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架,爆更!!!求订阅)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尽管内心深处还有重重的顾虑,但是最终张居正还是来到了陛下的面前,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对张居正一直都极为尊重,但是每一次面对张先生的时候,朱翊钧都陡然间觉得有些紧张,就像是一个坏学生做了坏事似的,唯恐被他给发现了,不过现在他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的等待着张先生的“教导”了,而是知道用一些法子来分散张先生的注意力。
和往常一样他身子挺得直直的坐在御座上,不等张先生开口,朱翊钧便拿起一份奏折对张居正说:
“先生看看这是河南布政使递来的疏文。”
张居正接过阅览,这是一道荐官疏。
居然是要推荐“压水神井”的发明者入朝为官。疏文虽然只有几行字,除非了对他这个首辅于天下推行“压水井”的英明决定倍加称赞之外,从字里行间,张居正还是能够感受到当地百姓是如何从中受益的,想到这,他倒是一阵欣慰,觉得自己没有做错。
这些天,他一直在犹豫着,犹豫着如何嘉奖施奕文,赏罚分明才是他的性格,但是在施奕文的身上,他却犹豫了。如果那个人是政敌,他会毫不犹豫的把他轰出京城,如果那个人是能吏,他会立即把他招入麾下,但是施奕文的身份着实太过特殊了。
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张居正第一次觉得自己看不懂一个人,许多人只要一面,他就能看出那个人想要什么,是求官,还是求名,还是求利,可偏偏在施奕文身上,他压根就看不出他的图谋。
甚至于,就连同施奕文带去的礼物,他也看了足足一个时辰,想了两天。
礼物简单到“令人发指”——一个尺长的竹制小提篮里,只装着小半篮的草莓,这水果虽然是新鲜,甚至闻所未闻,可未免也太……简陋了一些。
尽管张居正从不在乎别人给自己送什么,可从别人送的礼物里,他能够看出对方的图谋。可施奕文图的是什么?
这才是最让张居正纠结的地方。如果看不懂一个人,他是绝不会轻易让那人入朝的,毕竟,看不懂的人可是为友,也可能为敌,对于一直以来想要甩开种种掣肘大干一番事业的张居正来说,这绝不是他可以接受的。
但是施奕文确实是有大功于天下,有大功于朝廷,这样的功劳,他不能视若无睹。
心想着正好,也省得自己开头了,于是便放下折子言道:
“陛下,其实,臣也是为了这件来见陛下的。”
浅浅一笑,尽管只有十几岁,但是朱翊钧刻意仿效那种老成持重的口气说道。
“张先生也是为了这件事?哦,对了,这压水井是张先生下令推广于天下的,又怎能不知道,朕觉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有了这压水井北五省百姓将不再有旱饥之忧,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张先生将此物推行天下,是大功,那人制出这能汲黄泉水,可解天下旱的神井也是奇功一件,朕觉得他这一纸荐官疏没有问题的,朕以为,可按河南所奏令其入工部为官,用其所长,不知道张先生以为如何呢?”
皇帝这一说,让张居正的心头微微动,他悄悄的又把袖里的原本准备拿出来的折子装了起来,然后低头奏道:
“陛下圣明,臣下遵旨,其实原本臣是想荐他一个散爵的……”
朱翊钧咕嘟着嘴巴,随口说道。
“大明的爵位,就是一个散爵,也不是这般就能得到的,常言道选官要量才而用,虽说他是进士出身,或工部不是进士出身的又岂止一二,这任官总是允当的,要是随意授他个散爵,岂不是儿戏?”
张居正听罢大为惊讶,他没想到皇帝居然有如此见解,就这么给他个散爵确实有有失公允了,想起来,自己确实也疏忽了。不免心里头一热,肃容奏道:
“陛下所言甚是,是臣疏忽了,臣下如此实乃事出有因,只怪下臣没有及时禀奏。这个发明压水井的施奕文,虽是华夏之人,可却是自外藩朝贡归来,去年陛下授他散锦衣卫世袭同知,虽是散知,可却也是朝廷的官员,所以臣才想可授他散爵,以为嘉奖。现在陛下这么一说,臣下才知道,相比散爵,量才而用令其不至于埋没才能,才是用人之道。让他到工部任职,确实是再妥当不过……”
张居正的解释,让朱翊钧顿时傻了眼,在那一瞬间,他甚至睁大眼睛一时间都说不出话来了。
施奕文!
压水井居然是施奕文发明的!
刚才朱翊钧之所以会说出那一番大道理,也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张居正等人违反祖制请旨封了冯保伯爵一职,这非但引得勋臣们怨声载道,更是让他内心极为不满,大明的爵位就是再怎么着,也不应该封一个太监为伯爵。现在他居然又要荐发明压水井的人散爵,朱翊钧自然不乐意了。
明白了其中原委,想到自己居然把好朋友的爵位给挡着了,朱翊钧忽地脸色一变。那神情难堪到了极点,成天说着什么与他是知己好友,现在倒好,却一下夺去了他的散爵。
这,这如何是好?
要不……反悔得了。
就在朱翊钧不好意思地的考虑着要不要反悔的时候,又听张居正说道。
“嗯,工部屯田司郎中已经空置多年,屯田司郎中也是五品官,品级与锦衣卫同知同等,臣下以为,可让其出任此职,令其以世袭锦衣卫入职工部,也算是陛下格外的恩典了。”
确实是格外的恩典,毕竟,以武职入文官,虽不至于没有前例,但仍然极为罕见,尤其是现在,大明的文官地位可是高过武官,更何况还是一司郎中这样的实职。这样的“提拔”在任何人看来,肯定都是特旨恩典。
至少有那么一瞬间,张居正觉得这样安排倒是更妥当一些。
可有人觉得不妥当!
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之后,尽管内心深处还有重重的顾虑,但是最终张居正还是来到了陛下的面前,做他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对张居正一直都极为尊重,但是每一次面对张先生的时候,朱翊钧都陡然间觉得有些紧张,就像是一个坏学生做了坏事似的,唯恐被他给发现了,不过现在他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的等待着张先生的“教导”了,而是知道用一些法子来分散张先生的注意力。
和往常一样他身子挺得直直的坐在御座上,不等张先生开口,朱翊钧便拿起一份奏折对张居正说:
“先生看看这是河南布政使递来的疏文。”
张居正接过阅览,这是一道荐官疏。
居然是要推荐“压水神井”的发明者入朝为官。疏文虽然只有几行字,除非了对他这个首辅于天下推行“压水井”的英明决定倍加称赞之外,从字里行间,张居正还是能够感受到当地百姓是如何从中受益的,想到这,他倒是一阵欣慰,觉得自己没有做错。
这些天,他一直在犹豫着,犹豫着如何嘉奖施奕文,赏罚分明才是他的性格,但是在施奕文的身上,他却犹豫了。如果那个人是政敌,他会毫不犹豫的把他轰出京城,如果那个人是能吏,他会立即把他招入麾下,但是施奕文的身份着实太过特殊了。
不仅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年,张居正第一次觉得自己看不懂一个人,许多人只要一面,他就能看出那个人想要什么,是求官,还是求名,还是求利,可偏偏在施奕文身上,他压根就看不出他的图谋。
甚至于,就连同施奕文带去的礼物,他也看了足足一个时辰,想了两天。
礼物简单到“令人发指”——一个尺长的竹制小提篮里,只装着小半篮的草莓,这水果虽然是新鲜,甚至闻所未闻,可未免也太……简陋了一些。
尽管张居正从不在乎别人给自己送什么,可从别人送的礼物里,他能够看出对方的图谋。可施奕文图的是什么?
这才是最让张居正纠结的地方。如果看不懂一个人,他是绝不会轻易让那人入朝的,毕竟,看不懂的人可是为友,也可能为敌,对于一直以来想要甩开种种掣肘大干一番事业的张居正来说,这绝不是他可以接受的。
但是施奕文确实是有大功于天下,有大功于朝廷,这样的功劳,他不能视若无睹。
心想着正好,也省得自己开头了,于是便放下折子言道:
“陛下,其实,臣也是为了这件来见陛下的。”
浅浅一笑,尽管只有十几岁,但是朱翊钧刻意仿效那种老成持重的口气说道。
“张先生也是为了这件事?哦,对了,这压水井是张先生下令推广于天下的,又怎能不知道,朕觉得这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有了这压水井北五省百姓将不再有旱饥之忧,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张先生将此物推行天下,是大功,那人制出这能汲黄泉水,可解天下旱的神井也是奇功一件,朕觉得他这一纸荐官疏没有问题的,朕以为,可按河南所奏令其入工部为官,用其所长,不知道张先生以为如何呢?”
皇帝这一说,让张居正的心头微微动,他悄悄的又把袖里的原本准备拿出来的折子装了起来,然后低头奏道:
“陛下圣明,臣下遵旨,其实原本臣是想荐他一个散爵的……”
朱翊钧咕嘟着嘴巴,随口说道。
“大明的爵位,就是一个散爵,也不是这般就能得到的,常言道选官要量才而用,虽说他是进士出身,或工部不是进士出身的又岂止一二,这任官总是允当的,要是随意授他个散爵,岂不是儿戏?”
张居正听罢大为惊讶,他没想到皇帝居然有如此见解,就这么给他个散爵确实有有失公允了,想起来,自己确实也疏忽了。不免心里头一热,肃容奏道:
“陛下所言甚是,是臣疏忽了,臣下如此实乃事出有因,只怪下臣没有及时禀奏。这个发明压水井的施奕文,虽是华夏之人,可却是自外藩朝贡归来,去年陛下授他散锦衣卫世袭同知,虽是散知,可却也是朝廷的官员,所以臣才想可授他散爵,以为嘉奖。现在陛下这么一说,臣下才知道,相比散爵,量才而用令其不至于埋没才能,才是用人之道。让他到工部任职,确实是再妥当不过……”
张居正的解释,让朱翊钧顿时傻了眼,在那一瞬间,他甚至睁大眼睛一时间都说不出话来了。
施奕文!
压水井居然是施奕文发明的!
刚才朱翊钧之所以会说出那一番大道理,也是有原因的,那是因为张居正等人违反祖制请旨封了冯保伯爵一职,这非但引得勋臣们怨声载道,更是让他内心极为不满,大明的爵位就是再怎么着,也不应该封一个太监为伯爵。现在他居然又要荐发明压水井的人散爵,朱翊钧自然不乐意了。
明白了其中原委,想到自己居然把好朋友的爵位给挡着了,朱翊钧忽地脸色一变。那神情难堪到了极点,成天说着什么与他是知己好友,现在倒好,却一下夺去了他的散爵。
这,这如何是好?
要不……反悔得了。
就在朱翊钧不好意思地的考虑着要不要反悔的时候,又听张居正说道。
“嗯,工部屯田司郎中已经空置多年,屯田司郎中也是五品官,品级与锦衣卫同知同等,臣下以为,可让其出任此职,令其以世袭锦衣卫入职工部,也算是陛下格外的恩典了。”
确实是格外的恩典,毕竟,以武职入文官,虽不至于没有前例,但仍然极为罕见,尤其是现在,大明的文官地位可是高过武官,更何况还是一司郎中这样的实职。这样的“提拔”在任何人看来,肯定都是特旨恩典。
至少有那么一瞬间,张居正觉得这样安排倒是更妥当一些。
可有人觉得不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