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庚申,地震。自京师到北边,连及郡国三十余处,坏城郭,压杀四百余人。皇上以灾异故问待诏李寻。李寻回答说:日是众阳之长,人君之表。君不修道,则日失其度,暧昧无光。近日日犹不精,光明侵夺失色,邪气虹霓数作,小臣不知内事,窃以日的表象来观察陛下,志操已经衰于当初很多了,陛下只有执乾刚之德,强志守度,不要听从女流邪臣之辈,诸保阿乳母甘言卑辞之托,断而勿听,勉强大义,拒绝小不忍,若有不得已,可赐以货财。不可私以官位。这可是皇天禁止的事。臣听说月亮是众阴之长,这是妃后大臣诸侯之相,最近月亮数次为变,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既如此,近臣已不足仰仗了。陛下只有亲求贤士,不要再使邪佞之人强大。才能崇显社稷,尊强本朝。臣闻五行以水为本,水为准平,王道公正修明,则百川理,脉络通。偏党失纲,则浦溢为败。如今汝颖(汝水颖水)漂涌,与雨水并为民害,此诗所谓百川沸腾,咎在皇甫卿士之属。希望陛下稍抑外亲大臣,臣闻地道柔静,是阴的常义。近日关东地数震,应该崇阳抑阴,以救其咎。固志建威。闭绝私路。拔进英贤,黜退不任职之臣,以强本朝。本强则精神折冲,本弱则招殃致凶。为邪谋者所欺凌。听说往年淮南王作谋之时,他所惧怕的,只有汲黯而已。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公孙弘是汉之名相,与今人无法相比,尚见轻于人,何况朝中无公孙弘这样的人物呢?因此说,朝廷无人,则为贼乱所轻。这是自然之道。
骑都尉平当领河堤使。上奏说九河如今都已填灭,按照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多溢水,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应该博求能浚川疏河者。皇上从之。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时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定考虑川泽的分界线,水势所不及的地方。大川无防,小水得入。坡障卑下,以为湖泽。使秋水多得其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土之有川,犹如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如同想止小儿啼哭却塞其口,当然马上止住,但很快也就会使他死去。因此说,善于治川的,都是决其河道,使它有道可流。善于治理百姓的,就放开了让他说,堤防之作,始于战国,壅防百川,各以为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界,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向泛滥赵魏。赵魏亦筑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百姓辟为耕田,或许很久都会无害。于是稍筑宫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然后就有人离开城郭,排水泽而居,被水冲溺自是其宜。如今堤防狭者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在故大堤之内,复有数重大堤,百姓就居住在此间,这都是前世所排之地,从河内,黎阳至魏郡昭阳,东西互有石堤,激水使还,百余里间,河道九曲回环,迫阨如此,不得安息。如今行上策,迁徙冀州之民当水道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水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河东薄金堤。再不能回头泛滥,数月后自定。发难的人会说,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日大禹治水,有山陵挡路者毁掉,因此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坠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工所造何足言?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达到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补偿迁徙之民的生业,遵从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况且大汉方制万里,岂是与水争那尺寸之地呢。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因此说是上策。如果多穿漕渠于冀州之地,使民众得以灌溉田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而也是救败之术。可从淇口以东筑石堤,多张水门。恐议者怀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就是这样设计的。冀州渠的开端,就应该正面水门,冀州渠下诸渠,就如同树的分支一样,会同时将水流引向不同的方向。天旱则开东门下水门,可灌溉冀州。大水时开西方高门,通过诸渠分河流,如此民田得到改善,河堤也建造成功。这诚然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善策,可支撑数百年,因此说是中策。如果只是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这是最下策。
孔光何武上奏,自贡禹建毁庙之议,历元成之世至今未定,应当及时地确定下来。请与群臣杂议。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皆以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但是亲尽宜毁。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上议说:礼讲天子七庙,七正是其正法之数,可以为常数(礼记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庙并称七庙)。宗不在此数中,宗,可变,只要有功德就可以宗之。不可预为设数。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礼之如此,孝武庙不宜毁。
皇上通览其议,下制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可。
何武后母在蜀郡,遣吏归迎。会成帝崩,吏士恐怕道路有盗贼,就将其后母留止。左右有人讥讽何武事亲不笃。皇上也希望改易大臣。
冬十月,策免何武,以列侯归国。
癸酉,以师丹为大司空。师丹见皇上多所匡改成帝之政,就上书说:古人谅闇(指居丧期间)不言,听于冢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前大行尸枢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封舅为阳安侯,皇后尊号未定,豫封父为孔乡侯。外调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诏书接连而下,变动政事。实在有点仓促。臣既不能明陈大义,又不能坚辞爵位,只是相随空受爵位,增益陛下的过失。近期郡国多地动,水出流,杀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这都是举措失中,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混浊之应。臣听说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而广求。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如今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这是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的本意,并克己躬行以观群下忠贞之节。天下,是陛下之家,亲属又何患不能富贵?不应该仓促如此。这不是久长之计。
师丹数十次上书,多切直之言,傅太后从弟子傅迁,在皇上左右,尤其倾邪,皇上厌恶他,免官遣归故里。傅太后怒,皇上不得已复留傅迁,丞相孔光,与大司空师丹奏言,诏书前后相反,使天下疑惑无所取信。臣请遣傅迁归故郡。以消奸党。但终不能将他遣归。而且复为侍中。皇上逼于傅太后大抵都是这些事。
骑都尉平当领河堤使。上奏说九河如今都已填灭,按照经义,治水有决河深川,而无堤防壅塞之文。河从魏郡以东多溢水,水迹难以分明,四海之众不可诬,应该博求能浚川疏河者。皇上从之。
待诏贾让奏言,治河有上中下策,古时立国居民,疆理土地,必定考虑川泽的分界线,水势所不及的地方。大川无防,小水得入。坡障卑下,以为湖泽。使秋水多得其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土之有川,犹如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如同想止小儿啼哭却塞其口,当然马上止住,但很快也就会使他死去。因此说,善于治川的,都是决其河道,使它有道可流。善于治理百姓的,就放开了让他说,堤防之作,始于战国,壅防百川,各以为利。齐与赵魏,以河为界,赵魏濒山,齐地卑下,作堤去河二十五里,河水东抵齐堤,则西向泛滥赵魏。赵魏亦筑堤,去河二十五里,虽非其正,水尚有所游荡,时至而去。则填淤肥美,百姓辟为耕田,或许很久都会无害。于是稍筑宫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然后就有人离开城郭,排水泽而居,被水冲溺自是其宜。如今堤防狭者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在故大堤之内,复有数重大堤,百姓就居住在此间,这都是前世所排之地,从河内,黎阳至魏郡昭阳,东西互有石堤,激水使还,百余里间,河道九曲回环,迫阨如此,不得安息。如今行上策,迁徙冀州之民当水道者,决黎阳遮害亭,放河水使北入海。河西薄大山,河东薄金堤。再不能回头泛滥,数月后自定。发难的人会说,若如此,败坏城郭田庐冢墓以万数,百姓怨恨。昔日大禹治水,有山陵挡路者毁掉,因此凿龙门,辟伊阙,析底柱,破碣石,坠断天地之性,此乃人工所造何足言?今濒河十郡治堤,岁费达到万万,及其大决,所残无数,如出数年治河之费,以补偿迁徙之民的生业,遵从古圣之法,定山川之位。使神人各处其所而不*,况且大汉方制万里,岂是与水争那尺寸之地呢。此功一立,河定民安,千载无患,因此说是上策。如果多穿漕渠于冀州之地,使民众得以灌溉田地,分杀水怒,虽非圣人法,然而也是救败之术。可从淇口以东筑石堤,多张水门。恐议者怀疑河大,川难禁制。荥阳漕渠就是这样设计的。冀州渠的开端,就应该正面水门,冀州渠下诸渠,就如同树的分支一样,会同时将水流引向不同的方向。天旱则开东门下水门,可灌溉冀州。大水时开西方高门,通过诸渠分河流,如此民田得到改善,河堤也建造成功。这诚然是富国安民,兴利除害的善策,可支撑数百年,因此说是中策。如果只是缮完故堤,增卑倍薄,劳费无已,数逢其害。这是最下策。
孔光何武上奏,自贡禹建毁庙之议,历元成之世至今未定,应当及时地确定下来。请与群臣杂议。于是光禄勋彭宣等五十三人,皆以为孝武皇帝虽有功烈,但是亲尽宜毁。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上议说:礼讲天子七庙,七正是其正法之数,可以为常数(礼记说,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庙并称七庙)。宗不在此数中,宗,可变,只要有功德就可以宗之。不可预为设数。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礼之如此,孝武庙不宜毁。
皇上通览其议,下制说: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可。
何武后母在蜀郡,遣吏归迎。会成帝崩,吏士恐怕道路有盗贼,就将其后母留止。左右有人讥讽何武事亲不笃。皇上也希望改易大臣。
冬十月,策免何武,以列侯归国。
癸酉,以师丹为大司空。师丹见皇上多所匡改成帝之政,就上书说:古人谅闇(指居丧期间)不言,听于冢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前大行尸枢在堂,而官爵臣等,以及亲属赫然皆贵宠,封舅为阳安侯,皇后尊号未定,豫封父为孔乡侯。外调侍中王邑,射声校尉王邯等。诏书接连而下,变动政事。实在有点仓促。臣既不能明陈大义,又不能坚辞爵位,只是相随空受爵位,增益陛下的过失。近期郡国多地动,水出流,杀人民,日月不明,五星失行。这都是举措失中,号令不定,法度失理,阴阳混浊之应。臣听说人情无子,年虽六七十,犹博取而广求。孝成皇帝深见天命,烛知至德,以壮年克己,立陛下为嗣。如今先帝暴弃天下,而陛下继体,四海安宁,百姓不惧。这是先帝圣德当合天人之功。愿陛下深思先帝所以建立陛下的本意,并克己躬行以观群下忠贞之节。天下,是陛下之家,亲属又何患不能富贵?不应该仓促如此。这不是久长之计。
师丹数十次上书,多切直之言,傅太后从弟子傅迁,在皇上左右,尤其倾邪,皇上厌恶他,免官遣归故里。傅太后怒,皇上不得已复留傅迁,丞相孔光,与大司空师丹奏言,诏书前后相反,使天下疑惑无所取信。臣请遣傅迁归故郡。以消奸党。但终不能将他遣归。而且复为侍中。皇上逼于傅太后大抵都是这些事。