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殿内,内阁的黄立极等三位原阁老加上新入阁的徐光启、郭允厚,正在同崇祯商议关于新成立的台湾行政区的设置问题。
张瑞图苦口婆心的劝道:“陛下,这台湾汉人的人口还不到2万,其他都是当地土著,这么一点人口设置一个府衙未免过于浪费了。
如海南岛距离大陆如此之近,从前宋就开始开发移民,至今岛上也就北面和西面人口繁盛,汉人人口约20万上下,这才有了一府的设置。
比照海南岛,台湾同大陆之间的海上距离更远,想要发展到海南的人口规模,岂不是要花上一两百年才行。且这些海外孤岛山高林密,毒虫蛇蚁繁多,又有瘴气,不是在大陆生存不下去了,有什么人愿意移居海外呢?
臣以为,不如先在台湾设置一县较为妥当,待日后生齿繁盛时在升级官衙也来的及。”
施鳯来也谨慎的劝说道:“陛下,这台湾孤悬海外,和大陆来往不便,朝廷对其可谓鞭长莫及。若是有人在岛上起了妄心,想要裂土于海外,今日往台湾移民之举,岂不成了自取其祸。”
郭允厚听到这里,也慢悠悠的说道:“开放台湾倒不是什么坏事,大明不移民去台湾,那些海上的大寇也会上岸招募人手去台湾开垦。
与其让这些奸匪占据台湾作恶,倒不如朝廷先组织人员去开发台湾,也好绝了奸匪的念头。
不过只有一点,朝廷付不起移民的费用。一头耕牛约8-10两,加上农具、种子和住房,安置一户移民约莫在25-30两。
想要让台湾府粗具规模,起码也要1万户百姓,那就是不下30万金,这钱户部完全筹划不出来。”
朱由检一直安静的听着阁老们诉苦,听到郭允厚说的话后,才插嘴说道:“一万户不够,想要初步控制台湾,最起码也要十万户。没有这个人数,岛上的土人和西洋人是不会承认大明对台湾的治理权的。”
郭允厚看了一眼崇祯,才无奈的说道:“那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陛下之前才说过,要减免辽饷,如果开启这个移民开发台湾的计划,恐怕这辽饷也减少不了。”
朱由检皱了皱眉头说道:“同建奴作战,不仅仅是为了保卫辽东。如果建奴占据了辽东,难道就不会想入关了?进入关内之后,难道就不会垂涎于我肥沃的中原之地?有了中原之地,他们难道会不想富庶的江南?
把用于辽东的军费,起名曰辽饷,这不是在割裂辽人同其他地区的民众的关系吗?没有军队在前方打仗,难道大明腹地就能安享太平了?这是极端自私的想法。
自元旦起,把辽饷更名为国防特别税。禁止各地官员胥吏再称其为辽饷,若有人敢再称辽饷,以破坏国家团结罪,免去一切职务。”
几位阁老只是互相望了望,便点头同意了崇祯把辽饷改名的建议。
朱由检这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台湾的问题上,他想了许久才说道:“台湾府肯定是要设置的,而且台湾府不仅仅要管辖台湾,也要管辖澎湖列岛。
台湾府今后也不必再由福建管辖,而是直接接受朝廷的管辖。台湾府人口不多,所以属官可以尽量的减少,但是人员一定要精挑细选。
台湾府不能光依靠移民增加人口,也要对土人进行教化,凡是愿意接受我大明文化的,又愿意当兵纳粮的土人,都可以归化为大明人。
至于移民的费用问题,朕倒是有个注意。”
朱由检巡视了一眼长桌两侧的5位官员后,方才说道:“朕以为,不如把移民问题交给民间的商行去办理,朝廷只给优惠政策就好。”
“优惠政策?陛下的想法是?”黄立极终于被崇祯提起了兴趣问道。
朱由检双手紧紧互握了下,便说道:“把台湾开垦的权力交给商业公司,免除台湾30年的田赋,政府只征收工商税。”
黄立极有些怀疑的问道:“陛下,这商业公司难道是指之前海商会议上成立的那几家公司吗?这些人原本就是海上盗寇出身,现在既然已经招安,朝廷就应该把岛上的民众移回大陆,削减他们的实力,防止他们做大才对。怎么能再把开垦移民的权力交给他们?”
朱由检微微颔首:“黄先生的说法,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比如没有其他人在觊觎台湾,又或者这些已经在台湾的移民心甘情愿的想要返回大陆。
否则我们的做法,要么会让台湾落入他人之手,要么不过是让台湾的移民失去了对朝廷的效忠之心,完全成了奸徒的拥护者。
更何况就算朝廷不出面组织移民台湾,郑芝龙他们难道会没有把台湾当成退路的想法?如果让郑芝龙他们自己组织移民,今后台湾之民究竟是听郑家的还是听从朝廷的?”
朱由检的话让几位阁臣有些无言以对,和其他几位同僚用眼神交流过后,黄立极的态度稍稍软化了些说道:“那么陛下的意思就是,用其他公司来分散十八芝对台湾的控制吗?”
朱由检点了点头回答道:“不错,既然要把台湾纳入大明的治下,就不能只让八闽之人移民台湾,否则台湾就真的如黄先生所言,成了国中之国了。
辽东失土之民、山东无地之民、东南各省之流民,皆可移往台湾。一来可减少大陆上的流民,二来也能利用他们开发台湾。
而想要主持管理这么庞大的移民计划,台湾不设府衙显然是不成的。”
几位阁臣之中,只有张瑞图是福建晋江人,而徐光启、施鳯来是云间和浙江人,黄立极是北直隶元城人,郭允厚是山东曹州人。
到了天启时代,各地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了。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失去土地的农民还能进入各种手工作坊或是贸易行打工。
扬州以北地区,离开了大运河一线,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根本无以为生,不是自卖于豪族作为奴仆,就是成为流民盗寇。
而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之后,辽东百万之民逃回关内,又变成了同北直隶、山东地区民众争夺土地的局面。
北直隶、山东地区的缙绅乐于从难民中挑选精壮作为自己的僮仆,但是不会欢迎辽东士绅在当地置产推高田地价格,并和自己分享管理乡里的权力。
辽民入关的直观效果,就是普遍降低了北方奴仆的卖身价格,抬高了交通方便地区的土地价格及生活用品的价格。
土地价格的抬高虽然有利于北方的自耕农,但是其他方面受影响最为深刻的却是北方普通的百姓。
也因此北直隶、山东地区的民众,同朝廷安置的入关辽民常常发生纠纷,甚至于歧视这些难民。当然各地官府的无所作为,也要对这种纠纷的频频发生,负上很大的责任。
这种地域之间的攻击,更糟糕的后果就是,原本忠诚于大明的辽东民众,开始对大明离心离德,不少辽民再次出关。
对于崇祯提出的,迁徙沿海地带的流民及辽东难民前往台湾开垦,大部分阁臣都是持赞同意见的。
特别是黄立极同郭允厚两人,北直隶、山东地区是直接接收辽东难民的地区,能够减轻家乡的负担,移走一部分辽东难民,对他们来说是造福家乡的善政。
确认了委托商业公司移民开拓台湾的政策,及设立台湾府的衙门编制之后,对于首任台湾知府的人选,各位阁臣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经过一番讨论后,黄立极、施鳯来力主的礼部祠祭员外郎蔡懋德,同崇祯提出的福建福清县知县周堪赓成了势均力敌的人选。
蔡懋德: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昆山人,34岁,做过地方官也当过京官,履历较为丰富。
周堪赓:天启五年进士,湖南宁乡平冈人,27岁,出任县令不足两年。
如果不是崇祯的支持,周堪赓根本不能出现在台湾知府的候选名单上。
黄立极等阁臣的主张是,台湾府制度草创,且台湾地位特殊,独立地位很强,应当选择一个老成之人担当知府,免得朝廷失去对台湾府的控制。
而崇祯则认为,正因为台湾府处于草创期间,且和中央交流不便,所以才需要一名年轻而不墨守成规的官员去主持,如果事事都要请示朝廷,那么一锅热饭也要变成馊饭了。
在以往,黄立极等阁臣一向都嫌皇帝抓权过于厉害,不给地方文官的发挥空间。
但是今日,他们却一反常态,死活认为没有朝廷的同意,地方自行其是,就是祸乱之源。
朱由检心里不由哀叹着,果然是屁股换了,脑袋也就换了吗。他并不想第一次开会,就强迫内阁接受自己的主张,因为这会让内阁的成员们感觉,他提出的内阁负责制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朱由检最后不得不让步道:“不如这样,这位蔡懋德既然是礼部祠祭员外郎,那么不如现在就召他来见见。诸位先生和朕一起询问询问,看看他究竟适合不适合担任台湾知府,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黄立极看了看左右同僚的表情之后,便回答道:“也好,蔡懋德究竟有没有能力坐镇海外,我等当面询问考量一番,也是合情合理之举…”
张瑞图苦口婆心的劝道:“陛下,这台湾汉人的人口还不到2万,其他都是当地土著,这么一点人口设置一个府衙未免过于浪费了。
如海南岛距离大陆如此之近,从前宋就开始开发移民,至今岛上也就北面和西面人口繁盛,汉人人口约20万上下,这才有了一府的设置。
比照海南岛,台湾同大陆之间的海上距离更远,想要发展到海南的人口规模,岂不是要花上一两百年才行。且这些海外孤岛山高林密,毒虫蛇蚁繁多,又有瘴气,不是在大陆生存不下去了,有什么人愿意移居海外呢?
臣以为,不如先在台湾设置一县较为妥当,待日后生齿繁盛时在升级官衙也来的及。”
施鳯来也谨慎的劝说道:“陛下,这台湾孤悬海外,和大陆来往不便,朝廷对其可谓鞭长莫及。若是有人在岛上起了妄心,想要裂土于海外,今日往台湾移民之举,岂不成了自取其祸。”
郭允厚听到这里,也慢悠悠的说道:“开放台湾倒不是什么坏事,大明不移民去台湾,那些海上的大寇也会上岸招募人手去台湾开垦。
与其让这些奸匪占据台湾作恶,倒不如朝廷先组织人员去开发台湾,也好绝了奸匪的念头。
不过只有一点,朝廷付不起移民的费用。一头耕牛约8-10两,加上农具、种子和住房,安置一户移民约莫在25-30两。
想要让台湾府粗具规模,起码也要1万户百姓,那就是不下30万金,这钱户部完全筹划不出来。”
朱由检一直安静的听着阁老们诉苦,听到郭允厚说的话后,才插嘴说道:“一万户不够,想要初步控制台湾,最起码也要十万户。没有这个人数,岛上的土人和西洋人是不会承认大明对台湾的治理权的。”
郭允厚看了一眼崇祯,才无奈的说道:“那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陛下之前才说过,要减免辽饷,如果开启这个移民开发台湾的计划,恐怕这辽饷也减少不了。”
朱由检皱了皱眉头说道:“同建奴作战,不仅仅是为了保卫辽东。如果建奴占据了辽东,难道就不会想入关了?进入关内之后,难道就不会垂涎于我肥沃的中原之地?有了中原之地,他们难道会不想富庶的江南?
把用于辽东的军费,起名曰辽饷,这不是在割裂辽人同其他地区的民众的关系吗?没有军队在前方打仗,难道大明腹地就能安享太平了?这是极端自私的想法。
自元旦起,把辽饷更名为国防特别税。禁止各地官员胥吏再称其为辽饷,若有人敢再称辽饷,以破坏国家团结罪,免去一切职务。”
几位阁老只是互相望了望,便点头同意了崇祯把辽饷改名的建议。
朱由检这才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台湾的问题上,他想了许久才说道:“台湾府肯定是要设置的,而且台湾府不仅仅要管辖台湾,也要管辖澎湖列岛。
台湾府今后也不必再由福建管辖,而是直接接受朝廷的管辖。台湾府人口不多,所以属官可以尽量的减少,但是人员一定要精挑细选。
台湾府不能光依靠移民增加人口,也要对土人进行教化,凡是愿意接受我大明文化的,又愿意当兵纳粮的土人,都可以归化为大明人。
至于移民的费用问题,朕倒是有个注意。”
朱由检巡视了一眼长桌两侧的5位官员后,方才说道:“朕以为,不如把移民问题交给民间的商行去办理,朝廷只给优惠政策就好。”
“优惠政策?陛下的想法是?”黄立极终于被崇祯提起了兴趣问道。
朱由检双手紧紧互握了下,便说道:“把台湾开垦的权力交给商业公司,免除台湾30年的田赋,政府只征收工商税。”
黄立极有些怀疑的问道:“陛下,这商业公司难道是指之前海商会议上成立的那几家公司吗?这些人原本就是海上盗寇出身,现在既然已经招安,朝廷就应该把岛上的民众移回大陆,削减他们的实力,防止他们做大才对。怎么能再把开垦移民的权力交给他们?”
朱由检微微颔首:“黄先生的说法,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话,还是有道理的。
比如没有其他人在觊觎台湾,又或者这些已经在台湾的移民心甘情愿的想要返回大陆。
否则我们的做法,要么会让台湾落入他人之手,要么不过是让台湾的移民失去了对朝廷的效忠之心,完全成了奸徒的拥护者。
更何况就算朝廷不出面组织移民台湾,郑芝龙他们难道会没有把台湾当成退路的想法?如果让郑芝龙他们自己组织移民,今后台湾之民究竟是听郑家的还是听从朝廷的?”
朱由检的话让几位阁臣有些无言以对,和其他几位同僚用眼神交流过后,黄立极的态度稍稍软化了些说道:“那么陛下的意思就是,用其他公司来分散十八芝对台湾的控制吗?”
朱由检点了点头回答道:“不错,既然要把台湾纳入大明的治下,就不能只让八闽之人移民台湾,否则台湾就真的如黄先生所言,成了国中之国了。
辽东失土之民、山东无地之民、东南各省之流民,皆可移往台湾。一来可减少大陆上的流民,二来也能利用他们开发台湾。
而想要主持管理这么庞大的移民计划,台湾不设府衙显然是不成的。”
几位阁臣之中,只有张瑞图是福建晋江人,而徐光启、施鳯来是云间和浙江人,黄立极是北直隶元城人,郭允厚是山东曹州人。
到了天启时代,各地土地兼并已经非常严重了。江南地区工商业发达,失去土地的农民还能进入各种手工作坊或是贸易行打工。
扬州以北地区,离开了大运河一线,失去了土地的农民根本无以为生,不是自卖于豪族作为奴仆,就是成为流民盗寇。
而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之后,辽东百万之民逃回关内,又变成了同北直隶、山东地区民众争夺土地的局面。
北直隶、山东地区的缙绅乐于从难民中挑选精壮作为自己的僮仆,但是不会欢迎辽东士绅在当地置产推高田地价格,并和自己分享管理乡里的权力。
辽民入关的直观效果,就是普遍降低了北方奴仆的卖身价格,抬高了交通方便地区的土地价格及生活用品的价格。
土地价格的抬高虽然有利于北方的自耕农,但是其他方面受影响最为深刻的却是北方普通的百姓。
也因此北直隶、山东地区的民众,同朝廷安置的入关辽民常常发生纠纷,甚至于歧视这些难民。当然各地官府的无所作为,也要对这种纠纷的频频发生,负上很大的责任。
这种地域之间的攻击,更糟糕的后果就是,原本忠诚于大明的辽东民众,开始对大明离心离德,不少辽民再次出关。
对于崇祯提出的,迁徙沿海地带的流民及辽东难民前往台湾开垦,大部分阁臣都是持赞同意见的。
特别是黄立极同郭允厚两人,北直隶、山东地区是直接接收辽东难民的地区,能够减轻家乡的负担,移走一部分辽东难民,对他们来说是造福家乡的善政。
确认了委托商业公司移民开拓台湾的政策,及设立台湾府的衙门编制之后,对于首任台湾知府的人选,各位阁臣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经过一番讨论后,黄立极、施鳯来力主的礼部祠祭员外郎蔡懋德,同崇祯提出的福建福清县知县周堪赓成了势均力敌的人选。
蔡懋德: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昆山人,34岁,做过地方官也当过京官,履历较为丰富。
周堪赓:天启五年进士,湖南宁乡平冈人,27岁,出任县令不足两年。
如果不是崇祯的支持,周堪赓根本不能出现在台湾知府的候选名单上。
黄立极等阁臣的主张是,台湾府制度草创,且台湾地位特殊,独立地位很强,应当选择一个老成之人担当知府,免得朝廷失去对台湾府的控制。
而崇祯则认为,正因为台湾府处于草创期间,且和中央交流不便,所以才需要一名年轻而不墨守成规的官员去主持,如果事事都要请示朝廷,那么一锅热饭也要变成馊饭了。
在以往,黄立极等阁臣一向都嫌皇帝抓权过于厉害,不给地方文官的发挥空间。
但是今日,他们却一反常态,死活认为没有朝廷的同意,地方自行其是,就是祸乱之源。
朱由检心里不由哀叹着,果然是屁股换了,脑袋也就换了吗。他并不想第一次开会,就强迫内阁接受自己的主张,因为这会让内阁的成员们感觉,他提出的内阁负责制不过是个幌子而已。
朱由检最后不得不让步道:“不如这样,这位蔡懋德既然是礼部祠祭员外郎,那么不如现在就召他来见见。诸位先生和朕一起询问询问,看看他究竟适合不适合担任台湾知府,诸位先生以为如何?”
黄立极看了看左右同僚的表情之后,便回答道:“也好,蔡懋德究竟有没有能力坐镇海外,我等当面询问考量一番,也是合情合理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