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赤果果的绑架!
大臣们已经无话可说,向来忠诚的孟兆祥哥王家彦也已经面红耳赤。
在诏书上签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圣上也知道如此改革科举将会有怎么样的后果。
此诏书必会被天下士子唾骂,让他们署名,这是栽赃,陷害,将屎盆子扣到他们头上啊。
事情是你提出来的,你这硬拉着大家背黑锅,就太过分了啊。
咱们能不能要点逼脸啊!
范景文,孟兆祥,王家彦等大佬都是默默无言,他们都蒙了,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了。
其他人也没有主动请缨,接下黑锅。
“你们谁先来?”朱慈微笑道,只是那笑容带着寒意。
下面的读书人怎么闹,曲阜方面又会又怎样的反应,朱慈无法预料。
但是作为辅佐自己的最高官员们,首先要撸一遍,这不仅仅是硬拉他们背黑锅,而是利用这种方式,确保他们和自己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浪之时,能够共进退罢了。
显然,朱慈完全没有必要一个人战斗,他需要炮灰。
为了达成目的就是这般不讲道理。
朱慈也不担心他们会有人不同意,对于不同意署名的人,会有另一种方法整治。
忠臣们都不敢动,这一签字就彻底败坏了名声,但如果不签,那估摸着更不合适,犹豫,也只能犹豫。
第一个主动请签的是方以智,这还是挺出乎朱慈的意料,不过想想也挺欣慰的,自己将他一手超擢起来,就算原本并非愚忠的人,也基本被定性为帝党,融入不了文臣大群体的他,只能紧紧的抱着朱慈的大腿。
否则,失宠之后,弹压他的人肯定比比皆是。
“微臣愿署名于诏书之上,为圣上分忧。”方以智说道。
方以智确是为数不多真心认为改革正确的人,他的主要爱好在于自然科学,对于四书五经,也是因为社会的风气如此,不得不学,再考过功名之后,关于儒家的经典几乎不去看了。
况且他也不觉得当官之后,有能用的经义的内容。
如果改革能让大明涌现出更多喜爱自然科学的读书人,那他在这上面也不会如此孤单。
只是当方以智步向前面,准备去署名的时候,其他的大臣们却很多用憎恨的眼光看着方以智。
“佞臣!”
不知谁谁小声的嘀咕了一句,让方以智听后为之一颤,没有说什么,最终还是走到御案之前率先签字名字,官职。
方以智的带头下,下面下面也有了动作。
孟兆祥叹息一声,紧接着走过去在诏书上署名。
再然后是王家彦,范景文等人,也终究是选择在诏书上署名。
圣上的胡闹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他们能走到现在又有怎么样的退路。
原本文臣当权,皇帝只是个摆设,现在完全反了过来,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个摆设,臣妾实在命苦啊。
有人签字,也有人选择安静的不动。
当然,朱慈显然不会放过那些人,当看到再没人主动上前之后,向胡丰主使了个眼色,带着人直接将一个官员压到了御案之前。
用强的手段,也一定要执行下去。
编纂吴文修也真是比了狗了,这种诏书,他是万万不敢署名的,这要是让家乡的人知道了自己参与后,衣锦还乡?
那是成了奢望,等到回家之后,不得被大家给指着脊梁骨骂死啊。
“圣上……微臣家母病重,特请圣上准臣回家以尽孝道。”
吴文修,被压过来的时候,小心翼翼的说道,他既不想惹怒圣上,也并不想和天下士子为敌。
不过,至少在这里,并不存在第二选项,无论是要么签字,要么还是签字。
请假可以,完全可以,签字准你一月例假。
致仕可以也可以,签字再致仕不迟。
想死,也可以,签字再死不迟。
当然,也有人宁死不签,不愿承受可能的千古骂名。
在吴文修被迫签名之后。
吏部考功司黄泽夏直接一头撞在了廷柱之上。
继而整个人趟在了地上,生死不明。
其他人看到后,心中为之一颤,果然,为了名声不怕死的人比比皆是。
黄泽夏,也只是第一个罢了。
如果圣上你仍然一意孤行,离心离德,哪里还有有读书人愿意效忠于您啊,圣上快醒醒吧。
……
不过,面对黄泽夏的死,朱慈也只是挑了挑眉毛而已。
紧随其后的指使着胡丰主把昏死过去的黄泽夏抬了过来,从他身上采点血,当做印泥,在诏书后面按了指印,然后备注姓名,官职。
在朱慈面前,寻死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大臣们最通常的手段,一哭二闹三上吊,现在没一个好使的,在黄泽夏,被签名之后,也彻底绝望。
哪怕是心里不爽,再没人敢于有任何动作,他们的心在滴血。
尤其是看着圣上那浅浅的笑容,真的好想大哭一场。
落定了科举改革一事,接下来的讨论也显得死气沉沉。
相比于废除科举制度的四书五经,其他的事情都显得太过于渺小,根本不值得提出太多的意见。
首先是将礼部拆分。
分出考学部和外事部两个部分。
考学部接管了原礼部仪制清史司内的科举学务工作。
原本的学务,只是仪制清史司下的次级分支,连司的级别都达不到,如今一越两级,直接上升到了部级。
足以见得皇帝是如何重视科举教育之事。
第一任的考学部尚书,由方以智担任。品级自然等同于其他的尚书。
方以智很年轻,只有三十三而已。
做到工部侍郎,已经很少见,如今更是委任以尚书的高官。
方以智自然是受宠若惊,但其他人却对方以智越发的不满起来。
说起来,他是第一个上前支持暴君改革科举的人物,那么很有可能,圣上之所以突然对科举动刀,或许也是他的谗言!
十足的佞臣,媚主上位!为祸朝纲。
在宣布方以智成为考学部尚书后,这种对于方以智的厌恶越发难以遏止。
“如今名已签下,以无改之可能,但若有天下人质问,或可推于方以智身上。”
“如此也好,此地媚主之背,实改让天下人唾骂之。”
几个大臣在下面好好的商量了一番,似乎有了什么想法。
大臣们已经无话可说,向来忠诚的孟兆祥哥王家彦也已经面红耳赤。
在诏书上签名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圣上也知道如此改革科举将会有怎么样的后果。
此诏书必会被天下士子唾骂,让他们署名,这是栽赃,陷害,将屎盆子扣到他们头上啊。
事情是你提出来的,你这硬拉着大家背黑锅,就太过分了啊。
咱们能不能要点逼脸啊!
范景文,孟兆祥,王家彦等大佬都是默默无言,他们都蒙了,这里面的利害关系可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了。
其他人也没有主动请缨,接下黑锅。
“你们谁先来?”朱慈微笑道,只是那笑容带着寒意。
下面的读书人怎么闹,曲阜方面又会又怎样的反应,朱慈无法预料。
但是作为辅佐自己的最高官员们,首先要撸一遍,这不仅仅是硬拉他们背黑锅,而是利用这种方式,确保他们和自己在面对即将到来的风浪之时,能够共进退罢了。
显然,朱慈完全没有必要一个人战斗,他需要炮灰。
为了达成目的就是这般不讲道理。
朱慈也不担心他们会有人不同意,对于不同意署名的人,会有另一种方法整治。
忠臣们都不敢动,这一签字就彻底败坏了名声,但如果不签,那估摸着更不合适,犹豫,也只能犹豫。
第一个主动请签的是方以智,这还是挺出乎朱慈的意料,不过想想也挺欣慰的,自己将他一手超擢起来,就算原本并非愚忠的人,也基本被定性为帝党,融入不了文臣大群体的他,只能紧紧的抱着朱慈的大腿。
否则,失宠之后,弹压他的人肯定比比皆是。
“微臣愿署名于诏书之上,为圣上分忧。”方以智说道。
方以智确是为数不多真心认为改革正确的人,他的主要爱好在于自然科学,对于四书五经,也是因为社会的风气如此,不得不学,再考过功名之后,关于儒家的经典几乎不去看了。
况且他也不觉得当官之后,有能用的经义的内容。
如果改革能让大明涌现出更多喜爱自然科学的读书人,那他在这上面也不会如此孤单。
只是当方以智步向前面,准备去署名的时候,其他的大臣们却很多用憎恨的眼光看着方以智。
“佞臣!”
不知谁谁小声的嘀咕了一句,让方以智听后为之一颤,没有说什么,最终还是走到御案之前率先签字名字,官职。
方以智的带头下,下面下面也有了动作。
孟兆祥叹息一声,紧接着走过去在诏书上署名。
再然后是王家彦,范景文等人,也终究是选择在诏书上署名。
圣上的胡闹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他们能走到现在又有怎么样的退路。
原本文臣当权,皇帝只是个摆设,现在完全反了过来,他们觉得自己就是个摆设,臣妾实在命苦啊。
有人签字,也有人选择安静的不动。
当然,朱慈显然不会放过那些人,当看到再没人主动上前之后,向胡丰主使了个眼色,带着人直接将一个官员压到了御案之前。
用强的手段,也一定要执行下去。
编纂吴文修也真是比了狗了,这种诏书,他是万万不敢署名的,这要是让家乡的人知道了自己参与后,衣锦还乡?
那是成了奢望,等到回家之后,不得被大家给指着脊梁骨骂死啊。
“圣上……微臣家母病重,特请圣上准臣回家以尽孝道。”
吴文修,被压过来的时候,小心翼翼的说道,他既不想惹怒圣上,也并不想和天下士子为敌。
不过,至少在这里,并不存在第二选项,无论是要么签字,要么还是签字。
请假可以,完全可以,签字准你一月例假。
致仕可以也可以,签字再致仕不迟。
想死,也可以,签字再死不迟。
当然,也有人宁死不签,不愿承受可能的千古骂名。
在吴文修被迫签名之后。
吏部考功司黄泽夏直接一头撞在了廷柱之上。
继而整个人趟在了地上,生死不明。
其他人看到后,心中为之一颤,果然,为了名声不怕死的人比比皆是。
黄泽夏,也只是第一个罢了。
如果圣上你仍然一意孤行,离心离德,哪里还有有读书人愿意效忠于您啊,圣上快醒醒吧。
……
不过,面对黄泽夏的死,朱慈也只是挑了挑眉毛而已。
紧随其后的指使着胡丰主把昏死过去的黄泽夏抬了过来,从他身上采点血,当做印泥,在诏书后面按了指印,然后备注姓名,官职。
在朱慈面前,寻死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大臣们最通常的手段,一哭二闹三上吊,现在没一个好使的,在黄泽夏,被签名之后,也彻底绝望。
哪怕是心里不爽,再没人敢于有任何动作,他们的心在滴血。
尤其是看着圣上那浅浅的笑容,真的好想大哭一场。
落定了科举改革一事,接下来的讨论也显得死气沉沉。
相比于废除科举制度的四书五经,其他的事情都显得太过于渺小,根本不值得提出太多的意见。
首先是将礼部拆分。
分出考学部和外事部两个部分。
考学部接管了原礼部仪制清史司内的科举学务工作。
原本的学务,只是仪制清史司下的次级分支,连司的级别都达不到,如今一越两级,直接上升到了部级。
足以见得皇帝是如何重视科举教育之事。
第一任的考学部尚书,由方以智担任。品级自然等同于其他的尚书。
方以智很年轻,只有三十三而已。
做到工部侍郎,已经很少见,如今更是委任以尚书的高官。
方以智自然是受宠若惊,但其他人却对方以智越发的不满起来。
说起来,他是第一个上前支持暴君改革科举的人物,那么很有可能,圣上之所以突然对科举动刀,或许也是他的谗言!
十足的佞臣,媚主上位!为祸朝纲。
在宣布方以智成为考学部尚书后,这种对于方以智的厌恶越发难以遏止。
“如今名已签下,以无改之可能,但若有天下人质问,或可推于方以智身上。”
“如此也好,此地媚主之背,实改让天下人唾骂之。”
几个大臣在下面好好的商量了一番,似乎有了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