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遗光正在和近卫们商议, 这两天他就光忙着这事儿了,都没出过门。
白骥那里,他听近卫说白骥这几天一直在求见就明白对方的顾虑了,便特地没出面, 打算再抻一抻他。
再有, 他也是真的没空。
其一, 是为了商议如何向公主禀报。
他们半个月前早就到了骊山,以公主、或者说以皇帝的意思,他们最好在骊山外多转转, 尽量寻找秦皇古墓的奥秘。谁知刚到骊山姜遗光就入了镜,还耽搁了这么久。
入镜自然是个正当理由,可重要的是……姜遗光在镜中只度过了一日夜而已。到时公主调来卷宗一看,就能发现个中蹊跷。
近卫们揣测着,此事让陛下知道无妨, 但不知该不该透露给公主。
其二,便是公主的密令。她要几人悄悄地打探,最好能摸清楚秦皇墓室入口。
近卫们都觉得很为难。
秦皇墓地……自古以来被不知多少盗墓贼光顾过,却没有一个能摸到大门, 几乎都死在了外围的机关下。或是被阻隔在重重青山外, 望而兴叹。
不过公主有令,再怎么难也要上。
近卫们是出于忠诚, 姜遗光就纯粹是出自私心了。
他想知道,山海镜和千年前那位人间第一帝皇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若说山海镜在千年前就出现过,这两千多来, 十数个朝代更迭, 可曾有过渡过十八重死劫的入镜人?
据说十八重死劫后,长生不灭。相传那位秦皇老年时也在寻求长生, 只可惜死在了回皇都的途中。
他要寻求长生,会不会……将目光投到了山海镜上?
泡在房间里商讨了好几日,其他几人都头晕脑胀的。等商议得差不多了,就换了个地方,一整栋阁楼,楼里堆满了书籍。
“这些都是机密,只能在这里看看。出门后一个字也不许提起。”带他来的人说道。
姜遗光点头:“放心,我明白。”
领他来的人便道:“那么,就由我为公子引路吧。”
“劳烦你了。”
“不敢不敢。”
从外往里走,一列又一列从地面一直延伸到房顶的顶天立地的书架,一排排一列列堆积成山,散发出书页纸张和浓墨的气味。
而这只是骊山驻地藏书的一间而已,像这样的书屋,还有几百间。
这里也有许多人,看着不太像书生,也不像完全的武人,或在桌边或站在书柜边,抱着书小声讨论着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的人,大部分都是本地人,还有些是从各地请来的高人,看风水的、探地的,还有会机关术、会阵法的……”领路人介绍道。
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姜遗光问:“这件事已经谋划很久了吧?”
“自然。”领路人又是自豪又是叹息道,“就像我,我从小就被师父带着学着给这里的书分类,一直过了十几年。甭看这里的书多,你要是让我找哪本书啊,我闭着眼睛都能给你找出来。”
姜遗光适时露出惊讶表情,什么也没说。但能让镇定如他变色,领路人已经很满意了,他心满意足地继续道:“这里书太多了,让我给您挑几本吧。”
“劳烦了。”
二人到一间屏风隔开的暖阁坐下,那领路人很快就搬来了厚厚十几卷书。
“这些都是前朝和本朝关于骊山的记录,前朝朝廷也派人探过骊山,本朝也有,只是不为外人所知。”
“能被带出来的东西差不多都在这里了。”
姜遗光更加“惊异”,问道:“前朝的也有吗?”
“有的有的。”那领路人说,“我起先也不知道,后来才发现,前朝的朝廷也在骊山驻扎了兵马,也招揽了不少高人探路。但是后来出了一桩大事,死伤无数,骊山探索便断断续续搁置了很多次。等末代那位昏君上位后,对骊山的探索就彻底停下了。直到我们太祖皇帝打下了江山,这里才慢慢又重新收拾起来。”
“只不过……听说在打仗的那几年,这里的书都丢了不少,找也找不回来了。”
姜遗光问:“出了什么大事?”
领路人道:“具体的我也说不清,公子自己看看吧。”他挑出其中一本最厚、边缘磨损最重的发黄的卷宗,“喏,就是这本。”
姜遗光接过了书。
没有书名,书脊处贴了一条封,上面记着《延德二十三年骊山探秘记事》。
成为入镜人以后,姜遗光就了解了许多从前他没有渠道得知的知识。延德就是前朝第十三位皇帝的年号,前朝历经十五位皇帝后灭亡。
延德二十三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了。
姜遗光翻开书,飞速翻看。
领路人在旁边念叨:“这里有不少当时进山人的记录,只是他们都没能出来。这本书里绝大多数都是本朝时派人进去在路上找到的。若不是先帝派人探查,恐怕这些东西永远也没法见到天日了……”
延德二十三年——
平心而论,延德帝在位时,不算好,也不算太坏。他不讲究奢侈,性好简朴,也没有强势的外戚把持朝政,在位时不征战,少劳役,多次减免赋税。
但对入镜人来说,有一点不好。
延德帝深恶鬼神一事,即便他已亲眼见证过诸多厉鬼事迹,他也深信,若人能心存正气,自然百鬼不侵。
驻扎在骊山的营地自然就不被重视了。
延德帝非常仰慕那位千古一帝,除此外他也认为打扰惊扰陛下安眠实在不是明君所为。若不是有祖训在,他恐怕早就下令让探寻骊山的这批人解散了。
姜遗光认为,那位延德帝心里恐怕也对长生不老有那么一点不可言说的隐秘的期望,否则仅仅凭着祖训,可拦不住一位手腕强势的帝皇。
更何况……延德年间,送往骊山的东西可一点不少,不管是钱物还是人才,和前朝其他皇帝相比不算少。
延德二十三年,有一支一百八十人左右的队伍进入骊山某处山脚下——延德十八年时,他们在那里探出了一处地底洞穴,并花费一年左右,成功将洞穴挖了出来。
两年多来,骊山不断派人进入那个洞穴一点点进发,由原来半里、一里,再到后来的两里、三里……这处洞穴竟还没探到底。且据记录,洞中分支挤多,地势复杂,又有毒虫、毒气、各种奇妙机关等等。于是他们都认为很可能是找到了那位秦皇墓地的某个入口。
当年修筑陵墓的工匠都死在了地宫中,说不定这就是其中一个工匠为自己留的后路。
又经过拿人命换来的数次探索后,驻扎在骊山的将军被当时领头入镜人说动,上折请示皇帝,延德帝不允。将军和入镜人便一次又一次上折,请求派人彻底入洞一探。
折子上了一年多,延德帝终于允了,和折子一道来的还有数十个从京城调来的高手,大夫、风水先生、入镜人、护卫等等。
精心准备许久后,他们终于向那个山洞进发了。
起初还好,进入山洞的人很多,在洞中光是吃喝都不是小数目,好在沿途修了营地放了干粮补给。他们又商议好,不论发生什么,绝不能分散,遇到分岔口时,也是让风水先生算出该往哪边走,并不分散。
但还是死了很多人。
姜遗光先翻到后面,那里有原样誊抄下的入洞探寻人的记录,连笔迹都模仿了七八成。
“洞中瘴气极毒,即便提前吃了药也难以阻挡……阿窦不慎触碰了毒物,谁也想不到洞中一颗菌子能有这么毒,他并不打算采摘了吃,不过攀爬时触碰到就倒下了……”
“……这是阿窦中毒的第三天,他浑身皮肤都溃烂了,一直流黄水,说不出话来。大夫只能吊着他的命,却治不好……”
“……阿窦想自尽,被大夫发现了。唉,老实说换我变成他那样我也不想活了,但是徐大夫不让,我也不能帮他。”
“……这是阿窦中毒的第十二天,他还活着,尽管已经完全没了人样,可他竟然还活着。”
“阿窦中毒的第二十一天,他太吓人了,其他人都有点怕。今天轮到我背他走了。我趁其他人没注意,送了他一程,他还冲我笑了,是在感激我吧。”
“按军令这叫谋害同门,我出去后也该被处死了。不过我也不在乎了,我能不能出去还另说……”
前面的记录极多,还附有遗书,每封遗书上都带了姓名家乡,预备他们如果出不来,朝廷还能把他们的遗言送回去。
众人笔迹五花八门各个不一,大约队里的所有人都被要求了要随行记下见闻,连大夫也不例外。这倒方便了后来人查阅。
姜遗光大略翻了翻遗书,从厚厚的书卷中找到了该记录者的消息:杨阿刀,蜀州相云乡人士,家中父母都不在了,有一妻一女。他的遗书却不似自己平日记录那样絮叨,而是简单的几句话——“如果我回不去,告诉杨周氏家里的东西都给她,要留要卖随她意,这次的赏钱就给女儿攒着长大了当嫁妆,她要改嫁也随她。”
他也找到了那个“阿窦”。
窦巡,同是蜀州相云乡人,和杨阿刀是同乡,怪不得杨阿刀照顾他。
窦巡的记录又是不一样的风格。
“洞里黑乎乎的,近卫送来了夜明珠也看不太清楚,看什么都是绿的。老子受不了了!……受不了也得受,来都来了,总不能这个时候退。”
“……徐大夫学识广博,若不是有他在,我们很多人根本躲不过瘴气。他人也和气……”
“徐大夫人实在太好了,不知道为什么杨哥让我离他远点……”
“我中毒了,我现在半个身子都动不了,还好右手能动,还能写字……”
白骥那里,他听近卫说白骥这几天一直在求见就明白对方的顾虑了,便特地没出面, 打算再抻一抻他。
再有, 他也是真的没空。
其一, 是为了商议如何向公主禀报。
他们半个月前早就到了骊山,以公主、或者说以皇帝的意思,他们最好在骊山外多转转, 尽量寻找秦皇古墓的奥秘。谁知刚到骊山姜遗光就入了镜,还耽搁了这么久。
入镜自然是个正当理由,可重要的是……姜遗光在镜中只度过了一日夜而已。到时公主调来卷宗一看,就能发现个中蹊跷。
近卫们揣测着,此事让陛下知道无妨, 但不知该不该透露给公主。
其二,便是公主的密令。她要几人悄悄地打探,最好能摸清楚秦皇墓室入口。
近卫们都觉得很为难。
秦皇墓地……自古以来被不知多少盗墓贼光顾过,却没有一个能摸到大门, 几乎都死在了外围的机关下。或是被阻隔在重重青山外, 望而兴叹。
不过公主有令,再怎么难也要上。
近卫们是出于忠诚, 姜遗光就纯粹是出自私心了。
他想知道,山海镜和千年前那位人间第一帝皇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若说山海镜在千年前就出现过,这两千多来, 十数个朝代更迭, 可曾有过渡过十八重死劫的入镜人?
据说十八重死劫后,长生不灭。相传那位秦皇老年时也在寻求长生, 只可惜死在了回皇都的途中。
他要寻求长生,会不会……将目光投到了山海镜上?
泡在房间里商讨了好几日,其他几人都头晕脑胀的。等商议得差不多了,就换了个地方,一整栋阁楼,楼里堆满了书籍。
“这些都是机密,只能在这里看看。出门后一个字也不许提起。”带他来的人说道。
姜遗光点头:“放心,我明白。”
领他来的人便道:“那么,就由我为公子引路吧。”
“劳烦你了。”
“不敢不敢。”
从外往里走,一列又一列从地面一直延伸到房顶的顶天立地的书架,一排排一列列堆积成山,散发出书页纸张和浓墨的气味。
而这只是骊山驻地藏书的一间而已,像这样的书屋,还有几百间。
这里也有许多人,看着不太像书生,也不像完全的武人,或在桌边或站在书柜边,抱着书小声讨论着什么。
“这些都是我们的人,大部分都是本地人,还有些是从各地请来的高人,看风水的、探地的,还有会机关术、会阵法的……”领路人介绍道。
如此庞大的人力物力……姜遗光问:“这件事已经谋划很久了吧?”
“自然。”领路人又是自豪又是叹息道,“就像我,我从小就被师父带着学着给这里的书分类,一直过了十几年。甭看这里的书多,你要是让我找哪本书啊,我闭着眼睛都能给你找出来。”
姜遗光适时露出惊讶表情,什么也没说。但能让镇定如他变色,领路人已经很满意了,他心满意足地继续道:“这里书太多了,让我给您挑几本吧。”
“劳烦了。”
二人到一间屏风隔开的暖阁坐下,那领路人很快就搬来了厚厚十几卷书。
“这些都是前朝和本朝关于骊山的记录,前朝朝廷也派人探过骊山,本朝也有,只是不为外人所知。”
“能被带出来的东西差不多都在这里了。”
姜遗光更加“惊异”,问道:“前朝的也有吗?”
“有的有的。”那领路人说,“我起先也不知道,后来才发现,前朝的朝廷也在骊山驻扎了兵马,也招揽了不少高人探路。但是后来出了一桩大事,死伤无数,骊山探索便断断续续搁置了很多次。等末代那位昏君上位后,对骊山的探索就彻底停下了。直到我们太祖皇帝打下了江山,这里才慢慢又重新收拾起来。”
“只不过……听说在打仗的那几年,这里的书都丢了不少,找也找不回来了。”
姜遗光问:“出了什么大事?”
领路人道:“具体的我也说不清,公子自己看看吧。”他挑出其中一本最厚、边缘磨损最重的发黄的卷宗,“喏,就是这本。”
姜遗光接过了书。
没有书名,书脊处贴了一条封,上面记着《延德二十三年骊山探秘记事》。
成为入镜人以后,姜遗光就了解了许多从前他没有渠道得知的知识。延德就是前朝第十三位皇帝的年号,前朝历经十五位皇帝后灭亡。
延德二十三年,距今已有近两百年了。
姜遗光翻开书,飞速翻看。
领路人在旁边念叨:“这里有不少当时进山人的记录,只是他们都没能出来。这本书里绝大多数都是本朝时派人进去在路上找到的。若不是先帝派人探查,恐怕这些东西永远也没法见到天日了……”
延德二十三年——
平心而论,延德帝在位时,不算好,也不算太坏。他不讲究奢侈,性好简朴,也没有强势的外戚把持朝政,在位时不征战,少劳役,多次减免赋税。
但对入镜人来说,有一点不好。
延德帝深恶鬼神一事,即便他已亲眼见证过诸多厉鬼事迹,他也深信,若人能心存正气,自然百鬼不侵。
驻扎在骊山的营地自然就不被重视了。
延德帝非常仰慕那位千古一帝,除此外他也认为打扰惊扰陛下安眠实在不是明君所为。若不是有祖训在,他恐怕早就下令让探寻骊山的这批人解散了。
姜遗光认为,那位延德帝心里恐怕也对长生不老有那么一点不可言说的隐秘的期望,否则仅仅凭着祖训,可拦不住一位手腕强势的帝皇。
更何况……延德年间,送往骊山的东西可一点不少,不管是钱物还是人才,和前朝其他皇帝相比不算少。
延德二十三年,有一支一百八十人左右的队伍进入骊山某处山脚下——延德十八年时,他们在那里探出了一处地底洞穴,并花费一年左右,成功将洞穴挖了出来。
两年多来,骊山不断派人进入那个洞穴一点点进发,由原来半里、一里,再到后来的两里、三里……这处洞穴竟还没探到底。且据记录,洞中分支挤多,地势复杂,又有毒虫、毒气、各种奇妙机关等等。于是他们都认为很可能是找到了那位秦皇墓地的某个入口。
当年修筑陵墓的工匠都死在了地宫中,说不定这就是其中一个工匠为自己留的后路。
又经过拿人命换来的数次探索后,驻扎在骊山的将军被当时领头入镜人说动,上折请示皇帝,延德帝不允。将军和入镜人便一次又一次上折,请求派人彻底入洞一探。
折子上了一年多,延德帝终于允了,和折子一道来的还有数十个从京城调来的高手,大夫、风水先生、入镜人、护卫等等。
精心准备许久后,他们终于向那个山洞进发了。
起初还好,进入山洞的人很多,在洞中光是吃喝都不是小数目,好在沿途修了营地放了干粮补给。他们又商议好,不论发生什么,绝不能分散,遇到分岔口时,也是让风水先生算出该往哪边走,并不分散。
但还是死了很多人。
姜遗光先翻到后面,那里有原样誊抄下的入洞探寻人的记录,连笔迹都模仿了七八成。
“洞中瘴气极毒,即便提前吃了药也难以阻挡……阿窦不慎触碰了毒物,谁也想不到洞中一颗菌子能有这么毒,他并不打算采摘了吃,不过攀爬时触碰到就倒下了……”
“……这是阿窦中毒的第三天,他浑身皮肤都溃烂了,一直流黄水,说不出话来。大夫只能吊着他的命,却治不好……”
“……阿窦想自尽,被大夫发现了。唉,老实说换我变成他那样我也不想活了,但是徐大夫不让,我也不能帮他。”
“……这是阿窦中毒的第十二天,他还活着,尽管已经完全没了人样,可他竟然还活着。”
“阿窦中毒的第二十一天,他太吓人了,其他人都有点怕。今天轮到我背他走了。我趁其他人没注意,送了他一程,他还冲我笑了,是在感激我吧。”
“按军令这叫谋害同门,我出去后也该被处死了。不过我也不在乎了,我能不能出去还另说……”
前面的记录极多,还附有遗书,每封遗书上都带了姓名家乡,预备他们如果出不来,朝廷还能把他们的遗言送回去。
众人笔迹五花八门各个不一,大约队里的所有人都被要求了要随行记下见闻,连大夫也不例外。这倒方便了后来人查阅。
姜遗光大略翻了翻遗书,从厚厚的书卷中找到了该记录者的消息:杨阿刀,蜀州相云乡人士,家中父母都不在了,有一妻一女。他的遗书却不似自己平日记录那样絮叨,而是简单的几句话——“如果我回不去,告诉杨周氏家里的东西都给她,要留要卖随她意,这次的赏钱就给女儿攒着长大了当嫁妆,她要改嫁也随她。”
他也找到了那个“阿窦”。
窦巡,同是蜀州相云乡人,和杨阿刀是同乡,怪不得杨阿刀照顾他。
窦巡的记录又是不一样的风格。
“洞里黑乎乎的,近卫送来了夜明珠也看不太清楚,看什么都是绿的。老子受不了了!……受不了也得受,来都来了,总不能这个时候退。”
“……徐大夫学识广博,若不是有他在,我们很多人根本躲不过瘴气。他人也和气……”
“徐大夫人实在太好了,不知道为什么杨哥让我离他远点……”
“我中毒了,我现在半个身子都动不了,还好右手能动,还能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