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佑樘看着自己的儿子,瞪着眼睛,半天没说话,朱厚照也跟老爹对视,只不过是眨着自己的大眼睛装无辜。
良久,朱佑樘狠瞪了一眼儿子,然后才开口说道:“已经让人查了,也对峙过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不认罪,想要查明真相很困难,加上外面舆情汹涌,这事如果处理不好,那是会出事情的。”
朱厚照撇撇嘴,出事情?在朱厚照看来这更像是一次舆论的迫害案,徐经和唐伯虎明显被坑了。
虽然这两个二货干的事情实在是不靠谱,可是这事干的肯定不止他们一个,谁让这两个家伙这么高调呢?朱厚照都不敢想,怎么就什么都泄露出去了?这个时代这些人比后世的狗仔都牛,怎么就什么都能查到呢?
像这种鬻题的事情,那不得悄悄的干?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满城风雨了呢?
如果前世朱厚照知道高考试题,他肯定谁都不告诉,怎么这就弄得尽人皆知了呢?
朱厚照看着老爹,直接说道:“那就更要查清楚了,不然不足以平民愤,不然不足以安人心,不然不足以对天下有个交代。”
反正朱厚照就是车轱辘话,一点也不向正题上说,经历了叶淇事件,朱厚照已经发现了老爹的变化了,他不在深信那些读书人说的东西了,这些人嘴上高大上,实际上压根就没什么下限,不能被他们给忽悠了。
父子二人大眼瞪小眼,良久,朱佑樘笑骂道:“小滑头,行了。说说看,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父皇,其实这事很简单,会试刚刚考完,大街上已经流传出了‘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有人见过徐经写的文章,这文章与会试考题一样,这也是这一次鬻题案的难点,如果没有鬻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
“其次儿臣看了一下与锦衣卫折子一起递上来的卷宗,这件事情是怎么牵扯到程敏政的?一来是徐经和唐寅都曾拜会过程敏政。”
“一个说敬佩程敏政才学,想要拜师,一个像程敏政乞文,瓜田李下啊!儿臣还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一次会试科举试题很生僻,所以好的文章不多,但是在阅卷之时,程敏政见到两篇精彩的文章,大赞这两篇文章必是徐经、唐寅所作。”
“从前面这些事情来看,鬻题看起来是真的,但是又不像真的,如果是真的,唐寅徐经又岂会让人看到自己写的样文?做好之后必然熟记于心,然后付之一炬,唐寅可是应天府的解元,不必请外人做样文。”
听到这里,朱佑樘点了点头,赞赏的看着儿子,先不说对错,但是儿子怀疑的疑点是有道理的。
“其次便是程敏政,如果他真的泄题给了徐经、唐寅,那不应该疏远他们?甚至假做不熟?为何要在阅卷之时盛赞两张优秀的卷子是徐经、唐寅二人所做?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这一样不符合常理。”
“整件事情藏在迷雾背后,想要查清真相,怕是很难啊!”朱厚照说着说着,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说着朱厚照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爹。
事实上现在朱厚照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老爹直接将徐经和唐伯虎予以重处,一部分是因为要给舆情一个交代,另一部分应该就是真的生气了。削了唐寅、徐经的仕子籍,同时发为吏,要知道读书人是看不起吏的,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将二人的尊严踩到了泥地里面。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朱佑樘这样的皇帝要对这两个人这么做呢?估计也徐经直到最后也没说实话有关系,或者说是为了震慑。
进京赶考的仕子,别的先不说,你跑去考官家里面又是求文,又是送钱,这样的行为让人很难觉得你没问题。这样的人做什么官,让朱佑樘更恼怒的是程敏政,你是多不会办事?居然干出这么不靠谱的事情来。
朱佑樘看着朱厚照的样子,微微笑了笑,不过还是开口说道:“有些时候,真相并没有那么重要,苦心钻营,会试之前上门巴结考官,即便没有鬻题,也足见心思不正。程敏政,身为会试主考,理应立身持正,他难道就不知道避嫌吗?”
事实上朱厚照还是觉得这个鬻题案是不存在的,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人,他们觉得君子不需要做这种事情,做什么事情都坦荡荡,为什么要瞒着人?为什么要避嫌?那不是自己的作风,不是君子所为,朱厚照很清楚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还不少。
程敏政十岁时,以“神童”被荐入朝,由皇帝下诏,就读于翰林院,十九岁,以《尚书》中顺天府乡试第一人。二十三岁,举成化二年一甲二名进士,为同榜三百五十余人中最少者。历官左谕德,直讲东宫,学识渊博,为一时之冠。孝宗嗣位,擢少詹事,直经筵,礼部侍郎。
看看程敏政的履历就知道,这人一辈子都在读圣贤书,做出这种事情,朱厚照一点都不吃惊。
徐经和唐伯虎去找他,也不奇怪,因为这位是什么人?科举届的老前辈,学霸级人物。徐经是怎么回事朱厚照不知道,但是朱厚照觉得唐伯虎去弄考题的可能性不大,唐伯虎可是南直隶乡试的解元,才高八斗不一定,但是放浪形骸恃才傲物是一定的,他会去跑去弄题?
“你说说看,如果这件事情让你处置,你打算怎么办?”朱佑樘看着朱厚照,再一次问道。
这一次朱厚照漠然了,事实上这事很好办,直接处理了也就是了,首先是程敏政,你一个会试主考,考前应该避嫌,这个不用说了吧?可你呢?不但过从甚密,还收钱,还给他们写文,脑子呢?即便没鬻题,这种没脑子的官也趁早回家,清流官还好,掌握了实权还不定干出什么事情来了。这样的官就别干了,回家去,罢职还家就可以了。
良久,朱佑樘狠瞪了一眼儿子,然后才开口说道:“已经让人查了,也对峙过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不认罪,想要查明真相很困难,加上外面舆情汹涌,这事如果处理不好,那是会出事情的。”
朱厚照撇撇嘴,出事情?在朱厚照看来这更像是一次舆论的迫害案,徐经和唐伯虎明显被坑了。
虽然这两个二货干的事情实在是不靠谱,可是这事干的肯定不止他们一个,谁让这两个家伙这么高调呢?朱厚照都不敢想,怎么就什么都泄露出去了?这个时代这些人比后世的狗仔都牛,怎么就什么都能查到呢?
像这种鬻题的事情,那不得悄悄的干?怎么就莫名其妙的满城风雨了呢?
如果前世朱厚照知道高考试题,他肯定谁都不告诉,怎么这就弄得尽人皆知了呢?
朱厚照看着老爹,直接说道:“那就更要查清楚了,不然不足以平民愤,不然不足以安人心,不然不足以对天下有个交代。”
反正朱厚照就是车轱辘话,一点也不向正题上说,经历了叶淇事件,朱厚照已经发现了老爹的变化了,他不在深信那些读书人说的东西了,这些人嘴上高大上,实际上压根就没什么下限,不能被他们给忽悠了。
父子二人大眼瞪小眼,良久,朱佑樘笑骂道:“小滑头,行了。说说看,你究竟是怎么想的?”
“父皇,其实这事很简单,会试刚刚考完,大街上已经流传出了‘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有人见过徐经写的文章,这文章与会试考题一样,这也是这一次鬻题案的难点,如果没有鬻题,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
“其次儿臣看了一下与锦衣卫折子一起递上来的卷宗,这件事情是怎么牵扯到程敏政的?一来是徐经和唐寅都曾拜会过程敏政。”
“一个说敬佩程敏政才学,想要拜师,一个像程敏政乞文,瓜田李下啊!儿臣还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这一次会试科举试题很生僻,所以好的文章不多,但是在阅卷之时,程敏政见到两篇精彩的文章,大赞这两篇文章必是徐经、唐寅所作。”
“从前面这些事情来看,鬻题看起来是真的,但是又不像真的,如果是真的,唐寅徐经又岂会让人看到自己写的样文?做好之后必然熟记于心,然后付之一炬,唐寅可是应天府的解元,不必请外人做样文。”
听到这里,朱佑樘点了点头,赞赏的看着儿子,先不说对错,但是儿子怀疑的疑点是有道理的。
“其次便是程敏政,如果他真的泄题给了徐经、唐寅,那不应该疏远他们?甚至假做不熟?为何要在阅卷之时盛赞两张优秀的卷子是徐经、唐寅二人所做?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这一样不符合常理。”
“整件事情藏在迷雾背后,想要查清真相,怕是很难啊!”朱厚照说着说着,无奈的叹了一口气,说着朱厚照抬起头看着自己的老爹。
事实上现在朱厚照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老爹直接将徐经和唐伯虎予以重处,一部分是因为要给舆情一个交代,另一部分应该就是真的生气了。削了唐寅、徐经的仕子籍,同时发为吏,要知道读书人是看不起吏的,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将二人的尊严踩到了泥地里面。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朱佑樘这样的皇帝要对这两个人这么做呢?估计也徐经直到最后也没说实话有关系,或者说是为了震慑。
进京赶考的仕子,别的先不说,你跑去考官家里面又是求文,又是送钱,这样的行为让人很难觉得你没问题。这样的人做什么官,让朱佑樘更恼怒的是程敏政,你是多不会办事?居然干出这么不靠谱的事情来。
朱佑樘看着朱厚照的样子,微微笑了笑,不过还是开口说道:“有些时候,真相并没有那么重要,苦心钻营,会试之前上门巴结考官,即便没有鬻题,也足见心思不正。程敏政,身为会试主考,理应立身持正,他难道就不知道避嫌吗?”
事实上朱厚照还是觉得这个鬻题案是不存在的,这个时代有这样的人,他们觉得君子不需要做这种事情,做什么事情都坦荡荡,为什么要瞒着人?为什么要避嫌?那不是自己的作风,不是君子所为,朱厚照很清楚这样的人在这个时代还不少。
程敏政十岁时,以“神童”被荐入朝,由皇帝下诏,就读于翰林院,十九岁,以《尚书》中顺天府乡试第一人。二十三岁,举成化二年一甲二名进士,为同榜三百五十余人中最少者。历官左谕德,直讲东宫,学识渊博,为一时之冠。孝宗嗣位,擢少詹事,直经筵,礼部侍郎。
看看程敏政的履历就知道,这人一辈子都在读圣贤书,做出这种事情,朱厚照一点都不吃惊。
徐经和唐伯虎去找他,也不奇怪,因为这位是什么人?科举届的老前辈,学霸级人物。徐经是怎么回事朱厚照不知道,但是朱厚照觉得唐伯虎去弄考题的可能性不大,唐伯虎可是南直隶乡试的解元,才高八斗不一定,但是放浪形骸恃才傲物是一定的,他会去跑去弄题?
“你说说看,如果这件事情让你处置,你打算怎么办?”朱佑樘看着朱厚照,再一次问道。
这一次朱厚照漠然了,事实上这事很好办,直接处理了也就是了,首先是程敏政,你一个会试主考,考前应该避嫌,这个不用说了吧?可你呢?不但过从甚密,还收钱,还给他们写文,脑子呢?即便没鬻题,这种没脑子的官也趁早回家,清流官还好,掌握了实权还不定干出什么事情来了。这样的官就别干了,回家去,罢职还家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