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遇刺的事情,很快传入宁武耳中。
得知此事,宁武大为震怒,要不是提前有所防范,估计这会儿荀彧已经见了阎王。
他派人叫来杨定询问,杨定却表示,那两名刺客的身份成迷,根本没有任何线索。
幕后指使者,显然是有心之人,蓄谋已久。
宁武摆手让杨定退下,自己则慢慢思索起来。
洛阳城里几乎到处都是暗部杨定埋下的眼线,可那两名刺客不仅避过了杨定的所有眼线,而且还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如此精密的筹谋,兴许只有一人可以办到。
那就是自己的好女婿——李儒。
因为暗部之前,本就是在李儒的建议下才进行设立,用来监控洛阳百官,里面也多有李儒的心腹亲信。
只要李儒打声招呼,或者是用董卓的名号,这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管怎么说,先把李儒叫来问问。
没有等到刺杀成功的消息,反而等来了相国府的通传。
坐在席榻上的李儒沉了沉眉头,一张本就冷漠的脸庞,此刻更显阴翳,他脑海里急思:这个时候叫我过府,难不成是事情败露?
但他随即便否了这个想法,此次行动计划,天衣无缝不说,以老丈人的智商,如何也不该猜到自己头上。
更何况,两名刺客已死,那就是死无对证。到时随便把锅往某个官员身上一甩,这事就算是和他撇清了关系。
抱着如此念头,李儒来到了相国府里。
大堂中,宁武笑呵呵的招呼李儒过来坐下,一番简短寒暄后,他问起李儒:贤婿啊,你随本太师多少年了?
李儒不明白为何会有此问,心中算了算,然后回答起来:“若是从见到太师那日算起,整十年了。”
十年啊!
人生匆匆,又有几个十年?
“这些年,你为我出谋划策,鞍前马后,功劳我都记得,若是没有你的竭尽辅佐,本太师也不会有今日之地位。”
宁武不禁感慨一番,有了董卓的记忆,之前的事情就好像真的感同身受。
李儒倒是没有太多感慨,他既然选择了董卓,就不会质疑对错,笃定回道:“太师杀伐果断,乃雄主也,能辅佐太师,亦是儒之幸!”
“好了,咱们不说这个。你是我女婿,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宁武很友好的拍了拍李儒肩膀,然后在李儒喝水的时候,冷不丁的问了一声:“荀彧遇刺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
目光直视李儒,似是想要将他看穿。
声音平和,堂内的气氛却是骤然直降!
端着茶杯的李儒身躯陡然一怔,目光凝视之下,只觉如芒在背,他当即矢口否认:不是我!
自从董卓不再沉迷享乐后,李儒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透这位主公。
宁武宽厚的手掌摆了摆,仍旧笑意岑岑:“贤婿啊,你先别急着推脱,是你也好,不是你也好。总之,我都不希望再有下次。荀彧是我器重之人,你也是。所以,你,明白了吗?”
淡淡的言语声中,带有呼之欲出的警告。
李儒神色复杂,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至少,以后董卓在的时候,他不会轻易再对荀彧出手。
遇刺事件,很快揭了过去。
荀彧本人似乎也没将此事放在心上,甚至都没有告知宁武。
几天后,荀彧来到相国府上,称虎牢关阵亡和受伤将士的抚恤已经发放下去,只是答应他们孩子入学读书的事情,恐怕难度不小。
让遗孤入学读书,荀彧从本质上是认可的。
然则太学是朝廷官办,一直操持在士大夫阶级的手里。里面的学子,大多是有身份、有背景的士族子弟,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贫寒学子,不过这些人也都必须是经地方举荐,才能入得太学。
书籍和知识,就是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重要途径。
普通人家的儿女想要读书,必须找到一些世家大族,通通门路,让子女成为他们的门生,否则,没人会让他们踏足太学的门槛。
对于此事,荀彧也没有丝毫办法。
“他们不肯,老子就拿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看他们答不答应!”华雄粗犷着嗓门儿自告奋勇,说要带人去踏平太学,哪个不同意,就砍了哪个。
到底是莽夫一个,啥也不懂。
荀彧摇头说道:“你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就算是送进去了,太学里的人也只会更加厌恶这些遗孤,他们会阳奉阴违,处处使绊,跟这些人玩政治手段,他们有的是数不尽的办法。”
对此,在朝堂上混了将近两月的荀彧,可谓是颇有心得。
“既然他们不肯收,那我们就自己建学堂!”
宁武干脆直接拍板,态度坚决,反正以后需要大量人才,太学不愿合作,那就我自己来办。
说干就干。
当天,宁武传令下去,召集洛阳驻军,西凉军、并州军、洛阳军一起出力,砍树运石头,搅石灰,夯黄土……
三四万人搞建筑,加上宁武时不时的前去监督,不搞高楼大厦,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占地数百亩的新学堂就筑建完成。
此事在洛阳城里一度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听说了吗,董太师在城外圈了好大一片地,说是要兴办学堂。”
“母猪上树我还信,你说董贼搞教育,我是打死也不不信的。”
“这倒有趣,厨师不看菜谱,反而学上兵法了!”
“你们说,会不会又是什么新的压榨手段,我可不敢把儿子往火坑里送!”
一时间,这也成为了百姓之间,街头巷尾的趣谈。
一有闲暇,大家就对此事议论纷纷。
董卓要办学堂,洛阳士大夫们的脸上则布满阴沉,隔三差五的聚在一起,商量着如何去搞破坏,抵制这所新建的学堂。否则,他们的切身利益,将会受到极大重创。
学堂建好了,下一个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上课的老师去哪儿请呢!
众所周知,董卓手下从来不乏打架斗狠的好手,但要来搞教育,根本就没有能拿出手的人物。
荀彧在朝堂上忙得焦头烂额,荀攸要处理相国府中的政务,李儒和贾诩倒是可以考虑,就怕将来会教出一群小毒物。
关键时候,还是荀彧给出的点子:有一个人,或许太师可以前去问问。
兴许,他会愿意帮忙。
得知此事,宁武大为震怒,要不是提前有所防范,估计这会儿荀彧已经见了阎王。
他派人叫来杨定询问,杨定却表示,那两名刺客的身份成迷,根本没有任何线索。
幕后指使者,显然是有心之人,蓄谋已久。
宁武摆手让杨定退下,自己则慢慢思索起来。
洛阳城里几乎到处都是暗部杨定埋下的眼线,可那两名刺客不仅避过了杨定的所有眼线,而且还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如此精密的筹谋,兴许只有一人可以办到。
那就是自己的好女婿——李儒。
因为暗部之前,本就是在李儒的建议下才进行设立,用来监控洛阳百官,里面也多有李儒的心腹亲信。
只要李儒打声招呼,或者是用董卓的名号,这些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没有可能。
不管怎么说,先把李儒叫来问问。
没有等到刺杀成功的消息,反而等来了相国府的通传。
坐在席榻上的李儒沉了沉眉头,一张本就冷漠的脸庞,此刻更显阴翳,他脑海里急思:这个时候叫我过府,难不成是事情败露?
但他随即便否了这个想法,此次行动计划,天衣无缝不说,以老丈人的智商,如何也不该猜到自己头上。
更何况,两名刺客已死,那就是死无对证。到时随便把锅往某个官员身上一甩,这事就算是和他撇清了关系。
抱着如此念头,李儒来到了相国府里。
大堂中,宁武笑呵呵的招呼李儒过来坐下,一番简短寒暄后,他问起李儒:贤婿啊,你随本太师多少年了?
李儒不明白为何会有此问,心中算了算,然后回答起来:“若是从见到太师那日算起,整十年了。”
十年啊!
人生匆匆,又有几个十年?
“这些年,你为我出谋划策,鞍前马后,功劳我都记得,若是没有你的竭尽辅佐,本太师也不会有今日之地位。”
宁武不禁感慨一番,有了董卓的记忆,之前的事情就好像真的感同身受。
李儒倒是没有太多感慨,他既然选择了董卓,就不会质疑对错,笃定回道:“太师杀伐果断,乃雄主也,能辅佐太师,亦是儒之幸!”
“好了,咱们不说这个。你是我女婿,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宁武很友好的拍了拍李儒肩膀,然后在李儒喝水的时候,冷不丁的问了一声:“荀彧遇刺的事情,你听说了没有?”
目光直视李儒,似是想要将他看穿。
声音平和,堂内的气氛却是骤然直降!
端着茶杯的李儒身躯陡然一怔,目光凝视之下,只觉如芒在背,他当即矢口否认:不是我!
自从董卓不再沉迷享乐后,李儒发现,自己越来越看不透这位主公。
宁武宽厚的手掌摆了摆,仍旧笑意岑岑:“贤婿啊,你先别急着推脱,是你也好,不是你也好。总之,我都不希望再有下次。荀彧是我器重之人,你也是。所以,你,明白了吗?”
淡淡的言语声中,带有呼之欲出的警告。
李儒神色复杂,最后还是点了点头。
至少,以后董卓在的时候,他不会轻易再对荀彧出手。
遇刺事件,很快揭了过去。
荀彧本人似乎也没将此事放在心上,甚至都没有告知宁武。
几天后,荀彧来到相国府上,称虎牢关阵亡和受伤将士的抚恤已经发放下去,只是答应他们孩子入学读书的事情,恐怕难度不小。
让遗孤入学读书,荀彧从本质上是认可的。
然则太学是朝廷官办,一直操持在士大夫阶级的手里。里面的学子,大多是有身份、有背景的士族子弟,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贫寒学子,不过这些人也都必须是经地方举荐,才能入得太学。
书籍和知识,就是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重要途径。
普通人家的儿女想要读书,必须找到一些世家大族,通通门路,让子女成为他们的门生,否则,没人会让他们踏足太学的门槛。
对于此事,荀彧也没有丝毫办法。
“他们不肯,老子就拿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看他们答不答应!”华雄粗犷着嗓门儿自告奋勇,说要带人去踏平太学,哪个不同意,就砍了哪个。
到底是莽夫一个,啥也不懂。
荀彧摇头说道:“你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就算是送进去了,太学里的人也只会更加厌恶这些遗孤,他们会阳奉阴违,处处使绊,跟这些人玩政治手段,他们有的是数不尽的办法。”
对此,在朝堂上混了将近两月的荀彧,可谓是颇有心得。
“既然他们不肯收,那我们就自己建学堂!”
宁武干脆直接拍板,态度坚决,反正以后需要大量人才,太学不愿合作,那就我自己来办。
说干就干。
当天,宁武传令下去,召集洛阳驻军,西凉军、并州军、洛阳军一起出力,砍树运石头,搅石灰,夯黄土……
三四万人搞建筑,加上宁武时不时的前去监督,不搞高楼大厦,仅仅一个半月的时间,占地数百亩的新学堂就筑建完成。
此事在洛阳城里一度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听说了吗,董太师在城外圈了好大一片地,说是要兴办学堂。”
“母猪上树我还信,你说董贼搞教育,我是打死也不不信的。”
“这倒有趣,厨师不看菜谱,反而学上兵法了!”
“你们说,会不会又是什么新的压榨手段,我可不敢把儿子往火坑里送!”
一时间,这也成为了百姓之间,街头巷尾的趣谈。
一有闲暇,大家就对此事议论纷纷。
董卓要办学堂,洛阳士大夫们的脸上则布满阴沉,隔三差五的聚在一起,商量着如何去搞破坏,抵制这所新建的学堂。否则,他们的切身利益,将会受到极大重创。
学堂建好了,下一个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上课的老师去哪儿请呢!
众所周知,董卓手下从来不乏打架斗狠的好手,但要来搞教育,根本就没有能拿出手的人物。
荀彧在朝堂上忙得焦头烂额,荀攸要处理相国府中的政务,李儒和贾诩倒是可以考虑,就怕将来会教出一群小毒物。
关键时候,还是荀彧给出的点子:有一个人,或许太师可以前去问问。
兴许,他会愿意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