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秦王的时候,暗卫系统是对内的,主要针对的目标和对象你自己知道。
但是,如今我们的敌人是突厥,是草原的枭雄颉利,你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吧?”
“你知道?
你要是真知道,暗卫会连突厥受灾这样的情报都传递不到长安城?
你这个左武侯大将军是怎么当的?
汉王李恪两次遇刺,朕都没有责备你们暗卫,因为你们有自己的任务,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现在,突厥入侵宿州,关于大唐百姓的生死,你们暗卫是干什么吃的?
每个月给你们饷银,你们就是这样办事的?
暗卫失职,你是让我听之任之呢?
还是你自己要做出一个交代呢?”
“我不要你保证什么,你给我回去之后好好的整顿一下,朕不想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们还会像今天这样。”
长孙无忌的脑海中不断的闪过李世民的话,李世民真的发怒了,他从李世民的眼神中看到了一抹寒光。
那种眼神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就像一把刀深深的刺疼了长孙无忌的心。
然而,这又怪谁呢?
要不是自己抽调了精锐人手去调查那件事情,暗卫在漠北的势力不会这么单薄,不至于连这样的情报都递不到长安。
自己是太过疏忽大意,没有将精力放在漠北,而是放在了那件事情上。
可是,李世民那一抹寒光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哎!长孙无忌微微一叹,暗卫终究不是自己的势力,由不得自己啊。
经过今天的事情,估计自己左武侯的位置也做到头了。
看来还是要培植一个属于自己的势力,以后办的事情还很多,不能总是仰仗别人手里的力量。
长孙无忌如此想着,人已经不由自主的走到了东宫门口。
他抬头看了一眼东宫气势毫不逊于两仪殿的亭台楼阁,想到李承乾的时候。
同时,他又想到了李泰和李恪,微微叹息了一声。
李承乾各方面都不如他们两个人,李泰有才,李恪更是智计百出。
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李承乾不管怎么懦弱,怎么无能,可他终究对自己很尊敬,最听的还是自己的话。
长孙无忌就这么的在东宫门口沉默片刻,默默的离开了皇宫。
李恪关于云州急报的内容是从岑文本的口中得知的,并且岑文本还是告诉了他两仪殿讨论的内容和结果。
最后,在李恪临走的时候,岑文本还跟他说了关于李世民单独留下长孙无忌的事情。
李恪回到府中,在书房独自沉思起来。
急报的内容他不关心,因为最终的结果他都知道。
他关心的是李世民单独留下长孙无忌这件事情。
对待长孙无忌,李恪始终都很谨慎。
对于这个人,他来到大唐之后就开始防范,一直没有松懈,监视他的力度反而因为对他了解越深而有所加强。
历史上的自己就是因为他而枉送了性命。
所以,他不相信自己能跟长孙无忌亲近到一起。
娶他的女儿?
长孙无忌肯定会推辞。
跟他拉关系,把他绑在自己的船上?
笑话,恐怕最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他跟长孙无忌永远是敌人,不能成为朋友。
而对待敌人的态度,李恪从来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了解他的优点和缺点,了解他的一起。
只有对敌人真正的了解之后,才能做出对他的致命一击。
在李恪的心里永远藏着一句话,那就是自己今后想要活着,长孙无忌就必须要死。
除此别无选择。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李恪所知道的一些历史知识,他能肯定长孙无忌很迷恋权势。
虽然,现在的他对于权力看的很淡薄,那是因为李世民是大唐的皇帝。
他跟在李世民的身边待的太久了,很了解李世民的性格。
他知道李世民讨厌贪恋权势,爱慕虚荣的臣子,即使是他有才华,只要贪恋权势,爱慕虚荣就不会得到特别的重用。
就像李世民对待侯君集一样,侯君集有才,但终究只能在京城做一个将军,不能统管一方的军政。
就是现在让他编练新军,如果不出长安城,侯君集依然只是一个闲职在京城的大将军而已,没有多大的权势。
所以,他把自己对权力的迷恋隐藏的很深,不让李世民发现。
如此,李世民会更看重他,会更加重用他。
就像贞观二年他请求李世民罢免自己的尚书右仆射一样,他这是以退为进,赢得李世民的好感和信任。
才会在李世民病故的时候视他为心腹,托孤给他。
当初他追随李世民的时候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是一个有心计,城府很深的人。
起初他只是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想施展自己的才华。
可是,等到李家有实力了,有资格推翻隋王朝的时候。
他果断的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李世民。
大唐立国之后,通过李世民实力的不断增长,他又不止一次的给李世民策划夺取太子之位。
并且,亲自策划了玄武门政变,让李世民顺利的入住了东宫,然后登基为帝。
之后他又干了什么呢?
扶持李承乾成为太子,成为了大唐未来的皇帝。
为什么是李承乾而不是李泰呢?
因为,李泰聪慧,不会受他摆布和限制。
而李承乾懦弱的性格决定了什么都会听他的。
但是,后来随着李承乾慢慢的长大,对于他的摆布和训斥开始做出了反抗。
就是这个时候,他又觉得难以更好的控制住李承乾,所以他便舍弃了他,转而支持李治。
因为,那时的李治岁数还小,他很容易控制。
即使李治能够登基为帝,他相信没有根基的李治更容易受他的摆布。
李恪想到这里,不由的微微一叹,为李承乾可惜。
当时,如果长孙无忌能够不舍弃他,始终如一的支持他的话,以长孙无忌的手段和智谋,皇位一定会是他的。
可是,这只是一个如果,根本不能成立,只能说是李承乾的悲剧而已。
因为,他没有真正的了解长孙无忌这个人,没有了解长孙无忌支持他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但是,如今我们的敌人是突厥,是草原的枭雄颉利,你应该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吧?”
“你知道?
你要是真知道,暗卫会连突厥受灾这样的情报都传递不到长安城?
你这个左武侯大将军是怎么当的?
汉王李恪两次遇刺,朕都没有责备你们暗卫,因为你们有自己的任务,什么事情都不能做到面面俱到。
现在,突厥入侵宿州,关于大唐百姓的生死,你们暗卫是干什么吃的?
每个月给你们饷银,你们就是这样办事的?
暗卫失职,你是让我听之任之呢?
还是你自己要做出一个交代呢?”
“我不要你保证什么,你给我回去之后好好的整顿一下,朕不想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你们还会像今天这样。”
长孙无忌的脑海中不断的闪过李世民的话,李世民真的发怒了,他从李世民的眼神中看到了一抹寒光。
那种眼神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就像一把刀深深的刺疼了长孙无忌的心。
然而,这又怪谁呢?
要不是自己抽调了精锐人手去调查那件事情,暗卫在漠北的势力不会这么单薄,不至于连这样的情报都递不到长安。
自己是太过疏忽大意,没有将精力放在漠北,而是放在了那件事情上。
可是,李世民那一抹寒光究竟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哎!长孙无忌微微一叹,暗卫终究不是自己的势力,由不得自己啊。
经过今天的事情,估计自己左武侯的位置也做到头了。
看来还是要培植一个属于自己的势力,以后办的事情还很多,不能总是仰仗别人手里的力量。
长孙无忌如此想着,人已经不由自主的走到了东宫门口。
他抬头看了一眼东宫气势毫不逊于两仪殿的亭台楼阁,想到李承乾的时候。
同时,他又想到了李泰和李恪,微微叹息了一声。
李承乾各方面都不如他们两个人,李泰有才,李恪更是智计百出。
可是又有什么用呢?
李承乾不管怎么懦弱,怎么无能,可他终究对自己很尊敬,最听的还是自己的话。
长孙无忌就这么的在东宫门口沉默片刻,默默的离开了皇宫。
李恪关于云州急报的内容是从岑文本的口中得知的,并且岑文本还是告诉了他两仪殿讨论的内容和结果。
最后,在李恪临走的时候,岑文本还跟他说了关于李世民单独留下长孙无忌的事情。
李恪回到府中,在书房独自沉思起来。
急报的内容他不关心,因为最终的结果他都知道。
他关心的是李世民单独留下长孙无忌这件事情。
对待长孙无忌,李恪始终都很谨慎。
对于这个人,他来到大唐之后就开始防范,一直没有松懈,监视他的力度反而因为对他了解越深而有所加强。
历史上的自己就是因为他而枉送了性命。
所以,他不相信自己能跟长孙无忌亲近到一起。
娶他的女儿?
长孙无忌肯定会推辞。
跟他拉关系,把他绑在自己的船上?
笑话,恐怕最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所以,他跟长孙无忌永远是敌人,不能成为朋友。
而对待敌人的态度,李恪从来就像对待朋友一样,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了解他的优点和缺点,了解他的一起。
只有对敌人真正的了解之后,才能做出对他的致命一击。
在李恪的心里永远藏着一句话,那就是自己今后想要活着,长孙无忌就必须要死。
除此别无选择。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李恪所知道的一些历史知识,他能肯定长孙无忌很迷恋权势。
虽然,现在的他对于权力看的很淡薄,那是因为李世民是大唐的皇帝。
他跟在李世民的身边待的太久了,很了解李世民的性格。
他知道李世民讨厌贪恋权势,爱慕虚荣的臣子,即使是他有才华,只要贪恋权势,爱慕虚荣就不会得到特别的重用。
就像李世民对待侯君集一样,侯君集有才,但终究只能在京城做一个将军,不能统管一方的军政。
就是现在让他编练新军,如果不出长安城,侯君集依然只是一个闲职在京城的大将军而已,没有多大的权势。
所以,他把自己对权力的迷恋隐藏的很深,不让李世民发现。
如此,李世民会更看重他,会更加重用他。
就像贞观二年他请求李世民罢免自己的尚书右仆射一样,他这是以退为进,赢得李世民的好感和信任。
才会在李世民病故的时候视他为心腹,托孤给他。
当初他追随李世民的时候就可以看的出来,他是一个有心计,城府很深的人。
起初他只是跟随在李世民的身边,想施展自己的才华。
可是,等到李家有实力了,有资格推翻隋王朝的时候。
他果断的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李世民。
大唐立国之后,通过李世民实力的不断增长,他又不止一次的给李世民策划夺取太子之位。
并且,亲自策划了玄武门政变,让李世民顺利的入住了东宫,然后登基为帝。
之后他又干了什么呢?
扶持李承乾成为太子,成为了大唐未来的皇帝。
为什么是李承乾而不是李泰呢?
因为,李泰聪慧,不会受他摆布和限制。
而李承乾懦弱的性格决定了什么都会听他的。
但是,后来随着李承乾慢慢的长大,对于他的摆布和训斥开始做出了反抗。
就是这个时候,他又觉得难以更好的控制住李承乾,所以他便舍弃了他,转而支持李治。
因为,那时的李治岁数还小,他很容易控制。
即使李治能够登基为帝,他相信没有根基的李治更容易受他的摆布。
李恪想到这里,不由的微微一叹,为李承乾可惜。
当时,如果长孙无忌能够不舍弃他,始终如一的支持他的话,以长孙无忌的手段和智谋,皇位一定会是他的。
可是,这只是一个如果,根本不能成立,只能说是李承乾的悲剧而已。
因为,他没有真正的了解长孙无忌这个人,没有了解长孙无忌支持他背后的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