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雷诺作为汽车行业排名前列的巨头,手下有成熟的商业运作团队,因此在运作上不需要秦致远担心。

    这也是秦致远选择和路易斯·雷诺合作的原因。

    无他,省心!

    其实在选择合作对象时,秦致远也考虑过黄博涵。

    在成为兰芳首相之前,黄博涵也是在世界上能排的上号的富豪。

    成为兰芳首相之后,黄博涵为了“抛砖引玉”把手中的种植园全部捐献给兰芳,同时为了稳定金融,把手中的银行也捐赠出去。

    就目前来说,黄博涵手中的财富可能有所缩水,但总体上看,黄博涵名下的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从种植园转向造船业和运输业,更趋向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因此黄博涵手中也有成熟的商业团队。

    秦致远最终没有选择和黄博涵合作的原因,是因为秦致远要维持兰芳国内的平衡。

    此时的黄博涵,在兰芳已经拥有极大势力,秦致远不能继续任由黄博涵在兰芳一家独大,必须要有所制衡才能长治久安。

    其实从内心来说,秦致远还真希望路易斯·雷诺移民兰芳。

    那样的话,踩离合影响力不相上下的路易斯·雷诺和黄博涵就会形成制衡,如果这两人发生矛盾,或者是因为某事发起竞争,秦致远就能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现。

    这才是帝王的平衡术。

    只可惜,路易斯·雷诺对于政治不感兴趣。

    否则的话,如果路易斯·雷诺也去竞选兰芳首相,那么兰芳国内就会形成绝对的平衡。

    想想看,到时候路易斯·雷诺代表着新移民,黄博涵代表着兰芳原住民;路易斯·雷诺代表着西方白人,黄博涵代表着华人;路易斯·雷诺会更重视重工业和新能源,黄博涵则会偏向基础工业和农业。

    如果秦致远作为“仲裁者”在一旁监督,由黄博涵和路易斯·雷诺这两个利益集团轮流执政,那兰芳不管是政治结构还是经济架构,都会达到真正的成熟。

    这种情况,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法国的雷诺集团确实很大,法国政府也确实很重视雷诺集团,但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意,路易斯·雷诺也正在逐步调整手中的产业结构。

    在路易斯·雷诺手中,目前的产业重心已经从重工业逐渐向新能源过渡。

    不管是新巴库的联合石油公司,还是澳洲的皮尔巴拉矿业公司,就目前来说,为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以及创造的实际价值,或许还不如法国的雷诺集团。

    但如果从前景以及“钱景”上看,能源产业毫无疑问拥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这也是路易斯·雷诺在兰芳流连忘返的原因。

    其实雷诺集团在法国是有隐患的。

    雷诺集团无疑是个巨无霸,生产的产品覆盖汽车、坦克、飞机、火炮、枪支弹药等等几乎所有的重工业产品以及军工类产品。

    生产汽车还好说,生产军工就非常值得商榷。

    想想看吧,一个当世一流强国的军工业居然是由私人把持的。

    虽然法国鼓励私有制,也保护私有制,但对于这个现状不可能不担心。

    秦致远准备找个合适的机会,和路易斯·雷诺仔细谈一谈这个问题。

    不过以路易斯·雷诺的精明世故,估计也不用秦致远担心,路易斯·雷诺不可能对于现状没有丝毫担忧,否则也不会有移民兰芳的动机。

    不管路易斯·雷诺会作出什么样的决定,秦致远都要把兰芳建设的更加美好,正所谓“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只要兰芳足够有吸引力,就算是路易斯·雷诺不来兰芳,也会有其他人过来。

    八月下旬,兰芳的水稻进入一年中的第二个成熟期,同时也是兰芳立国之后的第三个成熟期。

    秦致远为了应对这一次丰收,下发了返回兰芳之后的第一个“******”,甚至自己也亲自下场,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实际情况。

    情况很明显极其喜人,甚至惊喜程度远远超出预期。

    兰芳的水稻是从安南引入的占城稻,一年中不用太忙碌,轻轻松松能收获三季,而且产量相对于民国可谓是惊人。

    20世纪初的农业,和之前的两千年相比,并没有太大变化,华人在农业上天赋可谓已经满点,一亩地一年到头也就是三四百斤的产量,这还是南方的所谓“上等良田”,如果是北方,产量会更低,一百多斤都很正常。

    民国的土地都已经耕种了上千年,土地的肥力差不多已经耗光,华人虽然使用无数手段尽可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但在没有化肥的年代还是力不从心。

    好在现在有了土豆和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否则就以民国的土地总量,想养活四亿五千万人是不可能的。

    所以兰芳的土地,在华人看来就像是老天爷的恩赐。

    拜兰芳当地丰富的物产所赐,兰芳的原住民不需要辛苦劳作,就能混个吃喝不愁,所以在兰芳原住民的意识里,根本就没有开发土地这个概念。

    因此哪怕是到了20世纪,兰芳的土地还处于原始状态。

    这样未经开发,土壤肥沃的土地,交给华人耕种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差不多7个月前,兰芳的土地进入第一个成熟期,当时的产量就极其惊人,平均亩产居然达到400公斤,产量最高的可以达到千斤,这个成绩令几乎所有的新移民们欣喜若狂,

    这可是民国“上等良田”的两倍多!

    而且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

    等到第一季丰收以后,兰芳的大米消耗已经基本上自给自足。

    这给了所有人无限动力,于是兰芳的农民对于那些已经收获一季的土地进行更加精细的照顾,对于那些正在逐渐开垦出来的土地寄以无限期待。

    等到三个月前的第二个成熟期,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农业理念起了根本性变化。

    那些对土地精耕细作的农民发现,他们虽然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精心照顾,但土地的亩产量提高并不大。

    而相对来说,那些把秧苗插到田里就撒手不管,然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开荒中的农民收获的粮食更多。

    种了一辈子地,谁都不会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于是痛定思痛,从三个月前开始,兰芳几乎所有的农民都是把秧苗插到田里就撒手不管,然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开荒中去。

    于是当到了八月底,兰芳种植水稻的土地已经超过4500万亩,当季产量估计会达到1800万吨,如果按照全年算起来,年产量估计超过5400万吨!

    而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进一步增加,因为从总体上说,兰芳的农民只把分配他们的土地开发出来一半。

    也就是说,如果兰芳把目前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那么这个产量还会翻一番。

    5400万吨是个什么概念呢?

    如果一名成年人每天消耗一斤粮食,那么这些粮食可以养活近3亿人!

    如果兰芳的土地全部开发出来,那么可以养活近6亿人!

    如果兰芳的化肥厂正式投产,那么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看着大地被分隔成一个个整齐的方块,看着田野上的一片金黄,看着越屯越高的谷仓,几乎所有人都欣喜若狂!

    这种喜悦无法用语言形容。

    千百年来,粮食是制约华人的最大因素,每逢灾年,民国总是会饿殍遍地,民不聊生,这并不是文学上的虚构,而是兰芳的华人亲身经历过的。

    所以兰芳的华人现在只要提起粮食都是又哭又笑,笑得是眼前的丰收场景以及美好光明的未来,哭是为了祖辈们的悲惨遭遇以及在民国时期不堪回首的生活。

    喜获丰收当然是好事,而对于秦致远来说,这也是个不大不小的烦恼。

    按照一般规律来说,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当供应充足时,价格就会下行,当供应不足时,价格就会上涨。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出来了。

    兰芳生产的粮食足够能供应数亿人食用,但兰芳目前的人口甚至还不到千万,剩下的粮食怎么办?

    “谷贱伤农”这个问题现在还不算严重,但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

    怎么说呢,因为对粮食的看看重,华人农民有储粮的习惯,不管收多收少,第一选择永远是存储,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选择出售粮食。

    兰芳对于农业基本是免税的,要等到五年之后,才会象征性的征收一些粮食,于是几乎所有的农民都选择把粮食运回家,倒进谷仓储存下来,以应对不时之需。

    真的是应对不时之需。

    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粮食是刚打出来的最好吃,但几乎没有农民舍得吃新粮,他们总是把粮食分批保存,从最陈旧的那一屯开始吃起,吃完之后才会开始吃第二屯。

    而等到吃第二屯的时候,这可能已经是二年之前,甚至是三年之前的陈粮。

    只有当谷仓实在是已经填满粮食的时候,农民才会选择出售粮食。

    当然了,在以前的民国,从来没有出现过“满仓”的情况。

    同样的,在兰芳,几乎是可以预见到,肯定会有“满仓”的情况。

    (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远征欧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鲇鱼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鲇鱼头并收藏远征欧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