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生和隰朋的交谈只是这场狩猎的一个小插曲,齐侯邀请姬郑狩猎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安抚诸侯,目的既然已经达到,齐国君臣自然是心满意足。
不过,与申生的一席谈话却让隰朋忧心不减,直到狩猎结束,隰朋的眉头上的那抹忧色依旧挥之不去,为齐桓公驾车都有些心不在焉。
齐桓公感受到隰朋的情绪变化,回到行辕,齐桓公疑惑道:“卿这是怎么了,何故做此态?”
隰朋叹了口气,将申生的原话完完整整的复述给齐桓公听。
齐桓公听完沉吟不语,良久才道:“何人为卿言此者?”
隰朋道:“太子之上宾虞跃。”
“吾姑待之,以试其言。”齐桓公幽幽的说道。
恰在此时,管仲等人出辕门迎接齐桓公一行,见齐桓公和隰朋二人皆面有忧色,忍不住开口询问,于是,隰朋再次将申生的原话复述一遍,管仲听闻之后也沉默了。
而后,管仲向隰朋询问申生这个人怎么样,隰朋有心把申生推荐给齐桓公和管仲,言谈之间自然是对申生推崇备至,虽然有稍微夸大的成分,但总的来说,还算客观公正。
隰朋的一番话让齐桓公和管仲都对申生好奇起来,隰朋所说,他们自然是信的过的。
只是如此大才留在姬郑身边,是不是太过委屈了?
《易》云:见龙在田,成周只不过是一滩浅水而已,怎么能让真龙久困于浅滩之中,这是对人才的巨大侮辱,齐国是个讲礼义廉耻,尊贤重士的国家,怎么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保护人才,让人才一展生平所学是齐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况且申生又不是姬郑的私臣,挖起墙角也没什么负担,所以,很快地,齐国君臣便达成了共识,私底下由隰朋和申生多多接触,全方位考察一下申生,才能自不必多说,人品当然也很重要。
而之前申生所言及申侯之事反而被抛诸脑后。
齐国现在确实太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了,说句夸张的话,甚至都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历史上齐国的霸业在齐桓公之后再也达不到这个高度,与人才的缺乏不无关系,再加上田氏这个阴谋家族在内蠢蠢欲动,铲除异己,到姜齐后期,齐国的人才基本上尽出于田氏一族,到齐景公时期,虽然也出了一个晏婴,齐国的霸业也曾一度有复兴的迹象,但那只不过是落日的余晖而已。
像晋国人才辈出,所以才会有三家分晋,齐国若是人才济济,田氏怎么可能会一家独大,更别谈鲸吞整个齐国。
而今齐国缺乏人才的弊端已经渐渐暴露出来了,管仲和隰朋皆非常人,自然洞若观火。
几年后,管仲临死前,只能把齐国接力棒交给隰朋,隰朋执政一年而死,之后由鲍叔牙执政,鲍叔牙为人精洁,见不得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佞臣日夜侍奉君前,扰乱国政,幽愤而死,之后齐国便一蹶不振,再不复葵丘会盟之时的霸业荣光。
可以这样说,齐国自齐桓公继位以来的三十多年里,齐国的顶尖人才还是原来齐桓公初继位时的那些老人,例如管仲、隰朋、鲍叔牙、宁戚等。
问题是这些人已经老了,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齐国的年轻一辈除了国氏的国归父和高氏的高虎可堪造就外,其余卿族子弟沉浸在父祖辈创造的太平盛世之中,实在是难堪大任。
所以,对于申生这样的大才,齐国现在真的是如饥似渴,当然了,申生必须得像隰朋说的那样有才,能够独挑大梁,这才是齐国现今最需要的人才,这其实也是任何一国都需要的人才,不单是齐国。
齐国君臣的想法,申生自然是不知道的,他辞别姬郑之后回到首止城中的逆旅,和梁余子养等人探讨该如何在宋国建立据点。
申生深知,无论在哪个时代,灵通的消息都是和财富挂钩的,虽然申生凭借着对于历史的熟悉有一定的先知先觉,但问题在于,后世人所看到的史书已经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手,也不知道被多少文人润色过,而且关于这个时代的记载实在太少,就拿《左传》一书来说,也只是简单的记载了一些这个时期发生的大事,其中还以鲁国之事居多,列国之事不告则不书,其中的缺漏可想而知。
申生从伊洛戎进入成周作生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列国建立情报网的构想,碍于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在成周打开局面,一直没付诸实施。
现在,他在参加首止盟会的八国诸侯面前都混了个脸熟,也和八国的主要卿大夫都有了联系,关系有多好倒也谈不上,不过,至少还是能说上话的,虽说这或许是看在姬郑的面子上,但这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毕竟,任何友好关系的建立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今天能说上话,明天就可以送送礼,后天说不定就可以称兄道弟了。
既然如此,申生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须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总是经不起时间的冲刷和洗礼的,趁热打铁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至于以后,那就要看怎么维护和这些人之间的联系了,毕竟任何关系的保持都是要交一定的护养费的。
对此,申生心中早有准备。之前他已经分别和各国的卿大夫隐晦的提到了去其所在的国家做生意的想法,各国卿大夫也表达了欢迎的意思,宋国的华秀老和公子目夷也不例外。
有了这股东风,申生自然要努力把他心中的构想付诸实行,即便他现在人手不足,财宝货物奇缺。
但既然已经决定去做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会坚持下去。
天下事,无不从艰难中成就。
……
不过,与申生的一席谈话却让隰朋忧心不减,直到狩猎结束,隰朋的眉头上的那抹忧色依旧挥之不去,为齐桓公驾车都有些心不在焉。
齐桓公感受到隰朋的情绪变化,回到行辕,齐桓公疑惑道:“卿这是怎么了,何故做此态?”
隰朋叹了口气,将申生的原话完完整整的复述给齐桓公听。
齐桓公听完沉吟不语,良久才道:“何人为卿言此者?”
隰朋道:“太子之上宾虞跃。”
“吾姑待之,以试其言。”齐桓公幽幽的说道。
恰在此时,管仲等人出辕门迎接齐桓公一行,见齐桓公和隰朋二人皆面有忧色,忍不住开口询问,于是,隰朋再次将申生的原话复述一遍,管仲听闻之后也沉默了。
而后,管仲向隰朋询问申生这个人怎么样,隰朋有心把申生推荐给齐桓公和管仲,言谈之间自然是对申生推崇备至,虽然有稍微夸大的成分,但总的来说,还算客观公正。
隰朋的一番话让齐桓公和管仲都对申生好奇起来,隰朋所说,他们自然是信的过的。
只是如此大才留在姬郑身边,是不是太过委屈了?
《易》云:见龙在田,成周只不过是一滩浅水而已,怎么能让真龙久困于浅滩之中,这是对人才的巨大侮辱,齐国是个讲礼义廉耻,尊贤重士的国家,怎么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保护人才,让人才一展生平所学是齐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况且申生又不是姬郑的私臣,挖起墙角也没什么负担,所以,很快地,齐国君臣便达成了共识,私底下由隰朋和申生多多接触,全方位考察一下申生,才能自不必多说,人品当然也很重要。
而之前申生所言及申侯之事反而被抛诸脑后。
齐国现在确实太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了,说句夸张的话,甚至都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
历史上齐国的霸业在齐桓公之后再也达不到这个高度,与人才的缺乏不无关系,再加上田氏这个阴谋家族在内蠢蠢欲动,铲除异己,到姜齐后期,齐国的人才基本上尽出于田氏一族,到齐景公时期,虽然也出了一个晏婴,齐国的霸业也曾一度有复兴的迹象,但那只不过是落日的余晖而已。
像晋国人才辈出,所以才会有三家分晋,齐国若是人才济济,田氏怎么可能会一家独大,更别谈鲸吞整个齐国。
而今齐国缺乏人才的弊端已经渐渐暴露出来了,管仲和隰朋皆非常人,自然洞若观火。
几年后,管仲临死前,只能把齐国接力棒交给隰朋,隰朋执政一年而死,之后由鲍叔牙执政,鲍叔牙为人精洁,见不得易牙、竖刁和开方三佞臣日夜侍奉君前,扰乱国政,幽愤而死,之后齐国便一蹶不振,再不复葵丘会盟之时的霸业荣光。
可以这样说,齐国自齐桓公继位以来的三十多年里,齐国的顶尖人才还是原来齐桓公初继位时的那些老人,例如管仲、隰朋、鲍叔牙、宁戚等。
问题是这些人已经老了,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齐国的年轻一辈除了国氏的国归父和高氏的高虎可堪造就外,其余卿族子弟沉浸在父祖辈创造的太平盛世之中,实在是难堪大任。
所以,对于申生这样的大才,齐国现在真的是如饥似渴,当然了,申生必须得像隰朋说的那样有才,能够独挑大梁,这才是齐国现今最需要的人才,这其实也是任何一国都需要的人才,不单是齐国。
齐国君臣的想法,申生自然是不知道的,他辞别姬郑之后回到首止城中的逆旅,和梁余子养等人探讨该如何在宋国建立据点。
申生深知,无论在哪个时代,灵通的消息都是和财富挂钩的,虽然申生凭借着对于历史的熟悉有一定的先知先觉,但问题在于,后世人所看到的史书已经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手,也不知道被多少文人润色过,而且关于这个时代的记载实在太少,就拿《左传》一书来说,也只是简单的记载了一些这个时期发生的大事,其中还以鲁国之事居多,列国之事不告则不书,其中的缺漏可想而知。
申生从伊洛戎进入成周作生意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在列国建立情报网的构想,碍于当时的主要任务是在成周打开局面,一直没付诸实施。
现在,他在参加首止盟会的八国诸侯面前都混了个脸熟,也和八国的主要卿大夫都有了联系,关系有多好倒也谈不上,不过,至少还是能说上话的,虽说这或许是看在姬郑的面子上,但这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毕竟,任何友好关系的建立都是一步一步来的,今天能说上话,明天就可以送送礼,后天说不定就可以称兄道弟了。
既然如此,申生自然不会错过这个好机会,须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总是经不起时间的冲刷和洗礼的,趁热打铁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至于以后,那就要看怎么维护和这些人之间的联系了,毕竟任何关系的保持都是要交一定的护养费的。
对此,申生心中早有准备。之前他已经分别和各国的卿大夫隐晦的提到了去其所在的国家做生意的想法,各国卿大夫也表达了欢迎的意思,宋国的华秀老和公子目夷也不例外。
有了这股东风,申生自然要努力把他心中的构想付诸实行,即便他现在人手不足,财宝货物奇缺。
但既然已经决定去做了,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他都会坚持下去。
天下事,无不从艰难中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