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郡是东汉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制度,东汉郡县多因袭西汉旧制,边郡没有大的增减,唯郡的治所和辖区稍异于西汉,但边郡领县则较西汉骤减一百多,系在光武时废去,以东北、北方、西北诸边郡省并为甚。河西四郡和西南、南方边郡领县不见减少。西南有哀牢内属,增设永昌郡。此外,有“属国别领比郡”之举,即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置属国都尉,“主蛮夷降者”,“治民比郡”,安置内附族众,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和巩固。
东北
东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乐浪、玄菟、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七边郡。是时高句丽强盛,取东沃沮地,公元30年(光武建武六年),遂罢乐浪东部都尉,弃单单大岭(今朝鲜北部大峰山脉、阿虎飞岭山脉)以东七县,乐浪郡境缩小。玄菟郡则内迁至今ln沈阳、抚顺一带,领县虽同西汉,但已非故地。安帝即位,以辽东郡之高显、候城、辽阳三县划属玄菟,又分辽东、辽西二郡地设立辽东属国,安置内附的乌桓、鲜卑,地位与郡等同。东北合有七郡一属国,受辖于幽州刺史部。边郡境外辽水以东为夫余、高句丽,辽水以西为乌桓、鲜卑。乌桓有内属的,布于缘边诸郡,“招来种人,给以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灵帝中平年间,诸边郡乌桓“各自称王”,至献帝初平中,蹋顿总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众皆从其号令”,又与冀州牧袁绍结姻,势倾北州。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斩蹋顿于柳城(今ln朝阳南),东北边郡遂安。乌桓族众随征伐,“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北方
北方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西hb地等八边郡;代郡属幽州刺史部,北地郡属凉州刺史部,其余六郡属并州刺史部。公元48年(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次年,北匈奴震怖,“却地千里”。二十六年春,令南单于入居云中;同年冬,徙居西河美稷县。此后,北方缘边八郡悉有匈奴屯聚,分部归属于右贤王和诸骨都侯、左南将军,总辖于南单于,有别郡县之外,“为郡县侦罗耳目”,守卫汉北方边境。章帝建初以后,又有北匈奴部众款五原、朔方、云中、北地诸郡塞下降汉,北方边郡广为匈奴散居,“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世受汉廷优遇。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为汉将窦宪所破,一部分西迁,残留族众为转迁漠北的鲜卑所并。桓帝时,鲜卑檀石槐立国于匈奴故地,北方边郡屡受寇抄。檀石槐死后,鲜卑部众遂离散,边郡稍安。
西北
西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陇西、天水、金城、安定、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八郡。公元74年(明帝永平十七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安帝又别置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藉以安置内迁的匈奴。此外,西汉益州刺史部范围的武都郡,东汉划属于凉州刺史部管辖,西北合为九边郡二属国。境内多羌、胡、匈奴各族。羌种繁杂,较著的有烧当、先零、钟羌、卑喃、牢姐、烧何、封养、吾良、当煎、滇零、零昌、当阗等,散居金城、陇西、安定、汉阳诸郡;武都郡有参狼羌;金城郡湟中地区有“月氏胡”;张掖郡有“义从胡”。诸羌“或倥偬于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因不堪东汉统治者的压迫,“群种蜂起”,纷纷反抗,边郡不宁,金城、陇西、安定诸郡都曾一度迁治。河西四郡二属国边地受北匈奴骚扰,自建武至于延光年间,玉门关、阳关曾数度关闭,“西域三绝三通”。
西南
西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犍为、牂牁、越巂、益州诸边郡。公元69年(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五十五万余口内属,以其地设哀牢、博南二县,又以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不韦、yn等六县,合为永昌郡。安帝时又以广汉郡北部都尉置广汉属国;蜀郡西部都尉置蜀郡属国,犍为郡南部都尉置犍为属国;合为五郡三属国。灵帝时蜀郡属国改置为汉嘉郡;又于蜀郡北部都尉地设汶山郡。诸郡和属国境内民族众多,有氐、羌、夷、濮、僚等,史称“参差聚落”,“服叛难常”。
南方
南方边郡东汉因前制,有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但领县、辖区有异于西汉。日南郡南境原象林县地,顺帝永和后为林邑攻占,郡境较西汉内缩;九真郡西部,公元107年(安帝永初元年),“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较西汉扩展。公元170年(灵帝建宁三年),“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分属于郁林、合浦二郡。
--
东北
东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乐浪、玄菟、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七边郡。是时高句丽强盛,取东沃沮地,公元30年(光武建武六年),遂罢乐浪东部都尉,弃单单大岭(今朝鲜北部大峰山脉、阿虎飞岭山脉)以东七县,乐浪郡境缩小。玄菟郡则内迁至今ln沈阳、抚顺一带,领县虽同西汉,但已非故地。安帝即位,以辽东郡之高显、候城、辽阳三县划属玄菟,又分辽东、辽西二郡地设立辽东属国,安置内附的乌桓、鲜卑,地位与郡等同。东北合有七郡一属国,受辖于幽州刺史部。边郡境外辽水以东为夫余、高句丽,辽水以西为乌桓、鲜卑。乌桓有内属的,布于缘边诸郡,“招来种人,给以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灵帝中平年间,诸边郡乌桓“各自称王”,至献帝初平中,蹋顿总摄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众皆从其号令”,又与冀州牧袁绍结姻,势倾北州。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亲征乌桓,斩蹋顿于柳城(今ln朝阳南),东北边郡遂安。乌桓族众随征伐,“由是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
北方
北方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代郡、雁门、定襄、云中、五原、朔方、西hb地等八边郡;代郡属幽州刺史部,北地郡属凉州刺史部,其余六郡属并州刺史部。公元48年(汉光武建武二十四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附汉,次年,北匈奴震怖,“却地千里”。二十六年春,令南单于入居云中;同年冬,徙居西河美稷县。此后,北方缘边八郡悉有匈奴屯聚,分部归属于右贤王和诸骨都侯、左南将军,总辖于南单于,有别郡县之外,“为郡县侦罗耳目”,守卫汉北方边境。章帝建初以后,又有北匈奴部众款五原、朔方、云中、北地诸郡塞下降汉,北方边郡广为匈奴散居,“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世受汉廷优遇。留居漠北的北匈奴,公元89年(和帝永元元年)为汉将窦宪所破,一部分西迁,残留族众为转迁漠北的鲜卑所并。桓帝时,鲜卑檀石槐立国于匈奴故地,北方边郡屡受寇抄。檀石槐死后,鲜卑部众遂离散,边郡稍安。
西北
西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陇西、天水、金城、安定、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八郡。公元74年(明帝永平十七年),改天水郡为汉阳郡。安帝又别置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藉以安置内迁的匈奴。此外,西汉益州刺史部范围的武都郡,东汉划属于凉州刺史部管辖,西北合为九边郡二属国。境内多羌、胡、匈奴各族。羌种繁杂,较著的有烧当、先零、钟羌、卑喃、牢姐、烧何、封养、吾良、当煎、滇零、零昌、当阗等,散居金城、陇西、安定、汉阳诸郡;武都郡有参狼羌;金城郡湟中地区有“月氏胡”;张掖郡有“义从胡”。诸羌“或倥偬于豪右之手,或屈折于奴仆之勤”,因不堪东汉统治者的压迫,“群种蜂起”,纷纷反抗,边郡不宁,金城、陇西、安定诸郡都曾一度迁治。河西四郡二属国边地受北匈奴骚扰,自建武至于延光年间,玉门关、阳关曾数度关闭,“西域三绝三通”。
西南
西南边郡东汉初因前制,有犍为、牂牁、越巂、益州诸边郡。公元69年(明帝永平十二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五十五万余口内属,以其地设哀牢、博南二县,又以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不韦、yn等六县,合为永昌郡。安帝时又以广汉郡北部都尉置广汉属国;蜀郡西部都尉置蜀郡属国,犍为郡南部都尉置犍为属国;合为五郡三属国。灵帝时蜀郡属国改置为汉嘉郡;又于蜀郡北部都尉地设汶山郡。诸郡和属国境内民族众多,有氐、羌、夷、濮、僚等,史称“参差聚落”,“服叛难常”。
南方
南方边郡东汉因前制,有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但领县、辖区有异于西汉。日南郡南境原象林县地,顺帝永和后为林邑攻占,郡境较西汉内缩;九真郡西部,公元107年(安帝永初元年),“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较西汉扩展。公元170年(灵帝建宁三年),“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分属于郁林、合浦二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