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风雨飘零
乾清宫内细如丝的檀香袅袅绕绕,死寂般的沉静,温体仁眼角间扫过崇祯皇帝紧蹙的双眉,心里微叹!
皇上不容易,自己也不容易啊!
非是他们君臣无能,实在是东林党人太狡猾了。
大明看似面上光鲜,中枢朝令还能切实下达到全国各地府县,南北十三省人事权也看似尽数执掌。
可二百余年积累的体制弊病,早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若不能行非常手段,恐怕将无以为继矣。
过去,皇上性格反复多疑,作为首辅,自己也只能让朝堂力求平稳,希冀能挺过这艰难的岁月。
可这半年来,皇上仿佛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做事雷厉风行大刀阔斧不说,最重要的性格中多了狠辣二字。
这非常重要。
温体仁知道,现在的时局绝对不是什么太平之时,仁君是救不了国的。
依照目前的时局,皇上还是强势点好,这样,下面的人好做事。
“温爱卿,你和内阁立马进行盐法改革,拟定条理章程。
朕只有一点,大明帝国的利益不能让几个家族垄断,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享受朝廷好处。
另外,两淮盐运使衙门整个班子恐怕是烂透了,必须趁机根除,你手里可有什么人适合这个位置?”
崇祯皇帝想既然不能帮这些孙子赚钱,那就必须下狠手了。
目前对付这二十四家徽商,恐怕时机不是很成熟,那么,只有先从朝廷内部下手。
一窝端掉两淮盐运使衙门,然后换一个能搞事的干吏过去,用软刀子慢慢朝这些徽商开刀,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不过,自己熟悉的那个几个大臣都已派上用场,其他的不知情况如何,冒然使用又怕跟原来的盐官一样,被盐商腐蚀。
那岂不是又回到原点?
况且,这个人选可不能是谦谦君子,必须腹黑一点,才能让徽商吃亏大放血,继而自动退出逐利中心。
还有,必须能背黑锅承担骂名,要实实在在为大明着想。
温奸相这老货今天既然提出来解决徽商,肯定是经过深谋远虑,他的夹带里应该有适合的人选。
物以聚类,人以群分。
能被温奸相看上的人,肯定差不了。
至少,不是迂腐之辈。
皇上拿定主意了。
可以搞事了。
温奸相陡然振奋起来,他眯着小眼微笑俯身说道:
“启禀皇上,臣觉得有一人比较合适,做事狠辣不迂腐,手段权谋都不错,足以跟盐商周旋不落下风。
而且此人现在就在淮安府任职,熟悉盐务盐法。”
“谁?”
崇祯皇帝有些不喜的看了温奸相一眼,卖什么关子?
“淮安知府杨维垣。”
温奸相被皇上瞪了一眼,心里一颤,急忙说出心中人选。
“杨维垣。”
崇祯皇帝念叨一声,终于想起这个人物,也明白温奸相为什么要遮遮掩掩。
因为,这人是阉党,一个被本尊打倒的人。
杨维垣,字斗枢,文登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榜三甲进士,官御史,协助大太监魏忠贤,力排东林党人。
崇祯元年入逆案,被贬到淮安府任职。
但是,崇祯皇帝记得他,却是因为杨维垣在弘光年任通政使,建奴陷南京时全家死节。
“就他了!”
崇祯皇帝目视温奸相,肯定的说道。
阉党并不是全部都是坏人,就和东林党并不是全部是好人一样,关键要看他们做的事情。
后世,东林党如此招人恨的原因,还不就是这些孙子,只要不是他们的人,就一律打倒,一律定义为坏人。
这他娘的哪是朝堂重臣所为,简直跟傻逼没什么两样。
自己腰缠万贯却不愿意多交一分钱税收,不惜把并不沉重的税收转嫁到身无分文的底层百姓身上,继而诱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前线打仗没军饷,后方则是朱门酒肉臭,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己的罪行,就抹黑其他宦官武将系统。
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家因为内外交困走向灭亡,给华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中华文明制造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些孙子,真是符合给他阳光就灿烂,给他颜色就开染坊的定律。
得寸进尺。
历史上,张居正变革摊丁入亩为什么失败?而建奴却可以?
那是建奴不把你们当人看,杀人不眨眼,没节操的读书人当然跪舔。
这就造成大明把你当人你就浪,建奴把你当狗就跪舔,什么玩意?
还有脸抹黑别人。
“皇上,臣这就去安排。”
温奸相得到崇祯皇帝首肯,心里大定,有了杨维垣帮忙,他对盐务改革有信心。
而且,杨维垣是他对付东林党人一柄很锋利的刀。
“有劳温爱卿了,恐怕你又要背负漫天骂名了?”
崇祯皇帝脸上闪过一丝狠辣,却又摇摇头对温奸相无奈说道。
温体仁被骂是必然的。
不说别的,重用阉党余孽杨维垣,就必然触动某些人的神经。
还有盐务改革,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但凡改革,无论是哪个区域,必然动了现有利益者的奶酪,有杂音是正常的。
你从他们身上割肉,他们能不骂你吗?
大明的任何改革,都是和整个士绅集团作对,所以过去张居正被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不会有一个人为他说话,因为他作对的是整个国家的精英阶层。
能为他说话的普通百姓,却什么也不懂,更没有发言权。
现在,轮到温体仁这老货了。
“债多不压身,臣被骂得还少吗?”
面对崇祯皇帝的关切,温体仁展齿一笑,浑不在乎的答道。
呵呵……
这些东林党人,祸国殃民,却自以为正义,有皇上支持,老夫要不弄死你们,这首辅就白当了。
其实,别看温奸相对东林党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其实除了钱谦益,双方并无私仇。
关键是他坐在首辅这个位置上。
可以说,大明任何人只要坐在首辅位置上,都明白东林党的危害,区别只是愿不愿搞事而已。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和为贵,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哇?
所以,历史上,本尊换了五十一个首辅,并非没有原因。
“温爱卿去御医那里拿点补品,多滋补滋补。”
瞧见温奸相发髻间的一缕缕银发,崇祯皇帝柔声吩咐。
这老货可要多保重身体啊,希望别早挂。
“多谢皇上关怀老臣,臣告辞!”
温奸相俯身朝崇祯皇帝行完礼,离开宫廷。
只是,他心里有点奇怪,皇上为什么这么关心他的身体?
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好着呢?
看来,皇上是真怕自己劳累了,暖心啊!
或许,自己只有多坑几个东林党人,方能回报皇上厚爱。
又有天灾了!
真不让人安生啊!
正当崇祯皇帝和温奸相商议对盐务下手,第二天,他就收到锦衣卫快马传来的消息,陕西蒲城闹地龙,波及附近州县六处。
“啪”的一声,暖心殿中的崇祯皇帝愤怒的将所有的奏章扔到地上,为什么,为什么老天就是不肯给陕西百姓一条生路?
这到底是怎么了?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伙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
很难想象曾经诸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周秦汉唐四朝定鼎天下之地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近来,所有事情似乎都很顺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一切。
但是看着传来的消息,他不淡定了,真的感觉到了深深的恐惧。
和人斗他不怕,可人如何和天斗?
殿外,周皇后悄悄来到崇祯皇帝身边,示意旁边的太监宫女都下去了。
周皇后两只芊芊素手缓缓搭在崇祯皇帝的肩上给他按摩,柔声问道“皇上何事如此忧烦?”
崇祯皇帝正感觉身后有人,听到声音放下心来,紫禁城里,除了周皇后还有谁能悄然进入乾清宫而无人示意呢?
在安保方面,崇祯皇帝是认真的。
毕竟,大明莫名其妙凉凉的帝王太多了。
尤其是现在崇祯皇帝的做法,似乎跟正人君子们很不合拍啊!
所以,崇祯皇帝一来到大明,首要事情做的就是清理内廷。
他的心,没有本尊宽广。
总有刁臣想害朕,一贯是崇祯皇帝内心真实的想法。
感受到周皇后揉肩的舒适,崇祯皇帝也收了几分烦躁,感叹道,“陕西浦城闹地龙,朕忧虑啊。
好不容易把叛军赶出全陕,就怕流民盗贼再次四起,届时大明危矣。”
“皇上,地龙严重吗?”
周皇后手里的动作一滞,目露关切轻声问道。
“不清楚。”
崇祯皇帝口里回答着,心里却轻松下来。
对啊,虽然不知道地震的强度,可后世他并未听说陕西历史上有什么大震啊?
这就好办了。
“皇上,那赶紧安排当地官府赈灾。
好在有赖诸藩属国朝贡粮食,今年朝廷的粮食不似往年般那么紧张。”
周皇后心系陕西百姓,立马出声劝道。
整个后宫,也就她和崇祯皇帝少年夫妻,相濡以沫且共渡一段艰难的岁月,方才敢说一两句朝政上的话。
“是啊,待会朝会就要商议此事。”
口里答着话,崇祯皇帝心里却叹息着。
如此贤惠一心为国为民的周皇后,怎么就会有那么奇葩的父亲。
对不起了,朕的皇后,要让你伤心一段时日了。
国丈周奎快要暴毙了,老王已经帮他安排好了。
“皇上,只要朝廷能赈灾,陕西百姓必感谢朝廷的恩惠,肯定不会闹将起来。
大明有皇上在,真是百姓之福,臣妾为皇上仁举感到开心。”
听见崇祯皇帝的话,周皇后紧锁的秀眉开展不少,语气中也多了些欢快。
百姓之福?
崇祯皇帝哑然一笑,知道周皇后在变着法子安慰着自己,不过似乎也有道理。
朕从藩属国弄来粮食,能够让百姓渡过灾年,然后移民开发河套,百姓至少比在本尊手里应该会幸福不少?
“能救大明者,舍朕其谁?”
瞬间,崇祯皇帝重新恢复信心,豪情万丈。
身后周皇后笑笑并不言语,她是大明的皇后,母仪天下是她的本分,开导夫君也是她该做事情。
其他的,她也帮不上什么忙。
“皇上,诸位大臣已经在殿中等候了。”
此时,随侍太监三德子低着头打破了两人间的温馨。
“好,知晓了,为朕更衣,皇后不必担心。”
崇祯皇帝拍拍身后皇后的手说道。
温柔乡虽不错,但是等快递小哥进京,那就什么温柔都没了。
今天的朝堂格外森严,不少朝臣都看出情况。
“皇上驾到——”随着高时明发出的声音,崇祯皇帝身着冕服出现在大殿中。
随后一阵山呼海嘨的参拜,崇祯皇帝都是阴沉着脸,更是让不少朝臣心中一惊。
冕服,皇上今天穿冕服,这可是代表大明帝国最高等级与威严。
正是知道其重要性与意义,不少朝臣都是惊讶于皇上为何如此正式,究竟发生什么大事?
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高时明把陕西的奏章读了一遍,让朝中的衮衮诸公知晓。
“嘶——”
朝堂上响起震惊声,群臣相互窃窃私语,崇祯皇帝也没有管他们,就这么冷眼看着。
“启奏皇上,关中之地自唐之后就已然残破不堪,原本土地就贫瘠,百姓困苦。
今夏陕西大旱,夏粮颗粒难收,现又地龙翻身,可谓屋路偏逢连夜雨,臣恐陕西不稳,流民四起。
臣请朝廷尽快派出钦差大臣,总理陕西救灾事宜。”
兵部尚书孙承宗和其他朝臣没有什么废话,第一个站出来发言。
他很清楚,陕西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不过,只要国库能出钱出粮,其实也出不了太大的事情。
大明百姓的善良是有目共睹的,只要能活下去谁会莫名其妙的造反?
崇祯皇帝点点头,并没有言语,而是看看其他朝臣有何说法。
“启奏皇上,陕西接连大旱,继而地龙,此乃天兆,上天示警,国有奸党为患,臣请皇上亲贤臣,远小人,整肃内政进修德业。”
突然,一个御史在众目睽睽中跳出来奏道。
乾清宫内细如丝的檀香袅袅绕绕,死寂般的沉静,温体仁眼角间扫过崇祯皇帝紧蹙的双眉,心里微叹!
皇上不容易,自己也不容易啊!
非是他们君臣无能,实在是东林党人太狡猾了。
大明看似面上光鲜,中枢朝令还能切实下达到全国各地府县,南北十三省人事权也看似尽数执掌。
可二百余年积累的体制弊病,早已积重难返,病入膏肓。
若不能行非常手段,恐怕将无以为继矣。
过去,皇上性格反复多疑,作为首辅,自己也只能让朝堂力求平稳,希冀能挺过这艰难的岁月。
可这半年来,皇上仿佛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做事雷厉风行大刀阔斧不说,最重要的性格中多了狠辣二字。
这非常重要。
温体仁知道,现在的时局绝对不是什么太平之时,仁君是救不了国的。
依照目前的时局,皇上还是强势点好,这样,下面的人好做事。
“温爱卿,你和内阁立马进行盐法改革,拟定条理章程。
朕只有一点,大明帝国的利益不能让几个家族垄断,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享受朝廷好处。
另外,两淮盐运使衙门整个班子恐怕是烂透了,必须趁机根除,你手里可有什么人适合这个位置?”
崇祯皇帝想既然不能帮这些孙子赚钱,那就必须下狠手了。
目前对付这二十四家徽商,恐怕时机不是很成熟,那么,只有先从朝廷内部下手。
一窝端掉两淮盐运使衙门,然后换一个能搞事的干吏过去,用软刀子慢慢朝这些徽商开刀,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不过,自己熟悉的那个几个大臣都已派上用场,其他的不知情况如何,冒然使用又怕跟原来的盐官一样,被盐商腐蚀。
那岂不是又回到原点?
况且,这个人选可不能是谦谦君子,必须腹黑一点,才能让徽商吃亏大放血,继而自动退出逐利中心。
还有,必须能背黑锅承担骂名,要实实在在为大明着想。
温奸相这老货今天既然提出来解决徽商,肯定是经过深谋远虑,他的夹带里应该有适合的人选。
物以聚类,人以群分。
能被温奸相看上的人,肯定差不了。
至少,不是迂腐之辈。
皇上拿定主意了。
可以搞事了。
温奸相陡然振奋起来,他眯着小眼微笑俯身说道:
“启禀皇上,臣觉得有一人比较合适,做事狠辣不迂腐,手段权谋都不错,足以跟盐商周旋不落下风。
而且此人现在就在淮安府任职,熟悉盐务盐法。”
“谁?”
崇祯皇帝有些不喜的看了温奸相一眼,卖什么关子?
“淮安知府杨维垣。”
温奸相被皇上瞪了一眼,心里一颤,急忙说出心中人选。
“杨维垣。”
崇祯皇帝念叨一声,终于想起这个人物,也明白温奸相为什么要遮遮掩掩。
因为,这人是阉党,一个被本尊打倒的人。
杨维垣,字斗枢,文登人,万历四十四年丙辰榜三甲进士,官御史,协助大太监魏忠贤,力排东林党人。
崇祯元年入逆案,被贬到淮安府任职。
但是,崇祯皇帝记得他,却是因为杨维垣在弘光年任通政使,建奴陷南京时全家死节。
“就他了!”
崇祯皇帝目视温奸相,肯定的说道。
阉党并不是全部都是坏人,就和东林党并不是全部是好人一样,关键要看他们做的事情。
后世,东林党如此招人恨的原因,还不就是这些孙子,只要不是他们的人,就一律打倒,一律定义为坏人。
这他娘的哪是朝堂重臣所为,简直跟傻逼没什么两样。
自己腰缠万贯却不愿意多交一分钱税收,不惜把并不沉重的税收转嫁到身无分文的底层百姓身上,继而诱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前线打仗没军饷,后方则是朱门酒肉臭,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自己的罪行,就抹黑其他宦官武将系统。
最后的结果就是国家因为内外交困走向灭亡,给华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中华文明制造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些孙子,真是符合给他阳光就灿烂,给他颜色就开染坊的定律。
得寸进尺。
历史上,张居正变革摊丁入亩为什么失败?而建奴却可以?
那是建奴不把你们当人看,杀人不眨眼,没节操的读书人当然跪舔。
这就造成大明把你当人你就浪,建奴把你当狗就跪舔,什么玩意?
还有脸抹黑别人。
“皇上,臣这就去安排。”
温奸相得到崇祯皇帝首肯,心里大定,有了杨维垣帮忙,他对盐务改革有信心。
而且,杨维垣是他对付东林党人一柄很锋利的刀。
“有劳温爱卿了,恐怕你又要背负漫天骂名了?”
崇祯皇帝脸上闪过一丝狠辣,却又摇摇头对温奸相无奈说道。
温体仁被骂是必然的。
不说别的,重用阉党余孽杨维垣,就必然触动某些人的神经。
还有盐务改革,那就更不用说了。
不过,但凡改革,无论是哪个区域,必然动了现有利益者的奶酪,有杂音是正常的。
你从他们身上割肉,他们能不骂你吗?
大明的任何改革,都是和整个士绅集团作对,所以过去张居正被黑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不会有一个人为他说话,因为他作对的是整个国家的精英阶层。
能为他说话的普通百姓,却什么也不懂,更没有发言权。
现在,轮到温体仁这老货了。
“债多不压身,臣被骂得还少吗?”
面对崇祯皇帝的关切,温体仁展齿一笑,浑不在乎的答道。
呵呵……
这些东林党人,祸国殃民,却自以为正义,有皇上支持,老夫要不弄死你们,这首辅就白当了。
其实,别看温奸相对东林党人咬牙切齿恨之入骨,其实除了钱谦益,双方并无私仇。
关键是他坐在首辅这个位置上。
可以说,大明任何人只要坐在首辅位置上,都明白东林党的危害,区别只是愿不愿搞事而已。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和为贵,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知道哇?
所以,历史上,本尊换了五十一个首辅,并非没有原因。
“温爱卿去御医那里拿点补品,多滋补滋补。”
瞧见温奸相发髻间的一缕缕银发,崇祯皇帝柔声吩咐。
这老货可要多保重身体啊,希望别早挂。
“多谢皇上关怀老臣,臣告辞!”
温奸相俯身朝崇祯皇帝行完礼,离开宫廷。
只是,他心里有点奇怪,皇上为什么这么关心他的身体?
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好着呢?
看来,皇上是真怕自己劳累了,暖心啊!
或许,自己只有多坑几个东林党人,方能回报皇上厚爱。
又有天灾了!
真不让人安生啊!
正当崇祯皇帝和温奸相商议对盐务下手,第二天,他就收到锦衣卫快马传来的消息,陕西蒲城闹地龙,波及附近州县六处。
“啪”的一声,暖心殿中的崇祯皇帝愤怒的将所有的奏章扔到地上,为什么,为什么老天就是不肯给陕西百姓一条生路?
这到底是怎么了?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
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
九年旱蝗,十年伙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
很难想象曾经诸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周秦汉唐四朝定鼎天下之地竟然到了如此地步。
近来,所有事情似乎都很顺利,崇祯皇帝觉得自己可以改变一切。
但是看着传来的消息,他不淡定了,真的感觉到了深深的恐惧。
和人斗他不怕,可人如何和天斗?
殿外,周皇后悄悄来到崇祯皇帝身边,示意旁边的太监宫女都下去了。
周皇后两只芊芊素手缓缓搭在崇祯皇帝的肩上给他按摩,柔声问道“皇上何事如此忧烦?”
崇祯皇帝正感觉身后有人,听到声音放下心来,紫禁城里,除了周皇后还有谁能悄然进入乾清宫而无人示意呢?
在安保方面,崇祯皇帝是认真的。
毕竟,大明莫名其妙凉凉的帝王太多了。
尤其是现在崇祯皇帝的做法,似乎跟正人君子们很不合拍啊!
所以,崇祯皇帝一来到大明,首要事情做的就是清理内廷。
他的心,没有本尊宽广。
总有刁臣想害朕,一贯是崇祯皇帝内心真实的想法。
感受到周皇后揉肩的舒适,崇祯皇帝也收了几分烦躁,感叹道,“陕西浦城闹地龙,朕忧虑啊。
好不容易把叛军赶出全陕,就怕流民盗贼再次四起,届时大明危矣。”
“皇上,地龙严重吗?”
周皇后手里的动作一滞,目露关切轻声问道。
“不清楚。”
崇祯皇帝口里回答着,心里却轻松下来。
对啊,虽然不知道地震的强度,可后世他并未听说陕西历史上有什么大震啊?
这就好办了。
“皇上,那赶紧安排当地官府赈灾。
好在有赖诸藩属国朝贡粮食,今年朝廷的粮食不似往年般那么紧张。”
周皇后心系陕西百姓,立马出声劝道。
整个后宫,也就她和崇祯皇帝少年夫妻,相濡以沫且共渡一段艰难的岁月,方才敢说一两句朝政上的话。
“是啊,待会朝会就要商议此事。”
口里答着话,崇祯皇帝心里却叹息着。
如此贤惠一心为国为民的周皇后,怎么就会有那么奇葩的父亲。
对不起了,朕的皇后,要让你伤心一段时日了。
国丈周奎快要暴毙了,老王已经帮他安排好了。
“皇上,只要朝廷能赈灾,陕西百姓必感谢朝廷的恩惠,肯定不会闹将起来。
大明有皇上在,真是百姓之福,臣妾为皇上仁举感到开心。”
听见崇祯皇帝的话,周皇后紧锁的秀眉开展不少,语气中也多了些欢快。
百姓之福?
崇祯皇帝哑然一笑,知道周皇后在变着法子安慰着自己,不过似乎也有道理。
朕从藩属国弄来粮食,能够让百姓渡过灾年,然后移民开发河套,百姓至少比在本尊手里应该会幸福不少?
“能救大明者,舍朕其谁?”
瞬间,崇祯皇帝重新恢复信心,豪情万丈。
身后周皇后笑笑并不言语,她是大明的皇后,母仪天下是她的本分,开导夫君也是她该做事情。
其他的,她也帮不上什么忙。
“皇上,诸位大臣已经在殿中等候了。”
此时,随侍太监三德子低着头打破了两人间的温馨。
“好,知晓了,为朕更衣,皇后不必担心。”
崇祯皇帝拍拍身后皇后的手说道。
温柔乡虽不错,但是等快递小哥进京,那就什么温柔都没了。
今天的朝堂格外森严,不少朝臣都看出情况。
“皇上驾到——”随着高时明发出的声音,崇祯皇帝身着冕服出现在大殿中。
随后一阵山呼海嘨的参拜,崇祯皇帝都是阴沉着脸,更是让不少朝臣心中一惊。
冕服,皇上今天穿冕服,这可是代表大明帝国最高等级与威严。
正是知道其重要性与意义,不少朝臣都是惊讶于皇上为何如此正式,究竟发生什么大事?
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高时明把陕西的奏章读了一遍,让朝中的衮衮诸公知晓。
“嘶——”
朝堂上响起震惊声,群臣相互窃窃私语,崇祯皇帝也没有管他们,就这么冷眼看着。
“启奏皇上,关中之地自唐之后就已然残破不堪,原本土地就贫瘠,百姓困苦。
今夏陕西大旱,夏粮颗粒难收,现又地龙翻身,可谓屋路偏逢连夜雨,臣恐陕西不稳,流民四起。
臣请朝廷尽快派出钦差大臣,总理陕西救灾事宜。”
兵部尚书孙承宗和其他朝臣没有什么废话,第一个站出来发言。
他很清楚,陕西再也经不起折腾了。
不过,只要国库能出钱出粮,其实也出不了太大的事情。
大明百姓的善良是有目共睹的,只要能活下去谁会莫名其妙的造反?
崇祯皇帝点点头,并没有言语,而是看看其他朝臣有何说法。
“启奏皇上,陕西接连大旱,继而地龙,此乃天兆,上天示警,国有奸党为患,臣请皇上亲贤臣,远小人,整肃内政进修德业。”
突然,一个御史在众目睽睽中跳出来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