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四月,经过认真思考之后的吴帆徽,终于给皇上写了两份奏折,其中一份奏折是关于登州兵变的,一封奏折是关于流寇作乱的。
两封奏折,吴帆徽都表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以彻底剿灭叛军和流寇为主,以招抚为辅助,且对招抚严格控制,凡是出现过降而复叛的流寇与叛军,绝不会再次任何的机会。
提出这样的观点,吴帆徽在奏折之中经过了仔细的分析。
叛军方面,他认为孔有德、耿仲明以及李九如之流,从造反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想着归顺朝廷,他们自命为都元帅、大将军以及将军的称号,其实就是谋反,朝廷绝不能够因为登州有着大量的火器和粮草,从而投鼠忌器,总是想着招募孔有德等叛军,若是朝廷不能够狠下决心,派出精锐的大军,彻底剿灭孔有德之流,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流寇方面,吴帆徽认为,朝廷一味考虑流寇是无奈之下造反,念其可怜,故而多采取招降的举措,这是不对的,从陕西和山西以及福建等地造反的流寇来看,招抚的策略很好,可惜流寇根本不能够体会皇上之苦心,一次次的招抚,反而让他们认为朝廷好糊弄,一旦遭遇到危险,就归顺朝廷,稍稍得到喘息就再次造反。
对于流寇,务必斩杀其主要首领,绝不能够轻饶。
这两份奏折,写出了吴帆徽内心的真实想法。
身为翰林修撰、文渊阁当值,吴帆徽有直接给皇上写去奏折的权力,所以他的奏折,是直接给皇上的,不会经过内阁以及六部。
吴帆徽的两份奏折,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的音讯,显然奏折被皇上留中不发了。
这让吴帆徽有些失望,但也是在他的预料之中的,十七岁的吴帆徽,只不过是翰林修撰,到朝中当值才四个月左右的时间,皇上肯定认为,他吴帆徽在文渊阁当值,看了那么多的奏折和文书,内心有着怒火,故而写出这样的奏折,这不过是年轻人义愤填膺的表现形式。
皇上没有将奏折转给内阁处理,这说明皇上还是有着保护他吴帆徽的心思的,要知道这样的奏折,若是转到了内阁,现如今内阁主抚的众多大人,一定会另眼相看的。
吴帆徽尽力了,但是他不会放弃,既然皇上将他的奏折留中不发,就说明皇上是认真看了这些奏折了,接下来他还要继续写奏折,期望能够打动皇上。
五月底,不幸的消息再次传来,暂时署理山东剿灭叛军事宜的兵部右侍郎刘宇烈,误信叛军蛊惑,与叛兵谈判的过程之中,遭遇叛军的袭击,损失惨重,被迫退守昌邑。
朝廷派出的太子少保张国臣,乃是辽籍官员之中品阶最高的文官,代表朝廷前去招抚孔有德及其叛军,且命令各路援军不准进攻孔有德部队,张国臣同样遭遇蛊惑,差点身亡。
吴帆徽马上再次写下奏折,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面,他认为局势已经到了危若累卵的地步,朝廷必须彻底放弃招抚的想法,派遣精锐的大军,彻底剿灭孔有德及其叛军。
这一次的奏折上去,还是没有音讯。
吴帆徽终于有些绝望了,他发现皇上怕是真的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做事情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有着毫不值钱的怜悯心态,这样的心态将让大明王朝更加快速的土崩瓦解。
莱州城的详细情况,朝廷不知道,因为那里已经被叛军死死的包围,不过吴帆徽是知道的,这个时候有一个更大的不幸消息,皇上和朝廷都不知道,那就是山东巡抚徐从治,应该是阵亡了,莱州的军民在登莱巡抚谢琏,以及莱州知府朱万年的指挥之下,依旧在拼死抵抗,不过更大的悲剧将出现,因为皇上不知道情况,内心依旧是想着招降孔有德的,接下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登莱巡抚谢琏,以及莱州知府朱万年,都将命丧孔有德之手。
也是五月底,礼部尚书徐光启敕封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被孔有德放归、被朝廷投入大牢的原登莱巡抚孙元化,以及同样被投进大牢的原右副都御使、山东巡抚余大成,如何处置的事宜,内阁开始商议。
内阁的争论异常的激烈,内阁首辅周延儒、内阁大臣徐光启两人的建议是赦免,内阁次辅温体仁的意见是斩立决。
皇上的意见偏向于温体仁。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皇上对周延儒已经不是特别信任了。
当然皇上还是倚重周延儒的,认为周延儒很有才华,能够很好的署理政务。
这让起草票拟的吴帆徽,无法动笔,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份票拟。
在吴帆徽看来,孙元化是不可饶恕的,轻信自身的能力,认为孔有德会归顺朝廷,结果惹来了这么大的麻烦。
若是孙元化刚开始就当机立断,凭着孔有德麾下的三千人,无钱无粮,得不到任何的补给,在吴桥一带就被彻底剿灭,根本没有机会回到登州,更不可能拿下登州城池,进而攻陷了登莱各地的州县城池。
现如今的孔有德,麾下的军士,已经超过两万人,其力量不同于一般了。
不过是不是要斩杀孙元化,倒是值得商榷的事宜,毕竟孙元化不可预知孔有德的野心,或者说没有那么长远的认识。
在是不是处斩孙元化的事情上面,掺杂了周延儒与温体仁两人的斗争,这是诸多内阁大臣都能够看出来的,而刚刚入阁的徐光启保全孙元化,完全是处于师生的情谊,倒是没有搀和到这场政治斗争之中去。
最终这份票拟,吴帆徽没有起草,而是周延儒和温体仁各自写了票拟,呈奏给皇上。
六月十五,内阁首辅周延儒,专门找到了吴帆徽,询问在文渊阁当值的感受,此时吴帆徽文渊阁当值已经有足足六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半年了,这是周延儒第一次找到吴帆徽交谈。
交谈的过程之中,吴帆徽很是镇定,他说了自身在文渊阁当值的感受,也就是接受了锻炼等等的话语,至于说牵涉到政务方面的事宜,他是绝口不谈的。
有句话说的好,某些人给点阳光就灿烂,那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周延儒与温体仁之间的矛盾已经出现激化的迹象,此时此刻,周延儒找到他这个文渊阁当值谈话,谁知道是什么用心,再说吴帆徽在文渊阁当值五个月的时间,感觉到周延儒和温体仁的能力都不是热别的突出,而且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一定完全想着皇上和朝廷。
周延儒的谈话结束之后,温体仁也找到了他吴帆徽,询问在文渊阁当值的感受。
这让吴帆徽迅速察觉到了危险。
尽管他是翰林修撰,且在文渊阁当值,可是在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的眼里,的确算不上什么,人家要对付他也是很简单的事情,俗话说得好,高处不胜寒,如此年轻就在文渊阁当值,让众人羡慕的同时,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
现在看来,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矛盾马上就要尖锐化,大鬼打架,小鬼遭殃,吴帆徽绝不可能置身事外,他必须要想办法了,要么就是离开文渊阁,甚至是离开京城,要么就是在选择投靠谁。
吴帆徽不会选择投靠周延儒或者是温体仁,但他会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为自身创造出来有利的博弈环境。
六月二十五日,吴帆徽第三次给皇上写去奏折,提出对登州兵变的看法,这一次他的态度非常的明确,认为孔有德之流就是想着图谋大明的江山。
当然这样的提法,有些拔高孔有德之流的意思,但吴帆徽已经没有退路了,他连续三次给皇上写去奏折,其实就是在给自身找到出路,让自己能够尽早的离开文渊阁,离开翰林院,而且尽量不要留在京城,这样是白白的消耗时间。
就在吴帆徽写去奏折的第三天,山东方面奏折再次抵达。
山东巡抚徐从治在包围莱州城池的战斗之中为国捐躯,莱州已经被叛军死死围困四个多月的时间,城内的军民在登莱巡抚谢琏、知府朱万成的指挥下,依旧在拼死抵抗。
这份奏折在朝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不过皇上依旧没有明确表态。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十二日。
又一份六百里加急的奏折送到了京城,还是有关登州莱州事宜的。
主持山东军务的兵部右侍郎刘宇烈,再次遭受孔有德与耿仲明等人的蛊惑,同意其归顺朝廷的请求,命令登莱巡抚谢琏、莱州知府朱万年与孔有德谈判,结果谢琏和朱万年两人皆被叛军擒获,叛军押着两人,命令驻守莱州府城的山东总兵杨御蕃开城投降。
莱州知府朱万年大骂流寇,命令杨御蕃开炮,谢琏与朱万年两人全部为国捐躯。
也就是这份奏折,让皇上终于下定决心,在乾清宫召集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六部侍郎,专门商议登州兵变的事宜了。
两封奏折,吴帆徽都表明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以彻底剿灭叛军和流寇为主,以招抚为辅助,且对招抚严格控制,凡是出现过降而复叛的流寇与叛军,绝不会再次任何的机会。
提出这样的观点,吴帆徽在奏折之中经过了仔细的分析。
叛军方面,他认为孔有德、耿仲明以及李九如之流,从造反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想着归顺朝廷,他们自命为都元帅、大将军以及将军的称号,其实就是谋反,朝廷绝不能够因为登州有着大量的火器和粮草,从而投鼠忌器,总是想着招募孔有德等叛军,若是朝廷不能够狠下决心,派出精锐的大军,彻底剿灭孔有德之流,则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流寇方面,吴帆徽认为,朝廷一味考虑流寇是无奈之下造反,念其可怜,故而多采取招降的举措,这是不对的,从陕西和山西以及福建等地造反的流寇来看,招抚的策略很好,可惜流寇根本不能够体会皇上之苦心,一次次的招抚,反而让他们认为朝廷好糊弄,一旦遭遇到危险,就归顺朝廷,稍稍得到喘息就再次造反。
对于流寇,务必斩杀其主要首领,绝不能够轻饶。
这两份奏折,写出了吴帆徽内心的真实想法。
身为翰林修撰、文渊阁当值,吴帆徽有直接给皇上写去奏折的权力,所以他的奏折,是直接给皇上的,不会经过内阁以及六部。
吴帆徽的两份奏折,石沉大海,没有任何的音讯,显然奏折被皇上留中不发了。
这让吴帆徽有些失望,但也是在他的预料之中的,十七岁的吴帆徽,只不过是翰林修撰,到朝中当值才四个月左右的时间,皇上肯定认为,他吴帆徽在文渊阁当值,看了那么多的奏折和文书,内心有着怒火,故而写出这样的奏折,这不过是年轻人义愤填膺的表现形式。
皇上没有将奏折转给内阁处理,这说明皇上还是有着保护他吴帆徽的心思的,要知道这样的奏折,若是转到了内阁,现如今内阁主抚的众多大人,一定会另眼相看的。
吴帆徽尽力了,但是他不会放弃,既然皇上将他的奏折留中不发,就说明皇上是认真看了这些奏折了,接下来他还要继续写奏折,期望能够打动皇上。
五月底,不幸的消息再次传来,暂时署理山东剿灭叛军事宜的兵部右侍郎刘宇烈,误信叛军蛊惑,与叛兵谈判的过程之中,遭遇叛军的袭击,损失惨重,被迫退守昌邑。
朝廷派出的太子少保张国臣,乃是辽籍官员之中品阶最高的文官,代表朝廷前去招抚孔有德及其叛军,且命令各路援军不准进攻孔有德部队,张国臣同样遭遇蛊惑,差点身亡。
吴帆徽马上再次写下奏折,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面,他认为局势已经到了危若累卵的地步,朝廷必须彻底放弃招抚的想法,派遣精锐的大军,彻底剿灭孔有德及其叛军。
这一次的奏折上去,还是没有音讯。
吴帆徽终于有些绝望了,他发现皇上怕是真的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做事情优柔寡断,犹豫不决,有着毫不值钱的怜悯心态,这样的心态将让大明王朝更加快速的土崩瓦解。
莱州城的详细情况,朝廷不知道,因为那里已经被叛军死死的包围,不过吴帆徽是知道的,这个时候有一个更大的不幸消息,皇上和朝廷都不知道,那就是山东巡抚徐从治,应该是阵亡了,莱州的军民在登莱巡抚谢琏,以及莱州知府朱万年的指挥之下,依旧在拼死抵抗,不过更大的悲剧将出现,因为皇上不知道情况,内心依旧是想着招降孔有德的,接下来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之下,登莱巡抚谢琏,以及莱州知府朱万年,都将命丧孔有德之手。
也是五月底,礼部尚书徐光启敕封东阁大学士,入阁参政,被孔有德放归、被朝廷投入大牢的原登莱巡抚孙元化,以及同样被投进大牢的原右副都御使、山东巡抚余大成,如何处置的事宜,内阁开始商议。
内阁的争论异常的激烈,内阁首辅周延儒、内阁大臣徐光启两人的建议是赦免,内阁次辅温体仁的意见是斩立决。
皇上的意见偏向于温体仁。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皇上对周延儒已经不是特别信任了。
当然皇上还是倚重周延儒的,认为周延儒很有才华,能够很好的署理政务。
这让起草票拟的吴帆徽,无法动笔,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份票拟。
在吴帆徽看来,孙元化是不可饶恕的,轻信自身的能力,认为孔有德会归顺朝廷,结果惹来了这么大的麻烦。
若是孙元化刚开始就当机立断,凭着孔有德麾下的三千人,无钱无粮,得不到任何的补给,在吴桥一带就被彻底剿灭,根本没有机会回到登州,更不可能拿下登州城池,进而攻陷了登莱各地的州县城池。
现如今的孔有德,麾下的军士,已经超过两万人,其力量不同于一般了。
不过是不是要斩杀孙元化,倒是值得商榷的事宜,毕竟孙元化不可预知孔有德的野心,或者说没有那么长远的认识。
在是不是处斩孙元化的事情上面,掺杂了周延儒与温体仁两人的斗争,这是诸多内阁大臣都能够看出来的,而刚刚入阁的徐光启保全孙元化,完全是处于师生的情谊,倒是没有搀和到这场政治斗争之中去。
最终这份票拟,吴帆徽没有起草,而是周延儒和温体仁各自写了票拟,呈奏给皇上。
六月十五,内阁首辅周延儒,专门找到了吴帆徽,询问在文渊阁当值的感受,此时吴帆徽文渊阁当值已经有足足六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半年了,这是周延儒第一次找到吴帆徽交谈。
交谈的过程之中,吴帆徽很是镇定,他说了自身在文渊阁当值的感受,也就是接受了锻炼等等的话语,至于说牵涉到政务方面的事宜,他是绝口不谈的。
有句话说的好,某些人给点阳光就灿烂,那是不知道天高地厚,周延儒与温体仁之间的矛盾已经出现激化的迹象,此时此刻,周延儒找到他这个文渊阁当值谈话,谁知道是什么用心,再说吴帆徽在文渊阁当值五个月的时间,感觉到周延儒和温体仁的能力都不是热别的突出,而且他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不一定完全想着皇上和朝廷。
周延儒的谈话结束之后,温体仁也找到了他吴帆徽,询问在文渊阁当值的感受。
这让吴帆徽迅速察觉到了危险。
尽管他是翰林修撰,且在文渊阁当值,可是在内阁首辅和内阁次辅的眼里,的确算不上什么,人家要对付他也是很简单的事情,俗话说得好,高处不胜寒,如此年轻就在文渊阁当值,让众人羡慕的同时,也要承担很多的风险。
现在看来,周延儒和温体仁之间的矛盾马上就要尖锐化,大鬼打架,小鬼遭殃,吴帆徽绝不可能置身事外,他必须要想办法了,要么就是离开文渊阁,甚至是离开京城,要么就是在选择投靠谁。
吴帆徽不会选择投靠周延儒或者是温体仁,但他会利用两者之间的矛盾,为自身创造出来有利的博弈环境。
六月二十五日,吴帆徽第三次给皇上写去奏折,提出对登州兵变的看法,这一次他的态度非常的明确,认为孔有德之流就是想着图谋大明的江山。
当然这样的提法,有些拔高孔有德之流的意思,但吴帆徽已经没有退路了,他连续三次给皇上写去奏折,其实就是在给自身找到出路,让自己能够尽早的离开文渊阁,离开翰林院,而且尽量不要留在京城,这样是白白的消耗时间。
就在吴帆徽写去奏折的第三天,山东方面奏折再次抵达。
山东巡抚徐从治在包围莱州城池的战斗之中为国捐躯,莱州已经被叛军死死围困四个多月的时间,城内的军民在登莱巡抚谢琏、知府朱万成的指挥下,依旧在拼死抵抗。
这份奏折在朝中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不过皇上依旧没有明确表态。
时间转眼到了七月十二日。
又一份六百里加急的奏折送到了京城,还是有关登州莱州事宜的。
主持山东军务的兵部右侍郎刘宇烈,再次遭受孔有德与耿仲明等人的蛊惑,同意其归顺朝廷的请求,命令登莱巡抚谢琏、莱州知府朱万年与孔有德谈判,结果谢琏和朱万年两人皆被叛军擒获,叛军押着两人,命令驻守莱州府城的山东总兵杨御蕃开城投降。
莱州知府朱万年大骂流寇,命令杨御蕃开炮,谢琏与朱万年两人全部为国捐躯。
也就是这份奏折,让皇上终于下定决心,在乾清宫召集内阁大臣、六部尚书、左右都御史、六部侍郎,专门商议登州兵变的事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