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明朝的官员治理国家肯定是不会的,打仗又不行,但说话好听啊,骂人更是信手拈来。
    搞自己人,和去怡红院找小红一样兴致勃勃。
    孙承宗还在枢密院给卢象升筹备下一批的粮食,毕竟现在是打仗,前方的粮草宜多不宜少。
    但他没想到,门口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一批大臣跑进来,一脸大义凛然的样子,对他破口大骂,口水溅得到处都是。
    枢密院的官员一看自己老大被骂了,这哪里忍得了,当场就怼回去。
    于是,枢密院上演了一场旷世绝伦的对喷。
    等喷完后,一群大臣就跑到内阁去抱怨。
    现在怎么办啊,锦州败了,恐怕这一次锦州保不住了,建奴肯定又会打到宁远,甚至可能兵临山海关。
    要不撤吧?
    对,陛下在山海关,应该尽快奏疏给陛下,全部调回辽东军,撤回关内。
    很快,正在山海关的崇祯就接到了后方送来的一大堆奏疏。
    他们从各个角度阐明了这是一场不能打的战争。
    一、锦州之败,已经表明建奴不可敌。
    二、孙承宗还在调拨新一批的粮食,但是现在因为前线大规模调集粮食,顺天府的粮价已经在涨了,若是再一意孤行,民生危矣。
    三、国库空虚,不能再打下去了!
    崇祯随手翻了几份,暴怒地将这些奏疏全部扔到地上。
    看来朕的这些大臣很闲啊!
    国家治理好了么?
    等仗打完了,再回去好好找你们算算账!
    “将这些奏疏统统给朕拿去烧了!”
    “是。”
    这一日,崇祯将一万京卫军召集起来,他要做什么?
    他要出山海关。
    一听说他要出山海关,赵率教就不淡定了。
    卧槽,陛下,您知不知道您现在在做什么?
    出了山海关就是关外,那就是真正的前线啊,建奴大军现在还在大凌河城。
    赵率教苦苦相劝,但是他岂能劝阻得了。
    赵率教随后又表示愿意守护御驾左右,也被崇祯拒绝了。
    山海关肯定要有人镇守的。
    八月初七,山海关的大门被打开了,崇祯带着人一路出了关。
    崇祯为什么敢出关了?
    很简单,因为皇太极必败无疑了!
    为什么皇太极必败无疑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真的没有粮食了。
    义州的失守,德格类的战败,让皇太极的后勤补给几乎成了一件奢望的事。
    没有后勤的皇太极,给他一百个胆子,他都不敢越过锦州防线。
    他要是越过了锦州防线,深入进来,他要做的事情不是来找自己麻烦了,而是天天想怎么突围出去回沈阳了。
    打仗可不是儿戏,粮食是军队最基础的保障。
    所以,崇祯现在完全可以出来浪一转。
    这个时候,天雄军打了大胜仗,锦州打了败仗,正是皇帝去军队里刷存在感的时候。
    皇帝要推行改制,第一件事,就是要抓两样东西。
    一是军权。
    二是赚钱。
    两样都缺一不可。
    那么,现在摆在眼前的机会,要不要抓住?
    当然要抓住!
    北京在吵架,皇帝已经出关,而锦州的城门关得严严实实的。
    卢象升呢?
    他此时在做什么?
    实际上,击败德格类之后,卢象升有两个选择:
    一、进驻锦州城,休养生息。
    二、去大凌河城和皇太极再打一场。
    但卢象升都没有选。
    他选择在原地扎营,让士兵休息,并且为战死的士兵收拾遗体,登基记录阵亡者。
    军心非常重要。
    张晨在他的《战争论》里这样写过:军心能将所有人凝聚在一起,发挥出最大的力量,凝聚军心是主帅的主要责任之一。
    所以说,打皇太极重不重要?
    重要。
    但此时,经历了一场打仗的天雄军,安抚军心,更加重要。
    打仗不是蛮干,也不是斗狠。
    战争是一个团体行为。
    将所有战死的士兵的名字记录在册,又让人将受伤的士兵都送到了锦州做疗养。
    此时的卢象升手下,还有差不多一万人不到。
    而对面的皇太极有3万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卢象升按兵不动。
    八月九日,卢象升接到了皇帝的密信。
    皇帝在信中写的比较简单:多扎军营。
    卢象升立刻就懂皇帝的意思了。
    于是,卢象升让人将军营扎得遍地都是,就是那种一望无际的。
    然后让人频繁出入营寨。
    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然是做给皇太极看的。
    就目前的局势,崇祯也给皇太极推算了几种可能性。
    一、当皇太极知道德格类溃败后,转身调兵来打卢象升。
    但他不知道卢象升的兵力情况,必然派探子探查,又因为卢象升击败了德格类,皇太极必然会谨慎行事。
    所以,要告诉皇太极,卢象升还有很多很多人。
    在建奴的心目中,明军的野战能力很差。
    现在明军突然打败了德格类,皇太极必然会认为明军是人多。
    这一点恰恰更能撞出样子来,让皇太极不敢轻举妄动。
    二、若是皇太极不来找卢象升的麻烦,他也不可能久久围住大凌河城,还是因为粮草的原因。
    如果是这样,皇太极可以在几天之内,对大凌河城发动总攻,以最大的力量来摧毁大凌河城,达到他的目的。
    但是这个方案风险太大,因为皇太极如果和袁崇焕死磕,就把坐收渔翁之利的机会给了卢象升。
    所以,其实现在局面是三方牵制的局面。
    皇太极只有一条路可以选,那就是立刻马上撤兵!
    所以,现在明军的机会来了。
    既然皇太极很大概率上会立刻撤兵,就是追击的最佳时机。
    若是能趁着一次战争把皇太极给抓住,那他张晨就是赚翻了。
    果然如崇祯所料,皇太极这几日派出大量的探子去天雄军的军营附近打探消息。
    送回给皇太极的消息都是,明军至少有三万之众。
    实际上连1万都不到了。
    皇太极接受到的情报是三万之众,若是单独对战这种数量的明军,他当然不担心,可是现在大凌河城还有个袁崇焕。
    如果他一去攻打卢象升,袁崇焕必然出城。
    到时候就被明军给前后夹击了。
    思前想后,皇太极终于决定不去找卢象升的麻烦了。
    但是,这么走又不甘心。
    接下来呢?
    皇太极想了另外一招。

章节目录

我在大明割韭菜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宅屋只为原作者唐晓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晓非并收藏我在大明割韭菜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