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翁这几夜睡得不太安稳,君子已经出征一个多月,也该到敦煌了罢?临走时叮嘱他们要多留神小心,一切听夫人吩咐,还要照看好皇曾孙的夫人许平君。
前些日子,皇曾孙之妻许平君便去白鹿原的别院,她教瑶光些抚养婴孩的诀窍,瑶光则教她玩小弓射鸟雀,一起带孩子倒是热闹,近日才返回长安。
也不知过了多久,负责守夜的门大夫游熊猫则来唤醒了夏丁卯:“夏翁,隔壁杨家有些动静,有人在叩其门扉。”
夏丁卯一咕噜翻起来,问道:“什么时辰了?”
任弘在家里立了个计时的水漏,此时才到夜漏未尽七刻时分,平旦未至,天色依然一片漆黑。
按理说尚冠里应该紧闭里门,各家达官贵人安寝才对啊,难道是杨家夜饮?杨夫人司马英一向治家甚严,不太可能啊。
夏丁卯不免多了个心,不知为何,想起了十七年前,巫蛊之祸那一夜,制止了游熊猫要出去盯着的打算。
夏丁卯始终坚信,遇到事不掺和才是最好的,除非事情自己找上门来。
“真有大事,你盯了也没用,勿要举火,就当不知道,等明日之后,还是再去白鹿原住一段时日罢!”
……
而隔壁杨家,田延年已在低头喝着温汤,他刚刚将大将军、右将军欲废刘贺的消息通知杨敞,叫他明日召集群臣去未央前殿,并要在废帝奏疏上率先署名。
大汉丞相杨敞昏昏沉沉爬起来,此刻彻底被吓醒了,一时间惊惧万分,不知所言:大将军十多天前不是带着皇帝谒高庙了么?群臣还以为帝位已定,松了口气,怎忽然出现了转折?
杨敞这辈子还没经历过如此大事,不免汗出洽背,嘴里唯唯而已。
这态度田延年是不太满意的,但作为杨敞的老同事,深知此人怯懦,当年有人向他告发燕王、上官桀欲对霍光不利,杨敞身为霍党重要一员,居然手足无措,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杜延年率先向大将军禀报。
他来得及,有些内急,便更衣去了,只让杨敞再好好想想!
杨敞坐在原处呆若木鸡,他只想做个太平丞相,按照旧例混个列侯告老,万万没想到会摊上这种事。
一个人从隔壁东厢走出,田延年让杨敞屏退下人,可杨敞可号令不了他的夫人司马英,她方才一直在偷听。
“良人!”
司马英面容肃然,她熟读父亲留下的太史公书,对里面那一次次政变记忆犹新,不管是赵高李斯密谋矫制,还是陈平周勃密议灭诸吕,都是血淋淋的,容不得半分犹豫!
她在杨敞膝前跪坐:“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良人。良人若不疾应,以显示与大将军同心,恐怕会为大将军所忌,先事诛矣!犹豫无决这种事,大将军会原谅良人一次,却没有第二次!”
话语未尽,田延年却匆匆回来了,原来上的是小号而不是大号啊,进厅堂看到司马英顿时一愣,正要对杨敞处事不密叫妇人旁听勃然大怒,司马英却索性大大方方,拉着杨敞,夫妻二人对田延年长拜:
“杨氏自然当奉大将军教令!大司农勿虑!”
接下来便是一番参语许诺,司马英的果决大胆,与杨敞的怯懦迟疑全然相反,倒是叫田延年惊奇不已。
等他回到霍光面前时,杜延年等霍光旧吏党羽已云集于大将军幕府,如今万事俱备,只等天明发难了。
听了田延年的描述后,霍光捋须笑道:
“人言杨敞能坐上丞相之位,全靠其夫人,此言不虚,司马迁生了个好女儿啊。”
“杨夫人若是男儿身,这大汉丞相,或许都可以坐一坐。”
他已经换上了黑色的朝服衣冠,头戴红色委貌冠,腰间挂着紫绶金印,杜延年在其左,田延年在其右。而身后则是掌握兵权的子侄女婿们,众星捧月,将最矮的霍光簇拥在前。
这让田延年生出一种虚幻的错觉,只觉得哪怕大将军今日废帝自立,怕也做得!不就是杀得未央宫血流满地么!
霍光在腰带上插上玉具、随侯珠垂于身侧,接过了身为大司马大将军,代天子主征伐的斩蛇宝剑,捧在怀中,瞥向身后众人,下达了他的命令:
“记住,今日未央宫中,不会死一个人,流一滴血!”
……
大汉在服丧期间三日一朝,平时五日一朝,今天是八月十二,本不是常朝的日子。但就在九卿们陆续抵达官署时,丞相府却派人来通知他们,去未央宫承明殿集议。
这让众臣有些惊讶,都在猜测莫非是前线出了事?消息灵通点的人,已得知虎牙将军田顺出塞八百里而返的事了。
而进了未央宫后,敏锐的宗正刘德已经感觉到不对劲,东阙、北阙看似正常,但进入后,却发现虎贲、羽林、郎中署皆严宿卫,公车司马门内更是戒严。
食时之前,群臣已集于承明殿,看看左右,来此的人也不算多,有丞相杨敞、御史大夫蔡义,列为中二千石的九卿: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以及在朝中的列侯、大夫、博士。
唯独没来的,就是典属国苏武,霍光故意让杨敞不召苏武前来。
杨敞、蔡义、长乐卫尉邓广汉、杜延年、田延年是知道缘由的,皆面色肃然,其余众人则面面相觑,心中忐忑,只觉得恐怕要出大事了。
刘德甚至注意到,杜延年、田延年等人的带剑上殿的,谁给他们的权力?但那些平日眼尖的侍御史好像是瞎了,竟不敢指出。
最后是大将军霍光和右将军张安世一前一后抵达,也不知二人昨夜究竟聊了什么,达成了怎样的约定,霍光怀中捧着斩蛇宝剑,朝平时上朝所立的阼阶前走去。
还是往常的步伐,踩在固定的位置上,丝毫未乱,可若是杨恽这小机灵鬼在,数着霍光的步数,就会发现,大将军过去是九十九步走完,立于阼前两步。
可今日,霍光却走满了百步!再迈出一脚,便能践于阼上!跨越那道君臣的界限。
然而霍光还是停住了,他就这样,站在君与臣之间,那局促的分界线上,不前不后,只将斩蛇宝剑恭恭敬敬放上去,又下拜三稽首。
末了才转身看向群臣,说话声音也不算大,一如往日般温和缓慢,却足以让整个前殿都颤三颤。
“诸君,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如……如何?
刘德骇然,左右群臣皆惊鄂失色,甚至有人连手里的笏板都掉了,落在地板上清脆有声。
霍光那句话的回音,似乎还在承明殿回响,群臣脑子里也嗡嗡作响,搞不清楚大将军明明已让皇帝谒高庙,为何忽然发难,一时间莫敢出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但唯唯而已。
硕大的承明殿,空气仿佛凝固住了,所有人似中了邪被定在原地,只有一人率先出列!
却是霍光手下的急先锋田延年。
他眼睛看着霍光,话却是对群臣说的:“孝武皇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江山也。”
“今昌邑王昏乱,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大汉传谥之中,必有一个‘孝’字,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昌邑不孝,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孝武、孝昭于地下乎!?”
田延年的手摸上了腰间的佩剑,噌的一声抽出半截,杀气腾腾地扫视殿内众人:
“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已与霍光密议过的张安世、杜延年、杨敞、蔡义、邓广汉、丙吉随之响应:“社稷重于君,请大将军立决!“
承明殿已被霍禹、霍山等中郎将,带着虎贲、羽林持兵刃围住前殿,北军五校也已在长安戒严。
今日殿内,谁要敢说个不字,恐怕是要横着出去,他们知道田延年的狠劲,那剑恐怕是会真斩下来的。
一时间,参议者接二连三跟着张安世等人跪倒在地,宗正刘德也不例外,哪怕心里再不满,形势所迫,也只能将头,重重叩在地上,皆道:
“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霍光也下拜回叩,声音无奈而哀伤:“九卿责光是也,光立人不明,以至今日之祸,辜负了孝武、孝昭信任,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
而未央以东,一辆小马车已从长乐驶入东阙,朝承明殿驶来,霍光不同意在前殿办事,得移到承明才行——因为前殿所决是大事,而承明所决……
是寻常小事!
霍光起身,理了理腰间的随侯珠,与他预想的一样,这场废立,不必流一滴血。
“皇太后已入未央,将至承明殿,群臣且随光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
至于罪状是什么?丙吉已经奉命连夜写好了!可长了!
“七十二……”
在等待太后抵达时,刘德身旁的光禄大夫丙吉低声嘀咕着一个数字。
“什么?”刘德没反应过来。
丙吉抬起头,压抑着心中的喜悦,叹息道:
“六月初一即位至今,昌邑王,他做了七十二天皇帝!”
前些日子,皇曾孙之妻许平君便去白鹿原的别院,她教瑶光些抚养婴孩的诀窍,瑶光则教她玩小弓射鸟雀,一起带孩子倒是热闹,近日才返回长安。
也不知过了多久,负责守夜的门大夫游熊猫则来唤醒了夏丁卯:“夏翁,隔壁杨家有些动静,有人在叩其门扉。”
夏丁卯一咕噜翻起来,问道:“什么时辰了?”
任弘在家里立了个计时的水漏,此时才到夜漏未尽七刻时分,平旦未至,天色依然一片漆黑。
按理说尚冠里应该紧闭里门,各家达官贵人安寝才对啊,难道是杨家夜饮?杨夫人司马英一向治家甚严,不太可能啊。
夏丁卯不免多了个心,不知为何,想起了十七年前,巫蛊之祸那一夜,制止了游熊猫要出去盯着的打算。
夏丁卯始终坚信,遇到事不掺和才是最好的,除非事情自己找上门来。
“真有大事,你盯了也没用,勿要举火,就当不知道,等明日之后,还是再去白鹿原住一段时日罢!”
……
而隔壁杨家,田延年已在低头喝着温汤,他刚刚将大将军、右将军欲废刘贺的消息通知杨敞,叫他明日召集群臣去未央前殿,并要在废帝奏疏上率先署名。
大汉丞相杨敞昏昏沉沉爬起来,此刻彻底被吓醒了,一时间惊惧万分,不知所言:大将军十多天前不是带着皇帝谒高庙了么?群臣还以为帝位已定,松了口气,怎忽然出现了转折?
杨敞这辈子还没经历过如此大事,不免汗出洽背,嘴里唯唯而已。
这态度田延年是不太满意的,但作为杨敞的老同事,深知此人怯懦,当年有人向他告发燕王、上官桀欲对霍光不利,杨敞身为霍党重要一员,居然手足无措,拿不定主意,最后还是杜延年率先向大将军禀报。
他来得及,有些内急,便更衣去了,只让杨敞再好好想想!
杨敞坐在原处呆若木鸡,他只想做个太平丞相,按照旧例混个列侯告老,万万没想到会摊上这种事。
一个人从隔壁东厢走出,田延年让杨敞屏退下人,可杨敞可号令不了他的夫人司马英,她方才一直在偷听。
“良人!”
司马英面容肃然,她熟读父亲留下的太史公书,对里面那一次次政变记忆犹新,不管是赵高李斯密谋矫制,还是陈平周勃密议灭诸吕,都是血淋淋的,容不得半分犹豫!
她在杨敞膝前跪坐:“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良人。良人若不疾应,以显示与大将军同心,恐怕会为大将军所忌,先事诛矣!犹豫无决这种事,大将军会原谅良人一次,却没有第二次!”
话语未尽,田延年却匆匆回来了,原来上的是小号而不是大号啊,进厅堂看到司马英顿时一愣,正要对杨敞处事不密叫妇人旁听勃然大怒,司马英却索性大大方方,拉着杨敞,夫妻二人对田延年长拜:
“杨氏自然当奉大将军教令!大司农勿虑!”
接下来便是一番参语许诺,司马英的果决大胆,与杨敞的怯懦迟疑全然相反,倒是叫田延年惊奇不已。
等他回到霍光面前时,杜延年等霍光旧吏党羽已云集于大将军幕府,如今万事俱备,只等天明发难了。
听了田延年的描述后,霍光捋须笑道:
“人言杨敞能坐上丞相之位,全靠其夫人,此言不虚,司马迁生了个好女儿啊。”
“杨夫人若是男儿身,这大汉丞相,或许都可以坐一坐。”
他已经换上了黑色的朝服衣冠,头戴红色委貌冠,腰间挂着紫绶金印,杜延年在其左,田延年在其右。而身后则是掌握兵权的子侄女婿们,众星捧月,将最矮的霍光簇拥在前。
这让田延年生出一种虚幻的错觉,只觉得哪怕大将军今日废帝自立,怕也做得!不就是杀得未央宫血流满地么!
霍光在腰带上插上玉具、随侯珠垂于身侧,接过了身为大司马大将军,代天子主征伐的斩蛇宝剑,捧在怀中,瞥向身后众人,下达了他的命令:
“记住,今日未央宫中,不会死一个人,流一滴血!”
……
大汉在服丧期间三日一朝,平时五日一朝,今天是八月十二,本不是常朝的日子。但就在九卿们陆续抵达官署时,丞相府却派人来通知他们,去未央宫承明殿集议。
这让众臣有些惊讶,都在猜测莫非是前线出了事?消息灵通点的人,已得知虎牙将军田顺出塞八百里而返的事了。
而进了未央宫后,敏锐的宗正刘德已经感觉到不对劲,东阙、北阙看似正常,但进入后,却发现虎贲、羽林、郎中署皆严宿卫,公车司马门内更是戒严。
食时之前,群臣已集于承明殿,看看左右,来此的人也不算多,有丞相杨敞、御史大夫蔡义,列为中二千石的九卿:卫尉、太常、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以及在朝中的列侯、大夫、博士。
唯独没来的,就是典属国苏武,霍光故意让杨敞不召苏武前来。
杨敞、蔡义、长乐卫尉邓广汉、杜延年、田延年是知道缘由的,皆面色肃然,其余众人则面面相觑,心中忐忑,只觉得恐怕要出大事了。
刘德甚至注意到,杜延年、田延年等人的带剑上殿的,谁给他们的权力?但那些平日眼尖的侍御史好像是瞎了,竟不敢指出。
最后是大将军霍光和右将军张安世一前一后抵达,也不知二人昨夜究竟聊了什么,达成了怎样的约定,霍光怀中捧着斩蛇宝剑,朝平时上朝所立的阼阶前走去。
还是往常的步伐,踩在固定的位置上,丝毫未乱,可若是杨恽这小机灵鬼在,数着霍光的步数,就会发现,大将军过去是九十九步走完,立于阼前两步。
可今日,霍光却走满了百步!再迈出一脚,便能践于阼上!跨越那道君臣的界限。
然而霍光还是停住了,他就这样,站在君与臣之间,那局促的分界线上,不前不后,只将斩蛇宝剑恭恭敬敬放上去,又下拜三稽首。
末了才转身看向群臣,说话声音也不算大,一如往日般温和缓慢,却足以让整个前殿都颤三颤。
“诸君,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
如……如何?
刘德骇然,左右群臣皆惊鄂失色,甚至有人连手里的笏板都掉了,落在地板上清脆有声。
霍光那句话的回音,似乎还在承明殿回响,群臣脑子里也嗡嗡作响,搞不清楚大将军明明已让皇帝谒高庙,为何忽然发难,一时间莫敢出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但唯唯而已。
硕大的承明殿,空气仿佛凝固住了,所有人似中了邪被定在原地,只有一人率先出列!
却是霍光手下的急先锋田延年。
他眼睛看着霍光,话却是对群臣说的:“孝武皇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江山也。”
“今昌邑王昏乱,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大汉传谥之中,必有一个‘孝’字,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昌邑不孝,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孝武、孝昭于地下乎!?”
田延年的手摸上了腰间的佩剑,噌的一声抽出半截,杀气腾腾地扫视殿内众人:
“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已与霍光密议过的张安世、杜延年、杨敞、蔡义、邓广汉、丙吉随之响应:“社稷重于君,请大将军立决!“
承明殿已被霍禹、霍山等中郎将,带着虎贲、羽林持兵刃围住前殿,北军五校也已在长安戒严。
今日殿内,谁要敢说个不字,恐怕是要横着出去,他们知道田延年的狠劲,那剑恐怕是会真斩下来的。
一时间,参议者接二连三跟着张安世等人跪倒在地,宗正刘德也不例外,哪怕心里再不满,形势所迫,也只能将头,重重叩在地上,皆道:
“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
霍光也下拜回叩,声音无奈而哀伤:“九卿责光是也,光立人不明,以至今日之祸,辜负了孝武、孝昭信任,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
而未央以东,一辆小马车已从长乐驶入东阙,朝承明殿驶来,霍光不同意在前殿办事,得移到承明才行——因为前殿所决是大事,而承明所决……
是寻常小事!
霍光起身,理了理腰间的随侯珠,与他预想的一样,这场废立,不必流一滴血。
“皇太后已入未央,将至承明殿,群臣且随光见白太后,具陈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庙状!”
至于罪状是什么?丙吉已经奉命连夜写好了!可长了!
“七十二……”
在等待太后抵达时,刘德身旁的光禄大夫丙吉低声嘀咕着一个数字。
“什么?”刘德没反应过来。
丙吉抬起头,压抑着心中的喜悦,叹息道:
“六月初一即位至今,昌邑王,他做了七十二天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