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随着《1684年俄国奥波土四国条约》的签订,久经战祸的巴尔干半岛终于迎来了和平。这场从1682年8月至1684年8月的战争,已经整整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虽然消耗了四国太多的力量,死去了太多年轻人的生命,然而终于还是结束了。
奥地利,波兰立陶宛王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四个国家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纵横交错,使得巴尔干半岛形势反而更加复杂。而在巴尔干半岛的人民虽然脱离了土耳其苏丹政府的残酷统治,然而依旧没有迎来春天,奥地利人.波兰人.俄国人取代土耳其人继续统治他们。
显然,巴尔干半岛多国纵横交错的复杂形势,迫使各国必须在巴尔干半岛驻扎数量不低的军队,而这些很可能会导致各国为了保持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优势,你驻军二万,我就比你多一万,很容易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而这对于在这场战争中国家财政日益紧缩的奥地利.波兰.土耳其来说显然不是好事。
因此在签订了条约以后,四国代表继续商谈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驻军驻军事宜。显然对于获得了从伊斯坦布尔庞大财富的俄国,自然希望驻军越多越好,这样也可以把其他三国的兵力牵制与此。
又是一段枯燥但却很你来我往的谈判,四国终于再一次的签订《俄国奥波土四国关于巴尔干半岛驻军事宜相关协定》,史称“维也纳协定”。该协定规定了各国在巴尔干半岛相应驻扎的兵力。土耳其可以驻扎六万大军,奥地利可以驻扎三万大军,波兰王国驻扎二万大军,俄国驻扎四万大军。四国内任意一国都不许额外增兵,任何军事调动都必须通知其它三国,五年内不得在巴尔干半岛交战,即便是宣战也不行。该协定五年内有效,由各国相互监督。
也就是说,即便俄国再次向土耳其宣战,在巴尔干半岛也不能够有任何的军事行为。当然,这份协定没有任何的保障效力,能够遵循的程度就看各国自己的了。不过随着四国在其中交错,显然没有任何一国敢于公然违反这一条约,因为那就意味着其他三国完全有合理合法的宣战借口了。
总之,和平已经得到了,虽然这和平只有五年的保障期限。五年期限到后,就看各国还愿不愿意继续续签这份协定了。
不出彼得所料的是,条约的结果一公布,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国内顿时掀起反对国王的高潮,现在就连那些原本支持托尔布津的贵族也是愤慨异常。然而就连彼得也没有预料到的是,消息传到巴尔干半岛前线,波兰军队瞬间引起哗变,感觉自己被欺骗.没有获得一丁点儿利益的波兰贵族们,甚至都没有通知自己的国王,就自己联合在一起回国了。
消息传到莫斯科堡,让彼得惊讶地目瞪口呆,原本也是想着让波兰内部离心离德,谁曾想扬·索别斯基的掌控力如此之弱。没有得到国王命令就自己回国,简直就是一场军队哗变。
扬·索别斯基因为原因,导致手底下听他指挥的波兰军队损失一大半,眼下巴尔干半岛也只有他自己和依旧愿意效忠他的贵族们的不到二万人的军队。没有任何办法的扬·索别斯基甚至都没办法凑出协定里规定的波兰二万驻军,只好挑选了七千名士兵驻扎在特兰西瓦尼亚,并且分封了几块地盘给尚且愿意支持他的贵族,领着一万大军返回波兰王国。现在,他要去处理国内乱糟糟的反对浪潮了。
扬·索别斯基当然可以把他得到的特兰西瓦尼亚分割给此战出钱出力的贵族们,但是奈何狼多肉少。扬·索别斯基自己的领地都没有多少,好不容易得到了这么一大块的领地,想要让他无私的让出来,自然是不太情愿的。
奥地利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俄国属于罗曼诺夫家族统治,几乎所有的君主制国家都是家族继承的,就连共和国的荷兰的执政官也是由拿骚家族世代垄断的。
然而波兰立陶宛王国却是选举国王,扬·所别斯基自认为他的儿子当不上下一任波兰国王,因为大贵族们绝对不会允许一点儿继承制的苗头出现。既然如此,那么扬·索别斯基自然要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自然不会为了讨好波兰国内的贵族牺牲自己的利益。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对于家族的忠诚要远高于对于国家的忠诚的世道。扬·索别斯基此举虽然伤害了那些支持他的贵族们,颇有点儿不仁义,但是却是符合这个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向的,也是人们觉得合理的选择。
虽然波兰国王只在巴尔干半岛留下了七千名的士兵,但是在他想来,奥地利同样驻扎了三万大军,奥地利和波兰作为多年的盟友,自然会相互帮衬的。然而,扬·索别斯基没有想到的是,奥地利和波兰是盟友不假,但是特兰西瓦尼亚却是扬·索别斯基的私人领地,奥地利和波兰国王可不是盟友。
而这个小小的错误,即便是奥地利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们也信誓旦旦的说明会和特兰西瓦尼亚守望相助的。然而,正是这个谁都没有想到的漏洞,最终导致了扬·索别斯基个人的悲剧,也是波兰的悲剧......
无论怎样,和平总算如期而至,洁白的和平鸽已然在维也纳广场放飞,飞向那湛蓝纯洁自由的天空。
而小亚细亚半岛前线的俄军也终于可以送了口气,收拾行囊准备返回俄国。然而,一队来自莫斯科堡的骑兵,携带者彼得的最新命令,再次将已经平息战火的小亚细亚半岛,拉入战争的深渊。
格鲁吉亚,这是在半岛上一个美丽的中西合璧的国家,东方来的鞑靼人和西方来的罗马人在此地相结合,加上本地诸多的民族,建立了这样一个汇聚多民族文化的国家。
而彼得的命令也很简单,征服它。
;
奥地利,波兰立陶宛王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四个国家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纵横交错,使得巴尔干半岛形势反而更加复杂。而在巴尔干半岛的人民虽然脱离了土耳其苏丹政府的残酷统治,然而依旧没有迎来春天,奥地利人.波兰人.俄国人取代土耳其人继续统治他们。
显然,巴尔干半岛多国纵横交错的复杂形势,迫使各国必须在巴尔干半岛驻扎数量不低的军队,而这些很可能会导致各国为了保持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军事优势,你驻军二万,我就比你多一万,很容易引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而这对于在这场战争中国家财政日益紧缩的奥地利.波兰.土耳其来说显然不是好事。
因此在签订了条约以后,四国代表继续商谈各国在巴尔干半岛的驻军驻军事宜。显然对于获得了从伊斯坦布尔庞大财富的俄国,自然希望驻军越多越好,这样也可以把其他三国的兵力牵制与此。
又是一段枯燥但却很你来我往的谈判,四国终于再一次的签订《俄国奥波土四国关于巴尔干半岛驻军事宜相关协定》,史称“维也纳协定”。该协定规定了各国在巴尔干半岛相应驻扎的兵力。土耳其可以驻扎六万大军,奥地利可以驻扎三万大军,波兰王国驻扎二万大军,俄国驻扎四万大军。四国内任意一国都不许额外增兵,任何军事调动都必须通知其它三国,五年内不得在巴尔干半岛交战,即便是宣战也不行。该协定五年内有效,由各国相互监督。
也就是说,即便俄国再次向土耳其宣战,在巴尔干半岛也不能够有任何的军事行为。当然,这份协定没有任何的保障效力,能够遵循的程度就看各国自己的了。不过随着四国在其中交错,显然没有任何一国敢于公然违反这一条约,因为那就意味着其他三国完全有合理合法的宣战借口了。
总之,和平已经得到了,虽然这和平只有五年的保障期限。五年期限到后,就看各国还愿不愿意继续续签这份协定了。
不出彼得所料的是,条约的结果一公布,波兰立陶宛王国的国内顿时掀起反对国王的高潮,现在就连那些原本支持托尔布津的贵族也是愤慨异常。然而就连彼得也没有预料到的是,消息传到巴尔干半岛前线,波兰军队瞬间引起哗变,感觉自己被欺骗.没有获得一丁点儿利益的波兰贵族们,甚至都没有通知自己的国王,就自己联合在一起回国了。
消息传到莫斯科堡,让彼得惊讶地目瞪口呆,原本也是想着让波兰内部离心离德,谁曾想扬·索别斯基的掌控力如此之弱。没有得到国王命令就自己回国,简直就是一场军队哗变。
扬·索别斯基因为原因,导致手底下听他指挥的波兰军队损失一大半,眼下巴尔干半岛也只有他自己和依旧愿意效忠他的贵族们的不到二万人的军队。没有任何办法的扬·索别斯基甚至都没办法凑出协定里规定的波兰二万驻军,只好挑选了七千名士兵驻扎在特兰西瓦尼亚,并且分封了几块地盘给尚且愿意支持他的贵族,领着一万大军返回波兰王国。现在,他要去处理国内乱糟糟的反对浪潮了。
扬·索别斯基当然可以把他得到的特兰西瓦尼亚分割给此战出钱出力的贵族们,但是奈何狼多肉少。扬·索别斯基自己的领地都没有多少,好不容易得到了这么一大块的领地,想要让他无私的让出来,自然是不太情愿的。
奥地利属于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俄国属于罗曼诺夫家族统治,几乎所有的君主制国家都是家族继承的,就连共和国的荷兰的执政官也是由拿骚家族世代垄断的。
然而波兰立陶宛王国却是选举国王,扬·所别斯基自认为他的儿子当不上下一任波兰国王,因为大贵族们绝对不会允许一点儿继承制的苗头出现。既然如此,那么扬·索别斯基自然要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自然不会为了讨好波兰国内的贵族牺牲自己的利益。
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对于家族的忠诚要远高于对于国家的忠诚的世道。扬·索别斯基此举虽然伤害了那些支持他的贵族们,颇有点儿不仁义,但是却是符合这个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向的,也是人们觉得合理的选择。
虽然波兰国王只在巴尔干半岛留下了七千名的士兵,但是在他想来,奥地利同样驻扎了三万大军,奥地利和波兰作为多年的盟友,自然会相互帮衬的。然而,扬·索别斯基没有想到的是,奥地利和波兰是盟友不假,但是特兰西瓦尼亚却是扬·索别斯基的私人领地,奥地利和波兰国王可不是盟友。
而这个小小的错误,即便是奥地利自己也没有预料到,他们也信誓旦旦的说明会和特兰西瓦尼亚守望相助的。然而,正是这个谁都没有想到的漏洞,最终导致了扬·索别斯基个人的悲剧,也是波兰的悲剧......
无论怎样,和平总算如期而至,洁白的和平鸽已然在维也纳广场放飞,飞向那湛蓝纯洁自由的天空。
而小亚细亚半岛前线的俄军也终于可以送了口气,收拾行囊准备返回俄国。然而,一队来自莫斯科堡的骑兵,携带者彼得的最新命令,再次将已经平息战火的小亚细亚半岛,拉入战争的深渊。
格鲁吉亚,这是在半岛上一个美丽的中西合璧的国家,东方来的鞑靼人和西方来的罗马人在此地相结合,加上本地诸多的民族,建立了这样一个汇聚多民族文化的国家。
而彼得的命令也很简单,征服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