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国家都在做一件事。
    投入和产出。
    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大体上,方式有两种。
    一、对外发展战争,掠夺国外的财富。
    这个时候,就是对军队的投资。
    牺牲掉本国的轻工业,甚至民生,大力投资军工业,发动对外的战争。
    而回报就是打赢战争,要求对方割地赔款,或者在当地建立自己武装的商社或者企业来施行武力垄断式赚钱。
    二、投资本国的轻工业、教育、重工业,拉动内需,实现内部循环,组建群体产业,发起对外的贸易,实现内外流通的收入增长。
    但归根结底就是投入和产出。
    一旦投入大于产出,就会产生危机,一旦这个危机过长,就会使内部崩溃。
    这就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至于行政腐败,中央朝廷对地方的辖制过弱,边军腐败,皇帝决断失误,都是重要原因,却不能算根本。
    所以,解决之道,就是从投入和产出出发。
    例如想要投入产出成正比。
    一、就得干掉中间商,整顿吏治。
    二、只有整顿完吏治,新农税才能施行下去,粮食问题才能解决。
    三、发展产业,由于技术限制,可以优先发展轻工业,投入建厂,拉动劳动力,增加部分底层群体的收入。这样可以扩大税基,同时国营企业自己也可以趁着建立产业增加收入。
    这是良心的投入产出。
    四、对外发动战争。例如安南,一年四熟。投资组建军队,占领安南,产出就是粮食,拿回来的粮食收入一定要高于军队的投资,这才是健康的,否则就是亏本的。
    五、大力投资研发技术,增加效率。
    例如对水泥路的投资,可以增加货物运输效率,增加军队调度效率,减少中间时间成本,这是商业时代必须有的。
    如果从矛盾论的角度分析。
    明末最大的矛盾不是边境矛盾,皇太极自己都没有想过要入主中原,直到崇祯十五年,皇太极还在和崇祯谈和。
    李自成更没有想过要灭亡明朝,直到他快要兵临北京城,还跟崇祯谈条件。
    他跟崇祯说,只要封他一个西北王,税他自己收,有自己的官僚体系就可以,这北京城咱也不进了。
    而且鞑清来袭,咱也出兵给你打鞑清。
    崇祯自己不答应。
    李自成只要攻占北京城了。
    这也说明了明末外交的死板,这是意识形态的问题。
    当主战成为政治正确,也是一种悲哀。
    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不应该是以个人面子为重,而是权衡全局利弊。
    李自成之亡,亡于其对地主乡绅动刀子过快。
    在得天下之前,必须安抚拉拢地主,朱元璋当时就是这样做的。
    但是李自成还没有统一天下,就对地主乡绅挥刀了。
    地主乡绅这个阶级掌握了财力、舆论,是不容忽视的。
    明末是一个扭曲的年代,充满了黑暗幽默。
    它的明灭并不可惜,无数老百姓甚至拍手叫好。
    只是惋惜的是,被满清入主了中原。
    ps:写在最后。
    作者君实在对不起自己的读者,上本书的更新也非常慢。
    这本书实在没有精力去写了,被老婆念叨了很多次了。
    作者君是有完整的大纲的,也有完整的人设。
    但人年龄大了,精力跟不上了,其他的事情太多,工作、生活,还有身体。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割韭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我在大明割韭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