒一切!
严重危害社会稳定的人和组织,该屠绝就得屠绝,不要在意甚么国际猫犬组织的叫唤,真怕影响不好暗地里灭了也行。
汉武挥鞭的作者在说甚么,相信大家懂的。
刚才有人敲门查水表了,回归正题。
大汉朝臣们对张骞和公孙昆邪的迁调都没甚么意见,就是空出来的细柳校尉之位可就让众多世家垂涎三尺了。
细柳骑营的员额虽缩编为两万,与其他汉军骑营相同,但作为战功显赫的精锐骑营,细柳骑营装备之精良,战力之强悍,除却虎贲卫外,还真没哪支骑营可与之硬杠的。
或许郎卫和羽林卫的战力也很强,但论到正面战场的两军对冲,压根是两码事。
得入细柳骑营,将来必有建功立业的机会,这是大汉数千万臣民的共同认知,更遑论成为细柳骑营的主掌仆射了。
然而没等群臣举荐,皇帝刘彻便是再度下旨,着胶东王刘寄除宣曲校尉,迁任细柳校尉着广川王刘越除宣曲监军,迁任细柳监军着宣曲军候公孙敖升任宣曲校尉。
群臣闻得圣旨,皆是腹诽不已。
公孙敖乃是公孙昆邪的族侄,仅是弱冠之年,自然慑服不了细柳将士,皇帝陛下让两位亲王去统率细柳骑营,再将公孙敖拔擢为宣曲校尉,摆明是想维持公孙世家在汉军中的地位,继续制衡秦氏和李氏。
囤驻京畿的五大骑营,中垒校尉为秦立,建章校尉为李当户,宣曲校尉为公孙敖,战力最强的虎贲卫和细柳骑皆是死死拽在天家手里,皇帝端是好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