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有一些问题。”
而亚戈则是继续询问,试图将自己脑内的疑问全部解决:
“那些‘镜世界’的源头是巫师,那些‘神’呢?和镜世界的关系是.....”
镜世界是巫师力量留下的,扭曲了世界。
那么,那些神明呢?
和“巫师”一同存在的“神职者”,又是什么来头?他们崇拜的“神明”,又是什么来头?
道路途径和“神”又有什么关系?
对于亚戈的问题,阿蒂莱只是看了他一眼:
“在我们调查到的远古历史之中,巫师本身就是从神职者中分离出来的。”
“嗯?”
亚戈聚精会神。
这个答案有些出乎亚戈预料,但又没什么不对。
他之前就深入思考过“巫师”这个称呼代表着什么。
在前世,“巫师”概念的前身就是泛灵论的祭祀祭司。
最早的原始自然崇拜,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和生物的恐惧、希冀、敬畏等复杂情绪混合下形成的原始宗教。
而泛灵教在正常情况下,是随着私有制等社会因素逐渐发展的,基本上会逐步发展成多神论——
对于各种泛灵的具象化。
祭司祭祀,在他前世多被音译为“萨满”,早期也有“巫师”乃至于“儒”这种意译。
天朝历史上,“儒”是就是成年冠礼、婚嫁、丧葬、祭祀时的仪官,还有一说是源于雷神崇拜的祭祀。
而“巫”,直接就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祈祷、“传达神意”、“传达天意”、进行那种原始舞蹈般的表演的人。
而且,最初通常是指女性,与男性的觋相对。
语言的范围和称呼在创造出来后,大体上都是以简化、泛化、词义扩大化的方向发展。
巫本是特指女性,后来变成这类人员的共称,而觋就逐渐消失。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宗教也会“进步”并产生分化。
天朝在外来文本翻译上很喜欢使用意译的方式,而但一个概念深入人心之后,往往就会忘记其是本地词汇,而被认为是外来的。
背后逻辑本应是——“因为它和本地的xx大体类似,所以用xx作为翻译”。
结果,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这个词不是本地的”。
在这种影响下,具有原本意义的事物反而会被和后来的事物人为区隔开来。
这种情况不只是在翻译上,是在各个领域的。
比如儒本是高阶层掌握一些知识的祭官,在掌握知识这个方向在人们的印象中不断强化后,反而原本的意义会被人忘记,特化形成的“读书人”印象,和原本的意义产生了区别,从而让提及祭官时,会下意识地将两者区隔开来——
祭官是祭官,儒是儒。
巫师这种原本指代泛灵教祭祀人员的词语,也和“神职者”有了区分。
至少,在亚戈目前的了解中,这个世界关于“巫师”的概念,在“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掌握知识,掌握各种神奇法术,与教会神职者对立的另一个称呼。
她为什么说这个?
脑海里冒出这些知识的同时,亚戈不由得有些疑惑。
而随后,对方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巫师和神职者的分离?”
亚戈不禁皱起了眉头,虽然整个头部除了喙都被羽毛覆盖的乌鸦,并没有眉这种部位,但这并不重要。
什么导致了?
巫师和神职者的区别在这个世界不是自然发展的,而是什么事件导致的吗?
“没有人生来就知晓一切。”
阿蒂莱看着他,以感慨的语气道:
“巫师也一样,你应该也不会有巫师原本就是掌握知识的群体的想法吧?”
亚戈没有回应,就这样静静地等着她的下一句话。
“你认为,巫师的知识,从何而来呢?”
“知识源自经验和教训,或者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对经验的总结,或者说经验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是最初的知识。”
“那么,没有经验过这些的人,从什么地方得到这些知识?”
教会。
这种语境下,对方想说什么,不言而喻。
但是,这实质上并不准确。
应该来自于神职者。
经验和教训,都是来自于先辈。
先辈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总结出这些知识,然后流传下来。
这是亚戈,是天朝人的观念模式。
因为是神职者,所以掌握了知识,传播了知识?
不,这并不正确。
至少,在他的世界,人类的文明并不是起源自什么宗教。
在泛灵论出现之前,原始人乃至野兽,都会向子嗣后代粗浅地传授由大体由经验提炼出的知识。
泛灵论、多神论、一神论,这些宗教,只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进程而已。
泛灵论,多神论,一神论?
泛灵论,一神论?
泛灵论,祖先崇拜?
泛灵论,祖先崇拜,无神论?
又或者泛灵论直接发展出无神论?
亚戈比较倾向于倒数第二种。
重视经验教训,经验主义是天朝文化的特点,而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再到客观唯物主义的发展路线,都在强调经验、实证,强调有用,强调符合现实、强调客观。
天朝人看待各种宗教,往往都会从这些角度出发。
存在的,确认的,那就承认,那就研究。
不能确认的,那就怀疑,没有确凿证据就不去肯定和否定。
这种价值观判断往往会贯穿大多数天朝人的一生。
然而,各种事物都有优缺点。
这种价值观判断容错率很高,也会减少失败率但是......
一个人的认知往往受到其知识的限制。
在这种价值观下,如果知识水平不够,就会被限制得更死。
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育,亚戈下意识地就开始怀疑阿蒂莱的这句话:
“你想说巫师的知识来自神职者,为了知识,他们——”
阴谋论者,在天朝也并不少见。
尽管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到客观唯物主义的发展路线在中国是主流,但这些东西并不是发展出一个,前一个就会消失的。
不会因为具备实证主义观点就已经从经验主义中走出。
在天朝的现实中,重视现实,往往是重视可行性。
行得通的,往往会被接受,行不通的,则会被排斥。
而亚戈则是继续询问,试图将自己脑内的疑问全部解决:
“那些‘镜世界’的源头是巫师,那些‘神’呢?和镜世界的关系是.....”
镜世界是巫师力量留下的,扭曲了世界。
那么,那些神明呢?
和“巫师”一同存在的“神职者”,又是什么来头?他们崇拜的“神明”,又是什么来头?
道路途径和“神”又有什么关系?
对于亚戈的问题,阿蒂莱只是看了他一眼:
“在我们调查到的远古历史之中,巫师本身就是从神职者中分离出来的。”
“嗯?”
亚戈聚精会神。
这个答案有些出乎亚戈预料,但又没什么不对。
他之前就深入思考过“巫师”这个称呼代表着什么。
在前世,“巫师”概念的前身就是泛灵论的祭祀祭司。
最早的原始自然崇拜,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和生物的恐惧、希冀、敬畏等复杂情绪混合下形成的原始宗教。
而泛灵教在正常情况下,是随着私有制等社会因素逐渐发展的,基本上会逐步发展成多神论——
对于各种泛灵的具象化。
祭司祭祀,在他前世多被音译为“萨满”,早期也有“巫师”乃至于“儒”这种意译。
天朝历史上,“儒”是就是成年冠礼、婚嫁、丧葬、祭祀时的仪官,还有一说是源于雷神崇拜的祭祀。
而“巫”,直接就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祈祷、“传达神意”、“传达天意”、进行那种原始舞蹈般的表演的人。
而且,最初通常是指女性,与男性的觋相对。
语言的范围和称呼在创造出来后,大体上都是以简化、泛化、词义扩大化的方向发展。
巫本是特指女性,后来变成这类人员的共称,而觋就逐渐消失。
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宗教也会“进步”并产生分化。
天朝在外来文本翻译上很喜欢使用意译的方式,而但一个概念深入人心之后,往往就会忘记其是本地词汇,而被认为是外来的。
背后逻辑本应是——“因为它和本地的xx大体类似,所以用xx作为翻译”。
结果,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这个词不是本地的”。
在这种影响下,具有原本意义的事物反而会被和后来的事物人为区隔开来。
这种情况不只是在翻译上,是在各个领域的。
比如儒本是高阶层掌握一些知识的祭官,在掌握知识这个方向在人们的印象中不断强化后,反而原本的意义会被人忘记,特化形成的“读书人”印象,和原本的意义产生了区别,从而让提及祭官时,会下意识地将两者区隔开来——
祭官是祭官,儒是儒。
巫师这种原本指代泛灵教祭祀人员的词语,也和“神职者”有了区分。
至少,在亚戈目前的了解中,这个世界关于“巫师”的概念,在“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掌握知识,掌握各种神奇法术,与教会神职者对立的另一个称呼。
她为什么说这个?
脑海里冒出这些知识的同时,亚戈不由得有些疑惑。
而随后,对方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巫师和神职者的分离?”
亚戈不禁皱起了眉头,虽然整个头部除了喙都被羽毛覆盖的乌鸦,并没有眉这种部位,但这并不重要。
什么导致了?
巫师和神职者的区别在这个世界不是自然发展的,而是什么事件导致的吗?
“没有人生来就知晓一切。”
阿蒂莱看着他,以感慨的语气道:
“巫师也一样,你应该也不会有巫师原本就是掌握知识的群体的想法吧?”
亚戈没有回应,就这样静静地等着她的下一句话。
“你认为,巫师的知识,从何而来呢?”
“知识源自经验和教训,或者说最初的知识,就是对经验的总结,或者说经验本身就是一种知识,是最初的知识。”
“那么,没有经验过这些的人,从什么地方得到这些知识?”
教会。
这种语境下,对方想说什么,不言而喻。
但是,这实质上并不准确。
应该来自于神职者。
经验和教训,都是来自于先辈。
先辈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总结出这些知识,然后流传下来。
这是亚戈,是天朝人的观念模式。
因为是神职者,所以掌握了知识,传播了知识?
不,这并不正确。
至少,在他的世界,人类的文明并不是起源自什么宗教。
在泛灵论出现之前,原始人乃至野兽,都会向子嗣后代粗浅地传授由大体由经验提炼出的知识。
泛灵论、多神论、一神论,这些宗教,只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进程而已。
泛灵论,多神论,一神论?
泛灵论,一神论?
泛灵论,祖先崇拜?
泛灵论,祖先崇拜,无神论?
又或者泛灵论直接发展出无神论?
亚戈比较倾向于倒数第二种。
重视经验教训,经验主义是天朝文化的特点,而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再到客观唯物主义的发展路线,都在强调经验、实证,强调有用,强调符合现实、强调客观。
天朝人看待各种宗教,往往都会从这些角度出发。
存在的,确认的,那就承认,那就研究。
不能确认的,那就怀疑,没有确凿证据就不去肯定和否定。
这种价值观判断往往会贯穿大多数天朝人的一生。
然而,各种事物都有优缺点。
这种价值观判断容错率很高,也会减少失败率但是......
一个人的认知往往受到其知识的限制。
在这种价值观下,如果知识水平不够,就会被限制得更死。
根据自己的经验、教育,亚戈下意识地就开始怀疑阿蒂莱的这句话:
“你想说巫师的知识来自神职者,为了知识,他们——”
阴谋论者,在天朝也并不少见。
尽管经验主义到实证主义到客观唯物主义的发展路线在中国是主流,但这些东西并不是发展出一个,前一个就会消失的。
不会因为具备实证主义观点就已经从经验主义中走出。
在天朝的现实中,重视现实,往往是重视可行性。
行得通的,往往会被接受,行不通的,则会被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