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处于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很容易变秃。
袁承志,不过三十出头,现在,掉发严重。
也就这一年的事件内。
从原本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土肥圆加地中海,
不过也得益于古时男人大多束发,所以如果不是掉的很严重的话,没人可以看的出来。
但袁承志胖了一圈那是真的,在刘宗敏军在和他在河南汇师的时候,刘宗敏差点没认出来
顺军,经过接二连三的打击,从北京失败,到现在被大西蚕食,原本席卷天下的闯王大军,似乎很快要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许多闯军的将领,改投了大西,也有一部分北上投降大明。
袁承志能在河南坚守到现在,丝毫没有被动摇,这并非是对于李自成闯军的愚忠,而是他的立场,绝对不可能投降大明。
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很多事情都可以忍受,但有三件事情,绝对不能忍,第一,杀了你父亲,第二,抢了你老婆,第三,丢给你肥皂。
大明朝是第一种。
袁承志的杀父仇人正是大明,他的老爹袁崇焕大都督,被满门抄斩,如果不是他跑的快,基本也凉了。
所以袁承志,是根本不可能投降明朝的。
他对明朝的憎恨,发自内心,本可以在父亲的阴蔽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享受着官二代的跋扈,却因为朝廷的缘故,让自己成了孤儿,接受坎坷的命运。
逃脱了朝廷的追捕之后。
袁承志先是投奔了农民军早期的头领王嘉胤,因为他袁崇焕儿子的身份,被着重培养。
后来王嘉胤被朝廷撸成了串,袁承志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王嘉胤的革左五营。
再后来其部被李自成收编吞并,成为了根正苗红的农民军领袖,负责镇守河南一带。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农民军,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报仇雪恨,也要推到明朝!
但是眼下,顺军兵败如山倒。
明朝和大西双方的力量都已经超越了顺军,原本席卷天下的顺军,现在已经支离破碎。
袁承志在河南过的并不好,顺军之所以能获得民心,那是因为李闯的不纳粮政策,但这种政策造反的时候有用,诓骗无知的百姓。
真到了治理地方的时候,这样的政策是运营不下去的,这也是为何历史上的李自成,在造反的时候,越做越大,朝廷根本灭不掉,而到了李闯得了半边天下,一次失败就被打回原型再也翻不起身的原因。
一年之后,不但对农民军抱有怨恨的乡绅丝毫不买农民军的帐,就连下面普通的百姓,也看透了农民军的本质。
河南一地,想要重回大明怀抱的人也很多。
袁承志在这一年的事件内,经历了十多次恐怖袭击,数次叛乱反正。
基本上都是为了至他于死地,以便于异帜大明。
不过每次都是有惊无险,侥幸撑了现在,也是因此,在河南的袁承志,根本无力向四方征伐。
此时他,很迷茫,他不知道未来的命运如何?继续坚持下去,还是应该理智的选择出路?
袁承志不知道。
“河南,四战之地,断不可守,不若投降朝廷,借兵以雪前耻。”刘宗敏被李定国打到河南之后,心里显然是不服气的。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时候,完全是因为那李来亨竟然恬不知耻的借助张献忠的军势,搞的他完全没有准备好。
梁子已经结下了,如今所谓的顺军,距离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刘宗敏对于重整旗鼓,靠着自己的力量,壮大顺军,已经不抱任何希望。
如果要选择出路的话,他觉得投降朝廷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记得,当初被小皇帝离间,还被封了国公,只是没有接受而已,不知道现在后悔了,还来的及么。
再说,当初顺军对北京的围攻,他也是袖手旁观,要不然在李自成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他要是杀过去支援,胜负还不可说呢。
所以说,刘宗敏觉得,明廷也算欠他个人情,不给国公,给个世袭锦衣卫也行啊。
反正,他是个意气用事的人,只要朝廷能为他出这口恶气,其他都无所谓。
袁承志皱着眉头,显然对于刘宗敏的决定,很不爽,投谁都行,但绝对不能投降大萌。
“左良玉的二十万部曲,被明廷坑杀了。”
袁承志说道,这件大事影响力还是很深的,杀了二十万人是很爽,但所带来的弊端,便是让农民军系那些想要投降的人,都得好好掂量掂量,会不会步左良玉军的后尘。
刘宗敏也听说了这件事。
但他也知道,李岩在明朝做的风生水起,已经成了封疆大吏般的人物。
“那些人是李岩杀的。”
刘宗敏辩解道,李岩可以杀左军的人,但他和李岩怎么说也有交情,断然不会如此对待他。
袁承志没有继续劝说刘宗敏,而是问道。“侯爷真要投明?”
“这事再说,但李来亨!必杀之,以泄恨!”
很显然,现在的袁承志和刘宗敏的意向出现了偏差。
在顺军式微到如此地步的时候,刘宗敏倾向于奔命,而袁承志则是绝对不可能投奔明廷的。
这么一来,两者之间出现了矛盾,只是这个矛盾,耿直的刘宗敏还没意识到。
就被体内还流淌着阴谋基因的袁承志给阴了。
四月底的时候。
袁承志找到机会,设宴伏杀刘宗敏,同时和张献忠联系,准备遵从他的节制。
而刘宗敏的部曲却没有束手就擒,在刘宗敏死后。改用明朝旗帜,得到了河南大多数官民的响应。
纷纷驱逐袁承志的革左五营军的。在短时间内,顺军对于河南的影响力,逐渐消失。
而这样的消息,自然而然的摆在了朱慈的面前。
当时的朱慈,还在检阅皇卫营的火器部队,首批的燧发枪已经列装达到了八千人。
正准备小试牛刀的,找个目标试验一下威力,最容易被首当其冲的河南,却告诉他,他们回到了大明大怀抱。
这是一个既忧伤,又快乐的故事。
袁承志,不过三十出头,现在,掉发严重。
也就这一年的事件内。
从原本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土肥圆加地中海,
不过也得益于古时男人大多束发,所以如果不是掉的很严重的话,没人可以看的出来。
但袁承志胖了一圈那是真的,在刘宗敏军在和他在河南汇师的时候,刘宗敏差点没认出来
顺军,经过接二连三的打击,从北京失败,到现在被大西蚕食,原本席卷天下的闯王大军,似乎很快要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许多闯军的将领,改投了大西,也有一部分北上投降大明。
袁承志能在河南坚守到现在,丝毫没有被动摇,这并非是对于李自成闯军的愚忠,而是他的立场,绝对不可能投降大明。
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很多事情都可以忍受,但有三件事情,绝对不能忍,第一,杀了你父亲,第二,抢了你老婆,第三,丢给你肥皂。
大明朝是第一种。
袁承志的杀父仇人正是大明,他的老爹袁崇焕大都督,被满门抄斩,如果不是他跑的快,基本也凉了。
所以袁承志,是根本不可能投降明朝的。
他对明朝的憎恨,发自内心,本可以在父亲的阴蔽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享受着官二代的跋扈,却因为朝廷的缘故,让自己成了孤儿,接受坎坷的命运。
逃脱了朝廷的追捕之后。
袁承志先是投奔了农民军早期的头领王嘉胤,因为他袁崇焕儿子的身份,被着重培养。
后来王嘉胤被朝廷撸成了串,袁承志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王嘉胤的革左五营。
再后来其部被李自成收编吞并,成为了根正苗红的农民军领袖,负责镇守河南一带。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农民军,不为别的,只是为了报仇雪恨,也要推到明朝!
但是眼下,顺军兵败如山倒。
明朝和大西双方的力量都已经超越了顺军,原本席卷天下的顺军,现在已经支离破碎。
袁承志在河南过的并不好,顺军之所以能获得民心,那是因为李闯的不纳粮政策,但这种政策造反的时候有用,诓骗无知的百姓。
真到了治理地方的时候,这样的政策是运营不下去的,这也是为何历史上的李自成,在造反的时候,越做越大,朝廷根本灭不掉,而到了李闯得了半边天下,一次失败就被打回原型再也翻不起身的原因。
一年之后,不但对农民军抱有怨恨的乡绅丝毫不买农民军的帐,就连下面普通的百姓,也看透了农民军的本质。
河南一地,想要重回大明怀抱的人也很多。
袁承志在这一年的事件内,经历了十多次恐怖袭击,数次叛乱反正。
基本上都是为了至他于死地,以便于异帜大明。
不过每次都是有惊无险,侥幸撑了现在,也是因此,在河南的袁承志,根本无力向四方征伐。
此时他,很迷茫,他不知道未来的命运如何?继续坚持下去,还是应该理智的选择出路?
袁承志不知道。
“河南,四战之地,断不可守,不若投降朝廷,借兵以雪前耻。”刘宗敏被李定国打到河南之后,心里显然是不服气的。
他觉得自己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时候,完全是因为那李来亨竟然恬不知耻的借助张献忠的军势,搞的他完全没有准备好。
梁子已经结下了,如今所谓的顺军,距离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刘宗敏对于重整旗鼓,靠着自己的力量,壮大顺军,已经不抱任何希望。
如果要选择出路的话,他觉得投降朝廷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
记得,当初被小皇帝离间,还被封了国公,只是没有接受而已,不知道现在后悔了,还来的及么。
再说,当初顺军对北京的围攻,他也是袖手旁观,要不然在李自成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他要是杀过去支援,胜负还不可说呢。
所以说,刘宗敏觉得,明廷也算欠他个人情,不给国公,给个世袭锦衣卫也行啊。
反正,他是个意气用事的人,只要朝廷能为他出这口恶气,其他都无所谓。
袁承志皱着眉头,显然对于刘宗敏的决定,很不爽,投谁都行,但绝对不能投降大萌。
“左良玉的二十万部曲,被明廷坑杀了。”
袁承志说道,这件大事影响力还是很深的,杀了二十万人是很爽,但所带来的弊端,便是让农民军系那些想要投降的人,都得好好掂量掂量,会不会步左良玉军的后尘。
刘宗敏也听说了这件事。
但他也知道,李岩在明朝做的风生水起,已经成了封疆大吏般的人物。
“那些人是李岩杀的。”
刘宗敏辩解道,李岩可以杀左军的人,但他和李岩怎么说也有交情,断然不会如此对待他。
袁承志没有继续劝说刘宗敏,而是问道。“侯爷真要投明?”
“这事再说,但李来亨!必杀之,以泄恨!”
很显然,现在的袁承志和刘宗敏的意向出现了偏差。
在顺军式微到如此地步的时候,刘宗敏倾向于奔命,而袁承志则是绝对不可能投奔明廷的。
这么一来,两者之间出现了矛盾,只是这个矛盾,耿直的刘宗敏还没意识到。
就被体内还流淌着阴谋基因的袁承志给阴了。
四月底的时候。
袁承志找到机会,设宴伏杀刘宗敏,同时和张献忠联系,准备遵从他的节制。
而刘宗敏的部曲却没有束手就擒,在刘宗敏死后。改用明朝旗帜,得到了河南大多数官民的响应。
纷纷驱逐袁承志的革左五营军的。在短时间内,顺军对于河南的影响力,逐渐消失。
而这样的消息,自然而然的摆在了朱慈的面前。
当时的朱慈,还在检阅皇卫营的火器部队,首批的燧发枪已经列装达到了八千人。
正准备小试牛刀的,找个目标试验一下威力,最容易被首当其冲的河南,却告诉他,他们回到了大明大怀抱。
这是一个既忧伤,又快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