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八章 军主的密信
大连港的港口,有十多艘货船已经奉了军部的命令,在港口里等待着返回南方的一行官员。
熊文灿、沈犹龙等官员在便装的军部士官的带领下,来到了码头。
码头上的商人或者工人都好奇地打量这一行人。
“几位大人你们好,接下来将由我们负责护送你们返回南方。”一艘货船的船长来到熊文灿等人面前。
“你是海军部的人?我们就这么几个人,为何有十多艘大船随行?”熊文灿问道。
“是的,我是海军部的上尉军官,奉海军部的命令前来护送几位大人。这十多艘大船乃是辽南武库要运往南方的一批物资,恰好与诸位大人一起动身。”船长答道。
“可是与我们此次南归相关的物资?”沈犹龙在一旁问道。
“此事机密,恕在下难以奉告。”船长说道。
带领熊文灿他们到来的军部士官见状似乎想到了什么:“两位大人,我差点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险些误了大事!这里有一封军主亲手写给两位大人的密信,估计两位大人能够从中找到答案。还望读后即焚。”
“军主亲手写给我们的密信?”熊文灿和沈犹龙面面相觑,眼神变得慎重起来。
掌握了关内关外最强大武力的实际统治者,竟然会给他们亲手书写密信,可见楚云对他们,或者说对南方发生之事的重视。
“文灿兄,你先请看。”密信当然只有一封,而且口子被人用蜡密封,印章是“绝密级”。
“好。”熊文灿有些紧张地接过书信,这还是他第一次收到来自于九州军军主的亲笔信。
他双手有点颤抖地从信封里取出这份墨宝,只见上面是楚云宝贵的真迹……
这毛笔字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张牙舞爪,而且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时宽时窄,简直就是书法界的泥石流……熊文灿看着满头大汗,估计上过私塾几年的童子都能写得比楚云好上十倍。
“好字、好字。”熊文灿先当着众人的面昧着良心称赞了一遍楚云的毛笔字,反正众人又没有机会一睹楚云的真迹。
熊文灿这么一说,军部的人还有一些随从倒是好奇起来,心里像是猫挠一样。
楚云书写的密信内容是简单说了一下两广、云南以南的安南国的状况,然后希望熊文灿、沈犹龙两个在南方当过地方官的政务大员能够到当地镇住场面,同时安抚两广、云贵的军民,协助筹备三万人的独立兵团。至于成立三万人的独立兵团的目的,楚云没有在密信上直言,但是熊文灿看后心里猜的八九不离十,尽管有所准备,仍然大为震撼。
“文灿兄,可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沈犹龙在暗中观察熊文灿的神色变化,见熊文灿先是有些释然,然后又有些震惊,不由对密信的内容好奇。
“贤弟你看了就明白了。”熊文灿将楚云的密信交给沈犹龙。
沈犹龙打开密信,同样被楚云的字给丑到了,不由脱口而出:“这是什么字?!”
不过旋即他就回过神来,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在听着呢!于是沈犹龙赶紧转口说道:“好字,好字啊……”
连沈犹龙都这么说,在场的其他人被两个地方民政官一惊一乍吓到,都认为楚云还真有一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
“原来如此……”沈犹龙仔细阅读了楚云密信上的内容,对于楚云将他从福建民政官调往云南布政司担任布政使也释然了。
本来从福建调往开发比较晚的云南布政司对于官员来说是一种贬谪,但是现在的情况很不一样。明显林云是想要借助两广、云贵等地的地方兵力,插手安南国的事务。那么这样一来,云南布政司在这次行动中的战略地位就比福建要高,这是明贬暗升,如果不看重沈犹龙的话,是不可能将他调往直接与安南国接壤的云南布政司。
熊文灿和沈犹龙阅读完楚云的密信以后,就在众人面前将楚云的密信当场焚烧。
“这可是军主的亲手信,要是能够留下来的话以后子孙就发财了!”旁边一些人不由惋惜。
“两位大人,军主的书法比起宋徽宗如何?”还有一些人好奇地问道。
宋徽宗的书法可是出了名的,他还是瘦金体的创造者。
“书法风格变化万千,不可比,不可比……”熊文灿和沈犹龙两个人被问到,只好打太极糊弄过去。别说是书法大家宋徽宗了,就算是给宋徽宗磨墨的小童都能完爆楚云九条街……这怎么比?
“时辰已到,我们船队准备出海了,请诸位大人移步船上。”
船长领着熊文灿、沈犹龙等人上船。除了熊文灿和沈犹龙等人以外,这支船队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运送一批重要的军火到广东,然后从广州府运往安南国国内由阮家控制的会安港,用来支援阮家对抗做大的郑家。
“文灿兄,军主这是要图谋安南国啊。”沈犹龙和熊文灿两个人上船后,在私底下交谈起来。
他们两个人都有资格看林云的密信,所以交流并不算是泄密。
“这有什么,两百年前我们大明成祖皇帝不也曾是发兵安南国,还将安南国改名为‘交趾布政司’?只是后来至明宣宗时国力衰退,才不得不弃置交趾。现在我们的国力在改头换面以后,逐渐走向强盛,是时候将安南国给变回交趾布政司了。”熊文灿却不介意地说道。
在天朝国力衰微的时候,周围的属国可以上跳下窜,但是一旦天朝的国力恢复,以其为核心的朝贡体系也随之恢复,只要敢闹事的,那就是大兵压境!
“只是希望这次不要再重现昔日弃置交趾的故事,如果真的打下了安南国,我们可要好好经营,将其变为真正的交趾布政司。”沈犹龙说道。
就在两个人闲聊的时候,大连港内除了他们这一支船队出海以外,还有另外一支装备了大量旧式火器的船队从他们的船队旁边经过。不过这一支船队并不是驶向南方,而是东边的东瀛国。
熊文灿、沈犹龙等官员在便装的军部士官的带领下,来到了码头。
码头上的商人或者工人都好奇地打量这一行人。
“几位大人你们好,接下来将由我们负责护送你们返回南方。”一艘货船的船长来到熊文灿等人面前。
“你是海军部的人?我们就这么几个人,为何有十多艘大船随行?”熊文灿问道。
“是的,我是海军部的上尉军官,奉海军部的命令前来护送几位大人。这十多艘大船乃是辽南武库要运往南方的一批物资,恰好与诸位大人一起动身。”船长答道。
“可是与我们此次南归相关的物资?”沈犹龙在一旁问道。
“此事机密,恕在下难以奉告。”船长说道。
带领熊文灿他们到来的军部士官见状似乎想到了什么:“两位大人,我差点忘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险些误了大事!这里有一封军主亲手写给两位大人的密信,估计两位大人能够从中找到答案。还望读后即焚。”
“军主亲手写给我们的密信?”熊文灿和沈犹龙面面相觑,眼神变得慎重起来。
掌握了关内关外最强大武力的实际统治者,竟然会给他们亲手书写密信,可见楚云对他们,或者说对南方发生之事的重视。
“文灿兄,你先请看。”密信当然只有一封,而且口子被人用蜡密封,印章是“绝密级”。
“好。”熊文灿有些紧张地接过书信,这还是他第一次收到来自于九州军军主的亲笔信。
他双手有点颤抖地从信封里取出这份墨宝,只见上面是楚云宝贵的真迹……
这毛笔字有的歪歪扭扭,有的张牙舞爪,而且字与字之间的间距时宽时窄,简直就是书法界的泥石流……熊文灿看着满头大汗,估计上过私塾几年的童子都能写得比楚云好上十倍。
“好字、好字。”熊文灿先当着众人的面昧着良心称赞了一遍楚云的毛笔字,反正众人又没有机会一睹楚云的真迹。
熊文灿这么一说,军部的人还有一些随从倒是好奇起来,心里像是猫挠一样。
楚云书写的密信内容是简单说了一下两广、云南以南的安南国的状况,然后希望熊文灿、沈犹龙两个在南方当过地方官的政务大员能够到当地镇住场面,同时安抚两广、云贵的军民,协助筹备三万人的独立兵团。至于成立三万人的独立兵团的目的,楚云没有在密信上直言,但是熊文灿看后心里猜的八九不离十,尽管有所准备,仍然大为震撼。
“文灿兄,可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沈犹龙在暗中观察熊文灿的神色变化,见熊文灿先是有些释然,然后又有些震惊,不由对密信的内容好奇。
“贤弟你看了就明白了。”熊文灿将楚云的密信交给沈犹龙。
沈犹龙打开密信,同样被楚云的字给丑到了,不由脱口而出:“这是什么字?!”
不过旋即他就回过神来,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在听着呢!于是沈犹龙赶紧转口说道:“好字,好字啊……”
连沈犹龙都这么说,在场的其他人被两个地方民政官一惊一乍吓到,都认为楚云还真有一手行云流水般的书法。
“原来如此……”沈犹龙仔细阅读了楚云密信上的内容,对于楚云将他从福建民政官调往云南布政司担任布政使也释然了。
本来从福建调往开发比较晚的云南布政司对于官员来说是一种贬谪,但是现在的情况很不一样。明显林云是想要借助两广、云贵等地的地方兵力,插手安南国的事务。那么这样一来,云南布政司在这次行动中的战略地位就比福建要高,这是明贬暗升,如果不看重沈犹龙的话,是不可能将他调往直接与安南国接壤的云南布政司。
熊文灿和沈犹龙阅读完楚云的密信以后,就在众人面前将楚云的密信当场焚烧。
“这可是军主的亲手信,要是能够留下来的话以后子孙就发财了!”旁边一些人不由惋惜。
“两位大人,军主的书法比起宋徽宗如何?”还有一些人好奇地问道。
宋徽宗的书法可是出了名的,他还是瘦金体的创造者。
“书法风格变化万千,不可比,不可比……”熊文灿和沈犹龙两个人被问到,只好打太极糊弄过去。别说是书法大家宋徽宗了,就算是给宋徽宗磨墨的小童都能完爆楚云九条街……这怎么比?
“时辰已到,我们船队准备出海了,请诸位大人移步船上。”
船长领着熊文灿、沈犹龙等人上船。除了熊文灿和沈犹龙等人以外,这支船队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运送一批重要的军火到广东,然后从广州府运往安南国国内由阮家控制的会安港,用来支援阮家对抗做大的郑家。
“文灿兄,军主这是要图谋安南国啊。”沈犹龙和熊文灿两个人上船后,在私底下交谈起来。
他们两个人都有资格看林云的密信,所以交流并不算是泄密。
“这有什么,两百年前我们大明成祖皇帝不也曾是发兵安南国,还将安南国改名为‘交趾布政司’?只是后来至明宣宗时国力衰退,才不得不弃置交趾。现在我们的国力在改头换面以后,逐渐走向强盛,是时候将安南国给变回交趾布政司了。”熊文灿却不介意地说道。
在天朝国力衰微的时候,周围的属国可以上跳下窜,但是一旦天朝的国力恢复,以其为核心的朝贡体系也随之恢复,只要敢闹事的,那就是大兵压境!
“只是希望这次不要再重现昔日弃置交趾的故事,如果真的打下了安南国,我们可要好好经营,将其变为真正的交趾布政司。”沈犹龙说道。
就在两个人闲聊的时候,大连港内除了他们这一支船队出海以外,还有另外一支装备了大量旧式火器的船队从他们的船队旁边经过。不过这一支船队并不是驶向南方,而是东边的东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