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门在元时又被称之为安贞门,是内城北垣东门,其得名的来由在于《易经》坤卦的彖辞“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明将徐达将元大都北面的城墙向南推了五里重建,并在与安贞门相对应的地方新建了一座城门,叫安定门,取的是”天下安定”之意。
安定门也是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时的收兵之门,刚好和内城北垣西门的德胜门相映成趣,京城出兵走的便是德胜门,取一个出兵得胜的意趣。正因为如此,和其他京城瓮城内修建的关帝庙不同,唯有安定门内修建的是真武庙。
在等待近卫军返城的时间里,朱由检便带着几位近臣在真武庙内游览了起来。这座真武庙并不大,不过平日里来祭拜的人倒是不少,庭院当中一座硕大的铜香炉已经堆满了香灰。
随行的崔呈秀对于这座真武庙的来历倒是知道的不少,在真武大帝的塑像前,他对着崇祯介绍道。
“…永乐皇帝将自己视为真武大帝转世,所以这真武庙中的塑像,当初就是照着永乐皇帝的相貌塑造的。据说武当山上的那尊铜像和这尊塑像是同一位工匠所造,永乐皇帝先是看过了这一尊塑像,方才下令督造武当山上的那尊…”
驻足于真武像前看了半天,朱由检才笑着说道:“原来永乐皇帝就长这副样子啊,果然威武不凡…”
就在崇祯对着真武像评头论足时,守在外面的连善祥跑进来汇报,说是近卫军已经抵达安定门外,正在做最后一次整队。近卫军自然不是从天津刚刚跑回来的,而是在北郊大营内修整了两日,今日才来完成收兵最后的手续。
听到连善祥的汇报之后,崇祯顿时收敛了笑容,整理了下身上的服冠后,便带着众人走出了真武庙。原本崇祯并不需要在瓮城接见近卫军,在拆除了御道两侧的宫墙之后,承天门前已经变成了一处极为空旷的御道广场。
近卫军出征之时,朱由检便是在承天门上检阅部队,然后目送他们离去的。按照总参谋部的意思,近卫军返回时,也一并照此办理就是了。不过崇祯坚持自己的意见,说要第一个迎接近卫军返回京城,于是最终便改为皇帝在瓮城内观看近卫军入城,然后在承天门做最后的检阅,以完成军队回城的仪式。
崇祯和随行近臣站于瓮城西侧,走在队伍前面的孙传庭等将领进入瓮城时,第一眼就看到了代表皇帝身份的黄伞盖,接着便看到了下方站立的皇帝及其他朝廷官员们。
孙传庭和黄得功等军中将领下意识的停下了脚步,预备上前向崇祯行礼。不过令他们感到诧异的是,崇祯甩开了身边的官员们,抢先朝他们走了过来。
“不必停下行礼,不要打乱了将士们前进的步伐。朕现在命令你们:近卫军继续前进,准备接受国民的检阅。拿出你们向敌人阵地冲锋的气势,让我大明百姓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威武之师在保卫他们的生活。光荣啊,近卫军!”
站立的笔直的崇祯,面对将士声嘶力竭的喊出最后一句,让近卫军将士们顿时意气昂扬了起来。在这样的场合下,皇帝这样的公开称赞比什么赏赐都更让他们觉得心满意足,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顿时浮现在了这些将士们的身上。
就在这些近卫军将士昂首挺胸的准备继续向城中前进时,一名年轻的军官在心潮澎拜之下,不由对着皇帝高声回道:“皇帝万岁,保卫祖国…”
这位年轻军官随口喊出的回应口号,很快就成为了从皇帝面前经过的近卫军将士向皇帝致敬的呼声。而崇祯每次都回报以:“光荣啊,近卫军!”在这一问一答之间,近卫军同皇帝之间终于建立了最牢不可破的联系,原本某些人对孙传庭会否凭借这次出征而控制住近卫军的担忧,也在这一刻瞬间烟消云散了。
显然,近卫军和皇帝之间的联系,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牢固的多。就算是带着他们出征的孙传庭,也不可能让这样一只军队完全听命于自己。
虽然数日前北京附近已经是积雪皑皑,但是城内的街道上却清理的极为干净,看不到一处积存的冰渣和雪渣。宽大的街道两侧,挤满了来观看近卫军回城仪式的京城百姓。
在朝廷不断的舆论宣传下,这只出征营口安然归来的近卫军自然收获了京城百姓最大的好感。近卫军黑红两色的漂亮军服和斗篷,加上长期军事训练所塑造出来的精气神,使得这只军队每个人都显得英姿勃勃,让京城的百姓们也是大为赞叹不已。
在围观百姓的欢呼声中,近卫军的士气显得更为高昂了,这是他们从来也没有享受过的待遇。毕竟在过去军民分治的状况下,普通百姓对于军队不是畏惧就是厌恶,因为他们自己几乎不可能去当兵,而这些士兵一旦出了营后和土匪也没什么区别,甚至于他们比土匪更为凶恶。
再加上,百姓们缴纳着沉重的税赋给养这些军人,可是这些军人在敌人到来之前却总是把平民丢给敌人,从来也没有尽到什么保护之责。偶尔有几个敢同敌军接战的,大多也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是为了守土安民。
像戚继光、俞大猷这样肯保护百姓的明军将领,就算是在明军之中也是少数人。多数的明军将领,大多是杀良冒功或是养寇自重的货色。对于这样的军队,大明百姓自然是不乐意去亲近的。
小林义信和稻富直贤两人正立于这些狂热的大明百姓之中,观看着意气风发的大明近卫军从面前的街道前经过。小林义信是大阪大学推荐到燕京大学学习天文科学的优等生,而稻富直贤则是江户幕府派遣到大明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的武官。
随着大明的国势不断上升,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从陆军指挥艺术到海军指挥艺术,东亚各国已经再次拜倒在了大明的脚下。和过去的历史一样,一旦中原王朝强盛起来之后,东亚诸国就试图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从而用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不需要再派遣什么遣唐使,而只要派出留学生即可。
就朝鲜和日本这两个中华文明的学生而言,日本人显然要比朝鲜人识时务的多。比如朝鲜学者们仗着自己开化较早,对于孔孟之学研究的也较为透彻,因此对于大明的政治和学术改革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崇祯皇帝重术而轻道,远离了圣贤的教诲,迟早是要惹来灾祸的。
他们当然管不到大明的政治改革,也不敢管。但是对于沈器远主持的朝鲜内部改革却是极力抵抗,自然对于派往大明留学的事务也就呈消极态度了。哪怕是送来的那些留学生,也多半以学习孔孟之学居多,而很少选择自然科学和军事学院的。
而日本虽然还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的状态,但是从各地方藩阀和江户、大阪两地幕府,向大明派送留学生时却是不遗余力的。到了崇祯十二年,日本留学生已经超过了近千人,是朝鲜留学生的三倍之多。
这些日本留学生对于大明的一切学问和制度都想要学习,并不像朝鲜人那样给自己限定范围。于是虽然日本还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其经济和文化上的开放和包容,却已经开始将朝鲜甩在身后了。
面对眼前的这只大明近卫军,这两位日本留学生第一时间表现出来的就是羡慕之情,但是很快他们就把话题转回了国内。
稻富直贤毫不遮掩的对着身边友人说道:“不知什么时候,我国才能够建立起一支像近卫军这样威武雄壮的军队,以之统一全国,废除藩阀政治,建立如同大明这般的朝廷体制,那时就可收回被外国占去的利权了。”
小林义信却似乎并不赞成这位友人的主张,他若有所思的观望了一阵附近向近卫军欢呼的京城居民,方才缓缓说道:“我以为,日本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建立一只如同近卫军这样的强大军队,而是要先唤醒日本百姓的国民意识。没有这等忠君爱国的百姓,就不会有近卫军这样的军队…”
梅思沃尔德和威尔森、罗伯特.布莱克等人同样在观看着这场近卫军回城仪式,只不过这些英国人并没有选择站在街道边上,而是挑了一处临街的酒楼,预定了一个包间观看。
欣赏完了大明近卫军的英姿之后,梅思沃尔德从窗口回到了酒桌边上,他取了炭炉上热好的黄酒给自己斟了一杯暖了暖身子之后,方才对着罗伯特.布莱克问道:“你这次跟随明军出征,应该看过了这只大明军队的表现,他们是不是真的像报纸上说的那样,英勇无畏且战力强横呢?”
罗伯特.布莱克思考了片刻之后方才回道:“您知道,我只是一名海军军官,对于陆地上的战争并不精通。如果让我来评价的话,这只军队在战场上能够服从纪律,他们对于武器的掌握也极为熟练,而指挥他们的将领也能够很好的把握住战机。至于其他,老实说营口之战并没有报纸上渲染的那么的壮烈,我认为有些描写是过于艺术化了。”
一旁的威尔森神情有些异样的说道:“一只军队能够在战场上服从纪律,士兵熟悉自己的武器,将领能够及时抓住战机,这已经是水准以上的军队了吧?”
罗伯特.布莱克这才有些醒悟了过来,他在大明军中待的太久,竟然已经将某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视为理所当然了。事实上他刚刚所说的这三点,放在欧洲也是少数强军名将才能办到的事。
三人顿时沉默了下去,过了片刻之后梅思沃尔德方才转移话题问道:“布莱克先生,你同大明海军参谋总部的合同,是不是明年4月就到期了?您打算还要继续同他们续约吗?”
(. = )
安定门也是出兵征战得胜而归时的收兵之门,刚好和内城北垣西门的德胜门相映成趣,京城出兵走的便是德胜门,取一个出兵得胜的意趣。正因为如此,和其他京城瓮城内修建的关帝庙不同,唯有安定门内修建的是真武庙。
在等待近卫军返城的时间里,朱由检便带着几位近臣在真武庙内游览了起来。这座真武庙并不大,不过平日里来祭拜的人倒是不少,庭院当中一座硕大的铜香炉已经堆满了香灰。
随行的崔呈秀对于这座真武庙的来历倒是知道的不少,在真武大帝的塑像前,他对着崇祯介绍道。
“…永乐皇帝将自己视为真武大帝转世,所以这真武庙中的塑像,当初就是照着永乐皇帝的相貌塑造的。据说武当山上的那尊铜像和这尊塑像是同一位工匠所造,永乐皇帝先是看过了这一尊塑像,方才下令督造武当山上的那尊…”
驻足于真武像前看了半天,朱由检才笑着说道:“原来永乐皇帝就长这副样子啊,果然威武不凡…”
就在崇祯对着真武像评头论足时,守在外面的连善祥跑进来汇报,说是近卫军已经抵达安定门外,正在做最后一次整队。近卫军自然不是从天津刚刚跑回来的,而是在北郊大营内修整了两日,今日才来完成收兵最后的手续。
听到连善祥的汇报之后,崇祯顿时收敛了笑容,整理了下身上的服冠后,便带着众人走出了真武庙。原本崇祯并不需要在瓮城接见近卫军,在拆除了御道两侧的宫墙之后,承天门前已经变成了一处极为空旷的御道广场。
近卫军出征之时,朱由检便是在承天门上检阅部队,然后目送他们离去的。按照总参谋部的意思,近卫军返回时,也一并照此办理就是了。不过崇祯坚持自己的意见,说要第一个迎接近卫军返回京城,于是最终便改为皇帝在瓮城内观看近卫军入城,然后在承天门做最后的检阅,以完成军队回城的仪式。
崇祯和随行近臣站于瓮城西侧,走在队伍前面的孙传庭等将领进入瓮城时,第一眼就看到了代表皇帝身份的黄伞盖,接着便看到了下方站立的皇帝及其他朝廷官员们。
孙传庭和黄得功等军中将领下意识的停下了脚步,预备上前向崇祯行礼。不过令他们感到诧异的是,崇祯甩开了身边的官员们,抢先朝他们走了过来。
“不必停下行礼,不要打乱了将士们前进的步伐。朕现在命令你们:近卫军继续前进,准备接受国民的检阅。拿出你们向敌人阵地冲锋的气势,让我大明百姓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威武之师在保卫他们的生活。光荣啊,近卫军!”
站立的笔直的崇祯,面对将士声嘶力竭的喊出最后一句,让近卫军将士们顿时意气昂扬了起来。在这样的场合下,皇帝这样的公开称赞比什么赏赐都更让他们觉得心满意足,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顿时浮现在了这些将士们的身上。
就在这些近卫军将士昂首挺胸的准备继续向城中前进时,一名年轻的军官在心潮澎拜之下,不由对着皇帝高声回道:“皇帝万岁,保卫祖国…”
这位年轻军官随口喊出的回应口号,很快就成为了从皇帝面前经过的近卫军将士向皇帝致敬的呼声。而崇祯每次都回报以:“光荣啊,近卫军!”在这一问一答之间,近卫军同皇帝之间终于建立了最牢不可破的联系,原本某些人对孙传庭会否凭借这次出征而控制住近卫军的担忧,也在这一刻瞬间烟消云散了。
显然,近卫军和皇帝之间的联系,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牢固的多。就算是带着他们出征的孙传庭,也不可能让这样一只军队完全听命于自己。
虽然数日前北京附近已经是积雪皑皑,但是城内的街道上却清理的极为干净,看不到一处积存的冰渣和雪渣。宽大的街道两侧,挤满了来观看近卫军回城仪式的京城百姓。
在朝廷不断的舆论宣传下,这只出征营口安然归来的近卫军自然收获了京城百姓最大的好感。近卫军黑红两色的漂亮军服和斗篷,加上长期军事训练所塑造出来的精气神,使得这只军队每个人都显得英姿勃勃,让京城的百姓们也是大为赞叹不已。
在围观百姓的欢呼声中,近卫军的士气显得更为高昂了,这是他们从来也没有享受过的待遇。毕竟在过去军民分治的状况下,普通百姓对于军队不是畏惧就是厌恶,因为他们自己几乎不可能去当兵,而这些士兵一旦出了营后和土匪也没什么区别,甚至于他们比土匪更为凶恶。
再加上,百姓们缴纳着沉重的税赋给养这些军人,可是这些军人在敌人到来之前却总是把平民丢给敌人,从来也没有尽到什么保护之责。偶尔有几个敢同敌军接战的,大多也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是为了守土安民。
像戚继光、俞大猷这样肯保护百姓的明军将领,就算是在明军之中也是少数人。多数的明军将领,大多是杀良冒功或是养寇自重的货色。对于这样的军队,大明百姓自然是不乐意去亲近的。
小林义信和稻富直贤两人正立于这些狂热的大明百姓之中,观看着意气风发的大明近卫军从面前的街道前经过。小林义信是大阪大学推荐到燕京大学学习天文科学的优等生,而稻富直贤则是江户幕府派遣到大明陆军军官学校学习的武官。
随着大明的国势不断上升,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从陆军指挥艺术到海军指挥艺术,东亚各国已经再次拜倒在了大明的脚下。和过去的历史一样,一旦中原王朝强盛起来之后,东亚诸国就试图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分,从而用来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只不过这一次他们不需要再派遣什么遣唐使,而只要派出留学生即可。
就朝鲜和日本这两个中华文明的学生而言,日本人显然要比朝鲜人识时务的多。比如朝鲜学者们仗着自己开化较早,对于孔孟之学研究的也较为透彻,因此对于大明的政治和学术改革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崇祯皇帝重术而轻道,远离了圣贤的教诲,迟早是要惹来灾祸的。
他们当然管不到大明的政治改革,也不敢管。但是对于沈器远主持的朝鲜内部改革却是极力抵抗,自然对于派往大明留学的事务也就呈消极态度了。哪怕是送来的那些留学生,也多半以学习孔孟之学居多,而很少选择自然科学和军事学院的。
而日本虽然还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的状态,但是从各地方藩阀和江户、大阪两地幕府,向大明派送留学生时却是不遗余力的。到了崇祯十二年,日本留学生已经超过了近千人,是朝鲜留学生的三倍之多。
这些日本留学生对于大明的一切学问和制度都想要学习,并不像朝鲜人那样给自己限定范围。于是虽然日本还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其经济和文化上的开放和包容,却已经开始将朝鲜甩在身后了。
面对眼前的这只大明近卫军,这两位日本留学生第一时间表现出来的就是羡慕之情,但是很快他们就把话题转回了国内。
稻富直贤毫不遮掩的对着身边友人说道:“不知什么时候,我国才能够建立起一支像近卫军这样威武雄壮的军队,以之统一全国,废除藩阀政治,建立如同大明这般的朝廷体制,那时就可收回被外国占去的利权了。”
小林义信却似乎并不赞成这位友人的主张,他若有所思的观望了一阵附近向近卫军欢呼的京城居民,方才缓缓说道:“我以为,日本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建立一只如同近卫军这样的强大军队,而是要先唤醒日本百姓的国民意识。没有这等忠君爱国的百姓,就不会有近卫军这样的军队…”
梅思沃尔德和威尔森、罗伯特.布莱克等人同样在观看着这场近卫军回城仪式,只不过这些英国人并没有选择站在街道边上,而是挑了一处临街的酒楼,预定了一个包间观看。
欣赏完了大明近卫军的英姿之后,梅思沃尔德从窗口回到了酒桌边上,他取了炭炉上热好的黄酒给自己斟了一杯暖了暖身子之后,方才对着罗伯特.布莱克问道:“你这次跟随明军出征,应该看过了这只大明军队的表现,他们是不是真的像报纸上说的那样,英勇无畏且战力强横呢?”
罗伯特.布莱克思考了片刻之后方才回道:“您知道,我只是一名海军军官,对于陆地上的战争并不精通。如果让我来评价的话,这只军队在战场上能够服从纪律,他们对于武器的掌握也极为熟练,而指挥他们的将领也能够很好的把握住战机。至于其他,老实说营口之战并没有报纸上渲染的那么的壮烈,我认为有些描写是过于艺术化了。”
一旁的威尔森神情有些异样的说道:“一只军队能够在战场上服从纪律,士兵熟悉自己的武器,将领能够及时抓住战机,这已经是水准以上的军队了吧?”
罗伯特.布莱克这才有些醒悟了过来,他在大明军中待的太久,竟然已经将某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视为理所当然了。事实上他刚刚所说的这三点,放在欧洲也是少数强军名将才能办到的事。
三人顿时沉默了下去,过了片刻之后梅思沃尔德方才转移话题问道:“布莱克先生,你同大明海军参谋总部的合同,是不是明年4月就到期了?您打算还要继续同他们续约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