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陆军军官学校所代表的,未来军队指挥体系的影子吸引住了孙承宗等人,他们才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军官学校的教育中去。
而随着他们投入的精力越多,他们对于这种完全不同于武学的军校就越有兴趣。
和松散的武学不同,军校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前所未有的严格,这也使得从学校、学系、班级乃至宿舍,形成了从大到小的各个等级的集体。
这些军校的学员们,在教官和校规的高压下,开始被强制抹去曾经的社会属性,而被赋予集体中普通一员的身份。
凡是不能融入军校集体的学员,很快就会被整个集体所排斥,而在校方的纵容下,这些学员不是被迫退学退役,就是被迫接受集体的帮助,重新尝试集体生活。
陆军军官学校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军校的学员展现出了某种趋同性。对于茅元仪来说,这是最好的条例实验对象。但是鹿善继和袁崇焕,却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在军中,除了文官转任的武职可以一开始就统帅一军,他们的升官也和军队内部没有多大关系外。
武进士和将门子弟在军队中的升职,主要还是依靠家族关系为主。
比如大明边军中的将门,有东麻西李之说。李就是指李成梁,当日李成梁坐镇辽东时,军中大将都是出身李家一族,李氏一门九虎,时常为人所称颂。
李成梁势力最为盛时,有文官就直言不讳的对万历劝谏道,说环神京几千里的军队里,都有李家的子弟,如果李家有异心的话,那么皇帝应该怎么办?
虽然李成梁听说了朝中文官对自己的攻击,赶紧上疏求去。在万历的安排下,这件事也终于不了了之。
但是将门子弟在军中升职迅速的风气,并没有得到任何的遏制。一来上阵杀敌,统帅想要切实的掌握自己的军队,莫过于任命自己的族人或是姻亲。
否则一旦自己被敌军包围,指望旁人率领的军队来救援,那可真是天晓得了。而明军同建奴作战,吃这个亏也不止一、二回了。
当日白杆兵同浙江兵听命去救援沈阳,结果苦战之余,先是被明降军发射大炮攻击,后有奉集堡总兵李秉诚、虎皮驿总兵朱万良等三万人进至白塔铺后观望不前,坐视川兵和浙兵覆没。
可见军中讲究上阵父子兵,乃是经过鲜血考验的。特别是明军军纪不断崩坏的现在,军队统帅更是不敢把自己的性命交给没有关系的旁人了。
而对于这些军中的中下层武官来说,如果不依附于某个军中将领,不但立功得不到褒奖,而且每次都有可能被派到最危险的任务。
在这些武官面前,他们的直属上司或是军队的统帅,就是他们头顶的天。至于皇帝和朝廷,事实上并不存在于他们的世界之中,因为他们根本接触不到。这也是将门势力能够不断发展的现实条件。
但是随着这所军校的成立,被抽调而来的中层和基层武官们,他们原本所处的小天地被打破了,而重新被掰碎揉和进一个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的大集体之中。
而所谓的将门的影响,被军校挡在了门外。他们的升职将不会受制于某个将门的操纵,他们在军队中遇到的困境,可以通过另一条通道进行申诉。
简单的说,利用这所军校,皇帝可以通过私人关系对于军队的中下层武官施加影响,并通过他们去了解军队的现状。
而原本垄断了军队和朝廷之间沟通权力的将领们,将不得不接受手中权力被削弱的现实。
总参谋部和陆军军官学校,只要掌握了这两个部门,花上三-五年的功夫,把全大明的军队都整顿一番。那么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明的军队也将会牢牢掌握在文官们的手中。
刚刚理清了思路的鹿善继等人,又怎么会认同在这个时候,在成都再建立一所陆军军官学校,从而分散了他们掌握的军校对军队的影响力呢。
鹿善继、袁崇焕对于军校的教育,从刚开始的随意到现在的热切,朱由检显然都看在眼中。
事实上,就算是崇祯自己,也希望能够推迟一些时间,当北京陆军军官学校完全走上正轨,积累办学经验之后,再开设地方的军校。
不过随着他和各地商人代表的交谈,他已经发现大明各地的社会秩序已经慢慢开始崩解了。特别是云、贵、川这些西南边疆地区,官府的声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很低的程度。
特别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交界的地方,奢安之乱被叛兵肆虐过一次,而官府派来平叛的军队同样没比叛兵好多少,这些卫所军打仗不行,但是劫掠地方却比叛军有效率多了。
如果不是四川还有石柱土司兵撑着,朝廷又赶紧把延绥总兵杜文焕调入了四川,击败了奢崇明,收复了重庆,四川一地还真要大乱了。
但是云、贵、川聚兵10多万,其中一半是汉兵,一半是土兵。汉兵不耐战,而土兵不肯尽力。
击败了奢崇明并收复了永宁之后,四川、贵州的文武官员之间又为了争功而矛盾重重,这也给了水西土司安邦彦机会。
天启四年春安邦彦陷贵州,巡抚王三善军没。天启五年,总理鲁钦败于织金,贵州总督蔡复一军又败。
在奢安之乱中,明军的颓势已经显露无疑。贵州、四川的土司力量,在这场叛乱战争中同样受到了打击,还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被调来平叛的云南土司,从这场战争中窥见了朝廷的虚弱后,就开始变的骄横起来了。
朱由检可不希望这场战争打完之后,却喂养出了一群对大明虎视眈眈的狼出来。
在这种状况之下,他只能选择提前启动对于西南各省卫所的整顿计划。
朱由检沉默了许久之后,才继续说道:“四川自古以来号称天府之国,但是成都平原开发的利用率还不到五分之一。
奢崇明叛乱之后,重庆和永宁地区的人口大为减少,可是这些土地除了一部分说是分给了有功将士之外,谁也不知道剩下的土地究竟落在了谁的口袋里。
四川土地肥沃,又不缺乏水源,只要有人就能成为粮食基地。而陕西地方水利多牛失修,稍稍不雨就会变成旱灾。
虽然朕对陕西商人代表说,要向蒙古人借河套之地耕种。但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的悍勇之辈,谁又会真的跑到蒙古人控制下的地盘去讨生活呢?”
孙承宗终于开口说道:“陛下的意思是,想要迁陕民进川?”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只要是有家有口的人,一定会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安置自己的家人,这是人之常情啊。”
鹿善继踌躇了下说道:“陛下是想通过对西南诸卫所的整顿,从而切实的掌握四川的,从而为陕民入川做好准备吗?”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朱由检说道。
“不过陛下,四川之地虽然肥沃,但是土地大多在蜀王和宗室的手中。如果臣没有猜错的话,那些因为战乱而失去主人的土地,现在大部分也应该在宗室的手中。陛下的设想真的能成吗?”鹿善继看着皇帝说道。
朱由检摸了摸下巴说道:“土地的问题,自然由朕去解决。各位只要做好整顿西南卫所的计划就可以了。
还有,南京也要开设一所陆军军官学校的分校,协助南京兵部尚书薛贞整顿南京地区的军队。”
虽然不知道崇祯会用什么手段取回四川宗室手中的土地,但是孙承宗等人都明智的没有去询问皇帝这个话题。
既然已经无法阻止在成都设立新的军官学校,那么对于南京开设分校的决定,鹿善继等人也就并不那么反对了。
和皇帝商讨之后,孙承宗提议鹿善继前往南京担任这个分校的校长,并协助薛贞对南京卫军进行裁军整理。
而西南地区陆军军官学校,则由尤世威负责。并决定成立西南都督府,总管贵州和四川两地的军队,由石柱土司秦良玉担任西南都督府左都督,并对两地军队进行整顿。
午餐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关于西南地区的整军事务也落下了尘埃,随即众人开始继续讨论起,上午还没有完成的各项事务。
在会同馆的一间小院子内,晋商王德进正呆坐在自己的房间内,看着桌子上的一匣书发呆。
这套12本42卷,近50万字,名为《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的书籍,乃是其曾祖王文素所著的数学典籍。
曾祖王文素抱着去伪存真、补缺续断、正本清源的思想,收集市面上能见到的数学著作及民间算法、算题,进行留心通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曾祖编辑此书时抱着的想法,是为了方便家族子弟经商时打下一个数学基础。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数学倒成了曾祖的一个爱好。
这本书编成之时,曾祖也幻想着能以此书得到朝廷的认可,从而刊印出来,不枉费他一辈子的心血。
但是显然,在朝廷诸公的眼中,算学不过是小道,根本没人理睬一个小商人写的什么算学宝鉴。
而以王家的财力,显然是负担不起印刷书籍的费用,何况还是无人问津的算学书籍。
因此这套书最后还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王家存留了下来。已经30多岁的王德进经商的才能平平,但是对于算学的喜好却颇似曾祖,对于曾祖留下的这套书他倒是爱不释手。
这次召开商人代表大会,原本是点中了王德进的岳父,不过他岳父唯恐上京会被强迫报效,因此把代表推给了王德进。
王德进本来对这场代表大会并无什么兴趣,因此闲暇之余不是躲在房间内研究算学,要不然就是前往京城新开的图书馆消磨时间。
而随着他们投入的精力越多,他们对于这种完全不同于武学的军校就越有兴趣。
和松散的武学不同,军校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前所未有的严格,这也使得从学校、学系、班级乃至宿舍,形成了从大到小的各个等级的集体。
这些军校的学员们,在教官和校规的高压下,开始被强制抹去曾经的社会属性,而被赋予集体中普通一员的身份。
凡是不能融入军校集体的学员,很快就会被整个集体所排斥,而在校方的纵容下,这些学员不是被迫退学退役,就是被迫接受集体的帮助,重新尝试集体生活。
陆军军官学校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让军校的学员展现出了某种趋同性。对于茅元仪来说,这是最好的条例实验对象。但是鹿善继和袁崇焕,却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在军中,除了文官转任的武职可以一开始就统帅一军,他们的升官也和军队内部没有多大关系外。
武进士和将门子弟在军队中的升职,主要还是依靠家族关系为主。
比如大明边军中的将门,有东麻西李之说。李就是指李成梁,当日李成梁坐镇辽东时,军中大将都是出身李家一族,李氏一门九虎,时常为人所称颂。
李成梁势力最为盛时,有文官就直言不讳的对万历劝谏道,说环神京几千里的军队里,都有李家的子弟,如果李家有异心的话,那么皇帝应该怎么办?
虽然李成梁听说了朝中文官对自己的攻击,赶紧上疏求去。在万历的安排下,这件事也终于不了了之。
但是将门子弟在军中升职迅速的风气,并没有得到任何的遏制。一来上阵杀敌,统帅想要切实的掌握自己的军队,莫过于任命自己的族人或是姻亲。
否则一旦自己被敌军包围,指望旁人率领的军队来救援,那可真是天晓得了。而明军同建奴作战,吃这个亏也不止一、二回了。
当日白杆兵同浙江兵听命去救援沈阳,结果苦战之余,先是被明降军发射大炮攻击,后有奉集堡总兵李秉诚、虎皮驿总兵朱万良等三万人进至白塔铺后观望不前,坐视川兵和浙兵覆没。
可见军中讲究上阵父子兵,乃是经过鲜血考验的。特别是明军军纪不断崩坏的现在,军队统帅更是不敢把自己的性命交给没有关系的旁人了。
而对于这些军中的中下层武官来说,如果不依附于某个军中将领,不但立功得不到褒奖,而且每次都有可能被派到最危险的任务。
在这些武官面前,他们的直属上司或是军队的统帅,就是他们头顶的天。至于皇帝和朝廷,事实上并不存在于他们的世界之中,因为他们根本接触不到。这也是将门势力能够不断发展的现实条件。
但是随着这所军校的成立,被抽调而来的中层和基层武官们,他们原本所处的小天地被打破了,而重新被掰碎揉和进一个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的大集体之中。
而所谓的将门的影响,被军校挡在了门外。他们的升职将不会受制于某个将门的操纵,他们在军队中遇到的困境,可以通过另一条通道进行申诉。
简单的说,利用这所军校,皇帝可以通过私人关系对于军队的中下层武官施加影响,并通过他们去了解军队的现状。
而原本垄断了军队和朝廷之间沟通权力的将领们,将不得不接受手中权力被削弱的现实。
总参谋部和陆军军官学校,只要掌握了这两个部门,花上三-五年的功夫,把全大明的军队都整顿一番。那么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明的军队也将会牢牢掌握在文官们的手中。
刚刚理清了思路的鹿善继等人,又怎么会认同在这个时候,在成都再建立一所陆军军官学校,从而分散了他们掌握的军校对军队的影响力呢。
鹿善继、袁崇焕对于军校的教育,从刚开始的随意到现在的热切,朱由检显然都看在眼中。
事实上,就算是崇祯自己,也希望能够推迟一些时间,当北京陆军军官学校完全走上正轨,积累办学经验之后,再开设地方的军校。
不过随着他和各地商人代表的交谈,他已经发现大明各地的社会秩序已经慢慢开始崩解了。特别是云、贵、川这些西南边疆地区,官府的声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很低的程度。
特别是云南、贵州和四川交界的地方,奢安之乱被叛兵肆虐过一次,而官府派来平叛的军队同样没比叛兵好多少,这些卫所军打仗不行,但是劫掠地方却比叛军有效率多了。
如果不是四川还有石柱土司兵撑着,朝廷又赶紧把延绥总兵杜文焕调入了四川,击败了奢崇明,收复了重庆,四川一地还真要大乱了。
但是云、贵、川聚兵10多万,其中一半是汉兵,一半是土兵。汉兵不耐战,而土兵不肯尽力。
击败了奢崇明并收复了永宁之后,四川、贵州的文武官员之间又为了争功而矛盾重重,这也给了水西土司安邦彦机会。
天启四年春安邦彦陷贵州,巡抚王三善军没。天启五年,总理鲁钦败于织金,贵州总督蔡复一军又败。
在奢安之乱中,明军的颓势已经显露无疑。贵州、四川的土司力量,在这场叛乱战争中同样受到了打击,还不会有什么想法。但是被调来平叛的云南土司,从这场战争中窥见了朝廷的虚弱后,就开始变的骄横起来了。
朱由检可不希望这场战争打完之后,却喂养出了一群对大明虎视眈眈的狼出来。
在这种状况之下,他只能选择提前启动对于西南各省卫所的整顿计划。
朱由检沉默了许久之后,才继续说道:“四川自古以来号称天府之国,但是成都平原开发的利用率还不到五分之一。
奢崇明叛乱之后,重庆和永宁地区的人口大为减少,可是这些土地除了一部分说是分给了有功将士之外,谁也不知道剩下的土地究竟落在了谁的口袋里。
四川土地肥沃,又不缺乏水源,只要有人就能成为粮食基地。而陕西地方水利多牛失修,稍稍不雨就会变成旱灾。
虽然朕对陕西商人代表说,要向蒙古人借河套之地耕种。但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的悍勇之辈,谁又会真的跑到蒙古人控制下的地盘去讨生活呢?”
孙承宗终于开口说道:“陛下的意思是,想要迁陕民进川?”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只要是有家有口的人,一定会选择一个安全的地方安置自己的家人,这是人之常情啊。”
鹿善继踌躇了下说道:“陛下是想通过对西南诸卫所的整顿,从而切实的掌握四川的,从而为陕民入川做好准备吗?”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朱由检说道。
“不过陛下,四川之地虽然肥沃,但是土地大多在蜀王和宗室的手中。如果臣没有猜错的话,那些因为战乱而失去主人的土地,现在大部分也应该在宗室的手中。陛下的设想真的能成吗?”鹿善继看着皇帝说道。
朱由检摸了摸下巴说道:“土地的问题,自然由朕去解决。各位只要做好整顿西南卫所的计划就可以了。
还有,南京也要开设一所陆军军官学校的分校,协助南京兵部尚书薛贞整顿南京地区的军队。”
虽然不知道崇祯会用什么手段取回四川宗室手中的土地,但是孙承宗等人都明智的没有去询问皇帝这个话题。
既然已经无法阻止在成都设立新的军官学校,那么对于南京开设分校的决定,鹿善继等人也就并不那么反对了。
和皇帝商讨之后,孙承宗提议鹿善继前往南京担任这个分校的校长,并协助薛贞对南京卫军进行裁军整理。
而西南地区陆军军官学校,则由尤世威负责。并决定成立西南都督府,总管贵州和四川两地的军队,由石柱土司秦良玉担任西南都督府左都督,并对两地军队进行整顿。
午餐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关于西南地区的整军事务也落下了尘埃,随即众人开始继续讨论起,上午还没有完成的各项事务。
在会同馆的一间小院子内,晋商王德进正呆坐在自己的房间内,看着桌子上的一匣书发呆。
这套12本42卷,近50万字,名为《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的书籍,乃是其曾祖王文素所著的数学典籍。
曾祖王文素抱着去伪存真、补缺续断、正本清源的思想,收集市面上能见到的数学著作及民间算法、算题,进行留心通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曾祖编辑此书时抱着的想法,是为了方便家族子弟经商时打下一个数学基础。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数学倒成了曾祖的一个爱好。
这本书编成之时,曾祖也幻想着能以此书得到朝廷的认可,从而刊印出来,不枉费他一辈子的心血。
但是显然,在朝廷诸公的眼中,算学不过是小道,根本没人理睬一个小商人写的什么算学宝鉴。
而以王家的财力,显然是负担不起印刷书籍的费用,何况还是无人问津的算学书籍。
因此这套书最后还是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王家存留了下来。已经30多岁的王德进经商的才能平平,但是对于算学的喜好却颇似曾祖,对于曾祖留下的这套书他倒是爱不释手。
这次召开商人代表大会,原本是点中了王德进的岳父,不过他岳父唯恐上京会被强迫报效,因此把代表推给了王德进。
王德进本来对这场代表大会并无什么兴趣,因此闲暇之余不是躲在房间内研究算学,要不然就是前往京城新开的图书馆消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