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冯紫英讶然,“他官声尚好?真的?”
汪文言也有些惊讶,惊讶于冯紫英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说辞,难道说冯紫英认识此人?
“大人莫非认识潘大人?或者在京中听人说起过他的过往?”汪文言看着冯紫英。
“不,我没听说过他的情况,不过是在离京时才知晓此人是延安府知府。”
冯紫英的确不认识此人,但是他却听说过此人,不过却是前世中的记忆印象。
明末大臣中首倡替魏忠贤立生祠的官员,而且是以浙江巡抚之尊倡议为魏忠贤立生祠,这让他记忆尤为深刻。
对于潘汝桢为官本事如何,冯紫英还不太清楚,但是这气节上就让人心里有些发腻。
当然本朝连魏忠贤这个人都没有了,潘汝桢自然不可能如此,但能不到四十岁就出任延安知府也算不错了,况且前世明末这阉党固然不堪,东林党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狗咬狗一嘴毛而已。
连崔呈秀这个阉党五虎之首都在大同知府位置上做得有声有色,而且还刻意结交自己,冯紫英也没有多少抵触情绪,所以论理他对潘汝桢也不会有多少偏见,只是这建生祠的故事有些恶心人罢了。
听得汪文言说此人官声尚好,冯紫英觉得自己恐怕还是有些代入情绪先入为主了,稳了稳心神,这才道:“此人官声尚好,为官手段如何?”
汪文言笑了起来,“他是元熙四十二年的进士,出任过浙江缙云知县,后任御史,四年前到延安府担任知府,算起来也还是比较顺利的了,为官自然也有些手腕,不过作风比较细腻,不比这边西北官员那等粗糙强势。”
比自己早两科,就能做到正五品的知府,的确算是不错的了,当然没法和自己这个异类比。
在外边候见的潘汝桢却是心神不宁。
对冯紫英他当然是有所了解的。
小冯修撰嘛,大同冯家子弟,三边总督冯唐的独子,齐阁老的门生,太多名头了。
正式任命下来之前,他就知晓了,只是没啥交情,又相距太远,所以他也没能搭上关系。
但他是知晓这位小冯修撰有些本事的,只是没想到对方动作这般突兀刚勐。
之前他得到的消息是对方还在大同莺歌燕舞,大宴宾客,
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位新任的巡抚大人竟然是从碛口渡直接渡河到吴堡,而且还被乱军围困在吴堡县城中几日,硬生生打破了乱军围困,一举扭转了局面,这简直就是戏剧里才能有的桥段了。
实际上冯紫英抵达大同的时候潘汝桢就已经知晓了,在京中他还是有些人脉的,早就想要离开这个穷乡僻壤的鬼地方,但是这陕西大旱连年,大乱一起,他就知道多半没戏了,朝廷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形下地方主官调离的。
所以他也只能定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在当他这个知府。
只是这延安知府太难了。
都知道这陕北本身民风刁悍,且全靠天吃饭,遇上大旱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省里求援,赈济弄不起来,那就等着暴民起事吧。
头一年省里还算能给点儿,自己也找了一些大户募集了一些,但这等杯水车薪,能济得了什么事儿?
暴民闹事抗税都是想都能想得到的,潘汝桢自家也有心理准备,无外乎就是剿抚拖延,饿死一些,清剿一些,拖一拖也就过了。
但谁曾想这一年接一年的大旱,这谁吃得消?当绝大多数人,甚至连原来乡里过得不错的中户都过不下去吃草根树皮观音土时,那就是天王老子来当这个知府都一样没用,除非他能变出粮食来。
再加上东北端的府谷、神木两县率先闹起了疙瘩瘟,紧接着蔓延到周边多县,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潘汝桢知道自己现在这种时候要想调走是彻底没戏了,他真想躺平了。
可躺平也得要保命才行啊,这情形,弄不好就是连命都得要撂在这里了。
可现在要是辞官,只怕日后就再无起复的可能了,十年寒窗苦读,一举考中进士,何其难?不就是为了仕途前程么?
自己这等寒门士人好不容易读出书来,若是丢了前程,那和死了无异了。
再有人脉背景,这种时候辞官相当于是临阵脱逃,只要有人在起复时候检举此事,那起复就别想了。
实事求是的说,他自认为自己在延安知府这个位置上还是尽了心的,但奈何这底子实在太差,又遇上连年旱灾,这等情况,谁来也都无回天之力,这诸州县纷乱四起,要说他这个知府有多大责任,他不服。
只是坐在这个位置上,便是再艰难,他也只能煎熬扛着,当初只求新来的巡抚能力挽狂澜,但现在他已经不太指望了。
朝廷现状他也略知一二,户部空空如也,商部刚刚起步,失去了江南的赋税,漕运断绝,湖广、四川叛乱至今没有平定,边墙外的蒙古人女真人也都虎视眈眈,朝廷还能支撑多久,他心里都没底。
只不过想是这般想,潘汝桢内心还是存着几分期盼,万一新来的巡抚大人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能拨乱反正,把这陕西乱局平定呢?
越是期盼,便越是患得患失,就在这种心态下听到了巡抚大人到了大同,却逗留不走,成日饮宴,后来又传来说身体欠安,不肯再往前走,分明就是打听到了陕西这边局面的糟糕,有些畏怯了,这让潘汝桢大失所望。
后来他甚至还打听到了这位风流倜傥的巡抚大人收受了大同知府崔呈秀的礼物,这让他也有些说不出的感觉,一方面觉得这位巡抚大人似乎并非那等不近人情之人,另一方面不走马上任,却在山西优哉游哉,似乎就有点儿过了。
但这一切印象都被冯紫英接下来的举动给推翻了。
突然出现在吴堡,而且一举荡平了吴堡周边多股乱军的围攻,冯紫英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潘汝桢目瞪口呆,而且也让整个延安府的官员们都是惊喜莫名之余又惴惴不安。
巡抚大人都在自己辖地大杀四方了,自己这一帮官员却还一无所知,还在府城里龟缩着面对城外肆虐的乱军横行,不敢出门,这如何交代?
潘汝桢是在得知了消息的第二日就坐不住了。
思考良久,他觉得如果自己不主动去拜会的话,只怕自己这个知府位置就坐不久了。
但现在肤施城外也是局势很乱,从肤施城到吴堡,要经过安塞、延川、青涧,安塞情况尚好,但是延川和青涧就很危险了。
尤其是青涧,乱军几乎攻掠了除了县城外的整个青涧县,如果从府城里派卫军护送去,难免会引来大股乱军的觊觎,潘汝桢也不敢说自己的行迹能不能瞒过外边的乱军,乱军在城中一样有细作刺探,若是引来乱军大军的堵截,那才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所以最终潘汝桢只能化装悄悄出行,除了同知和经历司经历外,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悄然出城了。
运气还算不错,除了在青涧险些遭遇乱军外,其他都没有遭遇什么险情,在青涧也是躲在田间避开了乱军攻打一处大户,最后终于抵达了吴堡。
“潘大人,请,巡抚大人已经在等您了。”汪文言出来,温和一笑。
“啊,劳烦汪兄了。”潘汝桢一揖,他听得出来这一位巡抚大人的首席幕僚也应该是南直人,而且口音和自己乡音相近,忍不住问道:“汪兄是南直人,不知道仙乡何处?”
“徽州歙县。”汪文言自然明白对方的意思,不过他也清楚自家东翁来陕西正需要这样一批官员的支持,潘汝桢官声不错,能力应该也不差,不能以现在延安府状况不佳来下断言,所以也有心结交,“不知潘大人家乡何处?”
“呵呵,没想到万里之外也能遇到乡人,真是有缘啊,潘某是安庆桐城人,咱们两家就隔着一个池州府啊。”潘汝桢含蓄一笑,“能得闻乡音,潘某心情也顿时好了许多,此番来见巡抚大人,还请汪兄多多提点,以免潘某失了礼数。”
“无须如此。”汪文言见潘汝桢有些拘谨,笑了起来,“大人官声甚好,担心什么?巡抚大人心中自有分寸,大人去只管如实说便是。”
“哎,此番只怕先就给巡抚大人留下一个恶劣无比的印象,潘某治延安四年,自认也算尽力,但摆在面前的却是四处纷乱,灾民遍地,这般景象,如何能让巡抚大人信服?”潘汝桢苦笑。
“巡抚大人若是只被这表面现象所惑,那巡抚大人也不会被朝廷委以重任了。”汪文言澹澹地道:“潘大人若是信得过汪某,那去了之后大人若是问起延安府的实情,便只管实话实说,莫要遮掩,汪某保管大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潘汝桢微微一惊,敢这般说话的幕僚,潘汝桢还真第一次遇见,若非是得了上峰授意,那便是对自家东翁心思了如指掌的心腹了。
汪文言也有些惊讶,惊讶于冯紫英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说辞,难道说冯紫英认识此人?
“大人莫非认识潘大人?或者在京中听人说起过他的过往?”汪文言看着冯紫英。
“不,我没听说过他的情况,不过是在离京时才知晓此人是延安府知府。”
冯紫英的确不认识此人,但是他却听说过此人,不过却是前世中的记忆印象。
明末大臣中首倡替魏忠贤立生祠的官员,而且是以浙江巡抚之尊倡议为魏忠贤立生祠,这让他记忆尤为深刻。
对于潘汝桢为官本事如何,冯紫英还不太清楚,但是这气节上就让人心里有些发腻。
当然本朝连魏忠贤这个人都没有了,潘汝桢自然不可能如此,但能不到四十岁就出任延安知府也算不错了,况且前世明末这阉党固然不堪,东林党表现也好不到哪里去,狗咬狗一嘴毛而已。
连崔呈秀这个阉党五虎之首都在大同知府位置上做得有声有色,而且还刻意结交自己,冯紫英也没有多少抵触情绪,所以论理他对潘汝桢也不会有多少偏见,只是这建生祠的故事有些恶心人罢了。
听得汪文言说此人官声尚好,冯紫英觉得自己恐怕还是有些代入情绪先入为主了,稳了稳心神,这才道:“此人官声尚好,为官手段如何?”
汪文言笑了起来,“他是元熙四十二年的进士,出任过浙江缙云知县,后任御史,四年前到延安府担任知府,算起来也还是比较顺利的了,为官自然也有些手腕,不过作风比较细腻,不比这边西北官员那等粗糙强势。”
比自己早两科,就能做到正五品的知府,的确算是不错的了,当然没法和自己这个异类比。
在外边候见的潘汝桢却是心神不宁。
对冯紫英他当然是有所了解的。
小冯修撰嘛,大同冯家子弟,三边总督冯唐的独子,齐阁老的门生,太多名头了。
正式任命下来之前,他就知晓了,只是没啥交情,又相距太远,所以他也没能搭上关系。
但他是知晓这位小冯修撰有些本事的,只是没想到对方动作这般突兀刚勐。
之前他得到的消息是对方还在大同莺歌燕舞,大宴宾客,
他怎么都没想到这位新任的巡抚大人竟然是从碛口渡直接渡河到吴堡,而且还被乱军围困在吴堡县城中几日,硬生生打破了乱军围困,一举扭转了局面,这简直就是戏剧里才能有的桥段了。
实际上冯紫英抵达大同的时候潘汝桢就已经知晓了,在京中他还是有些人脉的,早就想要离开这个穷乡僻壤的鬼地方,但是这陕西大旱连年,大乱一起,他就知道多半没戏了,朝廷是不会允许这种情形下地方主官调离的。
所以他也只能定下心来老老实实地在当他这个知府。
只是这延安知府太难了。
都知道这陕北本身民风刁悍,且全靠天吃饭,遇上大旱唯一能做的就是向省里求援,赈济弄不起来,那就等着暴民起事吧。
头一年省里还算能给点儿,自己也找了一些大户募集了一些,但这等杯水车薪,能济得了什么事儿?
暴民闹事抗税都是想都能想得到的,潘汝桢自家也有心理准备,无外乎就是剿抚拖延,饿死一些,清剿一些,拖一拖也就过了。
但谁曾想这一年接一年的大旱,这谁吃得消?当绝大多数人,甚至连原来乡里过得不错的中户都过不下去吃草根树皮观音土时,那就是天王老子来当这个知府都一样没用,除非他能变出粮食来。
再加上东北端的府谷、神木两县率先闹起了疙瘩瘟,紧接着蔓延到周边多县,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潘汝桢知道自己现在这种时候要想调走是彻底没戏了,他真想躺平了。
可躺平也得要保命才行啊,这情形,弄不好就是连命都得要撂在这里了。
可现在要是辞官,只怕日后就再无起复的可能了,十年寒窗苦读,一举考中进士,何其难?不就是为了仕途前程么?
自己这等寒门士人好不容易读出书来,若是丢了前程,那和死了无异了。
再有人脉背景,这种时候辞官相当于是临阵脱逃,只要有人在起复时候检举此事,那起复就别想了。
实事求是的说,他自认为自己在延安知府这个位置上还是尽了心的,但奈何这底子实在太差,又遇上连年旱灾,这等情况,谁来也都无回天之力,这诸州县纷乱四起,要说他这个知府有多大责任,他不服。
只是坐在这个位置上,便是再艰难,他也只能煎熬扛着,当初只求新来的巡抚能力挽狂澜,但现在他已经不太指望了。
朝廷现状他也略知一二,户部空空如也,商部刚刚起步,失去了江南的赋税,漕运断绝,湖广、四川叛乱至今没有平定,边墙外的蒙古人女真人也都虎视眈眈,朝廷还能支撑多久,他心里都没底。
只不过想是这般想,潘汝桢内心还是存着几分期盼,万一新来的巡抚大人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能拨乱反正,把这陕西乱局平定呢?
越是期盼,便越是患得患失,就在这种心态下听到了巡抚大人到了大同,却逗留不走,成日饮宴,后来又传来说身体欠安,不肯再往前走,分明就是打听到了陕西这边局面的糟糕,有些畏怯了,这让潘汝桢大失所望。
后来他甚至还打听到了这位风流倜傥的巡抚大人收受了大同知府崔呈秀的礼物,这让他也有些说不出的感觉,一方面觉得这位巡抚大人似乎并非那等不近人情之人,另一方面不走马上任,却在山西优哉游哉,似乎就有点儿过了。
但这一切印象都被冯紫英接下来的举动给推翻了。
突然出现在吴堡,而且一举荡平了吴堡周边多股乱军的围攻,冯紫英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潘汝桢目瞪口呆,而且也让整个延安府的官员们都是惊喜莫名之余又惴惴不安。
巡抚大人都在自己辖地大杀四方了,自己这一帮官员却还一无所知,还在府城里龟缩着面对城外肆虐的乱军横行,不敢出门,这如何交代?
潘汝桢是在得知了消息的第二日就坐不住了。
思考良久,他觉得如果自己不主动去拜会的话,只怕自己这个知府位置就坐不久了。
但现在肤施城外也是局势很乱,从肤施城到吴堡,要经过安塞、延川、青涧,安塞情况尚好,但是延川和青涧就很危险了。
尤其是青涧,乱军几乎攻掠了除了县城外的整个青涧县,如果从府城里派卫军护送去,难免会引来大股乱军的觊觎,潘汝桢也不敢说自己的行迹能不能瞒过外边的乱军,乱军在城中一样有细作刺探,若是引来乱军大军的堵截,那才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所以最终潘汝桢只能化装悄悄出行,除了同知和经历司经历外,其他人都不知道自己已经悄然出城了。
运气还算不错,除了在青涧险些遭遇乱军外,其他都没有遭遇什么险情,在青涧也是躲在田间避开了乱军攻打一处大户,最后终于抵达了吴堡。
“潘大人,请,巡抚大人已经在等您了。”汪文言出来,温和一笑。
“啊,劳烦汪兄了。”潘汝桢一揖,他听得出来这一位巡抚大人的首席幕僚也应该是南直人,而且口音和自己乡音相近,忍不住问道:“汪兄是南直人,不知道仙乡何处?”
“徽州歙县。”汪文言自然明白对方的意思,不过他也清楚自家东翁来陕西正需要这样一批官员的支持,潘汝桢官声不错,能力应该也不差,不能以现在延安府状况不佳来下断言,所以也有心结交,“不知潘大人家乡何处?”
“呵呵,没想到万里之外也能遇到乡人,真是有缘啊,潘某是安庆桐城人,咱们两家就隔着一个池州府啊。”潘汝桢含蓄一笑,“能得闻乡音,潘某心情也顿时好了许多,此番来见巡抚大人,还请汪兄多多提点,以免潘某失了礼数。”
“无须如此。”汪文言见潘汝桢有些拘谨,笑了起来,“大人官声甚好,担心什么?巡抚大人心中自有分寸,大人去只管如实说便是。”
“哎,此番只怕先就给巡抚大人留下一个恶劣无比的印象,潘某治延安四年,自认也算尽力,但摆在面前的却是四处纷乱,灾民遍地,这般景象,如何能让巡抚大人信服?”潘汝桢苦笑。
“巡抚大人若是只被这表面现象所惑,那巡抚大人也不会被朝廷委以重任了。”汪文言澹澹地道:“潘大人若是信得过汪某,那去了之后大人若是问起延安府的实情,便只管实话实说,莫要遮掩,汪某保管大人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潘汝桢微微一惊,敢这般说话的幕僚,潘汝桢还真第一次遇见,若非是得了上峰授意,那便是对自家东翁心思了如指掌的心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