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骨相思与谁知 作者:端言
分卷阅读25
不解,深感摸不透天家心思。
摄政王竟也没有拒绝这般苦差,谁都明白若是接下这份差事就须得多方奔劳,朝事之上定是没有时间顾及了。
众臣看这两叔侄行事均觉云里雾里,才觉叔侄情深,下一刻却又暗潮涌动;这般诡异复杂的情形,让人实在做不了确切的判断。舒陵的做法似是为难,可细想而来未免不是给舒谨的机会;若舒谨再得漠北军,那这新朝天下半数军权便皆在其手,届时谁与争锋?
不过,这漠北军本是漠北侯执掌;可漠北侯死于舒谨之手,收服规整之事怕是没有那般容易。
朝议过后,新进的几位举子纷纷候在勤政殿外,请求天子接见。
待由宫人引入殿中后,便直入正题,探问天子此番是何意图。
“陛下,亲政之事早一刻晚一刻皆是众望所归;陛下心系摄政王王病情,不忍其为外界留言所扰,受群臣轻慢,臣等皆知。”
“但这漠北军规整之事,摄政王正于病中,此事繁杂且劳心伤神;军中之事不若派一位稳重的将领前去,一来明了军中运作,而来也与漠北军相合。”
说话的是秦屿,去岁科举三甲之一,名列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因其本家乃蔡阳秦氏,与前蔡阳侯杨氏世代交好。然秦杨两氏皆少有子弟入朝为官,故而天子极为看重此子才能,将其外放做了临西郡胶阴县的长吏;及至漠北侯谋反一事结束后,方被召回,敕封翰林院侍讲学士兼少詹士一职。
不过一年,此子之位已远超同期所进三甲的张遇之和李延二人。
张遇之本名张临之,应避上讳改名张遇之,是上期的三甲状元,封翰林院编撰;李延为三甲探花,外放蔡阳郡知事。
再加上这秦屿一心为国,忠君明事;虽有时言语之上稍过刚直,却也不失其辅弼之才。
“此事朕自有安排,卿无需忧心,”舒陵一边执笔批注奏折,一边同秦屿道,“若无它事,卿便退下罢!”
“臣告退!”
见天子这般,秦屿心中虽有疑问,但也知此事天子自有决议,不再多言;一众同行之人,纷纷告退、鱼贯而出。
“秦兄,你为何……”堪堪出了宫门,就有人耐不住上前询问,却被秦屿抬手制止。
“子林不必多言,不问究竟,是因为舟信,信陛下,亦信摄政王!”
秦屿字舟卿,来人闻其与自己互称字号;知其话中暗含之意,不再多言。
作者有话要说: 忘了设提醒发稿时间……容我哭一会。
不过,好冷啊,没人看。
不过还是要坚持!
☆、及冠
晋元七年,是新朝朝堂动荡最为剧烈的一年。
摄政王远赴临西郡整顿漠北军,又一届的新科举子进入了新朝的朝堂,成为天子的臂膀。漠北侯一脉官员本应在去岁动荡之时零落殆尽,然幸得天子不计前嫌、唯才适用,方在朝堂上仍有一席之地。
而政变的胜者,摄政王一脉本该在这之后一枝独大、风光无限,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奈结果却是摄政王舒谨远走临西,摄政王一脉的官员们仍如往常一般不温不火,龟缩朝堂一角。
不过一年时间,以往稳坐朝堂不发一言的皇帝,终于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光彩。
今岁夏日格外漫长,暮春科举后,新一代的血液注入新朝朝堂,舒陵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各地的旱情就已让人寝食难安。
从暮春过后到秋收之际,多地竟寸雨未下!
自新朝建朝数十年,多是风调雨顺,少有如此饥旱之时。仅有一次的旱荒之年,至今也已有十数年之久,当时仍是太子的舒谨亲临赈灾,花了大半年时间整顿吏治、恢复生息;又兼之其御下有方,所以并未有多少乱子。
但晋元年间这一场旱荒,却来得迅猛,几近让三郡百县颗粒无收;朝中赈灾的官员去了一批又一批,各地粮储也尽皆开仓支援。大旱之境仍有近万灾民横尸道旁,数万流民四散奔逃;并非朝廷赈灾不利,可易子而食、瘟疫频发之象,着实令人心惊!
旱荒过后,新朝国库之资几近去了三成,赈灾之效却远不如当年舒谨所为。
是时摄政王舒谨正在临西郡处理军务,天子多次急召;未料其竟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辞,不理此间事情。朝中摄政王一派也龟缩一旁,既无请命,亦不争功。
由此,天子亲信十去其七,漠北侯一派更是十不存一,皆因赈灾不利或贬或斩。但这留存下来的官员,皆是才德兼备又兼有才智之士;新帝尚年轻,缺的不过是历练罢了。
秋后,纵使旱荒已过,却抵不住流言四起。
本是天家叔侄不和,使得百县受难的谣言;不知何时,竟演变成摄政王杀孽过甚,故天降大旱以示警。一时之间,朝中各派人心浮动;在纷纷观望着天子打算的同时,也有对自身情境的筹谋考虑。
因着这事,耿先生接连几日未曾回府;送到临西郡的书信和以往送去的信件一般,没有回音。虽说当年太子府出来的旧臣们都自诩摄政王一脉,但自晋元初年之后,他们这群旧臣与摄政王的联系却寥寥可数。
刚从告病卧床的好友府中出来,见着府门前人来车往;这天光大亮之下,耿先生却忽然觉得眼前一片昏暗。当年知遇之恩,正是少年之时;多少家国天下的抱负都淹没在这岁月的苦难之中,又有多少明君贤臣能够走到最后?
好友抱病不过托词,这段日子,摄政王一脉走的走,病的病;如今不过剩下区区数十人,还在等着舒谨回来,等着他们曾经敬慕的殿下护佑。
可他们不知道,殿下早已不在了…
留下一声浅叹,耿先生接过御夫手中的马鞭,赶着马哒哒远去。
遥想当年,风华正盛之时,也曾与君共猎西山,兴尽而归。
奈何徒有御车之卿,却无乘辕之君;也许如今这些旧臣所坚持的,不过是当年一个未尽的梦。
等到新朝忙过此番旱荒后,晋元七年风光已经是银装素裹,寒冬正盛。
因着今岁的年成,天子特意嘱咐礼部今明两年的庆典均需一切从简,不得铺张浪费。就连天子的及冠之礼,也不得大肆操办。
这日早朝刚过,江南就被叫到了勤政殿。
舒陵的心情似乎不错,江南到时天子正与太傅手谈;故而在旁,静候了一会儿。
一局罢,见江南在旁候着;文渚先生也不多留,略略施礼退下。
“昨日的信你看过了?”
未曾回答舒陵的问话,江南却说起了另一件事,“臣观近日各地人手调动,摄政王应已出了临西郡;不出意外,大约半月就可归朝。”
“嗯!”挥退身后
分卷阅读25
-
分卷阅读25
不解,深感摸不透天家心思。
摄政王竟也没有拒绝这般苦差,谁都明白若是接下这份差事就须得多方奔劳,朝事之上定是没有时间顾及了。
众臣看这两叔侄行事均觉云里雾里,才觉叔侄情深,下一刻却又暗潮涌动;这般诡异复杂的情形,让人实在做不了确切的判断。舒陵的做法似是为难,可细想而来未免不是给舒谨的机会;若舒谨再得漠北军,那这新朝天下半数军权便皆在其手,届时谁与争锋?
不过,这漠北军本是漠北侯执掌;可漠北侯死于舒谨之手,收服规整之事怕是没有那般容易。
朝议过后,新进的几位举子纷纷候在勤政殿外,请求天子接见。
待由宫人引入殿中后,便直入正题,探问天子此番是何意图。
“陛下,亲政之事早一刻晚一刻皆是众望所归;陛下心系摄政王王病情,不忍其为外界留言所扰,受群臣轻慢,臣等皆知。”
“但这漠北军规整之事,摄政王正于病中,此事繁杂且劳心伤神;军中之事不若派一位稳重的将领前去,一来明了军中运作,而来也与漠北军相合。”
说话的是秦屿,去岁科举三甲之一,名列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因其本家乃蔡阳秦氏,与前蔡阳侯杨氏世代交好。然秦杨两氏皆少有子弟入朝为官,故而天子极为看重此子才能,将其外放做了临西郡胶阴县的长吏;及至漠北侯谋反一事结束后,方被召回,敕封翰林院侍讲学士兼少詹士一职。
不过一年,此子之位已远超同期所进三甲的张遇之和李延二人。
张遇之本名张临之,应避上讳改名张遇之,是上期的三甲状元,封翰林院编撰;李延为三甲探花,外放蔡阳郡知事。
再加上这秦屿一心为国,忠君明事;虽有时言语之上稍过刚直,却也不失其辅弼之才。
“此事朕自有安排,卿无需忧心,”舒陵一边执笔批注奏折,一边同秦屿道,“若无它事,卿便退下罢!”
“臣告退!”
见天子这般,秦屿心中虽有疑问,但也知此事天子自有决议,不再多言;一众同行之人,纷纷告退、鱼贯而出。
“秦兄,你为何……”堪堪出了宫门,就有人耐不住上前询问,却被秦屿抬手制止。
“子林不必多言,不问究竟,是因为舟信,信陛下,亦信摄政王!”
秦屿字舟卿,来人闻其与自己互称字号;知其话中暗含之意,不再多言。
作者有话要说: 忘了设提醒发稿时间……容我哭一会。
不过,好冷啊,没人看。
不过还是要坚持!
☆、及冠
晋元七年,是新朝朝堂动荡最为剧烈的一年。
摄政王远赴临西郡整顿漠北军,又一届的新科举子进入了新朝的朝堂,成为天子的臂膀。漠北侯一脉官员本应在去岁动荡之时零落殆尽,然幸得天子不计前嫌、唯才适用,方在朝堂上仍有一席之地。
而政变的胜者,摄政王一脉本该在这之后一枝独大、风光无限,可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无奈结果却是摄政王舒谨远走临西,摄政王一脉的官员们仍如往常一般不温不火,龟缩朝堂一角。
不过一年时间,以往稳坐朝堂不发一言的皇帝,终于绽放出独属于自己的光彩。
今岁夏日格外漫长,暮春科举后,新一代的血液注入新朝朝堂,舒陵还没有来得及高兴,各地的旱情就已让人寝食难安。
从暮春过后到秋收之际,多地竟寸雨未下!
自新朝建朝数十年,多是风调雨顺,少有如此饥旱之时。仅有一次的旱荒之年,至今也已有十数年之久,当时仍是太子的舒谨亲临赈灾,花了大半年时间整顿吏治、恢复生息;又兼之其御下有方,所以并未有多少乱子。
但晋元年间这一场旱荒,却来得迅猛,几近让三郡百县颗粒无收;朝中赈灾的官员去了一批又一批,各地粮储也尽皆开仓支援。大旱之境仍有近万灾民横尸道旁,数万流民四散奔逃;并非朝廷赈灾不利,可易子而食、瘟疫频发之象,着实令人心惊!
旱荒过后,新朝国库之资几近去了三成,赈灾之效却远不如当年舒谨所为。
是时摄政王舒谨正在临西郡处理军务,天子多次急召;未料其竟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作辞,不理此间事情。朝中摄政王一派也龟缩一旁,既无请命,亦不争功。
由此,天子亲信十去其七,漠北侯一派更是十不存一,皆因赈灾不利或贬或斩。但这留存下来的官员,皆是才德兼备又兼有才智之士;新帝尚年轻,缺的不过是历练罢了。
秋后,纵使旱荒已过,却抵不住流言四起。
本是天家叔侄不和,使得百县受难的谣言;不知何时,竟演变成摄政王杀孽过甚,故天降大旱以示警。一时之间,朝中各派人心浮动;在纷纷观望着天子打算的同时,也有对自身情境的筹谋考虑。
因着这事,耿先生接连几日未曾回府;送到临西郡的书信和以往送去的信件一般,没有回音。虽说当年太子府出来的旧臣们都自诩摄政王一脉,但自晋元初年之后,他们这群旧臣与摄政王的联系却寥寥可数。
刚从告病卧床的好友府中出来,见着府门前人来车往;这天光大亮之下,耿先生却忽然觉得眼前一片昏暗。当年知遇之恩,正是少年之时;多少家国天下的抱负都淹没在这岁月的苦难之中,又有多少明君贤臣能够走到最后?
好友抱病不过托词,这段日子,摄政王一脉走的走,病的病;如今不过剩下区区数十人,还在等着舒谨回来,等着他们曾经敬慕的殿下护佑。
可他们不知道,殿下早已不在了…
留下一声浅叹,耿先生接过御夫手中的马鞭,赶着马哒哒远去。
遥想当年,风华正盛之时,也曾与君共猎西山,兴尽而归。
奈何徒有御车之卿,却无乘辕之君;也许如今这些旧臣所坚持的,不过是当年一个未尽的梦。
等到新朝忙过此番旱荒后,晋元七年风光已经是银装素裹,寒冬正盛。
因着今岁的年成,天子特意嘱咐礼部今明两年的庆典均需一切从简,不得铺张浪费。就连天子的及冠之礼,也不得大肆操办。
这日早朝刚过,江南就被叫到了勤政殿。
舒陵的心情似乎不错,江南到时天子正与太傅手谈;故而在旁,静候了一会儿。
一局罢,见江南在旁候着;文渚先生也不多留,略略施礼退下。
“昨日的信你看过了?”
未曾回答舒陵的问话,江南却说起了另一件事,“臣观近日各地人手调动,摄政王应已出了临西郡;不出意外,大约半月就可归朝。”
“嗯!”挥退身后
分卷阅读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