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尤其是文官们其实不在意皇帝是不是贤良,他们在意的是皇帝是不是稳重听话.
要他们决定,他们肯定会想让皇帝做一个乖宝宝,就像庙里的菩萨佛像一样,什么都不用做,就那么坐在那里就好.
所有事情都交给文官们来做,皇帝就当个人形象征在宫里垂拱而治就好.
就像明朝后期一样,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这两位一样,深居后宫几年,十几年的不上朝的,一切都交给大臣们来做,那样的生活才是文官们的终极目标.
可惜这样的皇帝少之又少,多数时候都是君权和臣权的争夺.
皇帝一直想把权利攥在自己手里,大臣一直想让皇帝多多放权,历史基本一直都是这样的博弈妥协书写下来的.
就在礼仪之争过后的没多久的二月,从贞观六年李世民就下令让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勘正姓氏,修订的《氏族志》终于完成,上呈给了李世民.
看到成书后的氏族志,姓氏第一行李世民就怒了,因为这跟他的初衷完全相背离的.
他让这些人修订刊正氏族志是为了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新贵,压制旧士族势力,加强皇权的,可修订的结果还是世家门阀排在前边,皇族李氏排在了后边.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江左和代北士族已经落没,关中士族说是士族,但更恰当的应该算是关陇军事集团才是,这里耕读传家的世家不少,但更多却是南北朝以及隋朝形成的军事集团.
隋朝皇族杨氏是关陇集团的旗帜,现在的李唐皇族也是这一集团的旗帜.
李世民自然不能针对自己的集团,而且关陇集团经过隋末的纷争也已经大不如前了.
李世民要面临的最主要的地域集团是以五姓七望为首的山东士族.
当然李家自称是出自陇西李氏,算起来也能归在山东士族里,但李家皇族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和树大根深的山东士族是尿不到一壶里的.
李世民要修订氏族志,最主要就是因为山东士族.山东崔、卢、王,李、郑等世家大族,喜欢自我标榜门第族望,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他们骄傲固执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就连皇帝想给太子李承乾娶一个五姓女当太子妃都被人家给拒绝了.
有人说“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这可不是夸大,就连房玄龄,魏征都争相和五姓七家联姻的.
当然武元庆他们家也算,因为他娶的王子瑜就是太原王家的嫡长女.
当初求婚被五姓七望拒绝后,李世民曾说过:“比有山东崔、卢、王,李、郑五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后来又有几次说起这件事,终于在贞观六年下令修订氏族志.
结果的是,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这些人直接无视了李世民的意愿,继续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了天下第一.
气的李世民不解的质问:“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实不解山东五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被列为一等的是博陵崔氏崔民干,崔民干不过只是个黄门侍郎正四品的官儿而已,凭什么能排在皇家,排在开国勋贵前边.
关键他出身山东士族,是五姓七家里的博陵崔氏,这是李世民万万不能接受他排在第一的.
因为这和以前根本没什么分别,让李世民想借此打击世家门阀的想法没法实现.
李世民想从找人出来打头炮的,结果看来看去发现胆子大的魏征,武元庆都特么和山东士族有联姻.
而百官之首的宰相头头房玄龄也和山东士族有联姻,关键房玄龄还是个怕老婆怕到要命的人,他老婆就是范阳卢氏的嫡女,房玄龄敢出面他就不是房玄龄了.
而其他重臣也多多少少都和山东士族有着不浅的联系,再说了连自己老婆的舅父高士廉都帮山东士族说话,要坚持定崔民干为一等,其他人自不用多说了.
转了一圈发现,山东士族真特么树大根深,自己堂堂皇帝倒显得真是有点孤家寡人的感觉.
找不到打头炮的,李世民干脆亲自出马,直言道:“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闾阎布衣,卿辈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禄乎!高氏偏据山东,梁、陈僻在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犹印然以门地自负,贩鬻松,依托富贵,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勋劳,或以文学,致位贵显。彼衰世旧门,诚何足慕!而求与为昏,虽多输金帛,犹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犹以崔民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
翻译过来就是“汉高祖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等人均以布衣起兵,你们至今仍然十分推重景仰,认为是一代英豪,难道在乎他们的世卿世禄地位吗?高氏偏守山东,梁、陈二朝僻居江南,虽然也有个别英豪,又何足挂齿!何况他们的子孙才气衰竭,德行浇薄,官爵降低,然而还很骄傲地以门第族望自负,挂羊头卖狗肉,依赖高贵人家,寡廉鲜耻,不知道世上的人为什么要尊贵他们?如今三品以上公卿大臣,有的以仁德行世,有的以功勋称道,有的以文章练达,致身显赫。那些衰微的世族们,不值得羡慕。然而那些希望与世族们通婚的,即使多供给金银财物,还为他们所看不起,朕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今想要厘正错谬,舍弃虚名追求实际,而你们仍然将崔民列为第一位,这是轻视大唐的官爵而依循流俗的观念。“
皇帝说成这样,尤其指责高士廉他们是在轻视大唐的官爵,不把大唐授予的官爵放在眼里,反而去跪舔山东士族,这话说的就严重了,再要坚持皇帝一句话不解释都能将他们全给贬为庶人了.
你们不是觉得山东士族好,看不上朕赐予的官职爵位吗,那好,朕全收回来,你们去找山东士族去吧.
从皇帝眼中读懂这个意思后,大臣们没一个敢多说一句的,乖乖的听着皇帝下令重新修订,以皇族李姓为首位,外戚次之,将崔民降为第三等.
要他们决定,他们肯定会想让皇帝做一个乖宝宝,就像庙里的菩萨佛像一样,什么都不用做,就那么坐在那里就好.
所有事情都交给文官们来做,皇帝就当个人形象征在宫里垂拱而治就好.
就像明朝后期一样,明世宗朱厚熜,明神宗朱翊钧这两位一样,深居后宫几年,十几年的不上朝的,一切都交给大臣们来做,那样的生活才是文官们的终极目标.
可惜这样的皇帝少之又少,多数时候都是君权和臣权的争夺.
皇帝一直想把权利攥在自己手里,大臣一直想让皇帝多多放权,历史基本一直都是这样的博弈妥协书写下来的.
就在礼仪之争过后的没多久的二月,从贞观六年李世民就下令让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勘正姓氏,修订的《氏族志》终于完成,上呈给了李世民.
看到成书后的氏族志,姓氏第一行李世民就怒了,因为这跟他的初衷完全相背离的.
他让这些人修订刊正氏族志是为了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扶植了庶族新贵,压制旧士族势力,加强皇权的,可修订的结果还是世家门阀排在前边,皇族李氏排在了后边.
唐初士族,主要有四个地域集团,并各有所尚: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江左和代北士族已经落没,关中士族说是士族,但更恰当的应该算是关陇军事集团才是,这里耕读传家的世家不少,但更多却是南北朝以及隋朝形成的军事集团.
隋朝皇族杨氏是关陇集团的旗帜,现在的李唐皇族也是这一集团的旗帜.
李世民自然不能针对自己的集团,而且关陇集团经过隋末的纷争也已经大不如前了.
李世民要面临的最主要的地域集团是以五姓七望为首的山东士族.
当然李家自称是出自陇西李氏,算起来也能归在山东士族里,但李家皇族的身份注定了他们和树大根深的山东士族是尿不到一壶里的.
李世民要修订氏族志,最主要就是因为山东士族.山东崔、卢、王,李、郑等世家大族,喜欢自我标榜门第族望,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他们骄傲固执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就连皇帝想给太子李承乾娶一个五姓女当太子妃都被人家给拒绝了.
有人说“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这可不是夸大,就连房玄龄,魏征都争相和五姓七家联姻的.
当然武元庆他们家也算,因为他娶的王子瑜就是太原王家的嫡长女.
当初求婚被五姓七望拒绝后,李世民曾说过:“比有山东崔、卢、王,李、郑五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
后来又有几次说起这件事,终于在贞观六年下令修订氏族志.
结果的是,高士廉、黄门侍郎韦挺、礼部侍郎令狐德、中书侍郎岑文本这些人直接无视了李世民的意愿,继续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了天下第一.
气的李世民不解的质问:“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实不解山东五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被列为一等的是博陵崔氏崔民干,崔民干不过只是个黄门侍郎正四品的官儿而已,凭什么能排在皇家,排在开国勋贵前边.
关键他出身山东士族,是五姓七家里的博陵崔氏,这是李世民万万不能接受他排在第一的.
因为这和以前根本没什么分别,让李世民想借此打击世家门阀的想法没法实现.
李世民想从找人出来打头炮的,结果看来看去发现胆子大的魏征,武元庆都特么和山东士族有联姻.
而百官之首的宰相头头房玄龄也和山东士族有联姻,关键房玄龄还是个怕老婆怕到要命的人,他老婆就是范阳卢氏的嫡女,房玄龄敢出面他就不是房玄龄了.
而其他重臣也多多少少都和山东士族有着不浅的联系,再说了连自己老婆的舅父高士廉都帮山东士族说话,要坚持定崔民干为一等,其他人自不用多说了.
转了一圈发现,山东士族真特么树大根深,自己堂堂皇帝倒显得真是有点孤家寡人的感觉.
找不到打头炮的,李世民干脆亲自出马,直言道:“汉高祖与萧、曹、樊、灌皆起闾阎布衣,卿辈至今推仰,以为英贤,岂在世禄乎!高氏偏据山东,梁、陈僻在江南,虽有人物,盖何足言!况其子孙才行衰薄,官爵陵替,而犹印然以门地自负,贩鬻松,依托富贵,弃廉忘耻,不知世人何为贵之!今三品以上,或以德行,或以勋劳,或以文学,致位贵显。彼衰世旧门,诚何足慕!而求与为昏,虽多输金帛,犹为彼所偃蹇,我不知其解何也!今欲厘正讹谬,舍名取实,而卿曹犹以崔民为第一,是轻我官爵而徇流俗之情也。”
翻译过来就是“汉高祖与萧何、曹参、樊哙、灌婴等人均以布衣起兵,你们至今仍然十分推重景仰,认为是一代英豪,难道在乎他们的世卿世禄地位吗?高氏偏守山东,梁、陈二朝僻居江南,虽然也有个别英豪,又何足挂齿!何况他们的子孙才气衰竭,德行浇薄,官爵降低,然而还很骄傲地以门第族望自负,挂羊头卖狗肉,依赖高贵人家,寡廉鲜耻,不知道世上的人为什么要尊贵他们?如今三品以上公卿大臣,有的以仁德行世,有的以功勋称道,有的以文章练达,致身显赫。那些衰微的世族们,不值得羡慕。然而那些希望与世族们通婚的,即使多供给金银财物,还为他们所看不起,朕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今想要厘正错谬,舍弃虚名追求实际,而你们仍然将崔民列为第一位,这是轻视大唐的官爵而依循流俗的观念。“
皇帝说成这样,尤其指责高士廉他们是在轻视大唐的官爵,不把大唐授予的官爵放在眼里,反而去跪舔山东士族,这话说的就严重了,再要坚持皇帝一句话不解释都能将他们全给贬为庶人了.
你们不是觉得山东士族好,看不上朕赐予的官职爵位吗,那好,朕全收回来,你们去找山东士族去吧.
从皇帝眼中读懂这个意思后,大臣们没一个敢多说一句的,乖乖的听着皇帝下令重新修订,以皇族李姓为首位,外戚次之,将崔民降为第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