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行测78分上岸:5年,4000字,3点心得
楼主今年27,普通大学毕业,大学里就深刻的认知到,宇宙的尽头是考公。所以从一毕业开始,就跻身于公考大军一线。作为一名湖南妹子,南下过广东,北上过山东,也去过江浙凑热闹,大大小小参加过近20次考试。大家情况不一样,备考方法也不同,各位可根据我的情况,对号入座。
我是在职党,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前端开发,是的,女程序猿,但老板人不错,不怎么加班,也没出什么bug。单身27年,每天学习时间大概4个小时左右,周末全天。湖南省考3次进面,行测成绩为69,72,78。和其他大神比不得,算不上高手,只能算个中等选手。这5年刷题听课做的笔记本,前两天一起打包送给了我表弟,叠起来快1米高了。。。
今天的分享,算是这5年对行测的一些思考。一来是感谢羚羊老师的耐心指导,不管是知识还是事务的认知,都收获了很多。二来是最近蛮多人在问我方法,希望能够帮到我的同学和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伙伴们。如果有一点点的启发,我就知足啦。
行测的认知
刚开始,我觉得行测这么简单啊,都是一些语文,中学数学,还有测智商的图形,简单的资料运算。看一圈下来,不错,没有难题。5分钟,挑任何一个题目,基本都能做出来,除了一些刁钻的图形推理和本身有争议的言语理解。
但是其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像我这样酷爱考证的伙伴,要注意。行测真不是刷题,背考点记公式就行,别陷进了固化思维。在千军万马之中,要求1分钟解题,那就从一个知识型考试,变成能力型的考试了。这种能力体现在,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阅读速度,理解速度,大脑运转速度,时间统筹分配上。
而这样的能力,一般大学生多少有些底子,在未复习的情况下行测50-60分基本没问题。但如果要提高10-15分,15分以上就有点难度,需要经过强度的系统复习训练!!
我发现,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系统复习是什么。我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找了堆题和书,去一些网站上听公开课,一通乱学复习了2、3年,行测还是60多分原地踏步。以我这5年一起刷题的考友,以及自己的惨痛经验来看,缺乏系统学习是多数人徘徊在60多分主要原因。
就像羚羊老师所讲的,能力非系统规划、合理学习所不能达。所以,我将自己对系统学习的心得,总结三点分享给大家:
一、吃透题型,系统掌握解题方法
有人可能要说,题型我早就知道啦,五种嘛。但你不觉得这等于没说么?题型一定是拆解到足够细,细到不能再分下去,你才能知道怎么学,对你来说才知道怎么用。否则你脑子里就装着五大模块,面对行测茫茫知识的海洋,只会感到焦虑和茫然的。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学的会不会考,考了的话又能不能做对?对了能不能进面?
作为羚羊老师的学员,吃透题型我当然用的123卷。但不管你报的是何种辅导班,用的是何种方法,只要你学得舒服听得懂易上手,那便行得通。因为方法基本都已经成型。不过是讲的老师不一样,思路不一样,都是让你最快了解怎么解题的。说到底,你都是你说了算。
那怎么才算吃透了?比如123卷除常识外的100多卷考点,你都能默写或者用自己的话表达的话,那就算是很熟练了。再比如你看到一个题,能够20秒30秒快速反应考点,算是吃透了。
我为什么想说“吃透”这两个字,因为老师的终究是老师的,而你最终变化成自己的。就像学驾照,教练会告诉你,怎么对点对线,就能倒车入库侧,方位停车。然后你学了,1个月过了驾考,感觉很简单很舒畅。可到你自己开车,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上路,别人喇叭一按,大货车呼啸而过,你早就把这些点线抛在了脑后,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为啥很多人平时做题可以,一到考场就不行了,就是没吃透!
以行测具体的考点来讲,比如图形推理,你学了点、线、角、面、素,告诉你哪些图形是数点,哪些是数线,你认真做了笔记,刷了配套训练题,觉得一切ok。但真到了考试,一个乱如麻的图形,到底是数点还是数线,是不是就很说不清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如此,反正我前两年就这样的。
但如果你在熟练掌握基础考点的前提下,进行系统训练。每个题都强制要求联想到考点,并形成肌肉记忆,同时最关键的来了,你能够自己写解析!!当你做了足够多的题,课程知识点足够熟练,通过系统训练便能形成一套自己的打法。那些错过的题,你在考场上就基本不会再错,是的就这么神奇。
再比如言语理解,在123卷中考点,转折、递进、因果、选项对比、感情色彩、话题一致、形式一致等。我是个语文极差的人(相信大家通过我写的文章就能知道...)我学完发现,光这些真不够的,考场上用起来不顺手,或者干脆想不到。
我开始深刻理解老师说的“要彻底解决言语理解问题,就要从思维上进行改变”。靠图推的方法来做题,估计很难成。所以我把改变思维,当成我言语理解系统备考的重要起点,所以在我在行测第二板斧的言语思维课上,我花了2个月的时间打磨,刷了将近1000多道言语题。
就我这个语文水平解释思维这个东西实在太难了,想来想去就用一道题来讲讲,希望能说明白。这是一道22年的副省题,相信不少人都做过:
在传统基层治理中,缺乏社会组织、市场等各主体的共同参与、质询和监督,必然导致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下降、权力垄断和滥用等问题,容易弱化公众信任程度,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介信任机制、共识机制、协调共享机制,适用于多环节、多方协同参与且互不信任的场景。而信任是多元主体进行基层协同治理和互信规则建构的合作基础,区块链的算法信任机制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性+信任”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治理生态中双边信任向多边信任及社会公信的转变,突破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所形成的认知固化和思维僵化。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健全信任机制是基层协同治理的条件
b.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推进基层治理改革
c.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政府公信力
d.治理生态离不开多元社会主体间的协作
10秒扫一眼题干,如果你对第二板斧内容足够熟练,立马就能发现“文段重点和“破题关键词”,直接圈定最后一句:“借助区块链技术...”,快速定位到两个关键词“基层治理”和“区块链技术”,立马出答案秒b。
这就是一种思维,惯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快速阅读、定位、抓关键词、判断答案。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不是简单刷题就获得,要系统学习,长期积累的能力。
总得来说就是,听课,适合你的课。刷题,结合课强化思维,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就好比武林上,有人各门派的都学了,反而不如学一派武功。杨过也是学了百家武功后,自创黯然销魂掌才能成为大侠的。吃透考点,吃透老师课程,原创个人的思维很重要,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二、融会贯通,考场训练
题型都吃透到稳定行测75分还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在“稳定”二字。
就像一个人学会了一门武功,打赢普通人没问题,但是想要在几百上千人中脱颖而出,还是很难的。那怎么办?必须要去打!不打不知道自己的差在哪!不知道自己的破绽在哪。这话我还是有底气说的,毕竟也参加了20多场考试,目前已经可以很麻木地、接受、看待各类考试。
国考,各省考,哪怕事业考。一个字,考!不要怕报名费浪费。这点钱,考上了1个月工资够考几十回了!而且能得到新的思考,认识新的考友,一个真实的经历,比一百个想象的经历来的更有用。
考试不是时时都有,那就找个人比赛,比如我就有很多宝贵的考友,时不时就约一次考试,总之越真实越好,越能融入进去。我是不太建议做模拟题的,一是受到羚羊的老师观念影响,二是我觉得模拟题实在看不出水平,而且有些题简直是在误导考生,更可笑的是还有某些平台的考生,在这种模考去作弊拿高分影响其他考生,我是坚决摒弃的。
有人说,真题辣么少,我早就做完了,其实你真的做不完啊,从2010年到现在,之前是不联考的啊,每个省都有题目,你算算多少套?就算联考,这不还有江苏abc,浙江等等,都是极好的真题啊。现在资源这么多,你不会找不到的吧...
而且不一定要整卷嘛。比如我在职狗,实在找不出2小时,我定时做5000题。比如定一个5分钟闹钟,做5题图形。定一个15分钟闹钟,做10题数量。定一个15分钟闹钟,做15题资料分析,哪怕做10题常识,也定一个3分钟闹钟。
定完闹钟,深呼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考试了!然后全神贯注,用扫面议的眼睛去扫动信息吧,传输大脑吧,思考吧。勾选吧。然后闹钟响了,你发现还有1题没做,这已经很不错了。要的就是这样的紧张感。如果你都做完了且正确率高,下次请减少1分钟。只有经历过足够多的真实考场,才能把你所有的不稳定逐个排除。排除了不稳定,那么你就能稳定拿75甚至更高的分数了!
三、总结成型,打造自己做题节奏
节奏,就是韵律,节奏很重要。在我5年的考试生涯中,没有一次是做完的。即便是这次最高分78,也是有至少10道题是猜的。
其中很多大神是这样,也有分数考的不好,但是时间够的,那么这就可能是方法有问题了,错误率太高的追求快速是没用的。所以,行测的节奏就是掌握正确率和速度的平衡。速度快,正确率必然下降。
不得不说的是做题顺序,有人喜欢从前到后,但是我个人喜欢按照自己的顺序来做。我的顺序是先做常识,25秒一个,不纠结。我是个比较慢热的人,常识能够让我的眼球的转速快速适应考场。
其次做我的强项判推和资料分析。类比推理,30秒一个,定义判断,50秒一个,逻辑1分钟一个,15分钟做完资料分析15题,5分钟做5个图形,然后我就去涂卡,心里想着该拿的分拿到手里,接下来就是赚的,我就可以慢慢做言语和数量了。
什么顺序不重要,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这个顺序。比如我自己的定的这个顺序,还是当时听羚羊老师冲刺直播说的一种方案,我觉得可行就拿来用了。是的,我也是做不完的。没做完也没关系啊,但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能乱,一乱后面做的题至少对半打折了。所以不管如何,一定要坚定的走,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走自己的认为正确的路!
好了,基本上要讲的都啰啰嗦嗦讲完了。其实这篇分享是我从面试考场出来后,就已经在想,是不是写点什么。正好昨晚看到羚羊老师回复一个考生,关于系统备考的回复,有感而发吧,仅为个人的一些经验,各位看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有所帮助就好~!
我是在职党,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前端开发,是的,女程序猿,但老板人不错,不怎么加班,也没出什么bug。单身27年,每天学习时间大概4个小时左右,周末全天。湖南省考3次进面,行测成绩为69,72,78。和其他大神比不得,算不上高手,只能算个中等选手。这5年刷题听课做的笔记本,前两天一起打包送给了我表弟,叠起来快1米高了。。。
今天的分享,算是这5年对行测的一些思考。一来是感谢羚羊老师的耐心指导,不管是知识还是事务的认知,都收获了很多。二来是最近蛮多人在问我方法,希望能够帮到我的同学和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伙伴们。如果有一点点的启发,我就知足啦。
行测的认知
刚开始,我觉得行测这么简单啊,都是一些语文,中学数学,还有测智商的图形,简单的资料运算。看一圈下来,不错,没有难题。5分钟,挑任何一个题目,基本都能做出来,除了一些刁钻的图形推理和本身有争议的言语理解。
但是其实并非如此,尤其是像我这样酷爱考证的伙伴,要注意。行测真不是刷题,背考点记公式就行,别陷进了固化思维。在千军万马之中,要求1分钟解题,那就从一个知识型考试,变成能力型的考试了。这种能力体现在,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阅读速度,理解速度,大脑运转速度,时间统筹分配上。
而这样的能力,一般大学生多少有些底子,在未复习的情况下行测50-60分基本没问题。但如果要提高10-15分,15分以上就有点难度,需要经过强度的系统复习训练!!
我发现,包括我在内,绝大多数人是不知道系统复习是什么。我刚开始的时候,就是找了堆题和书,去一些网站上听公开课,一通乱学复习了2、3年,行测还是60多分原地踏步。以我这5年一起刷题的考友,以及自己的惨痛经验来看,缺乏系统学习是多数人徘徊在60多分主要原因。
就像羚羊老师所讲的,能力非系统规划、合理学习所不能达。所以,我将自己对系统学习的心得,总结三点分享给大家:
一、吃透题型,系统掌握解题方法
有人可能要说,题型我早就知道啦,五种嘛。但你不觉得这等于没说么?题型一定是拆解到足够细,细到不能再分下去,你才能知道怎么学,对你来说才知道怎么用。否则你脑子里就装着五大模块,面对行测茫茫知识的海洋,只会感到焦虑和茫然的。因为你不知道自己学的会不会考,考了的话又能不能做对?对了能不能进面?
作为羚羊老师的学员,吃透题型我当然用的123卷。但不管你报的是何种辅导班,用的是何种方法,只要你学得舒服听得懂易上手,那便行得通。因为方法基本都已经成型。不过是讲的老师不一样,思路不一样,都是让你最快了解怎么解题的。说到底,你都是你说了算。
那怎么才算吃透了?比如123卷除常识外的100多卷考点,你都能默写或者用自己的话表达的话,那就算是很熟练了。再比如你看到一个题,能够20秒30秒快速反应考点,算是吃透了。
我为什么想说“吃透”这两个字,因为老师的终究是老师的,而你最终变化成自己的。就像学驾照,教练会告诉你,怎么对点对线,就能倒车入库侧,方位停车。然后你学了,1个月过了驾考,感觉很简单很舒畅。可到你自己开车,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上路,别人喇叭一按,大货车呼啸而过,你早就把这些点线抛在了脑后,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为啥很多人平时做题可以,一到考场就不行了,就是没吃透!
以行测具体的考点来讲,比如图形推理,你学了点、线、角、面、素,告诉你哪些图形是数点,哪些是数线,你认真做了笔记,刷了配套训练题,觉得一切ok。但真到了考试,一个乱如麻的图形,到底是数点还是数线,是不是就很说不清了?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如此,反正我前两年就这样的。
但如果你在熟练掌握基础考点的前提下,进行系统训练。每个题都强制要求联想到考点,并形成肌肉记忆,同时最关键的来了,你能够自己写解析!!当你做了足够多的题,课程知识点足够熟练,通过系统训练便能形成一套自己的打法。那些错过的题,你在考场上就基本不会再错,是的就这么神奇。
再比如言语理解,在123卷中考点,转折、递进、因果、选项对比、感情色彩、话题一致、形式一致等。我是个语文极差的人(相信大家通过我写的文章就能知道...)我学完发现,光这些真不够的,考场上用起来不顺手,或者干脆想不到。
我开始深刻理解老师说的“要彻底解决言语理解问题,就要从思维上进行改变”。靠图推的方法来做题,估计很难成。所以我把改变思维,当成我言语理解系统备考的重要起点,所以在我在行测第二板斧的言语思维课上,我花了2个月的时间打磨,刷了将近1000多道言语题。
就我这个语文水平解释思维这个东西实在太难了,想来想去就用一道题来讲讲,希望能说明白。这是一道22年的副省题,相信不少人都做过:
在传统基层治理中,缺乏社会组织、市场等各主体的共同参与、质询和监督,必然导致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下降、权力垄断和滥用等问题,容易弱化公众信任程度,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区块链技术基于去中介信任机制、共识机制、协调共享机制,适用于多环节、多方协同参与且互不信任的场景。而信任是多元主体进行基层协同治理和互信规则建构的合作基础,区块链的算法信任机制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性+信任”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借助区块链技术可以促进治理生态中双边信任向多边信任及社会公信的转变,突破传统国家治理体系所形成的认知固化和思维僵化。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健全信任机制是基层协同治理的条件
b.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推进基层治理改革
c.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政府公信力
d.治理生态离不开多元社会主体间的协作
10秒扫一眼题干,如果你对第二板斧内容足够熟练,立马就能发现“文段重点和“破题关键词”,直接圈定最后一句:“借助区块链技术...”,快速定位到两个关键词“基层治理”和“区块链技术”,立马出答案秒b。
这就是一种思维,惯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快速阅读、定位、抓关键词、判断答案。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不是简单刷题就获得,要系统学习,长期积累的能力。
总得来说就是,听课,适合你的课。刷题,结合课强化思维,内化成你自己的东西。就好比武林上,有人各门派的都学了,反而不如学一派武功。杨过也是学了百家武功后,自创黯然销魂掌才能成为大侠的。吃透考点,吃透老师课程,原创个人的思维很重要,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真的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
二、融会贯通,考场训练
题型都吃透到稳定行测75分还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在“稳定”二字。
就像一个人学会了一门武功,打赢普通人没问题,但是想要在几百上千人中脱颖而出,还是很难的。那怎么办?必须要去打!不打不知道自己的差在哪!不知道自己的破绽在哪。这话我还是有底气说的,毕竟也参加了20多场考试,目前已经可以很麻木地、接受、看待各类考试。
国考,各省考,哪怕事业考。一个字,考!不要怕报名费浪费。这点钱,考上了1个月工资够考几十回了!而且能得到新的思考,认识新的考友,一个真实的经历,比一百个想象的经历来的更有用。
考试不是时时都有,那就找个人比赛,比如我就有很多宝贵的考友,时不时就约一次考试,总之越真实越好,越能融入进去。我是不太建议做模拟题的,一是受到羚羊的老师观念影响,二是我觉得模拟题实在看不出水平,而且有些题简直是在误导考生,更可笑的是还有某些平台的考生,在这种模考去作弊拿高分影响其他考生,我是坚决摒弃的。
有人说,真题辣么少,我早就做完了,其实你真的做不完啊,从2010年到现在,之前是不联考的啊,每个省都有题目,你算算多少套?就算联考,这不还有江苏abc,浙江等等,都是极好的真题啊。现在资源这么多,你不会找不到的吧...
而且不一定要整卷嘛。比如我在职狗,实在找不出2小时,我定时做5000题。比如定一个5分钟闹钟,做5题图形。定一个15分钟闹钟,做10题数量。定一个15分钟闹钟,做15题资料分析,哪怕做10题常识,也定一个3分钟闹钟。
定完闹钟,深呼吸一口气,告诉自己:考试了!然后全神贯注,用扫面议的眼睛去扫动信息吧,传输大脑吧,思考吧。勾选吧。然后闹钟响了,你发现还有1题没做,这已经很不错了。要的就是这样的紧张感。如果你都做完了且正确率高,下次请减少1分钟。只有经历过足够多的真实考场,才能把你所有的不稳定逐个排除。排除了不稳定,那么你就能稳定拿75甚至更高的分数了!
三、总结成型,打造自己做题节奏
节奏,就是韵律,节奏很重要。在我5年的考试生涯中,没有一次是做完的。即便是这次最高分78,也是有至少10道题是猜的。
其中很多大神是这样,也有分数考的不好,但是时间够的,那么这就可能是方法有问题了,错误率太高的追求快速是没用的。所以,行测的节奏就是掌握正确率和速度的平衡。速度快,正确率必然下降。
不得不说的是做题顺序,有人喜欢从前到后,但是我个人喜欢按照自己的顺序来做。我的顺序是先做常识,25秒一个,不纠结。我是个比较慢热的人,常识能够让我的眼球的转速快速适应考场。
其次做我的强项判推和资料分析。类比推理,30秒一个,定义判断,50秒一个,逻辑1分钟一个,15分钟做完资料分析15题,5分钟做5个图形,然后我就去涂卡,心里想着该拿的分拿到手里,接下来就是赚的,我就可以慢慢做言语和数量了。
什么顺序不重要,关键是一定要坚持这个顺序。比如我自己的定的这个顺序,还是当时听羚羊老师冲刺直播说的一种方案,我觉得可行就拿来用了。是的,我也是做不完的。没做完也没关系啊,但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能乱,一乱后面做的题至少对半打折了。所以不管如何,一定要坚定的走,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判断,走自己的认为正确的路!
好了,基本上要讲的都啰啰嗦嗦讲完了。其实这篇分享是我从面试考场出来后,就已经在想,是不是写点什么。正好昨晚看到羚羊老师回复一个考生,关于系统备考的回复,有感而发吧,仅为个人的一些经验,各位看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有所帮助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