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忠求见吴邵刚,当然不仅仅是询问,不仅仅是想着知道吴邵刚是不是有称帝之心,若是没有什么好的谋略提出来,那就显得过于孟浪,可谓是不识时务了。
前面刘秉忠提到了京兆府路,可不是无中生有,当年他也曾经想着提议蒙古朝廷迁都到京兆府路,但这个建议最终硬生生的压下去了,一来京兆府路是大宋曾经的京城所在地,若是蒙古王朝也定都于此,显得不合时宜,二来当时的情况也是不允许的,阿不里哥控制了整个的漠北,以及草原绝大部分的地方,若是都城距离草原太远,则无法有效剿灭阿不里哥的叛乱,故而刘秉忠始终都没有提出来。
之后刘秉忠建议蒙古王朝迁都现如今的大都,也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大都之位置稍稍远离草原,一方面可以控制草原,另外一方面也是可以直接控制中原的,将来就算是一统天下了,凭着蒙古王朝的实力,同样可以控制南方。
刘秉忠之所以想着询问吴邵刚是不是有称帝之心,也是因为内心有着一层巨大的隐忧。
厢房里面的氛围稍稍平静之后,刘秉忠再次开口了,依旧是询问。
“大人之爽快,在下佩服之至,不过在下还有几个疑问,不吐不快。”
“刘先生尽管提问就是。”
“大人以为蒙古大军的实力如何,与合州御前诸军比较起来高下如何。”
吴邵刚看了看刘秉忠,也看了看张柔、张弘略和张弘范等人,慢悠悠的开口了。
“蒙古大军实力非凡,合州御前诸军短时间之内无法抗衡。”
“大人说的是,在下也是如此认为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刘秉忠再次站起身来。
“前几日在下与郝兄有过这方面的争论,不过郝兄未能说服在下,蒙古大军的实力,在下是清楚的,实在说,征伐南宋的蒙古铁骑,除开当年蒙哥大汗率领的是主力,这些年来蒙古铁骑的主力根本就没有南征,几乎都用于拱卫开平城以及征伐阿不里哥的叛乱。”
“若是蒙古铁骑的主力悉数征伐四川,合州御前诸军是无法抵御的,当然双方都会有惨重的损失,可最终失败的还是合州御前诸军。”
“在下如此说,并非是看轻合州御前诸军,这都是因为实际情况早就的,蒙古人习惯游牧之生活,自小就生活在马背上面,狩猎放牧是其主要的生活,至今还是如此,这也早就了蒙古铁骑的骁勇,据在下知晓的情况,蒙古铁骑尚有近二十万的大军,其中色目人占据三分之一,这一支大军,才是蒙古朝廷真正的精锐。”
“阿不里哥已经归顺,只不过是蒙古朝廷内部尚未完全平静下来,故而大汗暂时没有全面南征,一旦漠北完全稳定下来,或者说阿不里哥之影响力全部消亡,就是大汗南征之时。”
“蒙古朝廷以及大汗的目的,自然是灭掉大宋朝廷,在下不客气的说,大汗是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
。。。
刘秉忠说话的过程之中,众人的神情都很是平静,包括吴邵刚,没有谁训斥刘秉忠长蒙古人的威风,因为实际情况就是那样,尽管这些年合州御前诸军空前的强大起来,可绝非整个蒙古铁骑的对手,不要说二十万的蒙古铁骑,就算是十万蒙古铁骑征伐四川,合州御前诸军都是无法抵御的,这也是吴邵刚最为担忧的事情。
依靠四川地形的优势,只能够抵抗一段时间,不能够阻止最终的失败。
军队不同于地方,更是不同于民生,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依靠的就是军队的强悍,依靠的就是官府能够保卫地方,老百姓不管如何的富足,都无法直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军队实力弱于对方,有可能以弱胜强,但这样的例子太少了,再说弱势的一方,也会在战斗的过程之中,逐渐的增强自身的实力,最终依靠实力打败对方。
吴邵刚的神色变得专注,他知道刘秉忠已经说到了最为关键的地方。
毕竟刘秉忠在忽必烈身边那么多年,对于忽必烈的诸多想法,以及蒙古朝廷的诸多计划,都是清楚的,而且这些计划短时间之内是不会改变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真理。
看见吴邵刚听的非常仔细,刘秉忠内心也是感慨,他说的这些话,任何一个上位者,都是不爱听的,可吴邵刚不一样,神情专注,态度真诚。
这是一个真正的强者,甚至强于忽必烈。
“在下之建议,分为两块。”
“第一块,充分利用地域方面之优势,三国士气的三足鼎立,蜀国实力最弱,但因为占据了四川等地,凭借着地理上的优势,硬生生的与魏国抗衡,如今也是这样。”
“大人依托四川云南两地,有了发展之基础,加之合州御前诸军的强大,足以自保了。”
“但若是放眼天下,仅仅立足于四川与云南两地,那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怎么说,四川云南等地都是地处边陲,对中原与南方的影响力都不是很大,蒙古大军这些年来一直都致力于征伐四川,在下认为,无非是想着护卫中原的安宁,更是护卫京兆府路之安全。”
“在下的建议是,立足四川与云南的基础之上,朝着中原发展,第一步就是京兆府路与凤翔路,这里乃是中原之核心位置,占据了这里,就真正有了定鼎的基础。”
“第二块,强大军队,在下前面已经说过,合州御前诸军目前自保可以,但想着打败蒙古大军,尚不可能。”
“在蒙古朝廷这么多年,在下也多次分析了蒙古大军,当年的辽国与金国,也是欺凌蒙古部落,那个时候的蒙古大军,远没有如今强大,不过几十年的光景,蒙古大军实力快速强大起来,已经是傲视群雄。”
“在下以为,合州御前诸军亦有如此的实力,一样可以发展壮大起来。”
“如何让合州御前诸军强大起来,在下以为,单一的发展骑兵,不是办法,不管合州御前诸军的骑兵如何的发展,都是比不上蒙古铁骑的,前年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铁骑被合州御前诸军打败,不能够说明什么,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铁骑,并非是主力,主力全部用于拱卫开平城以及进攻阿不里哥。”
“大汗对兀良合台存有猜忌之心,也不可能让阿不里哥率领蒙古铁骑的主力作战。”
。。。
刘秉忠说到这里的时候,吴邵刚终于插嘴了。
“刘先生认为,合州御前诸军日后重点强大什么地方。”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屋里所有人关心的地方。
刘秉忠也没有完全想好。
“这个,在下也没有真正好的建议,在大人的面前,在下不敢乱说,只是在下曾经跟随大汗征伐,特别是在征伐四川以及大理之时,感触颇多,那一次的征伐,蒙古大军推进一直都很是顺利,几乎没有遭受什么阻碍,也就是那个时候,在下认为蒙古大军天下无敌。”
郝经看向了刘秉忠,眼神里面透露出来责备的意思,既然想不到好的办法,又说蒙古铁骑天下无敌,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让合州御前诸军归顺蒙古朝廷吗。
吴邵刚却陷入到沉思之中。
不一会,吴邵刚突然开口了。
“刘先生,当年的钓鱼城之战,你是否知晓详细情况。”
刘秉忠稍稍思索,很快开口。
“钓鱼城之战,蒙哥大汗集中了主力,意图攻陷钓鱼城,无奈自身被投石机所伤,因为伤情太重,无法救治而亡,由此蒙古大军的征伐才停止下来。。。”
刘秉忠还没有说完,吴邵刚的脑海里面划过了一道闪电。
吴邵刚是穿越之人,以前就是特种兵教官,对于军队的事情太熟悉了,无奈穿越到冷兵器作战的时代,想不到那么多,只是觉得蒙古铁骑太过于的强大,大宋军队必须加强骑兵的建设,如此才能够与蒙古鞑子抗衡。
刚刚刘秉忠的话语,提醒了吴邵刚,仅仅想着发展骑兵与蒙古鞑子抗衡,这是天方夜谭,军士个人的差距是巨大的,依靠残酷的训练,或许能够提升宋军骑兵的战斗力,但不可能超越自小就在马背上的蒙古铁骑。
的确需要从其他的地方想办法。
热兵器是唯一可以考虑的地方。
而热兵器之中,按照如今的条件,能够考虑的唯有火炮。
火炮是骑兵的克星,这一点在现代战争之中已经应验,面对隆隆的火炮,不管多么骁勇的骑兵,都是只是炮灰。
想要快速壮大实力,攻克与发展火炮,恐怕是最好也是最快的办法。
吴邵刚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先生之提醒,太重要了,我希望刘先生今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想到什么尽管说出来就是,只要能够集中众人之智慧,我们就能够克服任何的困难。”
商议结束了,吴邵刚独自到了书房,不允许任何打扰。
郝经与刘秉忠等人没有马上离开厢房,而是继续探讨,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未完待续。)
前面刘秉忠提到了京兆府路,可不是无中生有,当年他也曾经想着提议蒙古朝廷迁都到京兆府路,但这个建议最终硬生生的压下去了,一来京兆府路是大宋曾经的京城所在地,若是蒙古王朝也定都于此,显得不合时宜,二来当时的情况也是不允许的,阿不里哥控制了整个的漠北,以及草原绝大部分的地方,若是都城距离草原太远,则无法有效剿灭阿不里哥的叛乱,故而刘秉忠始终都没有提出来。
之后刘秉忠建议蒙古王朝迁都现如今的大都,也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大都之位置稍稍远离草原,一方面可以控制草原,另外一方面也是可以直接控制中原的,将来就算是一统天下了,凭着蒙古王朝的实力,同样可以控制南方。
刘秉忠之所以想着询问吴邵刚是不是有称帝之心,也是因为内心有着一层巨大的隐忧。
厢房里面的氛围稍稍平静之后,刘秉忠再次开口了,依旧是询问。
“大人之爽快,在下佩服之至,不过在下还有几个疑问,不吐不快。”
“刘先生尽管提问就是。”
“大人以为蒙古大军的实力如何,与合州御前诸军比较起来高下如何。”
吴邵刚看了看刘秉忠,也看了看张柔、张弘略和张弘范等人,慢悠悠的开口了。
“蒙古大军实力非凡,合州御前诸军短时间之内无法抗衡。”
“大人说的是,在下也是如此认为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刘秉忠再次站起身来。
“前几日在下与郝兄有过这方面的争论,不过郝兄未能说服在下,蒙古大军的实力,在下是清楚的,实在说,征伐南宋的蒙古铁骑,除开当年蒙哥大汗率领的是主力,这些年来蒙古铁骑的主力根本就没有南征,几乎都用于拱卫开平城以及征伐阿不里哥的叛乱。”
“若是蒙古铁骑的主力悉数征伐四川,合州御前诸军是无法抵御的,当然双方都会有惨重的损失,可最终失败的还是合州御前诸军。”
“在下如此说,并非是看轻合州御前诸军,这都是因为实际情况早就的,蒙古人习惯游牧之生活,自小就生活在马背上面,狩猎放牧是其主要的生活,至今还是如此,这也早就了蒙古铁骑的骁勇,据在下知晓的情况,蒙古铁骑尚有近二十万的大军,其中色目人占据三分之一,这一支大军,才是蒙古朝廷真正的精锐。”
“阿不里哥已经归顺,只不过是蒙古朝廷内部尚未完全平静下来,故而大汗暂时没有全面南征,一旦漠北完全稳定下来,或者说阿不里哥之影响力全部消亡,就是大汗南征之时。”
“蒙古朝廷以及大汗的目的,自然是灭掉大宋朝廷,在下不客气的说,大汗是能够达到这个目的的。”
。。。
刘秉忠说话的过程之中,众人的神情都很是平静,包括吴邵刚,没有谁训斥刘秉忠长蒙古人的威风,因为实际情况就是那样,尽管这些年合州御前诸军空前的强大起来,可绝非整个蒙古铁骑的对手,不要说二十万的蒙古铁骑,就算是十万蒙古铁骑征伐四川,合州御前诸军都是无法抵御的,这也是吴邵刚最为担忧的事情。
依靠四川地形的优势,只能够抵抗一段时间,不能够阻止最终的失败。
军队不同于地方,更是不同于民生,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依靠的就是军队的强悍,依靠的就是官府能够保卫地方,老百姓不管如何的富足,都无法直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
军队实力弱于对方,有可能以弱胜强,但这样的例子太少了,再说弱势的一方,也会在战斗的过程之中,逐渐的增强自身的实力,最终依靠实力打败对方。
吴邵刚的神色变得专注,他知道刘秉忠已经说到了最为关键的地方。
毕竟刘秉忠在忽必烈身边那么多年,对于忽必烈的诸多想法,以及蒙古朝廷的诸多计划,都是清楚的,而且这些计划短时间之内是不会改变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真理。
看见吴邵刚听的非常仔细,刘秉忠内心也是感慨,他说的这些话,任何一个上位者,都是不爱听的,可吴邵刚不一样,神情专注,态度真诚。
这是一个真正的强者,甚至强于忽必烈。
“在下之建议,分为两块。”
“第一块,充分利用地域方面之优势,三国士气的三足鼎立,蜀国实力最弱,但因为占据了四川等地,凭借着地理上的优势,硬生生的与魏国抗衡,如今也是这样。”
“大人依托四川云南两地,有了发展之基础,加之合州御前诸军的强大,足以自保了。”
“但若是放眼天下,仅仅立足于四川与云南两地,那是远远不够的,不管怎么说,四川云南等地都是地处边陲,对中原与南方的影响力都不是很大,蒙古大军这些年来一直都致力于征伐四川,在下认为,无非是想着护卫中原的安宁,更是护卫京兆府路之安全。”
“在下的建议是,立足四川与云南的基础之上,朝着中原发展,第一步就是京兆府路与凤翔路,这里乃是中原之核心位置,占据了这里,就真正有了定鼎的基础。”
“第二块,强大军队,在下前面已经说过,合州御前诸军目前自保可以,但想着打败蒙古大军,尚不可能。”
“在蒙古朝廷这么多年,在下也多次分析了蒙古大军,当年的辽国与金国,也是欺凌蒙古部落,那个时候的蒙古大军,远没有如今强大,不过几十年的光景,蒙古大军实力快速强大起来,已经是傲视群雄。”
“在下以为,合州御前诸军亦有如此的实力,一样可以发展壮大起来。”
“如何让合州御前诸军强大起来,在下以为,单一的发展骑兵,不是办法,不管合州御前诸军的骑兵如何的发展,都是比不上蒙古铁骑的,前年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铁骑被合州御前诸军打败,不能够说明什么,兀良合台率领的蒙古铁骑,并非是主力,主力全部用于拱卫开平城以及进攻阿不里哥。”
“大汗对兀良合台存有猜忌之心,也不可能让阿不里哥率领蒙古铁骑的主力作战。”
。。。
刘秉忠说到这里的时候,吴邵刚终于插嘴了。
“刘先生认为,合州御前诸军日后重点强大什么地方。”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屋里所有人关心的地方。
刘秉忠也没有完全想好。
“这个,在下也没有真正好的建议,在大人的面前,在下不敢乱说,只是在下曾经跟随大汗征伐,特别是在征伐四川以及大理之时,感触颇多,那一次的征伐,蒙古大军推进一直都很是顺利,几乎没有遭受什么阻碍,也就是那个时候,在下认为蒙古大军天下无敌。”
郝经看向了刘秉忠,眼神里面透露出来责备的意思,既然想不到好的办法,又说蒙古铁骑天下无敌,这是什么意思,难不成让合州御前诸军归顺蒙古朝廷吗。
吴邵刚却陷入到沉思之中。
不一会,吴邵刚突然开口了。
“刘先生,当年的钓鱼城之战,你是否知晓详细情况。”
刘秉忠稍稍思索,很快开口。
“钓鱼城之战,蒙哥大汗集中了主力,意图攻陷钓鱼城,无奈自身被投石机所伤,因为伤情太重,无法救治而亡,由此蒙古大军的征伐才停止下来。。。”
刘秉忠还没有说完,吴邵刚的脑海里面划过了一道闪电。
吴邵刚是穿越之人,以前就是特种兵教官,对于军队的事情太熟悉了,无奈穿越到冷兵器作战的时代,想不到那么多,只是觉得蒙古铁骑太过于的强大,大宋军队必须加强骑兵的建设,如此才能够与蒙古鞑子抗衡。
刚刚刘秉忠的话语,提醒了吴邵刚,仅仅想着发展骑兵与蒙古鞑子抗衡,这是天方夜谭,军士个人的差距是巨大的,依靠残酷的训练,或许能够提升宋军骑兵的战斗力,但不可能超越自小就在马背上的蒙古铁骑。
的确需要从其他的地方想办法。
热兵器是唯一可以考虑的地方。
而热兵器之中,按照如今的条件,能够考虑的唯有火炮。
火炮是骑兵的克星,这一点在现代战争之中已经应验,面对隆隆的火炮,不管多么骁勇的骑兵,都是只是炮灰。
想要快速壮大实力,攻克与发展火炮,恐怕是最好也是最快的办法。
吴邵刚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刘先生之提醒,太重要了,我希望刘先生今后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想到什么尽管说出来就是,只要能够集中众人之智慧,我们就能够克服任何的困难。”
商议结束了,吴邵刚独自到了书房,不允许任何打扰。
郝经与刘秉忠等人没有马上离开厢房,而是继续探讨,甚至出现了激烈的争论。(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