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何尝不明白李世民话中意思,“儿臣敬遵父皇教诲。”
然后,他又小心问道,“不知道父皇手上还有几副这样的真迹,是用多少钱收集的?”
“还有三副,每副一千贯。”
李世民淡淡道,“这个价格虽然不高,但是用这样的价格买一副赝品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
李恪突然跪道,“父皇,儿臣愿意以每副一千贯的价格将这些字画收走,还请父皇恩准。”
“噢?”
李世民突然疑惑,“你要它干吗?”
“儿臣想把这些字焚烧毁了,不让这些字画再流失到民间,坑害百姓。”
李恪诚恳的说道。
听到李恪这样说,李世民满意点了点头,“你如此想,父皇欣慰,这几副字你拿走吧,钱就不用给父皇了,就当是父皇因为你长安赛给的奖励吧!”
随即,话锋一转,“长安赛已经结束,你也该把心思放到学业上,有时间要勤练书法。
毕竟蹴鞠只是小道,你身为王爷切不可再做一些奇巧杂耍之类的事情。”
“儿臣明白。”
李恪道,他突然觉得李世民对他搞蹴鞠也不是很满意,这说明了李世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
但是,李恪确实也不知道这样对他是好是坏呢?
从李世民的御书房出来,李恪来到杨妃的千秋殿。
杨妃见到李恪,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虽然,杨妃现在还只是一个刚到三十的女人,但她身上散发出的母爱让李恪深深的感动。
跟杨妃的谈话不像跟李世民那么谨慎,小心。
所以,李恪在杨妃的寝宫跟杨妃聊到晚饭时间,跟杨妃还有弟弟李愔,两个妹妹李敬和李荣吃完晚膳,才在三个小家伙的依依不舍中出了皇宫。
小宝子拿着李恪从李世民那里要来的卷轴跟在他的身后。
因为李恪搬到宫外的王府居住,而亲王又不能使用内侍。
所以,小宝子依然在杨妃的千秋殿。
在跟着李恪出来,将四副字交给陈其之后他才跟李恪告辞回宫。
李恪看着走远的小宝子,问陈其道,“那次本王写的字你卖了多少钱?”
陈其拿着眼前的卷轴一脸不解的样子,“一千贯。”
“一副?”
“四副。”
陈其憨笑的回答。
李恪一听,那个气啊,自己的一副字你才卖了二百五十贯?
你怎么这么二百五啊,真把汉王府的东西当废纸卖啊!他没好气的瞪了陈其一眼,登上了车架。
陈其也不知道李恪为什么会瞪他,难道自己又做错什么事了?
思索半天也没有想出来,就小心的跟在李恪身后。
李恪和陈其从皇宫出来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长安城的大街上行人尽无。
傍晚的寒风阴冷的吹在行人的身上,让他们单薄的体魄看起来更加弱不禁风。
所以,街上没有几个行人,饭店酒楼已经打烊。
而李恪坐在车里,手里抚摸着渊虹,心里一直在思量和李世民在书房中的对话。
仔细想了一遍李世民对他说的话之后,终于确定了一点,那就是李世民也不希望他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蹴鞠上。
偶尔的办几场比赛还行,长期如此肯定会招李世民的训斥。
今天在御书房李世民让他把精力放在学问上就是一个例子,也是一个信号。
所以,蹴鞠比赛让他以后肯定是不能参与。
不过,对于他参与蹴鞠比赛,朝中大臣说法不一。
有的人认为王爷不好好学治国之道,玩这些奇巧杂技,确实有点本末倒置。
也有的大臣对于李恪的如此行事不看好,认为没有具备一个争夺储位的皇子所具备的东西。
而这正是李恪想要的结果,因为蹴鞠赛让李恪有了几点收获和顿悟:第一,纵观李世民的一生,从太原起兵到大唐建立,再到四处征战,可以说大唐一半的江山是他打下的。
再通过玄武门政变,他取得帝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强势的帝王。
所以,他对军权和军队非常的重视。
自己想在今后的争储中走积累军功,培植军队势力的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最好的手段就是走亲民路线,就像台湾的两个执政党一样在竞选的时候都在大街上演讲,以身说法,为的就是让民众接受他。
所以,李恪认为自己创蹴鞠,办比赛弥补了大唐因交通信息蔽塞而不能有效的宣传自己的弊端。
百姓都有一个亲附心理,就是容易接受和他们相近身份或者地位的人。
李恪办的蹴鞠比赛更适合平民大众,当人们知道自己玩的蹴鞠就是汉王李恪新创的蹴鞠踢法时,人们更接受一个高高在上的王爷呢?
还是喜欢一个和自己一样喜欢蹴鞠的皇子呢?
李恪不认为百姓就能在他的争储夺嫡中起到什么作用,但纵观历史,每个王朝的更替,最终力量不是权臣,也是不是世家大族,而恰恰就是这些百姓。
所以,蹴鞠比赛虽然有它的弊端,在朝堂上来说得不偿失。
但是,它产生的长远利益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李世民的强势让他对权利和帝位特别敏感,李恪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为李世民提供好几条治国策略。
虽然,现在的李恪年轻,李世民不会对他有所猜忌和戒备。
但是,随着李恪的成长,总有一天李世民也会因为李恪的才智而对他产生猜忌,因为他自己就是通过逼宫李渊采取帝位的。
所以,李恪要在李世民的心里种下一个他不喜欢参与朝政,不喜欢学习的种子。
而蹴鞠比赛就是一个更好的表现手段。
李世民因为他办蹴鞠比赛而有所不满,肯定会督促他学习。
如此,李世民不断督促李恪学习,而李恪在李世民的督促中慢慢的成长,当有一天李恪做出惊人成绩的时候,李世民也不会太过在意,反而会有成就感。
因为,李恪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在他的不断督促中才成长起来的。
他也不会因李恪的出色而对他产生过多的猜忌。
然后,他又小心问道,“不知道父皇手上还有几副这样的真迹,是用多少钱收集的?”
“还有三副,每副一千贯。”
李世民淡淡道,“这个价格虽然不高,但是用这样的价格买一副赝品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
李恪突然跪道,“父皇,儿臣愿意以每副一千贯的价格将这些字画收走,还请父皇恩准。”
“噢?”
李世民突然疑惑,“你要它干吗?”
“儿臣想把这些字焚烧毁了,不让这些字画再流失到民间,坑害百姓。”
李恪诚恳的说道。
听到李恪这样说,李世民满意点了点头,“你如此想,父皇欣慰,这几副字你拿走吧,钱就不用给父皇了,就当是父皇因为你长安赛给的奖励吧!”
随即,话锋一转,“长安赛已经结束,你也该把心思放到学业上,有时间要勤练书法。
毕竟蹴鞠只是小道,你身为王爷切不可再做一些奇巧杂耍之类的事情。”
“儿臣明白。”
李恪道,他突然觉得李世民对他搞蹴鞠也不是很满意,这说明了李世民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
但是,李恪确实也不知道这样对他是好是坏呢?
从李世民的御书房出来,李恪来到杨妃的千秋殿。
杨妃见到李恪,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虽然,杨妃现在还只是一个刚到三十的女人,但她身上散发出的母爱让李恪深深的感动。
跟杨妃的谈话不像跟李世民那么谨慎,小心。
所以,李恪在杨妃的寝宫跟杨妃聊到晚饭时间,跟杨妃还有弟弟李愔,两个妹妹李敬和李荣吃完晚膳,才在三个小家伙的依依不舍中出了皇宫。
小宝子拿着李恪从李世民那里要来的卷轴跟在他的身后。
因为李恪搬到宫外的王府居住,而亲王又不能使用内侍。
所以,小宝子依然在杨妃的千秋殿。
在跟着李恪出来,将四副字交给陈其之后他才跟李恪告辞回宫。
李恪看着走远的小宝子,问陈其道,“那次本王写的字你卖了多少钱?”
陈其拿着眼前的卷轴一脸不解的样子,“一千贯。”
“一副?”
“四副。”
陈其憨笑的回答。
李恪一听,那个气啊,自己的一副字你才卖了二百五十贯?
你怎么这么二百五啊,真把汉王府的东西当废纸卖啊!他没好气的瞪了陈其一眼,登上了车架。
陈其也不知道李恪为什么会瞪他,难道自己又做错什么事了?
思索半天也没有想出来,就小心的跟在李恪身后。
李恪和陈其从皇宫出来的时候天色已经很晚,长安城的大街上行人尽无。
傍晚的寒风阴冷的吹在行人的身上,让他们单薄的体魄看起来更加弱不禁风。
所以,街上没有几个行人,饭店酒楼已经打烊。
而李恪坐在车里,手里抚摸着渊虹,心里一直在思量和李世民在书房中的对话。
仔细想了一遍李世民对他说的话之后,终于确定了一点,那就是李世民也不希望他将自己的精力放在蹴鞠上。
偶尔的办几场比赛还行,长期如此肯定会招李世民的训斥。
今天在御书房李世民让他把精力放在学问上就是一个例子,也是一个信号。
所以,蹴鞠比赛让他以后肯定是不能参与。
不过,对于他参与蹴鞠比赛,朝中大臣说法不一。
有的人认为王爷不好好学治国之道,玩这些奇巧杂技,确实有点本末倒置。
也有的大臣对于李恪的如此行事不看好,认为没有具备一个争夺储位的皇子所具备的东西。
而这正是李恪想要的结果,因为蹴鞠赛让李恪有了几点收获和顿悟:第一,纵观李世民的一生,从太原起兵到大唐建立,再到四处征战,可以说大唐一半的江山是他打下的。
再通过玄武门政变,他取得帝王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强势的帝王。
所以,他对军权和军队非常的重视。
自己想在今后的争储中走积累军功,培植军队势力的方式几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最好的手段就是走亲民路线,就像台湾的两个执政党一样在竞选的时候都在大街上演讲,以身说法,为的就是让民众接受他。
所以,李恪认为自己创蹴鞠,办比赛弥补了大唐因交通信息蔽塞而不能有效的宣传自己的弊端。
百姓都有一个亲附心理,就是容易接受和他们相近身份或者地位的人。
李恪办的蹴鞠比赛更适合平民大众,当人们知道自己玩的蹴鞠就是汉王李恪新创的蹴鞠踢法时,人们更接受一个高高在上的王爷呢?
还是喜欢一个和自己一样喜欢蹴鞠的皇子呢?
李恪不认为百姓就能在他的争储夺嫡中起到什么作用,但纵观历史,每个王朝的更替,最终力量不是权臣,也是不是世家大族,而恰恰就是这些百姓。
所以,蹴鞠比赛虽然有它的弊端,在朝堂上来说得不偿失。
但是,它产生的长远利益是不可估量的。
第二,李世民的强势让他对权利和帝位特别敏感,李恪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为李世民提供好几条治国策略。
虽然,现在的李恪年轻,李世民不会对他有所猜忌和戒备。
但是,随着李恪的成长,总有一天李世民也会因为李恪的才智而对他产生猜忌,因为他自己就是通过逼宫李渊采取帝位的。
所以,李恪要在李世民的心里种下一个他不喜欢参与朝政,不喜欢学习的种子。
而蹴鞠比赛就是一个更好的表现手段。
李世民因为他办蹴鞠比赛而有所不满,肯定会督促他学习。
如此,李世民不断督促李恪学习,而李恪在李世民的督促中慢慢的成长,当有一天李恪做出惊人成绩的时候,李世民也不会太过在意,反而会有成就感。
因为,李恪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在他的不断督促中才成长起来的。
他也不会因李恪的出色而对他产生过多的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