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厉害被一脚踹开,马忠满意的点点头。
接着继续给小孩儿摸摸头,“小孩儿,刚才他说的道理你懂不懂?”
那个小孩儿似懂非懂,连忙摇头。
不懂也正常,马忠丝毫不在意的摆摆手,“且不去理他,我只问你,学问是好东西,是不是这样?”
饶是那孩子见识浅薄,也知道这自然是无错的。寻常县城里,也找不到几个读书人。
那小孩儿点头。
接着疑惑道,“可是我学那个有什么用,如果是白学,我倒情愿……”
小奸商,你想的倒美!
马忠继续满面和蔼的给小孩儿摸摸头,“你看,你向我学学问,是要交学费的吧。”
小孩儿犹豫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马忠循循善诱,“满营中那么多小孩子,等你学会了,你再去教他们岂不是也能赚到学费,这可是一本万利啊。”
“嗯?”小孩儿略有心动,接着脑袋瓜一想,立刻喝破了马忠的奸谋,“你是我的老师,他们自然也来寻你学习,怎么会把学费给我?”
很聪明……
可惜……
马忠目光深深的看着他,这都是你逼我的!
“你看,我教小孩子也是需要时间的,你只要承诺,到时候把给你的学费收入给我三成,我就不教别的学生怎么样?”
“三成?”那小孩儿小脸变了变,脑子里有些捋不过来,他想了想又问道,“谁会来学这个?还要花钱?”
“当然会有很多小孩子来学啊?”马忠信心十足。
“为什么?”
“因为他们学了之后也可以去教别人,也可以去赚学费,我们江南不识字的人是很多的,到时候你可以和他们约定,让他们再把三成的收入交给你,作为你收手的代价……”
“!!!”
小孩儿满脸茫然,听不懂马忠在说什么。
马忠想了想,决定说的简单一点。
“你看,比方说,我是你的上线,你是我的下线。‘下线’懂么?”
小孩儿摇头。
“就是我发展你学文化,‘发展’明白什么意思吗?”
小孩儿摇头。
“你先记着……。你看,我发展你这个下线,以后我就可以不教书了,靠你给我的三成收入生活。你呢,作为我的下线,假如发展了三个小伙伴……对了,你有三个小伙伴么?”
“阿巫,小鱼和小米。”
“嗯,你叫什么名字?”
那小孩儿老老实实道,“我叫白开心。”
“嗯,白开心,你看假如你发展阿巫,小鱼,小米他们三个做你的下线,除了开始赚的一笔学费,等到他们开始教书,你还可以得到他们每人三成的收入,是不是很不错?”
白开心点点头,有些高兴。
“那你看,你赚的多了,给我的是不是也要多一些?”
白开心有些为难,还是点了点头。
“阿巫,小鱼,小米他们以后会教出更多的学生,那些学生也会去教书收学费。这样一来,我们两个手里的收入是不是会越来越多?”
白开心的眼睛猛然明亮起来,剔透的让马忠心里一颤。
这孩子是不是就毁了……
白开心手忙脚乱的把手里那块盐,递到了马忠手里,激动的跪在地上行了拜师礼,“老师,你发展我学文化吧!”
马忠笑了笑,把那块盐递给目瞪口呆的王厉害,摸了摸白开心的头。
“你去吧,明早来这大营门口找我。”
看着那小孩儿兴高采烈的离去,王厉害握着盐块目瞪口呆。
马忠微笑。
“元芳,这就是传销,是不是很神奇?”
王厉害哪顾得上纠结元芳究竟是谁了,他颤巍巍道,“大人,你这主意?”
马忠叹了一口气,很平静的问道,“哦?难道你还真以为读了书,就可以去做官,去治国平天下么?你真这么想?”
王厉害一怔,接着默然无语。
官,不是那么好当的。
在三国时代,要想当官,那就要走辟召和察举两条路子。
辟召是最自由的一种方式。
这时候的各级的政府架构都非常开放化,不管是朝中的公卿,还是地方上的牧守,在皇帝任命之后,都可以自己组织一套班子,带去上任。
让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赶上一个人治时代,普通老百姓几乎是没有出路的。
王厉害就是通过华歆的门路,才被时任江夏太守的周瑜收入幕府。
不过不慌,除了辟召还有一条路子,叫做察举。
西汉的灭亡,实在给了东汉统治者最沉痛的教训。
在王莽篡权的时候,满朝文武没有站出来反对的,那些国家养的读书人更是对王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
这让刘秀像是吃了苍蝇一样腻歪。
在刘秀自上而下的推动下,整个东汉时代,前所未有的看重个人的情操。
孝悌、廉洁、尚义、忠诚恩主都会受到全社会的赞美。
这个国家,甚至心照不宣的鼓励为血亲复仇。
这个时代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极重品德的孝廉自然成了重中之重。
只有孝廉每年由郡国按人口比例察举,其他科目要等皇帝下诏令才实行,所以孝廉科,选出的人特别多。
我们先不管别的,先来研究下录取人数特别多的孝廉。
特别多是什么概念呢?录取比例是多少?
“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
意思是,五十万人口的大郡,一年可以有孝和廉的名额,各一个……
当然,也不是这么绝对,汉朝时,有着上下五千年最奇葩的少数民族政策。
假如一个郡里,有蛮夷杂居,那么二十万人口的小郡,也可以有孝和廉的名额各一个。
你以为是因为少数民族有加分么?
太天真了,奇葩的汉朝怎么可能会这样,是因为有少数民族,所以……
给当地的汉人加分……
汉和帝对此就非常不理解,全国不统一划线,搞地域招生,这合适么?
太尉丁鸿、司空刘方最后一琢磨,得,你是领导,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最后弄出来个一刀切的全国卷。
从此规定,不管郡国,只要够二十万就能举一人,四十万两人,以此类推。不够二十万人口的郡国,可以多攒两年,再推举一人。
这个比例只能说少的可怜。
由此再去看贤良方正、秀才、明经,那得是多么珍贵的物种。
但你以为干掉二十万人,挤到这个名额就完事了么?
真是太天真了!
到了汉顺帝的时候,又有了更奇葩的规定。
察举的孝廉,年龄在四十岁以下的,走你……
接着继续给小孩儿摸摸头,“小孩儿,刚才他说的道理你懂不懂?”
那个小孩儿似懂非懂,连忙摇头。
不懂也正常,马忠丝毫不在意的摆摆手,“且不去理他,我只问你,学问是好东西,是不是这样?”
饶是那孩子见识浅薄,也知道这自然是无错的。寻常县城里,也找不到几个读书人。
那小孩儿点头。
接着疑惑道,“可是我学那个有什么用,如果是白学,我倒情愿……”
小奸商,你想的倒美!
马忠继续满面和蔼的给小孩儿摸摸头,“你看,你向我学学问,是要交学费的吧。”
小孩儿犹豫了一会儿,点了点头。
马忠循循善诱,“满营中那么多小孩子,等你学会了,你再去教他们岂不是也能赚到学费,这可是一本万利啊。”
“嗯?”小孩儿略有心动,接着脑袋瓜一想,立刻喝破了马忠的奸谋,“你是我的老师,他们自然也来寻你学习,怎么会把学费给我?”
很聪明……
可惜……
马忠目光深深的看着他,这都是你逼我的!
“你看,我教小孩子也是需要时间的,你只要承诺,到时候把给你的学费收入给我三成,我就不教别的学生怎么样?”
“三成?”那小孩儿小脸变了变,脑子里有些捋不过来,他想了想又问道,“谁会来学这个?还要花钱?”
“当然会有很多小孩子来学啊?”马忠信心十足。
“为什么?”
“因为他们学了之后也可以去教别人,也可以去赚学费,我们江南不识字的人是很多的,到时候你可以和他们约定,让他们再把三成的收入交给你,作为你收手的代价……”
“!!!”
小孩儿满脸茫然,听不懂马忠在说什么。
马忠想了想,决定说的简单一点。
“你看,比方说,我是你的上线,你是我的下线。‘下线’懂么?”
小孩儿摇头。
“就是我发展你学文化,‘发展’明白什么意思吗?”
小孩儿摇头。
“你先记着……。你看,我发展你这个下线,以后我就可以不教书了,靠你给我的三成收入生活。你呢,作为我的下线,假如发展了三个小伙伴……对了,你有三个小伙伴么?”
“阿巫,小鱼和小米。”
“嗯,你叫什么名字?”
那小孩儿老老实实道,“我叫白开心。”
“嗯,白开心,你看假如你发展阿巫,小鱼,小米他们三个做你的下线,除了开始赚的一笔学费,等到他们开始教书,你还可以得到他们每人三成的收入,是不是很不错?”
白开心点点头,有些高兴。
“那你看,你赚的多了,给我的是不是也要多一些?”
白开心有些为难,还是点了点头。
“阿巫,小鱼,小米他们以后会教出更多的学生,那些学生也会去教书收学费。这样一来,我们两个手里的收入是不是会越来越多?”
白开心的眼睛猛然明亮起来,剔透的让马忠心里一颤。
这孩子是不是就毁了……
白开心手忙脚乱的把手里那块盐,递到了马忠手里,激动的跪在地上行了拜师礼,“老师,你发展我学文化吧!”
马忠笑了笑,把那块盐递给目瞪口呆的王厉害,摸了摸白开心的头。
“你去吧,明早来这大营门口找我。”
看着那小孩儿兴高采烈的离去,王厉害握着盐块目瞪口呆。
马忠微笑。
“元芳,这就是传销,是不是很神奇?”
王厉害哪顾得上纠结元芳究竟是谁了,他颤巍巍道,“大人,你这主意?”
马忠叹了一口气,很平静的问道,“哦?难道你还真以为读了书,就可以去做官,去治国平天下么?你真这么想?”
王厉害一怔,接着默然无语。
官,不是那么好当的。
在三国时代,要想当官,那就要走辟召和察举两条路子。
辟召是最自由的一种方式。
这时候的各级的政府架构都非常开放化,不管是朝中的公卿,还是地方上的牧守,在皇帝任命之后,都可以自己组织一套班子,带去上任。
让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赶上一个人治时代,普通老百姓几乎是没有出路的。
王厉害就是通过华歆的门路,才被时任江夏太守的周瑜收入幕府。
不过不慌,除了辟召还有一条路子,叫做察举。
西汉的灭亡,实在给了东汉统治者最沉痛的教训。
在王莽篡权的时候,满朝文武没有站出来反对的,那些国家养的读书人更是对王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
这让刘秀像是吃了苍蝇一样腻歪。
在刘秀自上而下的推动下,整个东汉时代,前所未有的看重个人的情操。
孝悌、廉洁、尚义、忠诚恩主都会受到全社会的赞美。
这个国家,甚至心照不宣的鼓励为血亲复仇。
这个时代察举的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极重品德的孝廉自然成了重中之重。
只有孝廉每年由郡国按人口比例察举,其他科目要等皇帝下诏令才实行,所以孝廉科,选出的人特别多。
我们先不管别的,先来研究下录取人数特别多的孝廉。
特别多是什么概念呢?录取比例是多少?
“大郡口五六十万举孝廉二人。”
意思是,五十万人口的大郡,一年可以有孝和廉的名额,各一个……
当然,也不是这么绝对,汉朝时,有着上下五千年最奇葩的少数民族政策。
假如一个郡里,有蛮夷杂居,那么二十万人口的小郡,也可以有孝和廉的名额各一个。
你以为是因为少数民族有加分么?
太天真了,奇葩的汉朝怎么可能会这样,是因为有少数民族,所以……
给当地的汉人加分……
汉和帝对此就非常不理解,全国不统一划线,搞地域招生,这合适么?
太尉丁鸿、司空刘方最后一琢磨,得,你是领导,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最后弄出来个一刀切的全国卷。
从此规定,不管郡国,只要够二十万就能举一人,四十万两人,以此类推。不够二十万人口的郡国,可以多攒两年,再推举一人。
这个比例只能说少的可怜。
由此再去看贤良方正、秀才、明经,那得是多么珍贵的物种。
但你以为干掉二十万人,挤到这个名额就完事了么?
真是太天真了!
到了汉顺帝的时候,又有了更奇葩的规定。
察举的孝廉,年龄在四十岁以下的,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