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昂贵且产量稀少的索米冲锋枪是一种非常罕见的装备,甚至于只有久经战阵的老红军才知道敌人手中有这么一号武器。一些刚刚训练完毕、奔赴前线参加战斗的新兵蛋子们,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存在。
甚至误以为这是德国佬把己方的波波沙缴获过去在用,毕竟这种情况在战场上也确实能够经常见到,只有仔细去看才能看出这把芬兰造武器和波波沙41的些许不同。
马拉申科率领自己的部队从41年开始一路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到现在,大规模地成批缴获索米冲锋枪的经历也就只有那么一次。
没错,就是好几年前歪打正着,帮着游击队抢了党卫军帝国师后勤补给车队那次。
那一次也是咱老马同志第一次真正上手芬兰鬼佬的索米冲锋枪,甚至于在当时缺乏自动武器的情况下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玩意儿,选中来当自己的自卫武器,还给麾下的其它很多车组也都配发了至少一支用以自卫。
就是到了现在,那把老掉牙、浑身满是划痕的索米也依旧在马拉申科的车长位上杵着。每每有下车徒步、离开坦克又有可能爆发战斗的时候,马拉申科总是会把这玩意儿背在背上、以作防身。
有些东西一旦上手用惯了就很难换掉,即便是现在有了波波沙,马拉申科也还是爱用这把见证了自己太多战斗经历的老掉牙索米。
至于啥时候才把这膛线都快磨平了的索米给换掉,老马同志暂时还没想好,以后的事儿等到以后遇见了再说呗、反正也就是个自卫武器的没啥大不了问题。
能在此时此刻见到一把索米冲锋枪的残骸,这样的情况着实是令带队的红军班长有些惊讶。
如果没记错的话,自己上一次在德国佬手里见到这玩意儿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了。
伴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和武器装备的高强度损耗,在41年那会儿还能时常见一见的索米,到现在都快成了濒危野生动物了。
有幸上手用过索米一段时间的这位红军老班长甚至多看了那索米残骸两眼,隐隐觉得今天这事儿可能和往常不大一样、有些不太对头。
但具体是怎么个不对头法,老班长自己也说不好,反正就是冥冥之中的那种老兵特有第六感、无法用语言来加以形容。
“武器准备好,先在这儿打一会儿,等我们的坦克上来再继续前进!前面没有任何掩体,不能再往前冲了,德国佬的火力太密集。”
无遮无拦、没有任何工事和事先挖掘好的战壕可以利用的战场,对于交战双方的苏德两军来说都是平等的。
党卫军士兵没有可以利用的工事掩体,只能躲在残骸和己方装甲车辆的后面战斗、开火射击。
作为进攻方的苏军步兵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战场上能被当成掩体利用的就只有随处可见、星罗棋布的钢铁残骸,还有己方正在同德军坦克一边交火、一边缓慢推进中的坦克部队。
其中有些还在熊熊燃烧的钢铁残骸,你甚至没办法贴上去使用,除非你想被弄成人肉烧烤的话倒是可以去试试。
如此一来,面前到处都是疯狂的党卫军喷射火力的红军战士们,要想前进的话就只能从一个残骸掩体,快速转移到另一个比较近的残骸掩体后面,类似于还未发生的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士兵在滩头所做的那样。
但战场上残骸的分布实在是毫无规律可言,有的离得很近、有的离得很远。
贸然离开掩体进行转移的话只会让自己置于疯狂火力之下、顷刻间被打成马蜂窝,导致命丧当场。除此以外倒也不是没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等着己方的坦克开上来、跟在坦克屁股后面向前推进,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不过眼下的情况是步兵之间的战斗和钢铁之躯间的绞杀在同步进行,数量上确实占据优势的红军坦克却一时间抽不出身来、忙于对付德国佬的破车,暂时没有办法高效率地配合步兵向前推进。
仗打到了这个份上的党卫军狂徒们也是早已杀红了眼,步兵们抄起手中的家伙事儿玩命开火,装甲兵们待在不足以给自己绝对安全感的钢铁之躯里,将待发的炮弹一发接一发地推送入膛、朝着已经近在咫尺的俄国佬拖拉机开火射击。
如果只是对付那些中型坦克还算好,真正要命的是那些根本不在乎距离问题、一路冲来骑到了脸上的俄国佬重型坦克。
那些俄国佬的一举一动似乎是对自己的装甲防御有着绝对的自信,完全不怕被己方主炮在任何距离上命中、更不可能击穿。
并且直到贴脸近战之后,这些此前一直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的党卫军装甲兵们才注意到一个关键点:这些俄国佬的重型拖拉机机动速度简直是太快了!
这倒不是说对手的重型坦克机动有多灵活,而仅仅只是速度上、那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疯狂前扑速度实在是快得离谱!
见惯了己方虎式和虎王那略显笨拙前进速度的党卫军装甲兵们,惊讶于is6重型坦克这中坦级别的强大速度属性,一时间被搞的是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近身突击的is6重型坦克不光会轰击德军黑豹2的炮塔正面弱点,还会主动占据更有利的战斗位置展开高速侧击。逼的那些党卫军装甲兵们迫不得已调转炮口、车体转向,将原本可以更加轻松应对的目标,改变成近距离下极难对付的俄国佬大铁王八。
而红军重型坦克们之所以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个己方那些脆皮大馅、容易被德军击毁的中型坦克们吸引火力拉仇恨。
听上去似乎有点本末倒置,本该是中型坦克发挥机动性上前吸引火力、重型坦克以强大火力压阵的战斗,现在完全打了个颠倒。
但是真正遇到这种贴脸互殴、几乎快要乱成了一锅粥的战斗时,下面的车组如何发挥、怎么样去打,已经不是马拉申科甚至是库尔巴洛夫所能管得了的了。
人的精力就那么有限的一点,又不是强大的人工智能ai,你还能精确指挥到每一辆车的具体战术动作,拿起无线电喊一句“某某车向左移动五米”不成?老马又不是运输大队长。
甚至误以为这是德国佬把己方的波波沙缴获过去在用,毕竟这种情况在战场上也确实能够经常见到,只有仔细去看才能看出这把芬兰造武器和波波沙41的些许不同。
马拉申科率领自己的部队从41年开始一路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到现在,大规模地成批缴获索米冲锋枪的经历也就只有那么一次。
没错,就是好几年前歪打正着,帮着游击队抢了党卫军帝国师后勤补给车队那次。
那一次也是咱老马同志第一次真正上手芬兰鬼佬的索米冲锋枪,甚至于在当时缺乏自动武器的情况下一下子就爱上了这玩意儿,选中来当自己的自卫武器,还给麾下的其它很多车组也都配发了至少一支用以自卫。
就是到了现在,那把老掉牙、浑身满是划痕的索米也依旧在马拉申科的车长位上杵着。每每有下车徒步、离开坦克又有可能爆发战斗的时候,马拉申科总是会把这玩意儿背在背上、以作防身。
有些东西一旦上手用惯了就很难换掉,即便是现在有了波波沙,马拉申科也还是爱用这把见证了自己太多战斗经历的老掉牙索米。
至于啥时候才把这膛线都快磨平了的索米给换掉,老马同志暂时还没想好,以后的事儿等到以后遇见了再说呗、反正也就是个自卫武器的没啥大不了问题。
能在此时此刻见到一把索米冲锋枪的残骸,这样的情况着实是令带队的红军班长有些惊讶。
如果没记错的话,自己上一次在德国佬手里见到这玩意儿还是一年多以前的事了。
伴随着战争的不断进行和武器装备的高强度损耗,在41年那会儿还能时常见一见的索米,到现在都快成了濒危野生动物了。
有幸上手用过索米一段时间的这位红军老班长甚至多看了那索米残骸两眼,隐隐觉得今天这事儿可能和往常不大一样、有些不太对头。
但具体是怎么个不对头法,老班长自己也说不好,反正就是冥冥之中的那种老兵特有第六感、无法用语言来加以形容。
“武器准备好,先在这儿打一会儿,等我们的坦克上来再继续前进!前面没有任何掩体,不能再往前冲了,德国佬的火力太密集。”
无遮无拦、没有任何工事和事先挖掘好的战壕可以利用的战场,对于交战双方的苏德两军来说都是平等的。
党卫军士兵没有可以利用的工事掩体,只能躲在残骸和己方装甲车辆的后面战斗、开火射击。
作为进攻方的苏军步兵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战场上能被当成掩体利用的就只有随处可见、星罗棋布的钢铁残骸,还有己方正在同德军坦克一边交火、一边缓慢推进中的坦克部队。
其中有些还在熊熊燃烧的钢铁残骸,你甚至没办法贴上去使用,除非你想被弄成人肉烧烤的话倒是可以去试试。
如此一来,面前到处都是疯狂的党卫军喷射火力的红军战士们,要想前进的话就只能从一个残骸掩体,快速转移到另一个比较近的残骸掩体后面,类似于还未发生的诺曼底登陆时盟军士兵在滩头所做的那样。
但战场上残骸的分布实在是毫无规律可言,有的离得很近、有的离得很远。
贸然离开掩体进行转移的话只会让自己置于疯狂火力之下、顷刻间被打成马蜂窝,导致命丧当场。除此以外倒也不是没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等着己方的坦克开上来、跟在坦克屁股后面向前推进,也是个不错的主意。
不过眼下的情况是步兵之间的战斗和钢铁之躯间的绞杀在同步进行,数量上确实占据优势的红军坦克却一时间抽不出身来、忙于对付德国佬的破车,暂时没有办法高效率地配合步兵向前推进。
仗打到了这个份上的党卫军狂徒们也是早已杀红了眼,步兵们抄起手中的家伙事儿玩命开火,装甲兵们待在不足以给自己绝对安全感的钢铁之躯里,将待发的炮弹一发接一发地推送入膛、朝着已经近在咫尺的俄国佬拖拉机开火射击。
如果只是对付那些中型坦克还算好,真正要命的是那些根本不在乎距离问题、一路冲来骑到了脸上的俄国佬重型坦克。
那些俄国佬的一举一动似乎是对自己的装甲防御有着绝对的自信,完全不怕被己方主炮在任何距离上命中、更不可能击穿。
并且直到贴脸近战之后,这些此前一直忽略了一个关键细节的党卫军装甲兵们才注意到一个关键点:这些俄国佬的重型拖拉机机动速度简直是太快了!
这倒不是说对手的重型坦克机动有多灵活,而仅仅只是速度上、那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疯狂前扑速度实在是快得离谱!
见惯了己方虎式和虎王那略显笨拙前进速度的党卫军装甲兵们,惊讶于is6重型坦克这中坦级别的强大速度属性,一时间被搞的是手忙脚乱、疲于应付。
近身突击的is6重型坦克不光会轰击德军黑豹2的炮塔正面弱点,还会主动占据更有利的战斗位置展开高速侧击。逼的那些党卫军装甲兵们迫不得已调转炮口、车体转向,将原本可以更加轻松应对的目标,改变成近距离下极难对付的俄国佬大铁王八。
而红军重型坦克们之所以这么做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个己方那些脆皮大馅、容易被德军击毁的中型坦克们吸引火力拉仇恨。
听上去似乎有点本末倒置,本该是中型坦克发挥机动性上前吸引火力、重型坦克以强大火力压阵的战斗,现在完全打了个颠倒。
但是真正遇到这种贴脸互殴、几乎快要乱成了一锅粥的战斗时,下面的车组如何发挥、怎么样去打,已经不是马拉申科甚至是库尔巴洛夫所能管得了的了。
人的精力就那么有限的一点,又不是强大的人工智能ai,你还能精确指挥到每一辆车的具体战术动作,拿起无线电喊一句“某某车向左移动五米”不成?老马又不是运输大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